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桂柳高速公路石城坪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治理评价

    陈学军 唐辉明

    陈学军, 唐辉明, 2001. 桂柳高速公路石城坪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治理评价. 地球科学, 26(4): 381-384.
    引用本文: 陈学军, 唐辉明, 2001. 桂柳高速公路石城坪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治理评价. 地球科学, 26(4): 381-384.
    CHEN Xue-jun, TANG Hui-ming, 2001. ENGINEERING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EVALUATION OF SHICHENGPING LANDSLIDE ALONG GUILIN-LIUZHOU EXPRESSWAY. Earth Science, 26(4): 381-384.
    Citation: CHEN Xue-jun, TANG Hui-ming, 2001. ENGINEERING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EVALUATION OF SHICHENGPING LANDSLIDE ALONG GUILIN-LIUZHOU EXPRESSWAY. Earth Science, 26(4): 381-384.

    桂柳高速公路石城坪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治理评价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学军(1961—),男,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 中图分类号: U416.1+63

    ENGINEERING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EVALUATION OF SHICHENGPING LANDSLIDE ALONG GUILIN-LIUZHOU EXPRESSWAY

    • 摘要: 针对广西第一条高速公路上的第一大滑坡——石城坪滑坡的两次治理所取得的不同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 目的在于找出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总结成功的经验, 供同类工程借鉴.从地质、形态、变形、结构4个不同角度入手, 阐述了石城坪滑坡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 对前、后两次治理方案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认为石城坪滑坡由新、老滑坡体组成, 新滑坡是由于老滑坡效应和因修路开挖坡脚和降水诱发所致, 边坡变形主要是由于对老滑坡认识不足, 造成原治理设计方案不合理所致, 确切地说, 主要是由于桩长不足和削坡不当引起.后期治理在充分利用原有抗滑桩水平承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采用削坡减载、排水及少量锚固桩综合治理方案, 在新桩之间及新老桩之间设钢筋砼水平系梁相互连接, 构成门型桩, 既提高了边坡整体稳定性, 又节省了治理费用约230万元, 经过4年时间的风雨检验, 证实后期治理取得了圆满的效果.

       

    • 桂柳高速公路正线全长138.5 km, 是广西兴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 是连接桂林和柳州的交通要道, 是广西公路出海大通道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该路所经地段为桂北低山丘陵山区, 公路沿线发育大量的滑坡, 成为该路段主要地质灾害.石城坪滑坡位于K250+810至K250+035段, 全长225 m, 是该路滑坡中最大的一个, 原设计在该路段坡角仅按一般情况采用挡土墙护坡, 1996年3月雨季开始边坡发生严重变形致使路面隆起, 挡土墙破坏, 在滑坡尚未稳定的情况下, 工程监理部采取了削坡和沿线设置抗滑桩的抢险措施, 首次处理设置了直径2 m的钢筋砼抗滑桩46根、桩距5 m, 平均桩长17.37 m, 耗资200余万元.施工过程中变形不断发展, 至1996年11月, 桩顶位移量最大达30 cm.

      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 再次采取削坡、排水、增加抗滑桩的综合治理措施, 在充分利用原有抗滑桩水平承载力的基础上, 以削方为主, 对主滑面上抗滑力不足的桩再作适当的加桩处理.经核算, 确定滑体削方8万m3, 加设抗滑桩6根, 同时对削坡后的滑体表面采取了浆砌片石及三合土护坡等措施, 以使该滑体保持稳定.

      该段边坡为逆向坡, 因公路开挖使边坡总体上为上下陡、中部缓, 陡段平均坡角28°~35°, 缓段平均坡角12°~18°, 相对高差约90 m, 边坡由泥盆系信都组(D2x) 砂岩、泥页岩和第四系(Q) 堆积物组成, 表层为第四系的残坡积物及滑坡堆积物, 厚3~20 m.泥盆系砂岩分布于边坡上部及顶部, 厚5~20 m, 中下部为泥页岩, 厚度大于35 m.区内构造裂隙较发育, 主要有NNE和NNW两组, 倾角70°~80°, 岩层倾向NWW, 倾角30°~35°.

      该滑坡由老滑坡和新滑坡组成, 新滑坡是老滑坡的部分复活.老滑坡特征明显, 其地形地貌上存在明显圈椅状, 两侧有双沟同源特征, 有清晰的滑坡后壁, 中部有滑坡平台, 中下部削坡后揭露一层砂岩, 与山坡顶部砂岩特征基本相同, 但产状紊乱多变, 与外围明显不一致, 坡脚沟谷处地下水呈线状渗出, 为老滑坡剪出口[1] (见图 1).

      图  1  滑坡工程地质图
      1.老滑坡; 2.削坡线; 3.新滑坡; 4.抗滑桩; 5.等高线/m; Qdel.滑坡堆积物; Qel+del.残坡堆积物; D2x.中泥盆统
      Fig.  1.  Geological engineering map of landslide

      图 1可见, 老滑坡平面上为马蹄形, 周界较明显, 南侧周界近东西向, 北侧周界为北东向, 后缘高程约为240 m, 由一系列弧形陡坎包围, 前缘在坡脚沟谷处, 高程为144 m, 相对高差约100 m, 主滑方向NWW, 轴向长约280 m, 横向宽约250 m, 分布面积约0.07 km2, 滑体厚1.60~26.40 m, 总体积约50~60万m3.新滑坡平面上为喇叭型, 周界很明显, 由一系列弧形裂缝包围, 后缘高程约210 m, 前缘剪出口在公路路面以下, 主滑方向向西, 轴长约130 m, 南北宽约150 m, 总面积约0.02 km2, 滑体厚6.50~26.40 m, 总体积约25~30万m3.

