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47卷  第1期

    封面
    封面
    2022, 47(1).
    摘要:
    目次
    目录
    2022, 47(1).
    摘要:
    钾盐矿床专辑
    特邀主编 郑绵平 王淑丽
    开拓我国海相地层找钾和硼锂前景
    郑绵平
    2022, 47(1): 1-1. doi: 10.3799/dqkx.2022.001
    摘要:
    海相钾盐矿床溶滤卤水找钾指标体系: ——以川东北天星桥构造寒武系深部地下卤水为例
    王淑丽, 郑绵平, 李博昀, 王占文, 王英林, 王凡, 苏奎, 李津, 王莹
    2022, 47(1): 2-14. doi: 10.3799/dqkx.2021.107
    摘要:

    长期工作成果显示我国现阶段常用的找钾指标Br×103/Cl值偏低. 创新性地应用“以古验古”的溶滤实验与地质统计法厘清了海相蒸发盐盆地找钾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不同地质年代海水成分的变化,也可克服“将今论古”应用于现代海水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实验数据的不足. 通过对世界上典型钾盐矿床的石盐、含钾石盐及钾盐(含光卤石)进行溶滤实验,并结合前人海水及海相卤水的蒸发实验成果,总结了海相钾盐矿床溶滤卤水找钾指标体系:Br×103/Cl、K×103/Cl、K/Br重量比及nNa/nCl、nMg/nCl摩尔浓度比等. 以天星桥构造寒武系深部地下卤水为例,分析其Br×103/Cl、K×103/Cl、K/Br重量比及nNa/nCl、nMg/nCl等找钾指标与δD、δ18O特征,认为天星桥构造寒武系深部地下卤水的水化学特征与溶滤卤水一致,与沉积卤水有较大差异,其δD、δ18O投点均靠近大气降水线. 因此,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卤水属于溶滤卤水,且有溶解含钾石盐甚至是溶解钾盐的可能性. 该成果对评价研究区地下卤水钾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在该区寻找寒武纪固体钾盐矿提供了新依据.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聚盐成钾机制及富集模式
    张兵, 刘威, 杨凯, 裴文彬, 张赛民, 肖威
    2022, 47(1): 15-26. doi: 10.3799/dqkx.2021.040
    摘要: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发育巨厚的蒸发岩层,并赋存优质的深层富钾卤水. 因构造沉积条件的整体差异,川东北富钾卤水的成因机制与富集规律未有详尽研究. 以“气钾兼探”为指导思想,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对川东北地区三叠系蒸发岩分布规律以及岩相古地理演化进行分析,明确了膏盐盆在T1j4-5-T2l1期间规模逐渐缩小、向SW逐渐迁移的分布规律. 结合岩心与卤水地球化学分析,判定川东北地区富钾卤水成因机制以海水蒸发浓缩与表层淡水淋滤为主,深部水岩反应较弱. 结合井震分析,提出富钾卤水具备“膏盆盐盆控卤、孔隙裂缝储卤、背斜核部富卤”的富集规律. 综合认为富钾卤水为“构造-沉积”双重因素控制的“次级深凹”富集模式.

    四川盆地东部垫江盐盆早三叠世嘉陵江组四段杂卤石成因及对成钾的指示
    张雄, 朱正杰, 崔志伟, 赵艳军, 贺赤诚, 胡峰, 王开文
    2022, 47(1): 27-35. doi: 10.3799/dqkx.2021.182
    摘要:

    四川盆地三叠纪是主要的成钾期,目前发现的主要含钾矿物为杂卤石,有关早三叠世嘉陵江组四段石盐岩中杂卤石成因一直存在争议. 采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稀土元素和锶同位素等手段,分析了四川盆地东部垫江盐盆长寿地区嘉陵江组四段石盐岩中杂卤石矿物形态特征,初步探讨了该杂卤石成因及对寻找海相钾盐的指示意义. 扫描电镜下与石盐岩共生的杂卤石主要为针状和长柱状,自形程度较高;含杂卤石盐岩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无明显的Eu和Ce异常,表现出与海水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一致的特征,表明其具有海水来源. 长平3井石盐岩样品87Sr/86Sr值为0.708 151~0.708 286,变化较小,与三叠纪海水值基本一致,说明杂卤石是海水高度浓缩的产物. 垫江盐盆嘉陵江组四段石盐岩中杂卤石主要为原生杂卤石,表明该地区石盐岩沉积时古卤水已经接近或达到钾盐析出阶段,原生杂卤石接近了盐湖的浓缩中心,因此垫江盐盆是有利的找钾区.

