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桂东北鹰扬关地区罗家山辉长岩的矿物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秦亚, 杨珺茹, 冯佐海, 朱家明, 倪战旭, 黄永高, 吴杰, 周云, 刘奕志, 白玉明
    2024, 49(3): 803-821. doi: 10.3799/dqkx.2022.096
    摘要:
    对桂东北鹰扬关地区新发现的罗家山辉长岩开展年代学、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可进一步约束区域构造背景.罗家山辉长岩的主要矿物为单斜辉石(Cpx)和斜长石(Pl).单斜辉石具有高铁铝、低钙钠钛的特征,其成分为Wo27~31En36~47Fs21~32,属于普通辉石;斜长石具有高硅铝钠、低钙钾的特点,其成分为An0~3Ab96~100Or0~2,属于钠长石.根据单斜辉石的化学成分判定罗家山辉长岩的母岩浆属于Si不饱和的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单斜辉石温压估算结果表明,罗家山辉长岩的形成温度介于1 282~1 292 ℃,平均值1 287 ℃;形成压力介于1.53~2.37 GPa,平均值2.02 GPa;对应深度介于50.49~78.21 km,平均值66.80 km. LA-ICP-MS锆石U-Pb年龄表明罗家山辉长岩形成于(768.9±6.8)Ma.单斜辉石的化学成分特征表明罗家山辉长岩属于典型的板内拉斑玄武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推断罗家山辉长岩起源于地幔物质上涌、岩石圈减薄的伸展裂谷构造背景.
    西藏南木林盆地林子宗群火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黄永高, 韩飞, 康志强, 冯佐海, 李应栩, 李光明
    2024, 49(3): 822-836. doi: 10.3799/dqkx.2022.196
    摘要:
    为了更好地约束林子宗群火山岩的年龄格架、岩石成因及其演化历史,对拉萨地块中南部南木林盆地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南木林盆地林子宗群火山旋回时限依次为62.8~57.0 Ma、52.0~50.2 Ma、49.7 Ma.随着时间的演化,早期典中组以爆发相为主,年波组以喷发-沉积相为主,到晚期帕那组以喷溢相为主,且呈现出从中酸性向酸性演化,由钙碱性系列向高钾钙碱性系列再到钾玄岩系列逐渐过渡的趋势.其中,典中组英安质岩石为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Nb、Ta、Ti负异常,显示典型的弧火山岩特征;年波组和帕那组流纹质岩石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且有钾玄岩出现,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除具有明显的Nb、Ta、Ti负异常外,还具有显著的Ba、Sr、P负异常,显示碰撞-碰撞后火山岩的特点.上述特征暗示典中组英安质岩石可能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岛弧区幔源岩浆底侵诱发上覆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年波组和帕那组流纹质岩石则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初期阶段英安质岩石进一步分离结晶的产物.林子宗群火山岩是记录这种体制转换的重要载体.
    西藏松多地区蛇纹岩成因及其对松多古特提斯洋俯冲的约束
    王斌, 解超明, 董永胜, 段梦龙, 宋宇航, 郝宇杰
    2024, 49(3): 837-849. doi: 10.3799/dqkx.2022.474
    摘要:
    蛇纹岩中的锆石不仅可以提供年代学信息,还可以约束蛇纹岩的成因和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本文以唐加‒松多古特提斯缝合带中的龙崖松多蛇纹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龙崖松多蛇纹岩具较高的MgO和TFeO含量、高Mg#值以及较低的Al2O3和TiO2含量.样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较为宽缓的“U”型.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样品富集U、Ta,亏损Th、Nb、Zr和Hf.龙崖松多蛇纹岩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30.3±2.3)Ma,εHft)值在+13.4到+16.0之间.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龙崖松多蛇纹岩的原岩为地幔楔内尖晶石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后的残留体.龙崖松多蛇纹岩受到松多古特提斯洋板片俯冲产生的超临界流体的交代形成了交代锆石,可能还受到富水流体的交代,导致流体活动性元素的富集.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松多古特提斯洋在晚三叠世可能尚处于北向俯冲阶段.
