•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31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热带东太平洋晚第四纪的古海洋及古气候记录
    肖文申, 王汝建, 叶瑛
    2006, 31(2): 143-150.
    摘要:
    热带东太平洋8001柱状样晚第四纪以来放射虫标志种Buccinospharea invaginataCollosphaera tuberosa的研究发现, 它们的初现面(FAD) 出现于柱深22cm和45cm处, 年龄分别为0.21Ma和0.42Ma.它们的初现面年龄与SPECMAP氧同位素记录结合为该柱建立了地层框架.该柱放射虫丰度、生源蛋白石和有机碳含量、粒度的分析显示, 大约在氧同位素11、9~8.4、5~3和1期, 高的放射虫总丰度、第四纪常见种丰度和始新世-渐新世种丰度大致对应于高的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 以及大约氧同位素5期以来增加的有机碳含量, 表明此期间贸易风增强, 搬运的陆源颗粒增大, 北赤道洋流加强, 导致上升流增强, 表层水生产力提高, 同时, 南极底层流的活动也加强.大约在氧同位素10、8.3~6和2期, 低的放射虫总丰度、第四纪常见种丰度和始新世-渐新世种丰度大致对应于减小的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 反映此期间贸易风减弱, 搬运的陆源颗粒减小, 北赤道洋流减弱, 导致上升流消失, 表层水生产力降低, 同时, 南极底层流的活动也减弱.
    渐新世初大冰期事件: 南大西洋ODP1265站的记录
    拓守廷, 刘志飞, 赵泉鸿, 成鑫荣
    2006, 31(2): 151-158.
    摘要:
    始新世—渐新世(EO) 过渡期间, 地球由两极无冰的“温室地球”进入到南极有冰的“冰室地球”, 其中以发生在早渐新世初的大冰期事件尤为意义重大.南大西洋ODP1265站氧碳稳定同位素在EO过渡期间发生重大变化, 表明早渐新世全球气温迅速下降, 南极大陆东部首次出现大规模永久性冰盖, 同时全球碳储库发生重大改组, 这一结果与全球其他地区的记录一致.碳酸盐含量、粗组分、浮游有孔虫碎壳率以及碳酸钙软泥的粒度在EO界线附近都发生了突变, 指示了海洋表层生产力的升高、碳酸盐补偿深度(CCD) 的突然加深以及气候快速变冷对生物和碳酸盐沉积的影响.
    煤山D剖面的放射虫动物群与海平面变化
    何卫红
    2006, 31(2): 159-164.
    摘要:
    煤山D剖面长兴组的放射虫动物群的研究成果很少.对煤山D剖面的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详细的鉴定、个体数量和种的数量的统计.结果表明: 煤山D剖面长兴组的放射虫动物群的相对丰度、简单分异度与长兴期海平面变化具有耦合性: 放射虫丰度、分异度较大的层位基本对应于长兴早期和长兴晚期2次最大海侵事件发生的层位.长兴早期放射虫的丰度和分异度较大(相对长兴晚期而言), 这与长兴早期水体相对较深有关.煤山剖面放射虫动物群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这种耦合性为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湖北崇阳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钙质微生物岩的时代及基本特征
    杨浩, 张素新, 江海水, 王永标
    2006, 31(2): 165-170.
    摘要:
    湖北崇阳钙质微生物岩产在二叠纪末礁相绝灭界线之上, 绝灭界线之下即为晚二叠世长兴期的海绵礁灰岩、棘屑灰岩及藻有孔虫生物碎屑灰岩.微生物岩基本上由中粗晶-微晶方解石组成, 主要沉积构造有“花斑状构造”及藻叠层构造.目前微生物岩中发现的化石主要有球状菌藻类化石、介形虫、微型腹足、双壳、鱼牙及分类位置尚无法确定的棒状微型化石.微生物岩中已发现有牙形石化石: Hindeodusparvus, H.typicalisH.latidentatus, 从牙形石的类型及产出层位分析, 崇阳钙质微生物岩的下部属于晚二叠世长兴期, 上部为早三叠世.崇阳微生物岩在沉积特征、生物组成及牙形石带上均基本可与华南其他地区已发现的微生物岩进行对比.
    磷灰石矿物表面化学特性的量子化学计算
    周泳, 洪汉烈, 边秋娟, 殷莉
    2006, 31(2): 171-174.