    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裂隙孔隙卤水地球化学组成及来源示踪
    李洪普, 潘彤, 李永寿, 靳芳, 韩光, 王国仓
    2022, 47(1): 36-44. doi: 10.3799/dqkx.2021.225
    摘要:

    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裂隙孔隙卤水是我国重要的深层卤水资源之一,关于其成因争论较大.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碱石山、红三旱四号、鸭湖和俄博梁Ⅱ号四个地区构造裂隙孔隙卤水样品的常量、微量元素以及He、Ne、Ar同位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裂隙孔隙卤水钠氯系数介于0.84~0.91,钾系数介于3.19~12.35,钾氯系数介于5.26~20.61,脱硫系数介于0.33~2.00;水化学类型在Piper图上显示为Cl-Na型;同位素中3He/4He介于0.01~0.16 Ra,40Ar/36Ar介于318~352,38Ar/36Ar介于0.182~0.193,20Ne/22Ne介于9.8~10.6,21Ne/22Ne介于0.025~0.032. 由此认为基岩山区岩石风化破碎,其盐分被地下水迁移至盆地内,经蒸发成盐、埋藏,与深部地下水发生水-岩作用,富集形成高矿化度构造裂隙孔隙卤水.

    南翼山富钾锂卤水储层识别方法
    侯献华, 冯磊, 郑绵平, 王伟, 樊馥, 赵为永, 高雪峰
    2022, 47(1): 45-55. doi: 10.3799/dqkx.2021.123
    摘要:

    油井调查显示,在柴达木西部以南翼山为代表的储油构造区,广泛分布含钾、锂等有用元素的深层卤水,在古近纪-新近纪不同层位均有分布,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根据构造及地层岩性特征,认为卤水储存空间为孔隙、裂隙型,由于南翼山地区含水层在声波测井曲线中响应特征并不明显,传统以声波测井为约束条件的波阻抗反演技术难以有效识别卤水储层,到目前为止,对该类型卤水在各层位的赋存状态仍没有好的判识方法. 因此,基于神经网络的联合反演技术,将对卤水层响应更明显的感应测井信息与地震信息相结合,利用神经网络极强的特征模式快速提取能力,融合感应测井、地震波形、地震属性、波阻抗等数据,获得了能够更精确反映富钾锂卤水储层的三维感应数据体,提高了卤水储层的识别能力,为预测南翼山富钾锂卤水在纵向和横向的分布提供了重要依据.

    新疆库车坳陷西段膏盐层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找钾方向
    王凡, 邓小林, 郑绵平, 韦钊, 王淑丽, 赵玉海, 刘星旺, 王占文
    2022, 47(1): 56-71. doi: 10.3799/dqkx.2021.245
    摘要:

    库车坳陷西段深部(5 141~5 218 m埋深)已有古近纪固体钾石盐矿(化)层的发现,但对该区域的膏盐层特征及成钾条件、找钾方向仍需做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以油气钻井深部膏盐层岩屑为主要对象,对库车坳陷西段膏盐层的沉积、岩石学特征以及钾、溴氯系数、Sr和S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并对该区盐构造特征及演化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钾及溴氯系数指示秋里塔格构造带以南羊塔-却勒一带成钾条件良好;库姆格列木群膏泥岩段-白云岩段-膏盐岩段沉积特征、钾、溴氯系数以及Sr和S同位素特征指示秋里塔格构造带以北的大北等区域存在潜在成钾区;库姆格列木群砂砾岩段-膏泥岩段沉积特征及盐构造演化分析均表明羊塔-却勒一带可能在成盐期为有利成钾的次级凹陷,且后期保存较好. 综合分析认为库车坳陷西段秋里塔格构造带以南羊塔-却勒一带成钾条件最为有利,且北部存在多个包括大北区在内的找钾远景区.

    新疆罗布泊富钾卤水矿床异常富集机理
    马黎春, 王凯, 张瑜, 汤庆峰, 孙明光
    2022, 47(1): 72-81. doi: 10.3799/dqkx.2021.193
    摘要:

    罗布泊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硫酸盐型液体钾盐矿床,对于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 基于大量盐泉、地下潜水及地表水的化学实测数据,从水文化学的角度探讨罗布泊富钾卤水矿床成因. 结果表明,矿区富钾卤水钠氯系数为0.76~1.24,钾氯系数为38.58~60.49,主体表现为溶滤型卤水特征,指示有其他来源卤水混合参与成矿;首次在罗布泊东部断裂带发现Ca-Cl型卤水,具有典型的富Na+、K+、Ca2+、Cl-,贫HCO3-、CO32-、SO42-特征,指示罗布泊有深部热液流体补给. 在成矿过程中,Ca-Cl型卤水通过“兑卤”效应,直接改变原有成矿卤水成分及结晶路线,使其矿化度升高,而且富K、Na. 改造后的富“钠”卤水与前期生成的石膏(CaSO4·2H2O)反应,生成钙芒硝(Na2Ca(SO42·2H2O),并赋存于多孔的钙芒硝晶间,形成超常高矿化度富钾卤水矿床.