    拉萨地块钾质-超钾质火山岩或为高分异岩石:来自铷、铯富集的证据
    车东, 郑绵平, 赵元艺, 张照志
    2024, 49(3): 850-867. doi: 10.3799/dqkx.2023.135
    摘要:
    青藏地区拉萨地块、羌塘地块、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地块中,广泛发育后碰撞以来的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在上述众多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研究数据中,拉萨地块的Rb、Cs等稀碱元素的超常富集程度远高于其他两地块,为了将此现象量化表述,并且尝试对富集原因进行探究.本文通过实测和已公开发表的数据,运用箱线图等统计方法,以及系统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分析手段,量化了三大地块稀碱元素富集程度,对富集成因有了初步认识.结果表明拉萨地块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存在较高程度的岩浆分异是导致Rb、Cs等稀碱元素超常富集的主要原因,超常富集区主要分布于火山岩年龄范围为25~13 Ma之间的拉萨地块中西部.并且类比高分异花岗岩的研究成果划分了拉萨地块钾质-超钾质火山岩较高程度分异的Zr/Hf和Nb/Ta判别范围.
    辽北清原夏家堡中侏罗世侵入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段东, 郑常青, 梁琛岳, 宋志伟, 陈龙, 李冬雪, 孙晓蕾, 耿志忠
    2024, 49(3): 868-892. doi: 10.3799/dqkx.2022.214
    摘要:
    辽北清原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是研究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典型地区之一.研究区中生代岩浆岩的成因及构造背景对认识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对清原夏家堡地区辉长苏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辉长苏长岩形成于中侏罗世晚期((163.8±2.4)Ma),石英闪长岩形成于中侏罗世中期((169.9±2.2)Ma),花岗闪长岩形成于中侏罗世中期(169.9~167.3 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辉长苏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低硅、富铝、高镁及较高的Mg#,弱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富集Rb、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s),Eu呈微弱的正异常或无异常;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硅、铝和全碱含量,具有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Sr/Yb值较高,Eu具弱的负异常,富集LREEs和LILEs(Rb、K、Ba等),亏损HFSEs(Nb、Ta等).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辉长苏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的原始岩浆应起源于受俯冲板片析出流体所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花岗闪长岩是俯冲背景下受流体交代的下地壳基性火成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和区域岩浆活动时空分布规律,认为辽北清原夏家堡地区中侏罗世侵入体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
    四川会理芭蕉箐地区钠长岩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其意义
    刘亚杰, 徐争启, 宋昊, 李涛, 张苏恒, 姚建
    2024, 49(3): 893-906. doi: 10.3799/dqkx.2022.231
    摘要:
    四川会理芭蕉箐地区位于康滇地轴中南段,是我国少有的元古宙产铀地区,其构造条件复杂,研究程度低,钠长岩作为本区重要的含铀岩石,对其更是鲜有报道,严重限制了进一步的铀矿勘查.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芭蕉箐地区1841铀矿化点的野外地质调查、钠长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及锆石U-Pb年代学测试分析,发现研究区钠长岩分为岩浆钠长岩与交代钠长岩,样品富集Th、U、Zr、REE等元素,相对贫Ba、K、Sr、Rb等元素,测年结果显示两类钠长岩主要峰值年龄为~2.3 Ga与~1.8 Ga.钠长岩岩石来源主要为下地壳变质泥岩部分熔融且有幔源物质加入,形成于陆内拉张构造环境.其原岩的形成与2.4~2.3 Ga期间发生在扬子地台西南缘的碰撞事件有关,并在1.8 Ga左右经历岩浆作用形成钠长岩,同时铀元素在此处大量富集.其年代学数据记录的两次岩浆活动,是Columbia超大陆聚合在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响应.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柳河盆地早白垩世鹰嘴砬子组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梁云怡, 许中杰, 周洋, 程日辉, 蓝艺植, 何奕言
    2024, 49(3): 907-921. doi: 10.3799/dqkx.2021.256
    摘要:
    华北板块北缘在晚中生代受到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作用的影响,发育强烈的构造变形及大规模的岩浆活动.研究区柳河盆地地处华北板块北缘,对其开展研究能够为约束华北板块北缘晚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提供沉积方面的证据.依据对盆地早白垩世鹰嘴砬子组样品碎屑组分、岩性序列、沉积相演化特征的研究,结合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判断,盆地样品矿物组成具有石英含量较低,岩屑和长石含量较高的特点,显示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岩浆弧物源区.两组碎屑锆石U-Pb年龄组成相似,以晚中生代为主,古元古代为辅.L1-B178样品(岩心)碎屑锆石存在约127 Ma的主峰和约2 553 Ma的次峰;P303-B3样品(剖面)存在约126 Ma的主峰和约2 545 Ma的次峰,中生代沉积物物源可能来自盆地东北侧丰富的岩浆岩.早白垩世鹰嘴砬子组最年轻碎屑锆石颗粒的U-Pb年龄限定岩层的最大沉积年龄为(125±4)Ma,介于早白垩世巴雷姆阶与阿普特阶,与层内流纹岩样品(124.3±0.7)Ma的锆石加权平均年龄吻合.通过对柳河盆地样品矿物组成特点、沉积相演化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综合判断,盆地在(125±4)Ma已接收到古太平板块俯冲作用带来的物源.