    摘要: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起方法中的RHF (HartreeFockRoothaan) 具体方法, 利用STO-3G基组, 对磷灰石矿物表面的能级、前线轨道组成等性质进行计算; 并在磷灰石的特征结构下, 应用DV-Xα法考查了磷灰石的前沿轨道和Fermi能级等性质.通过对计算结果的讨论, 推知在磷灰石的Ca38和P39之间所形成的共价键最强, 也表明该成键的原子之间化学稳定性最强, 同时可以推知在磷灰石表面的其他位置例如Ca24和P25之间成键的位置上化学活性较强, 从而对磷灰石矿物表面吸附能力及表面活性进行研究.
    青岛胶州湾沉积物痕量元素黄铁矿化程度及其剖面类型
    叶思源, 武强, 钟少军, 周永青, 鲁静
    2006, 31(2): 175-181.
    摘要:
    为了探索青岛近海不同沉积环境下不同痕量元素的黄铁矿化规律, 2003年5月潜水员潜入海底采集了4个不同沉积环境的未扰动柱样, 并利用Huerta-Diaz and Morse (1990)连续提取技术测试分析了沉积物痕量金属的不同存在形式(活性态和黄铁矿结合态) 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除了在涨潮三角洲上部沉积和潮下带沉积物柱子的Cd和Cr外, 痕量元素的黄铁矿化度的增高取决于其相应剖面上的DOP的增高; 并且不同痕量元素向黄铁矿中转移的规模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即元素As、Hg和Mo转移的规模最大, Cu、Zn、Cd、Cr、Co和Ni中等, Pb和Mn最小; 此外, 还进一步揭示了河流三角洲沉积物的下部各元素的黄铁矿化程度高, 而潮下带沉积物以及涨潮三角洲沉积物低.最后指出在河口水下三角洲进行的清淤工作应注意黄铁矿结合态痕量元素的活化而产生生物有效的毒性元素.
    东营凹陷牛庄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微观充注机理
    郝雪峰, 陈红汉, 高秋丽, 宋国奇
    2006, 31(2): 182-190.
    摘要:
    对牛庄油田牛103井、牛105井、牛106井、牛107井和史11井共计36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系统获取了牛34-C砂体、牛106-D砂体和史10-C砂体的GOI (artz grains containing oil inclusions, 石英颗粒含油包裹体丰度) 数据.运用GOI分析技术和荧光观测技术, 结合试油成果数据, 分析了牛庄油田岩性油气藏的油气微观充注历史.结果表明: 早期充注于史10-C砂体、牛106-D砂体中的早期成熟油气藏, 可能遭受晚期充注高成熟油气的驱替, 并有可能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 而现今赋存于这些岩性油气藏的油气主要为晚期充注的产物; 牛34-C砂体中的油藏为两期油气充注共同作用结果.上述认识对揭示牛庄地区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具有参考意义.
    流动单元划分新方案及其在临南油田的应用
    胡文瑄, 朱东亚, 陈庆春, 王秀鹏, 曹学伟
    2006, 31(2): 191-200.
    摘要:
    把沉积学与储层物性相结合, 从流动单元体系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流动单元划分的新方案.在流动单元体系内部划分出流动单元、亚流动单元和渗流区3个不同层次.在储层精细小层对比的基础上, 首先根据区域内连续分布的隔层把储层分成几个独立的流体压力系统, 即流动单元; 然后再根据不连续分布的隔层, 把一个流动单元进一步分成若干个亚流动单元; 最后根据储层物性的差别把流动单元/亚流动单元划分成不同的渗流区.按照这个思路, 选取临南油田的典型高产区块———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的夏52块砂三中段三砂组, 进行了流动单元、亚流动单元和渗流区的划分, 共划分出7个流动单元、7个亚流动单元和63个渗流区, 这样划分出来的流动单元体系同时包括了油藏整体与局部细节的特征, 为油藏开发提供了详细的地质依据, 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塔北地区志留系典型油气藏古油水界面恢复
    姜振学, 王显东, 庞雄奇, 张俊, 田丰华
    2006, 31(2): 201-208.
    摘要:
    油气藏油水界面的变迁记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改造甚至破坏的历史.恢复各地质时期的古油气水界面的位置, 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下烃类流体运聚成藏的时间, 恢复流体成藏后的变迁、调整过程, 认识油气藏形成、分布的规律, 对研究区作出较为准确的资源评价.应用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 方法和定量颗粒荧光(QGF) 技术对塔北地区典型油气藏的古油水界面进行了恢复, 结果表明, 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古油水界面的位置低于现今沥青砂岩段底界的位置, 沥青砂岩段底界并不是古油层的底界, 在沥青砂岩段之下还有一段古油柱, 在油藏破坏过程中, 这部分原油运移到构造的高部位了, 没有在原地留下沥青; 沥青砂的厚度小于古油柱的厚度, 这意味着古油藏的规模要大于现今油藏规模.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央底辟带的发现及识别
    王家豪, 庞雄, 王存武, 何敏, 连世勇
    2006, 31(2): 209-213.