    新疆库米什盆地硝酸盐类矿床成矿离子迁移规律及成矿模型
    李长忠, 程怀德, 宋建国, 马学海, 海擎宇, 蒋天明
    2022, 47(1): 82-93. doi: 10.3799/dqkx.2021.142
    摘要:

    为了深入认识库米什盆地硝酸盐矿床成矿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表层沉积物中硝酸盐含量较高的原因,以盆地硝酸盐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区内各类补给水样和沉积物样可溶性盐类物质化学组成的定量分析研究;结合野外地质踏勘工作,探讨研究区硝酸盐矿床成矿离子的迁移规律,初步建立盆地硝酸盐矿床沉积成矿作用模型. 结果表明,K+、Na+、NO3-等成矿离子自北西部和南东部双向朝盆地中部迁移富集;这些成矿离子的含量在盆地北东部冲洪积扇区沿着基岩区-扇根-扇中-扇缘的方向逐渐增高,在扇缘的表层沉积物内含量较高;在垂向剖面上,K+、Na+、NO3-等成矿离子主要富集于0~60 cm的深度范围内,受毛细作用的影响,具有自深部向表层沉积物内迁移富集的规律.

    江陵凹陷新生代玄武岩水-岩反应模拟及其对富钾卤水成因的指示
    王春连, 刘成林, 余小灿, 王九一, 李瑞琴, 段晓旭, 刘思晗, 游超, 周博文
    2022, 47(1): 94-109. doi: 10.3799/dqkx.2021.069
    摘要:

    关于江陵凹陷富钾卤水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机理仍未查明. 对凹陷新生代玄武岩开展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以及水-岩反应模拟实验,重点研究时间、温度、流体成分等对水-岩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卤水具有高锂低镁的特征,说明其在成因上受到火山活动的影响;研究区岩浆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异,玄武岩蚀变作用强烈,表明地下热液的交代作用强烈,玄武岩通过水-岩反应为富钾卤水矿提供了物质来源;温度是流体对元素的淋滤能力的主要控制因素,高盐度流体是各成矿元素主要的迁移载体,水-岩反应是卤水形成的重要过程.

    含富锂(钾)卤水断陷盆地的深部构造特征:以中国华南吉泰盆地为例
    刘志伟, 侯献华, 郑绵平, 乜贞, 司国帅, 鹿颖, 戴顺铭, 李继
    2022, 47(1): 110-121. doi: 10.3799/dqkx.2021.122
    摘要:

    中国华南吉泰盆地在白垩纪-古近纪发育大量蒸发岩,其中含富锂卤水矿床,由于盆地深部构造特征认识不清,导致富锂卤水矿勘查评价明显滞后. 基于盆地东北部泰和坳陷二维地震数据和钻孔资料,经过精细保幅处理和综合构造解释,总结了含富锂卤水矿断陷盆地的深部构造特征. 地震剖面和构造属性表明,盆地深部发育错断白垩系的NE-SW走向、NW倾向的正断层,高陂-梅岗低隆起深部存在挤压走滑性质逆断层,二者导致盆地白垩系茅店组、周田组和宏岗组微裂隙普遍发育. 基于梅岗含富锂卤水矿层位追踪和钻孔岩性录井,吉泰盆地深部隐伏正断层和白垩系裂隙是深层富锂卤水向上运移的通道,白垩系深层可能存在富锂卤水矿床.

    湖北潜江凹陷古近系深层富钾卤水成因及演化
    余小灿, 王春连, 黄华, 王九一
    2022, 47(1): 122-135. doi: 10.3799/dqkx.2021.174
    摘要:

    地下深层富钾卤水是非常重要的钾盐资源,目前很少从区域尺度系统研究沉积盆地中富钾卤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 对潜江凹陷深层富钾卤水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分析. 研究区卤水矿化度为125.70~347.00 g/L,K含量为0.32~6.83 g/L;富集Li、B、I、Na、Cl,亏损Mg、Br,Ca、SO4有富集也有亏损. 储层岩石矿物学特征、Nadeficit与Caexcess值以及Na/Cl摩尔比(0.83~1.32)和Cl/Br质量比(212~2 017),表明了多种水岩反应过程. 盆地卤水主要经历两个阶段的演化:盐湖含盐系地层沉积期,石膏、钙芒硝、含钾或镁硫酸盐等盐类矿物沉淀后,卤水中K初步富集,储层中硬石膏、方解石胶结作用和白云石化等成岩作用改变了卤水的成分;构造变形和剥蚀期,石盐及含钾盐类矿物被溶滤,导致卤水中K进一步富集.

    老挝万象凹陷钾盐矿床变形改造富集模式
    梁光河, 徐兴旺
    2022, 47(1): 136-148. doi: 10.3799/dqkx.2021.075
    摘要:

    呵叻盆地是特提斯成矿带重要的钾盐成矿盆地,但是其变形构造与钾盐分布规律不清而严重制约了该区域钾盐矿床的勘探与开发. 在宏观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分析基础上,以老挝万象凹陷中一个区块为例,实施了三维地震勘探,在高精度地震资料和钻井自然伽马测井严格约束下,得到了地下准确的构造变化和钾盐矿分布资料. 结合盐构造变形特征和地震勘探剖面进行了地质解译,结果显示印支地块的挤压走滑旋转对呵叻盆地内的钾盐矿进行了强烈改造,由此总结出三种钾盐矿改造模式,分别为蒸发岩侏罗山式褶皱变形模式、应力作用下的差异载荷富集模式和围绕硬质盐丘旋转的富集模式.