    云母和电气石矿物化学特征对西昆仑大红柳滩地区伟晶岩型锂矿化的指示
    夏永旗, 庹明洁, 李诺, 祁冬梅, 加纳提古丽·吾斯曼, 王慧慧, 王文波, 李婷, 邰宗尧
    2024, 49(3): 922-938. doi: 10.3799/dqkx.2023.213
    摘要:
    大红柳滩二云母花岗岩被认为是白龙山等伟晶岩型锂矿的成矿母岩.为约束大红柳滩地区花岗岩‒伟晶岩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本文选取大红柳滩岩体二云母花岗岩及不同矿化程度伟晶岩中的贯穿性矿物——云母和电气石,开展了背散射结构观察(BSE)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EPMA).二云母花岗岩(Ms1)和白云母‒微斜长石伟晶岩(Ms2)中云母结构均一、化学成分变化小;白云母‒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Ms3)中云母类型多样,除白云母外,还发育富锂多硅白云母、铁锂云母、锂云母,后者常交代白云母.Ms3中Li、F含量突增,其中Li2O最高可达4.68%、F可达6.47%.二云母花岗岩(Tur1)和白云母‒微斜长石伟晶岩(Tur2)中电气石为碱性黑电气石,白云母‒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中(Tur3)发育碱性锂电气石.相较于黑电气石,锂电气石具有富SiO2、Al2O3、Li2O,贫TiO2、MgO、CaO的特征.云母和电气石的成分和结构特征揭示,二云母花岗岩与白云母‒微斜长石伟晶岩形成于岩浆阶段,未发生锂矿化.白云母‒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形成于岩浆‒热液过渡期,锂元素发生了显著富集,发育锂辉石、富锂多硅白云母、铁锂云母、锂云母、锂电气石等.据此提出,岩浆‒热液转换期对于锂成矿具有重要意义.在伟晶岩型锂矿床中,锂电气石与锂云母的存在表明伟晶岩具有极高的岩浆演化程度.
    环境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
    海州湾弱透水层孔隙水的化学特征与盐分演变
    李静, 朱佳俊, 梁杏, 刘彦, 江欣悦, 杜永昌
    2024, 49(3): 939-951. doi: 10.3799/dqkx.2022.232
    摘要:
    为查明海岸带弱透水层孔隙水的盐分来源与演变机制,在连云港海州湾钻探采集了4个钻孔的粘性土柱,采用压榨法采集孔隙水,测定了孔隙水化学‒同位素组分,建立了二维剖面孔隙水全新世以来的溶质运移数值模型.由陆向海孔隙水的总溶解固体由0.9增加到41.4 g/L,垂向上浅层高、深层低.孔隙水Cl/Br比为170~533(均值267),87Sr/86Sr比值为0.709 3~0.711 6,Cl与δ18O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孔隙咸水为海相成因,同时还受到硅酸盐矿物风化和阳离子交换作用影响.全新世弱透水层孔隙水为10~5 ka BP海侵时期的古海水,向下入渗造成更新世孔隙水咸化.4 ka BP海退后,孔隙水接受淡水补给,但古海水并未被完全驱替.近海岸处孔隙水受持续蒸发影响而形成盐水.数值模拟表明海侵‒海退事件是控制弱透水层孔隙水盐分演变的主要因素,海侵时海水以“指状”模式向下入侵,造成了咸淡水的不均匀分布.