    摘要:
    白云凹陷属珠江口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通过对二维地震剖面上模糊带的分析, 凹陷中心发育北西西向展布、面积约1000km2的底辟带, 底辟幅度最大可达8km.高精度磁力资料显示底辟带为一个低磁异常区.底辟构造包括龟背上拱、弱刺穿、气烟囱、底辟断层(或裂缝)、海底麻坑等类型, 主要发源于断陷期深湖相的文昌组(始新统) —恩平组(上始新统-下渐新统), 其次为坳陷期浅海-深海相沉积的珠江组(下中新统) —韩江组(中中新统) 的两套巨厚富泥沉积层.白云凹陷具有快速沉降、细粒充填为主、以及新生代的右旋张扭性应力场, 共同造就了凹陷中央底辟带的发育.底辟构造的存在反映了白云凹陷中心曾经蕴育着高温、超压系统, 与之密切伴生的大量亮点指示着沿底辟构造的天然气垂向输导, 构成了古近系油气运移到新近系—第四系的成藏动力系统.
    柴北缘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李宏义, 姜振学, 庞雄奇, 罗群
    2006, 31(2): 214-220.
    摘要:
    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研究对于追踪油气运移方向和预测有利勘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柴北缘地区输导层砂体展布、主要成藏期古流体势、断层倾角和区域盖层分割槽等地质条件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分别阐述了级差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分割槽优势等4种类型优势通道的分布特征以及对油气运移的单因素控制作用, 然后进行多因素叠加, 综合分析在4种优势通道共同作用下柴北缘地区的油气优势运移方向, 进而优选勘探目标.结果表明: 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具有阿尔金斜坡、赛什腾、鱼卡-南八仙3个大规模沉积体系的级差优势通道, 同时流压优势通道、分隔优势通道和流向优势通道分布范围广, 并且处于昆特依凹陷和伊北凹陷油气的运移指向区, 使得该构造带成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其次是鄂博梁Ⅰ号-葫芦山构造带; 冷湖七号东、西高点深层构造和葫芦山构造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酸性+碱性”叠加溶蚀作用与储层质量主控因素
    王京, 赵彦超, 刘琨, 王家豪
    2006, 31(2): 221-228.
    摘要:
    从岩石学薄片观察、埋藏史恢复、成岩流体包裹体检测、地层水化学特征和砂岩、粘土矿物成岩作用及储层性能评价等入手, 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下石盒子-山西组砂岩储层储集性能主控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成果认为: (1) 工区下石盒子-山西组砂岩储层在早白垩世达到最大埋深(约4500m), 强压实和高含量岩屑变形以及杂基充填粒间, 使得砂岩原生粒间孔隙几乎完全丧失, 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蚀孔隙, 原生孔隙不发育; (2) 碳酸盐胶结物和少量长石及岩屑在中等埋藏深度发生酸性溶蚀, 而石英骨架颗粒和泥质、微晶石英杂基在深埋藏阶段发生碱性溶蚀, 从而形成“酸性+碱性”叠加溶蚀次生孔隙带, 成为控制工区目的层储层质量的主控因素; (3) 粘土矿物演化剖面、地层水化学剖面和储层物性与储层岩屑、方解石、自生硅质和填隙物含量关系对比剖面, 揭示大约在2670m附近存在一个重要的界面, 在此界面之上为酸性溶蚀带, 在此界面之下为先期酸性、后期叠加碱性溶蚀的深部次生孔隙带, 其中在2670~2740m深度段为高孔高渗带, 天然气沿此深度带优先充注.因此, 这个带也是一个天然气高产带, 在今后的勘探应给予高度重视.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移模拟
    石万忠, 陈红汉, 陈长民, 庞雄, 朱明
    2006, 31(2): 229-236.