    老挝万象盆地钾盐矿床成盐晚期沉积环境:来自硼酸盐矿物的证据
    唐启亮, 张西营, 苗卫良, 李永寿, 李雯霞, 赵雪
    2022, 47(1): 149-158. doi: 10.3799/dqkx.2021.066
    摘要:

    老挝万象盆地蕴含着丰富的钾资源,是研究古蒸发岩和古海水形成演化的热点地区之一. 老挝万象盆地含盐建造包含3个蒸发岩-碎屑岩沉积韵律,而钾镁盐矿赋存在下盐段顶部. 通过对老挝通芒钾盐矿区钾镁盐矿层的硼酸盐矿物的提取,发现在成钾晚期硼酸盐矿物有方硼石单晶和鲕粒方硼石两种形式. 钻孔中方硼石单晶含量较少,而鲕粒方硼石分布较多且基本赋存于钾镁盐矿层顶部,鲕粒方硼石的规律性分布表明成钾晚期为动荡的浅水环境. 无论是方硼石单晶还是鲕粒方硼石都在高能环境下形成,其中鲕粒方硼石对于反演盐湖沉积环境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粤北长江铀矿田控矿构造解析
    陈柏林, 高允, 申景辉, 曾广乾
    2022, 47(1): 159-177. doi: 10.3799/dqkx.2021.048
    摘要:

    控矿构造研究是长江铀矿田的薄弱环节,制约了成矿规律的深入探讨和进一步找矿方向. 通过对矿田内控矿构造的详细解析,厘定了控矿构造形式,构建了构造控矿模型,探讨了控矿构造的演化,指出了找矿方向. 铀矿田内的矿体和矿化带受北北西(近南北)向展布的小型断裂构造控制,具有走向延伸长、倾向延深大、产状比较稳定、局部弧形形态、呈带状成群出现等特点,显示含矿构造是形成于近东西向挤压条件的压性、压扭性断裂构造(密集节理带或劈理带). 铀矿田的控矿构造是北北西(近南北)向的较大规模断裂构造(主断裂)系统,这个主断裂与深部成矿流体连通,起到导矿-配(运)矿作用,浅部连接作为含矿构造的北北西(近南北)向的次级断裂和密集劈理带,后者构成了铀矿体的赋存空间,控制了铀矿体产出. 控矿构造经历了含矿构造形成期、基性岩脉侵位期、成矿期、成矿后小位移断错和隆升剥露共5个阶段的演化,最终形成目前的状态. 油洞断裂不是控矿构造,仅局部含矿,棉花坑断裂为成矿后断裂. 依据对控矿构造系统的认识,矿田内进一步的找矿方向是近南北(北北西)向铀矿化蚀变带沿走向延伸部位和倾向深部,同时现有地表或浅部矿带之间的空白区存在隐伏矿带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粤北书楼丘铀矿床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硫同位素组成及矿床成因指示
    刘文泉, 刘斌, 罗强, 祁家明, 吴建勇, 魏文芳
    2022, 47(1): 178-191. doi: 10.3799/dqkx.2021.181
    摘要:

    书楼丘铀矿床作为长江铀矿田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成矿流体特征、来源及成矿环境研究相对较少. 依据黄铁矿晶型特征及其与其他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将书楼丘铀矿床中脉石矿物黄铁矿的形成划分为成矿前期(Py Ⅰ)、成矿期(Py Ⅱ)及成矿晚期(Py Ⅲ)三个时期,成矿期又被划分为成矿早阶段(Py Ⅱa)和主成矿阶段(Py Ⅱb). 采用激光剥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MC-ICP-MS)对成矿前期、成矿期形成的黄铁矿进行微量元素及硫同位素分析. 结果表明,书楼丘铀矿床Py Ⅰ中Co、Ni含量大部分低于检出限,Py Ⅱa和Py Ⅱb中Co/Ni比值主要介于1~5之间,为热液成因. Py Ⅰ δ34S值为0.41‰~2.02‰,显示了地幔硫特征;Py Ⅱa δ34S值为-9.15‰~-11.3‰,与贵东复式花岗岩体黄铁矿(-10.9‰~-7.10‰)基本一致,贵东复式花岗岩体与诸广复式花岗岩体毗邻且成因相同,由此推测Py Ⅱa的硫来自诸广山复式花岗岩体;由成矿早阶段到主成矿阶段,黄铁矿δ34S值明显升高(-9.15‰~-11.3‰增加到-4.58‰~-8.48‰),表明成矿流体氧逸度降低,成矿早阶段氧化性流体淋滤赋矿围岩中的铀形成富铀流体运移,主成矿阶段富铀流体转变为还原环境,导致铀沉淀. 结合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可知,书楼丘铀矿床成矿前期热液流体为高温碱交代热液,成矿期热液流体为中低温大气降水演化热液.