    海南岛东海岸官塘地区地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循环演化过程识别
    张彦鹏, 黎清华, 余绍文
    2024, 49(3): 952-964. doi: 10.3799/dqkx.2022.225
    摘要:
    地热水资源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认识是区域地热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运用水化学及同位素分析方法,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系统揭示了海南东海岸官塘地区地热水水化学特征、地热储温度以及补给来源,构建了官塘地区地热水循环演化概念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Na型,其组分主要来源于硅酸盐矿物溶解及深部CO2等气体;地热水主要受到大气降水补给,补给海拔约为1 122.2~1 569.4 m,并且地热水上升过程中与浅部地下水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混合作用.在考虑混合和蒸汽损失的条件下,深部地热水与冷水混合前蒸汽损失的质量百分比约为18.2%~25.2%,地热水温度为190.4~217.8 ℃,冷水混合比例可达到66.8%~80.8%.该地区地热水开发程度逐年提高,导致地热水水位大幅下降,使得浅部冷水补给量增大,这可能是造成该地区开采地热水温度下降的关键影响因素.
    某地下核设施场址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对水循环的指示意义
    李杰彪, 梁修雨, 周志超, 赵敬波, 潘跃龙, 郭永海
    2024, 49(3): 965-977. doi: 10.3799/dqkx.2022.425
    摘要:
    在核设施场址筛选和长期性能安全评价中,地下水化学特征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离子比例法、同位素分析法以及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沿海某核设施场址水化学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地下水补给来源与年龄等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该场址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 研究表明:场址地下水中TDS较低,pH值多呈弱酸性;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Ca型和HCO3-Ca·Na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硅酸盐岩风化作用的控制;地下水主径流路径上以钠长石、钙长石的风化溶解为主;地下水来源于当地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硐室深度范围内地下水14C表观年龄为2.08~3.60 ka. 该场址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循环交替条件对于保障该核设施的安全性是有利的.
    基于PCA-GWR的包气带不同土层饱和导水率的传递函数及其回归克里金估计
    湛江, 李志萍, 赵贵章, 王琳, 袁巧灵
    2024, 49(3): 978-991. doi: 10.3799/dqkx.2022.242
    摘要:
    饱和导水率是重要的土壤水力学参数,对渗流和溶质运移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传递函数可以代替大规模采样和室内外试验间接预测该参数,但由于土壤的空间变异性以及方法的局限性等原因,以往的传递函数往往精度有限.本文以黄河下游沿岸兰考县闫楼乡包气带不同土层为研究对象,基于64个钻孔数据,将土壤粒径分布(黏粒、粉粒和砂粒含量)、土壤结构分形维数、干容重、总孔隙度、pH值、有机质和电导率等9个基本理化特性参数作为影响因素,基于逐步回归、主成分回归和主成分‒地理加权回归(PCA-GWR)三种方法,分别对研究区包气带不同土层的饱和导水率进行回归分析,比较精度后基于PCA-GWR对饱和导水率进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金插值.结果显示,除表层粉土以外,PCA-GWR法的预测精度有显著优势.不同土层传递函数和饱和导水率分布的差异性表明,由于黄河下游地区快速多变的沉积过程、黄河的决口改道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包气带土层相变剧烈,土壤饱和导水率在平面上亦具有明显的非平稳特征.而局部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是第二层粉土层回归克里金估计结果欠佳的深层原因.
    广东省龙门岩溶热储温度计算及流体演化特征
    王思佳, 张敏, 黄学莲, 韩永杰, 何沛欣, 王帅, 祁士华
    2024, 49(3): 992-1004. doi: 10.3799/dqkx.2022.430
    摘要:
    岩溶地热系统具有巨大的能源开发潜力,广东省龙门县马星和隔陂地热异常区是两个典型的岩溶地热田.为探究热储温度及流体演化特征,基于离子比值关系、氘氧同位素、地温计等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研究区为中性偏碱性低TDS的HCO3型地热水,方解石类碳酸盐矿物和硅酸盐矿物溶解及阳离子交换作用共同控制了水化学演化过程.大气降水是区内地热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马星和隔陂地热田的热储温度分别约为105.0~148.0 ℃和101.5~131.0 ℃,冷水混入的体积比约为44.2%和48.5%.在热储水化学及温度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流体演化概念模型.