    摘要:
    珠江口盆地位于中国南海北部, 是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中一个重要的盆地.珠江口盆地勘探逐渐由浅水区向深水区推进, 浅水区钻井揭示地层为正常压力, 但对深水区的油气运移指向和地层压力分布认识不清楚.应用钻井测试资料, 地震资料和盆地模拟技术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的地层压力演化和油气运移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地层压力的聚集与释放以及流体运移与构造运动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从模拟结果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珠二坳陷经历了3次幕式地层压力的聚集与释放.这3次压力的释放与晚始新世珠琼运动二幕、渐新世中期南海运动、中中新世末至晚中新世末东沙运动有关, 其中东沙运动期间是本区油气运移的主要期次, 现在浅水区的常压是由于东沙运动时超压释放后的结果. (2) 钻井测试与模拟结果显示, 现今地层压力在浅水区为常压, 在深水区有弱超压存在.引起地层压力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浅水区和深水区沉积的岩相和岩性的不同. (3) 油气运移有2个指向, 一个运移指向浅水区域, 另一个指向深水区域.由于浅水区砂岩百分比含量高, 砂体连通性好, 油气聚集比较分散, 比较而言深水区油气在扇体里富集程度较高, 更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
    井资料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谢寅符, 李洪奇, 孙中春, 罗兴平
    2006, 31(2): 237-244.
    摘要:
    在准层序中进行层组一级地层单元的识别和对比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主要难点.提出了一种综合应用井资料进行层组界面识别和对比的新方法.通过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岩心观察、铸体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分析、FMI测井资料, 对工区内钙质夹层成因、泥岩电阻率差异、储层电阻率和海拔深度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钙质夹层单层厚度在0.5~2m之间, 靠近风化壳和断层位置单层厚度大, 分布在水下分支河道底部和河口坝顶部; 低阻泥岩(4~5Ω·m)和高阻泥岩(> 10Ω·m) 分别来源于不同的沉积物源或者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相带; 储层电阻率随着海拔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 钙质夹层可以作为层组界面识别和对比的标志, 利用泥岩电阻率差异可以确定层组的叠置关系, 判断储层连通性.据此, 建立了准噶尔盆地石南地区西山窑组含油层段等时地层格架, 确定了格架内储层的连通性及油水界面, 并且通过MDT测井资料进行了验证.在此等时地层格架内, 层组的发育顺序、叠置关系、空间展布形态、以及彼此之间的连通性都被定性、定量的表征出来.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及资源量估算
    葛倩, 王家生, 向华, 胡高伟
    2006, 31(2): 245-249.
    摘要:
    中国的南海一直被人们认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综合中国南海的水深、地热梯度及底部水温等地质资料,运用VisualBasic.Net编程分析在该海域范围内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讨论其分布特征,并以此来评估该区域的水合物资源量.结果表明当地热梯度为0.06℃/m,在区域1中可能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其稳定带的最大厚度可达400 m,天然气水合物分布较为规则,从外向内逐渐增厚.但在区域2中由于受到水深和地热等因素的影响不存在天然气水合物,此时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约为0.55×104 km3;当地热梯度随机取值时,该区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为0.57×104 km3.通过对地热梯度取不同的值,估算得到在该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约为0.6×104 km3.
    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气成藏机理及有利区预测
    张俊, 庞雄奇, 姜振学, 陈冬霞, 杜春国, 李丕龙
    2006, 31(2): 250-256.
    摘要:
    近几年济阳坳陷的勘探实践表明, 对岩性油藏的含油性差异、成藏机理尚认识不清, 这制约了隐蔽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在东营凹陷145个砂岩透镜体油藏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典型透镜体油藏详细解剖和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结果综合研究后发现: 砂岩透镜体圈闭形成时的构造和沉积环境、围岩生排烃条件、砂体储集条件是其成藏的主控因素.只有围岩(源岩) 进入供烃门限后, 其与砂体界面处的毛管压力差、烃浓度梯度产生的扩散力和膨胀力3者之和大于砂体中过剩的水向外渗滤遇到的阻力, 即成藏动力大于成藏阻力时, 砂岩透镜体才能成藏.当砂体沉积环境、围岩生排烃条件、砂体自身储集条件3方面均满足一定条件时, 圈闭才具备形成砂岩透镜体油藏的条件, 并且上述3方面条件越优越, 圈闭含油性就越好.用此方法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沙三中亚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分布进行了预测.
    西藏高原中、北部断裂构造特征: INDEPTH(Ⅲ)-MT观测提供的依据
    魏文博, 金胜, 叶高峰, 邓明, 谭捍东, MartynUnsworth, JohnBooker, AlanG. Jones, LISheng-hui
    2006, 31(2): 257-265.