    湘赣边界鹿井铀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成矿机制
    张笑天, 潘家永, 夏菲, 刘颖, 黄迪, 赵奇峰, 张勇, 刘国奇, 钟福军
    2022, 47(1): 192-205. doi: 10.3799/dqkx.2021.046
    摘要:

    位于南岭成矿带南西部的鹿井矿床是华南热液型铀矿的典型代表. 为查明其成矿流体来源、性质与演化以及成矿机制,开展了不同成矿阶段石英、萤石及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和不同阶段石英的氢-氧同位素分析. 矿床地质特征表明成矿过程可划分为(Ⅰ)粗晶石英+黄铁矿±绿泥石±绢云母、(Ⅱ)沥青铀矿+硫化物+绿泥石+绢云母+暗灰色微晶石英、(Ⅲ)紫黑色萤石+肉红色方解石+灰色微晶石英+赤铁矿+铀石±黄铁矿和(Ⅳ)梳状石英+浅色萤石+白色方解石四个阶段;其中阶段Ⅱ和Ⅲ代表成矿主阶段. 成矿早阶段和主阶段捕获水溶液包裹体和少量含CO2包裹体,而晚阶段仅见水溶液包裹体. 早、主、晚阶段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依次为186~317、169~236、149~189℃,盐度依次为9.9~12.9、6.3~9.9、4.5~7.0 wt% NaCleqv. 成矿流体自早阶段至晚阶段逐渐由中低温、中低盐度的NaCl-H2O-CO2体系演化为低温、低盐度的NaCl-H2O体系,期间由压力降低引发的流体沸腾作用是重要的成矿机制. H-O同位素数据表明,初始成矿流体来自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成矿过程伴随着大气降水的持续加入.

    赣南黄沙铀矿区辉绿岩成因及其与铀成矿关系
    张熠阳, 钟福军, 潘家永, 夏菲, 祁家明, 李海东, 刘文泉
    2022, 47(1): 206-223. doi: 10.3799/dqkx.2021.132
    摘要:

    赣南黄沙铀矿区内发育的辉绿岩脉与铀矿化有着密切的空间关系,但其岩石成因研究薄弱,影响了对铀成矿过程的认识. 对辉绿岩进行了岩相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与Sr-Nd-Pb同位素分析. 结果显示,辉绿岩具有贫硅、贫碱、贫镁、Na2O > K2O、较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LREE/HREE=2.81~2.97)、弱Eu异常(δEu=0.95~0.98)、典型Dupal异常铅、高(87Sr/86Sr)i(0.704 93~0.706 58)、低εNdt)(3.98~4.84)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属于大陆拉斑玄武岩系列,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岩石圈伸展减薄构造背景下,由软流圈物质与俯冲板片脱水产生的流体交代形成的岩石圈富集地幔相互作用后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并与上地壳发生了混染. 综合研究认为矿区辉绿岩成岩作用(140 Ma)与铀成矿作用(100 Ma、63~76 Ma)存在巨大时差,辉绿岩为矿质沉淀提供了有利的赋矿空间和还原性环境. 通过与邻区诸广-下庄矿集区内辉绿岩对比,发现它们在成因上有相似性,与下庄矿田具有相似的控矿规律. 黄沙矿区成矿地质条件较优越,找矿潜力较好,下一步的找矿勘查应重点关注交点型铀矿化,重视NWW向辉绿岩脉与NE向破碎带交汇部位控矿.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富铀烃源岩提供铀源可能性的实验研究
    王苗, 吴柏林, 李艳青, 刘池阳, 郝欣, 刘明义, 张婉莹, 李琪, 姚璐航, 张效瑞
    2022, 47(1): 224-239. doi: 10.3799/dqkx.2021.050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石油优质烃源岩以富铀为特色,而盆地侏罗-白垩纪地层以赋存大量砂岩型铀矿而著称. 为探索深部长7富铀烃源岩为浅部砂岩型铀矿形成提供铀源的可能性,选择盆地南部的富铀烃源岩、油样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碳酸铀酰作为反应物,在中-高温高压还原条件下分别进行烃源岩生排烃-排铀模拟实验和油-铀关系模拟实验. 结果表明,铀元素可随烃源岩排烃过程一同排出,30~200℃和2~5 MPa内温压的增高有利于生烃量和排铀量的增加;且铀携出率随生烃量增加而增大,一般为55%~75%. 其中水溶性铀占比约12%,由生烃作用叠加导致的铀携出率为43%~48%. 本实验发现铀迁移形式特殊,为四价(UO2)、六价(UO3)、四价与六价的混合价态(U3O8)及水合物胶体形式(UO3·H2O、U6O7(OH)2O),主要是被低温油气流体吸附而随之迁移,且铀吸附量随温度的增加和压力的降低呈增加的趋势. 因此,低温热液含铀的油-水流体往浅部地层迁移时对铀矿形成是有利的. 综合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深部的长7富铀烃源岩可大量释放或排出铀元素,铀以四价、六价、混合价态等形式被低温油气吸附,并且随油水流体一起沿断裂通道向上迁移,从而为盆地浅部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提供铀源.