    二氧化锰改性粉煤灰制备及其对地下水中砷的吸附特性
    王丽楠, 杨保国, 谢作明, 赵欣鑫, 石天池
    2024, 49(3): 1005-1016. doi: 10.3799/dqkx.2022.198
    摘要:
    高砷地下水在我国广泛分布,开发绿色高效的除砷材料对于促进地区发展和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共沉淀法结合NaOH水热处理技术制备了二氧化锰改性粉煤灰吸附材料MFA150,并研究其对地下水中As(Ⅲ)和As(Ⅴ)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NaOH水热处理破坏了原始粉煤灰的玻璃体结构,且在这一过程中生成沸石相,粉煤灰比表面积由1.30 m2/g增加至40.26 m2/g.在负载MnO2后,MFA150比表面积达到148.82 m2/g.此外,吸附材料表面-OH的含量显著增加,为As(Ⅲ)和As(Ⅴ)提供了更多的吸附活性位点.MFA150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过程符合Elovich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在中性条件下MFA150对As(Ⅴ)和As(Ⅲ)的吸附量分别达到2.55 mg/g和9.71 mg/g,酸性条件更有利于吸附.溶液中共存的HCO3和PO43‒会抑制As(Ⅲ)和As(Ⅴ)的吸附,而SO42‒对As(Ⅲ)和As(Ⅴ)的去除具有轻微促进作用.在模拟地下水中,MFA150对总砷的去除率达到91.90%.MFA150制备方法简单,制备原料廉价易得,吸附性能好有望用于含砷地下水处理.
    工程地质学与灾害地质学
    坝后淤积条件下泥石流冲击拦挡坝动力响应研究
    王东坡, 廖承兴, 瞿华南, 闫帅星
    2024, 49(3): 1017-1027. doi: 10.3799/dqkx.2022.424
    摘要:
    拦挡坝有效库容和泥石流冲击力是泥石流实体拦挡坝设计的重要指标,现有实体拦挡坝在泥石流反复冲击作用下淤积甚至填满,会对坝体调控能力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基于理论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开展坝后淤积条件下泥石流冲击实体拦挡坝动力响应研究,推导坝后淤积条件下泥石流速度衰减率、坝体拦挡率的无量纲计算公式,并建立考虑空间分布特性的坝后淤积条件下泥石流冲击力计算模型.结果表明:泥石流速度衰减率和坝体拦挡率与淤积体高度/淤积长度比值和泥石流相对容重呈正相关;泥石流冲击力静动荷载组合计算模型能较好反映坝后淤积条件下泥石流冲击力的组成和分布特征.上述研究可为泥石流实体拦挡坝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
    干湿循环作用下云母石英片岩抗剪性能劣化规律及机理
    李志刚, 叶宏林, 代云云, 徐光黎, 盛逸凡, 马郧
    2024, 49(3): 1028-1038. doi: 10.3799/dqkx.2022.211
    摘要:
    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片岩的抗剪性能劣化对片岩边坡长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以鄂西北广泛分布的云母石英片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一系列室内试验,揭示其抗剪性能劣化规律及机理.吸水性试验及直剪试验结果表明,云母石英片岩的吸水率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抗剪强度及残余抗剪强度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抗剪性能劣化效应明显.结合扫描电镜测试所得云母石英片岩微观结构变化规律,揭示其抗剪性能劣化机理:干湿循环作用下,云母石英片岩片理面逐渐扩展开裂,内部矿物颗粒强度软化,颗粒间胶结弱化,岩石骨架变得松散;粘聚力主要受矿物颗粒之间的胶结程度影响,劣化速率较快;内摩擦角主要受矿物颗粒嵌固程度和颗粒本身强度的影响,劣化速度相对较慢.