    摘要:
    根据1998年和1999年INDEPTH (Ⅲ) MT在西藏中、北部所完成的德庆-龙尾错(500线)和那曲-格尔木(600线) 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数据研究西藏高原中北部断裂构造特征, 有助于推进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俯冲构造模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区内发育有F1~F10一系列深断裂.其中, F2向北倾斜是早期的主断裂, F1则是后期主逆冲断裂, 它们共同构成空间结构复杂的嘉黎深断裂带.班公-怒江缝合带的主断裂系由略微向南陡倾的F3、F4和F5三组超壳深断裂构成; 由于受后期构造运动强烈的改造, 缝合带内发育多条延深不大的上地壳断层.唐古拉断裂带由F6、F7两组主断裂和一系列次级断裂构成; 主断裂产状上陡、下缓, 总体向南倾斜, 向下延深达下地壳.而金沙江缝合带是由F8 (金沙江断裂)和F9 (可可西里断裂), 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一系列上地壳次级断层共同组成的, 是一组很宽的地块碰撞缝合带.F10即昆中断裂是产状陡立的超壳深断裂, 是昆仑山断裂带的主体构造, 它构成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地块的北部边界.从剖面电性结构特征分析, 昆中断裂以南属于西藏高原主体; 而以北地区是否还归属西藏高原?这有待更深入的讨论.值得特别关注的事实是, 研究区内2组缝合带之下都存在向上地幔延伸的壳内高导体, 它们可能反映区内壳幔热交换过程的痕迹.
    武汉市东湖沉积物的磁性特征与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
    刘振东, 刘庆生, 汪汉胜, 王志勇, 杨涛, 曹国栋
    2006, 31(2): 266-272.
    摘要:
    对武汉市东湖主湖区的郭郑湖和塘林湖114个沉积物样品的磁化率与代表性样品的频率磁化率系数、磁滞回线参量和重金属元素进行系统分析, 综合区域环境背景, 探讨应用岩石磁性方法技术评价大型城市内陆湖泊沉积物污染程度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结果表明, 在主成分中, 郭郑湖沉积物没有一个主成分占绝对优势, 仅有少数重金属元素含量与磁化率相关, 磁化率χ与重金属富集强度的相关性较差; 而塘林湖沉积物有一个“工业源”的主成份占绝对优势, Fe (全铁)、Co、V、Mn、Ti、Ba、Cr、Ni、Cu等元素与饱和等温剩磁SIRM、χ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大于0.87).郭郑湖与塘林湖的沉积物的饱和等温剩磁与重金属富集强度的相关程度高于磁化率, 因此, 可以用其(SIRM) 作为环境污染程度的指示参量.
    反硝化条件下河岸渗滤过程中苯胺的降解
    吴耀国, 曾睿, 惠林, 尹德忠
    2006, 31(2): 273-278.
    摘要:
    通过河岸渗滤作用(riverbankfiltration, RBF) 诱发河水的补给, 增大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可以满足更多居民生活饮用水需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河流等地表水体遭受苯胺污染, 可能通过RBF进入地下水, 以致饮用该地下水存在健康风险.为研究反硝化条件下, 苯胺在RBF中的转化, 采集渭河河床沉积物及沿岸地下水含水层的含水介质, 装置土柱, 进行土柱动态模拟实验.经过153 d的实验研究发现, 利用苯胺对RBF中土著反硝化微生物进行驯化, 大约经过37d菌种完全适应.具有该菌种的RBF系统, 对苯胺具有巨大降解能力, 在NO3——N约为23.0 mg/L的条件下, RBF系统可使40、80甚至400 mg/L浓度的苯胺100%降解, 矿化率分别达97.99%、91.39%与75.30%.反硝化条件下, 苯胺在RBF中的降解仅有少部分经过脱氨作用, 绝大部分与腐殖质以共价键形式形成耦合物, 该耦合物更易为微生物降解, 且降解过程中不产生对研究环境微生物有毒的中间产物, 可实现反硝化条件下RBF中苯胺的连续降解.
    基于NMR的库区滑坡三维稳定性数值模拟
    胡新丽, 唐辉明, 马淑芝, 章广成
    2006, 31(2): 279-284.
    摘要:
    传统的勘探、测试手段, 难以获取可靠的滑坡岩土体水文参数, 直接影响滑坡研究的建模、评价工作.应用核磁共振找水方法并结合其他方法建立滑坡三维地质模型, 并提出基于NMR技术的库区滑坡稳定性研究思路.以赵树岭滑坡进行测试, 获取了岩土体的水文地质参数数据, 确定出该滑坡具有两层地下水, 上部潜水含水层, 下部微承压含水层; 具有两层滑面.该技术的分析结果与钻孔数据吻合较好, 可为建立符合实际的滑坡模型提供可靠依据.利用自编渗流-应力耦合有限元程序和ANSYS进行了145 m、175 m及175m降至145 m滑坡的稳定性模拟.结果表明: 145 m及175 m水位, 该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前缘随水位抬升局部破坏范围扩大; 175 m降到145 m时, 坡整体稳定性接近极限状态.且滑坡后缘局部位置出现小规模变形破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