    湖南锡田矿田花岗岩时空分布与钨锡成矿关系:来自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的约束
    刘飚, 吴堑虹, 孔华, 奚小双, 蒋江波, 李欢, 曹荆亚, 汤钰御
    2022, 47(1): 240-258. doi: 10.3799/dqkx.2021.200
    摘要:

    锡田钨锡多金属矿田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发育多期次岩浆活动与钨锡成矿. 为了厘清花岗岩与钨锡成矿的时空关系,采用野外调查、显微鉴定、锆石U-Pb同位素定年与岩石地球化学的方法对矿田内多期次花岗岩岩体(脉)的空间分布、岩石类型、成岩时代、地球化学组成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锡田矿田发生了三期岩浆事件,分别为加里东期(435~441 Ma)、印支期(220~230 Ma)、燕山期(141~160 Ma);三期花岗岩普遍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U、Th等,亏损Ti、P、Sr、Ba等微量元素,具明显的负Eu异常,其中加里东期花岗岩与印支期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而燕山期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不同时期花岗岩中的成矿元素从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逐渐升高,特别是W、Sn元素在燕山期白云母与二云母花岗岩中最为富集,这与华南地区燕山期钨锡大爆发的时间是一致的;印支期岩体接触带发育少量矽卡岩型Fe-Cu-W多金属矿床,燕山期岩体接触带也发育矽卡岩型W-Sn多金属矿床,并在附近陡倾的张裂隙中发育多个中大型石英脉型W-Sn矿床,而加里东期岩体附近尚未发现钨锡矿化. 因此,锡田矿田的多期次花岗岩与钨锡多金属成矿是时空耦合的,且成矿以燕山期矽卡岩型与石英脉型钨锡矿为主.

    勉略宁矿集区铜厂铜-铁矿床成因:黄铜矿Re-Os定年和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制约
    栾燕, 王瑞廷, 钱壮志, 孙晓辉, 郑崔勇, 张天运, 丁坤
    2022, 47(1): 259-276. doi: 10.3799/dqkx.2021.265
    摘要:

    铜厂铜-铁矿床在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限制了其成矿模式的建立以及进一步的找矿实践. 利用黄铜矿Re-Os同位素对该矿床进行定年,并利用LA-MC-ICP-MS技术对黄铜矿、黄铁矿及磁黄铁矿等硫化物开展原位硫同位素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5件黄铜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484±34 Ma(MSWD=8.7),表明铜厂铜-铁矿床形成于早古生代加里东期. 铜厂铜-铁矿床上部铜矿床中黄铜矿(+9.75‰~+13.1‰)和黄铁矿(+9.22‰~+13.9‰)的δ34S值略高于下部铁矿床中黄铜矿(+8.66‰~+10.9‰)、黄铁矿(+8.85‰~+11.0‰)和磁黄铁矿(+7.93‰~+9.28‰). 计算得到早期成矿热液的δ34S∑S值约为+10.6‰,晚期成矿热液的δ34S∑S值约为+12.3‰,说明矿床硫是地幔硫混染海水硫形成的,热化学还原在海水硫酸盐还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铜厂铜-铁矿床的形成可分为两期:新元古代晋宁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导致勉略宁地区发生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富含Fe、Cu的初始矿源层;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大陆边缘持续的裂解和裂陷形成勉略海槽并导致强烈的岩浆活动,富含挥发分及硫的岩浆热液混合海水硫,并从细碧岩中萃取Fe、Cu等成矿物质,早期成矿热液在铜厂地区深部形成铁矿床,随着磁铁矿和硫化物的沉淀,成矿热液演化到晚期阶段并沿断裂构造带向上运移,在铜厂地区浅部形成铜矿床.