    基于I⁃D⁃R阈值模型的滑坡气象预警
    刘谢攀, 殷坤龙, 肖常贵, 陈丽霞, 曾韬睿, 李烨, 刘真意, 龚泉冰, 陈卫群
    2024, 49(3): 1039-1051. doi: 10.3799/dqkx.2022.233
    摘要:
    建立滑坡灾害多维度气象预警判据和划分“网格化”预警单元能够为滑坡灾害气象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205个降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平均有效降雨强度‒降雨历时(I⁃D)阈值模型,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LSQ)和分位数回归(QR)划分临界阈值曲线;其次,引入当日降雨量(R),进一步优化I⁃D阈值模型,建立I⁃D⁃R阈值模型,采用不同参数估计方法对比不同阈值模型精度,选择最优阈值模型作为磐安县滑坡灾害气象预警判据;最后,基于降雨分布的差异性,在划分地形单元的基础上利用泰森多边形(VD)建立了乡镇级别的“网格化”预警单元.结果显示:(1)I⁃D⁃R阈值模型相比于I⁃D阈值模型具有更好的预警精度,且基于QR的I⁃D⁃R阈值模型效果更好,警告及以上阈值等级精度提升到50%,特别注意及以上阈值等级精度提升到88.9%;(2)采用基于QR的I⁃D⁃R降雨阈值作为磐安县51个预警单元四级气象预警(红、橙、黄、蓝)的判据,并提出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新的阈值模型,能够为磐安县区域气象预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基于模拟月壤的贯入模块化试验
    胡定坤, 李谦, 吕嘉航, 邹欣悦, 罗浩天
    2024, 49(3): 1052-1065. doi: 10.3799/dqkx.2022.230
    摘要:
    为了解采样机具与模拟月壤间的相互作用,同时验证月壤采样机具模块化建模的可行性.基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制的CUG-1A型模拟月壤,开展不同条件下机具贯入力载的试验研究,并依据试验结果建立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各机具在浅层模拟月壤贯入阻力平均增长率为19.9%,次浅层提升至38.18%,深层出现陡增达到63.43%;贯入速度对贯入阻力的平均误差为2.5%;不同入土角度下贯入阻力的平均增长率为62.85%;不同截面机具贯入阻力随截面面积增长而增长,值近似为1∶2∶3∶4.同时进行了机具结构模块化验证,理论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度在85%以上.采样机具所受贯入阻力与贯入深度、方式和机具结构明显相关,可建立模块化理论模型准确预估不同条件机具的贯入阻力.
    地球物理学
    辽东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地球物理测井响应特征及找矿标志
    刘东明, 梁明星, 冯杰, 欧洋, 杨毅, 翟景红, 林振洲, 高文利
    2024, 49(3): 1066-1080. doi: 10.3799/dqkx.2022.185
    摘要:
    辽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黄金产区,实现深部找矿新突破已成为该区的重点研究任务.地球物理方法是发现和探测深部金矿的主要技术手段.为了精细刻画青城子矿集区地层结构,准确揭示深部矿化蚀变带物探异常特征,建立深部找矿物探解释标尺,在小佟家堡子金矿区ZK12-11孔开展了多参数地球物理测井和井中物探测量工作,结合钻孔岩心编录,利用直方图、交会图等技术分析了该孔300~990 m井段岩性和矿化蚀变带的响应特征,划分了钻孔岩性剖面和矿化蚀变层位.结果表明:自然伽马、电阻率、磁化率和极化率4种参数能够区分钻孔主要岩性,可以作为重建钻孔岩性剖面的主要依据;黄铁矿化层位黄铁矿含量不高,不足以引起地层电阻率的明显降低,石墨化是引起电阻率降低的主要因素;自然伽马高低过渡带与低阻高极化无磁异常带是小佟家堡子金矿区地球物理测井找金的找矿标志.地球物理测井能够有效圈定找金有利层位,更加精确地指导金矿深部找矿工作,应受到广泛重视.
    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进展
    杨宗耀, 唐菊兴, 任东兴, 邓安, 王鹰, 吴鑫
    2024, 49(3): 1081-1103. doi: 10.3799/dqkx.2022.195
    摘要:
    近年来在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林子宗群火山岩分布区发现一系列中‒大型铅锌银矿床,该区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由于林子宗群火山岩分布范围广,如何有效地圈定成矿远景区,缩小找矿靶区是取得找矿突破的关键.选取产于谢通门县娘热地区典中组火山岩中的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量勘查地球化学测量和激电中梯测量.结果显示典中组火山岩中铅锌银成矿作用具有Au、Mo、Pb、Zn、Ag异常,金银成矿作用具有强Au、Ag、Mo、As、Sb异常,主成矿元素变异系数大于3.以极化率大于2.5%和电阻率小于800 Ω·m圈定隐伏铅锌银矿体的找矿靶区,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上述结果表明激电中梯方法在林子宗群火山岩中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铅锌银矿体效果良好,能够为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林子宗群火山岩中的找矿工作提供十分重要的指导.
    月球正面火山复合体穹窿形貌特征识别和聚类分析
    殷浩林, 黄倩, 陈雨超, 赵健楠
    2024, 49(3): 1104-1118. doi: 10.3799/dqkx.2023.016
    摘要:
    月球火山穹窿是了解月球火山活动的重要窗口.利用高分辨率多源遥感数据,对月球正面的3个火山复合体区(Marius Hills和Rümker Hills位于风暴洋克里普地体,Gardner在风暴洋克里普地体外)里发育的火山穹窿进行形貌和铁钛元素特征提取,利用这些特征参数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并将所有穹窿划分为7个聚类(DC1~DC7);然后结合流变学、年代学和区域地质背景对3个火山复合体区的火山活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Marius Hills发育的火山穹窿数量多,高度和坡度较高,以中高钛为主,穹窿代表类型为DC7,岩浆活动时间跨度大(约2.6 Ga)、周期长,表明该区域存在多期次不同特征的火山活动.Rümker Hills发育的火山穹窿数量少,高度和坡度居中,以低钛为主,穹窿代表类型为DC1和DC4,活动时间相对集中(约0.8 Ga).Gardner及其周边区域发育的穹窿呈环状和带状分布,高度和坡度较低,以中低钛为主,岩浆活动时间持续约1.0 Ga,穹窿代表类型为DC6,该区域发生了多期次且复杂多样的火山活动.本研究揭示了月球正面火山复合体岩浆活动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可能与岩浆源区及生热元素的不均匀分布情况有关.
    其他
    渤海湾盆地中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
    李晨, 陈世悦, 蒲秀刚, 刘惠民, 杨怀宇, 侯中帅, 鄢继华
    2024, 49(3): 1119-1143. doi: 10.3799/dqkx.2022.220
    摘要:
    渤海湾盆地中生界长期缺乏统一的岩石地层格架.基于测井、录井、孢粉组合及年龄数据分析,开展了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中生界可划分为8个岩石地层单元:(1)三叠系陆相红层,发育AratrisporitesTriassisporisChordasporites组合,最大沉积年龄为(241.4±6.8)Ma至(248.2±1.9)Ma;(2)侏罗系含煤地层,发育CyathiditesOsmundaciditesCycadopitesClassopollis组合,最大沉积年龄为(173.4±1.1)Ma至(187.2±4.8)Ma;(3)侏罗系灰色砂岩层,发育CyathiditesOsmundaciditesDeltoidosporaCycadopites组合,最大沉积年龄为(155.3±1.3)Ma至(164.4±3.8)Ma;(4)侏罗系红色砂砾岩层,发育ClassopollisAbietineaepollenites组合;(5)下白垩统下部含基性火山岩红层,发育CicatricosisporitesLygodiumsporitesClassopollis组合;火山岩年龄在140~132 Ma之间;(6)下白垩统中部含中、基性火山岩灰色地层,发育Lygodium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OsmundaciditesCycadopites组合,火山岩年龄在130~116 Ma之间;(7)下白垩统上部含中、基性火山岩地层,发育CicatricosisporitesSchizaeoisporitesClassopollisPiceites组合,火山岩年龄在119~103 Ma之间;(8)上白垩统含酸性火山岩红层,发育SchizaeoisporitesEphedripitesClassopollis组合,火山岩年龄在76~69 Ma之间.