    冀东秦家峪中元古界高于庄组锰矿成因:来自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制约
    靳松, 马鹏飞, 郭华, 余文超, 许灵通, 林茜
    2022, 47(1): 277-289. doi: 10.3799/dqkx.2021.055
    摘要:

    冀东秦家峪锰矿赋存于中元古界蓟县系高于庄组二段底部含锰岩系内,其成因尚不明确. 以秦家峪锰矿ZK58-2钻孔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薄片观察、电子探针分析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高于庄组锰矿的锰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对成矿的贡献. 显微薄片观察、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原生矿带中含锰矿物主要为菱锰矿、铁镁菱锰矿、钙菱锰矿、锰方解石等含锰碳酸盐矿物. 主量元素分析显示,相对于底板样品,锰矿层样品(Mn>8%)的TiO2、SiO2、Al2O3、K2O、Na2O含量较低,Mn含量与Al2O3呈负相关. 锰矿层样品和底板样品微量元素相对于上地壳(UCC)未表现出特别富集的特征,富集系数显示仅Th、U轻微富集. Th/U及自生Th/U比值具有相似的地层变化趋势,与较低的Fe/Mn比值共同指示沉积水体以次氧化环境为主. UCC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较为平坦,不存在显著的Ce异常(Ce/Ce*=1.00±0.02,n=39),具有较低的Y/Ho比值. 初始87Sr/86Sr比值介于0.713 383~0.725 378之间,平均值为0.720 180,与Al2O3含量呈负相关. 秦家峪锰矿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高于庄组含锰岩系的锰质来源于热液与陆源风化双重输入,其与裂谷盆地演化、古海洋氧化以及海平面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着高于庄组锰矿的形成.

    胶东三山岛金矿床黄铁矿显微结构和微量元素特征:对金富集机制的指示
    邱志伟, 李占轲, 袁中正
    2022, 47(1): 290-308. doi: 10.3799/dqkx.2021.045
    摘要:

    三山岛金矿床是位于胶东金矿集区西北部的超大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 该矿床细致的矿相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尚有不足,限制了对其金富集机制及过程的理解.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矿相学研究将该矿床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阶段(Ⅰ)、石英-金-黄铁矿阶段(Ⅱ)、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和碳酸盐-石英阶段(Ⅳ). 黄铁矿是该矿床主要载金矿物,其中第Ⅰ阶段黄铁矿(Py1)呈自形且基本无变形,As、Au含量较低;第Ⅱ阶段黄铁矿(Py2)可分为未变形或弱变形的Py2a和强烈变形的Py2b两种类型,Au和As在Py2a中含量高,而在Py2b中含量降低;第Ⅲ阶段黄铁矿(Py3)分为与石英共生的细粒黄铁矿Py3a和与多金属硫化物共生的Py3b两个亚世代,均变形较弱,Au、As含量中等. 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分析指示Co、Ni和Ag以固溶体形式进入黄铁矿晶格,而Pb、Zn、Cu主要以硫化物包裹体形式存在. 黄铁矿裂隙和粒间发育大量以银金矿为主的可见金,是该矿床中金的主要赋存状态. 不可见金主要为黄铁矿中晶格金,且其与As关系密切:As-替代黄铁矿内的S-使得黄铁矿晶格发生畸变,并促使Au+进入到黄铁矿晶格中. 第Ⅱ阶段成矿流体减压沸腾导致金沉淀并以包体金、晶隙金的形式与Py2a共生. 受成矿期构造活动影响,第Ⅱ阶段Py2b发生的位错蠕变、晶格旋转等应变行为可促进晶内形成一种“快速通路”,通过晶内扩散或流体介导将黄铁矿内不可见金活化,并在黄铁矿颗粒的微裂缝或晶隙中再富集为可见金.

    黑龙江翠宏山铁钼多金属矿田两期钼成矿事件厘定
    曾国平, 胡新露, 姚书振, 董子良, 周铭, 杨健
    2022, 47(1): 309-324. doi: 10.3799/dqkx.2021.089
    摘要:

    黑龙江省翠宏山铁钼多金属矿田属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铁多金属成矿带,发育铁、铅、锌、钼、钨等多金属大规模成矿作用. 尤以钼矿化最具特色,出现矽卡岩-斑岩型钼钨矿化、斑岩型钼矿化和隐爆角砾岩型钼矿化等多种类型的钼矿化在单一矿田中并存的现象. 但三种钼矿化类型的矿化特征和时空关系等缺乏系统梳理,钼成矿事件尚未清晰厘定. 选取该矿田内翠宏山、霍吉河和宏铁山等含钼矿床,开展矿床地质特征解析,结合辉钼矿Re-Os定年,初步厘定翠宏山矿田存在晚三叠世矽卡岩-斑岩型和隐爆角砾岩型钼矿化以及早侏罗世斑岩型钼矿化两期钼成矿事件. 辉钼矿Re含量和成矿岩浆岩石学研究揭示翠宏山矿田中钼为幔源新生物质与古老地壳混源,相较于晚三叠世成矿期,早侏罗世成矿期加入了更多幔源新生物质. 综合矿化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分析认为区内钼成矿与松嫩地块与佳木斯地块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的碰撞拼合过程有关.