    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断层封堵性综合评价
    张翥, 严恒, 汪新光, 高凌, 李金池
    2024, 49(3): 1144-1153. doi: 10.3799/dqkx.2022.223
    摘要:
    断层封堵评价分为垂向封堵评价和侧向封堵评价.前人多采取综合模糊评价法综合评价断层封堵性,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评价结果受评价分值和权重系数影响,传统综合评判法的各参数评价分值通过最大隶属度原则获取,忽视了同一类评价标准的内部差异,精度较低,且权重系数采取经验赋值或同等权重赋值,与实际区域地质环境有所出入.本次研究综合考虑断层力学背景、岩性对置关系、断储配置关系等定性参数,结合断层岩泥质含量、断面正压力、断储排替压力及断层应力特征等定量参数的影响,实现了参数的评价标准定量化分值表示;且基于区域各项参数统计分析,各项参数权重系数的确定通过层次分析法予以改进,权重系数更符合区域规律.选择涠西南凹陷二号断裂带A块潜力目标作为靶区,运用该方法进行评价,取得了较好效果;与前人研究方法对比,精度存在显著提高.
    基于深度学习单阶段算法的䗴类化石检测
    奚园园, 王永茂, 芦碧波, 邢智峰, 侯广顺
    2024, 49(3): 1154-1164. doi: 10.3799/dqkx.2022.427
    摘要:
    䗴化石是石炭纪、二叠纪重要的标准化石,其详细的鉴定工作对确定地质时代和划分石炭系‒二叠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目前䗴类化石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单阶段算法的䗴类化石检测.以䗴类化石为研究对象,对原始模型进行分析,之后联合优化权重损失函数和BN层尺度因子的L1正则化等方式进行通道剪枝,再使用知识蒸馏使剪枝后模型恢复检测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薄片图像中䗴类所在区域的定位和分类,平均精度均值达到98.1%,满足实时检测模型的要求,并且剪枝后参数量压缩了74.1%,解决了真实场景中存在的算力缺乏等问题.该方法能够有效保证䗴类化石的检测效果,同时扩展了该模型在嵌入式设备的适用范围,为深度学习在古生物化石图像的智能识别方面提供更多可能性.
    Stacking集成策略下的径向基函数曲面复杂矿体三维建模方法
    扶金铭, 胡茂胜, 方芳, 储德平, 李红, 万波
    2024, 49(3): 1165-1176. doi: 10.3799/dqkx.2022.433
    摘要:
    建立三维矿体模型是数字矿山、智慧矿山的基础.针对经典径向基函数曲面重建算法在原始数据稀疏时出现曲面边界自拟合及模型不连续现象,提出了一种集成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径向基函数曲面复杂矿体三维建模方法.该方法利用Stacking模型学习矿体轮廓线离散化点云数据的分布特征,建立表征矿体模型几何信息的有向点集;在此基础上提取边界点及法向量,通过Hermite型径向基函数建立隐式场,最后基于行进四面体算法建立三维矿体模型.与轮廓线拼接法、经典径向基函数曲面重建算法、简单克里金插值法相比,该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曲面边界自拟合现象,减少模型多余孔洞,提高模型的连续性;建立的模型所切轮廓线与原始轮廓线相似度达75.14%,与人工干预程度较高的显式模型相当;在体积表征上与显式模型的差距达到最低.
    青藏高原季节冻土山区河流的溶解性碳输出特征及控制因素
    赵鲁松, 孙自永, 马瑞, 胡雅璐, 常启昕, 潘艳喜, 潘钊
    2024, 49(3): 1177-1188. doi: 10.3799/dqkx.2022.204
    摘要:
    高寒山区土壤碳是全球冻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溶解相从陆地侧向输出到河流是该地区土壤碳输出的重要途径,而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年冻土区,对季节冻土区关注较少.为探讨季节冻土区河流溶解性碳的输出规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位于青藏高原祁连山北麓黑河上游的季节冻土山区——红泥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对河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无机碳(DIC)浓度与通量的连续观测,结合河水中稳定同位素丰度及流域内气象、水文、地温等观测数据,发现在冻土消融前期(春末),流域出口河水中DOC和DIC浓度较高但通量较低;在冻土消融后期(夏季),河水中DOC和DIC浓度较低但通量较高;河水中DOC和DIC浓度在消融后期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低流量期的浓度比高流量期略有上升.研究表明:对以红泥沟小流域为代表的季节冻土山区,消融前期溶解性碳输出的主控因素仍是冻土特征及动态,但在消融后期则变为水文输入特征主控,以细粒残坡积物为主的薄层含水层和广泛发育的冻融扰动地貌也对其有重要影响,导致河流中DOC浓度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的报道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