    东北准噶尔哈旦逊石炭纪弧岩浆及堆晶柱形成机制
    司翠芹, 刘伟, 刘秀金
    2022, 47(1): 325-341. doi: 10.3799/dqkx.2021.044
    摘要:

    为了阐明东北准噶尔弧岩浆形成机制和破译中地壳P波高速块体,对哈旦逊石炭纪侵入杂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324.8~323.1 Ma)和δ18O及εHf(t)、矿物化学、主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分析. 其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上凹,从闪长岩(夹带角闪石岩堆晶)到二长花岗岩的主微量元素变异可以用两阶段分离结晶模拟. 结果显示侵入杂岩高Sr/Y、低Y,锆石δ18O加权平均值为6.42‰,来源于俯冲洋壳板片. 运用角闪石全铝压力计计算得到角闪石岩堆晶种群1、种群2的结晶深度分别为26~22 km、20~18 km,表明堆晶构成了中地壳P波高速块体. 侵入杂岩具有高的正的锆石εHf(t) (加权平均值为12.99)、εNd(t) (6.22~6.55)和(87Sr/86Sr)i (0.703 7~0.704 0),源岩不含洋壳残片和阿尔泰陆壳物质. 东北准噶尔是一个洋内弧,大洋板块的俯冲持续到石炭纪.

    内蒙古科右中旗两类基性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金松, 李英杰, 钱程, 张杨, 孟都, 杨海波, 王博, 伍光锋
    2022, 47(1): 342-356. doi: 10.3799/dqkx.2021.051
    摘要:

    兴蒙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存在争议,基性岩浆作用是构造演化过程中的良好地质记录. 对贺根山缝合带东段内蒙古科右中旗构造混杂岩带内的杜尔基基性岩和甲哈达基性岩进行了系统的地质特征、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杜尔基基性岩岩性为枕状玄武岩和辉绿岩,辉绿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48.3±2.6 Ma,为低钾拉斑玄武系列,相对富集LILE,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 甲哈达基性岩岩性主要为玄武岩,锆石U-Pb年龄为317.6±3.0 Ma,为钙碱性系列,同样具有HFSE亏损和LILE富集的特点,与杜尔基基性岩相比更加富集LILE和LREE. 结合贺根山缝合带早石炭世蛇绿岩及洋内俯冲作用的研究成果,认为从杜尔基基性岩到甲哈达基性岩的演化,可能指示了古亚洲洋东段早-晚石炭世洋内俯冲的渐进过程,洋内弧从不成熟向逐渐成熟演化.

    构造地质学
    维嘉海山沉积过程及其对西太平洋海山演化的意义
    赵斌, 吕文超, 何高文, 张宝金, 韦振权, 宁子杰, 张旭东
    2022, 47(1): 357-367. doi: 10.3799/dqkx.2020.291
    摘要:

    海山沉积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和古海洋演化有着紧密联系,维嘉海山保留了西太平洋晚中生代以来的完整沉积记录,是探索西太平洋海山构造演化的理想场所. 基于浅地层剖面、大洋钻探和最新相关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海山的沉积特征、火山活动和沉降速率等,探索西太平洋维嘉海山晚中生代以来的沉积过程. 结果显示维嘉海山顶部发育3个沉积单元,并发现了始新世第二次火山活动的可能证据,推算出维嘉海山中中新世(~11.6 Ma)以来的沉积速率约为6.03 mm/ka. 首次建立了维嘉海山的演化模型,认为维嘉海山演化主要经历了7个阶段,在渐新世之前处于缓慢沉降状态,其顶部水深一直保持在数百米之间,之后出现拐点,早中新世(~20 Ma)之后开始加速沉降,可能与该时期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的迅速转换有关.

    黔西南普安铅锌矿区盆地尺度构造
    周亮, 胡煜昭, 谭笑林, 李丕优, 程涌
    2022, 47(1): 368-386. doi: 10.3799/dqkx.2021.001
    摘要:

    贵州省普安铅锌矿区位于华南褶皱带西北缘的黔西南坳陷,矿体主要赋存在石炭系的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中,构造控矿特征显著. NW-SE走向的二维地震剖面横穿了铅锌矿区,清晰地揭示了矿区的地层和NE向构造格架. 从浅层的泥盆系至深层的新元古界,共标定了3个反射层和3个反射单元,据两个重要角度不整合面,矿区呈现为双层基底、单层盖层的“2+1”盆地地层格架,为讨论黔西南的大地构造属性提供了新佐证. 矿区盆地构造格架呈现为2条主控逆冲断层夹多种构造样式的次一级逆冲断层和褶皱,对地震剖面显示的断层露头及其派生构造进行了野外观察和几何学、运动学解析,解剖了4个矿床的控矿断层,发现挤压逆冲断层活动时间与成矿年代息息相关. 基于剖面解释的构造格架,详细分析了各个构造要素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2条深切基底的一级断裂是来自大气降水和盆地深部的流体通道,广西运动不整合面(下称“广西面”)则是成矿流体侧向运输通道,刺穿下-中泥盆统火烘组(D1-2h)(不透水层)的盖层断裂是矿液上升至石炭系成矿的渠道;结合典型矿床的构造控矿特性,构建了普安铅锌矿区的盆地尺度构造控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