      该地段路基1993年底开挖, 1996年初出现明显变形, 同年3月, 局部地段路面隆起高达2~3 m, 挡土墙局部抬起0.3~0.5 m, 往外推移0.2~0.5 m, 边坡上部200 m平台后缘出现弧形张裂缝, 裂缝长度大于200 m, 宽0.1~0.2 m, 位移0.1~0.6 m, 引起地表排水沟拉裂破坏, 两侧出现张裂缝.为此而紧急采取削坡和抗滑桩等加固措施.施工结束后, 12#—43#桩后出现裂缝, 裂缝宽0.02~0.25 m不等, 桩体整体向NW方向位移, 最大水平位移达0.3 m, 一般位移量0.05~0.15 m.对桩质量检测, 桩身质量完好, 说明桩是整体偏转.

      滑坡体从上到下主要由残坡积碎石土、风化粉砂岩和强风化泥页岩组成, 碎石土、风化砂岩裂隙发育, 呈碎块状, 透水性好; 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 表层为残坡积土及碎石土, 结构松散, 厚3.0~8.5 m, 下层为碎裂岩, 层理尚清晰, 裂隙很发育, 产状紊乱多变, 局部反倾, 厚6.5~20.0 m.滑带土主要为全风化页岩形成的残坡积粘土组成; 滑面埋深6.5~26.4 m, 整个滑动面呈勺型, 上陡下缓.陡段倾角约为25°~35°, 缓段倾角为0°~10°.滑床主要由强风化页岩组成.滑坡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 1.

      表  1  滑坡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Table  Supplementary Table   Indexes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n landslide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3.1.1   判断错误

      该段在线路勘查时没有发现老滑坡的存在, 整个治理方案是按一般边坡进行稳定性加固, 直到1997年11月抢险工程完成后, 在边坡继续变形的情况下, 仍对该滑坡特征存在极大争议.实际上, 该边坡存在明显的老滑坡地貌景观, 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后经补充勘察成果证实, 该边坡确实存在老滑坡, 新滑坡是老滑坡的部分复活, 是路基开挖作用诱发所致.而老滑坡的稳定性极差, 基本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由于对老滑坡判断错误, 造成了原治理方案上存在一系列问题, 使原治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1.2   削坡不当

      在没有查清滑坡基本特征的情况下, 匆忙进行削坡, 而公路又正好从老滑坡抗滑段通过, 路基开挖老滑坡下部抗滑段(图 2), 使滑坡的抗滑力减少, 降低了边坡的稳定性, 促使边坡进一步变形破坏.计算表明, 路基开挖后, 抗滑力减少约360 kN/m, 路堑处土体极限破坏强度降低大约600 kN/m, 加之1996年3月降雨量丰富, 月降雨量达384 mm, 而在此之前的1995年11月—1996年2月月平均降雨量不到40 mm, 岩土体一直处于半干燥状态, 遇水后水岩作用更强烈, 从而诱发老滑坡复活, 产生新滑坡.据调查, 该次削坡过程中发现后缘裂缝持续加大, 然后才停止削坡, 显然削坡位置不当.

      图  2  滑坡地质剖面
      1.碎石土; 2.碎裂砂岩; 3.泥页岩; 4.滑动面; 5.抗滑桩
      Fig.  2.  Geological section on landslide
      3.1.3   桩体设计不合理

      (1) 桩长不足.勘察表明: 1#—14#桩地段不存在整体滑坡, 也不存在深层滑动, 只是局部产生崩滑, 所以桩没有产生变形.15#—40#桩地段为新滑坡段, 43#—46#桩地段为老滑坡.计算表明, 老滑坡稳定系数在1.00~1.05之间, 属基本稳定.15#—40#桩地段滑体厚10~16 m, 而大多数桩, 仅深入滑床2~3 m.该滑坡床为全风化的泥页岩, 大都风化成土.按《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2]要求, 抗滑桩桩长应深入滑床的长度为桩全长的1/2~1/3, 因此, 原抗滑桩桩长显然不足.利用刚性桩计算公式对桩进行验算[2]:

      式中: y0为滑动面至桩身偏转轴心点的深度, m; φ为桩中心偏转角, (°); M0为滑坡推力对桩身在滑动面处的力矩, kN·m; Q0为滑坡推力对桩身在滑动面处的剪力, kN; h为桩嵌入滑动面以下的深度, m; bp为桩的计算宽度, m; m为桩侧向地基系数随深度变化的比例系数; A为滑动面处侧向地基系数, 一般取A=0.结果表明, 主滑段处桩长明显不足, 因而治理效果达不到原设计要求.

      (2) 桩身强度不够.对桩处的推力计算表明, 桩部位的最大剩余推力为1 000~1 200 kN/m之间, 桩距为5 m, 则每根桩受力为5 000~6 000 kN, 已达到桩的极限受力.在雨季, 由于动、静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的作用, 下滑推力还要大, 加上桩长不足, 难以承受如此大的推力, 必然会产生变形.

      (3) 桩位靠前.所有的抗滑桩紧靠路旁布设, 形成高出路面6~8

      m的悬臂桩(不考虑挡土墙时) (图 2).由于桩到坡脚地段为老滑坡的抗滑段, 而且老滑坡基本稳定, 因此桩前土体可以对桩施加被动土压力作用.但桩前部分已临空, 因此被动土压力锐减, 计算表明悬臂桩与非悬臂桩被动土压力差近1 000 kN/m.显然前者对桩的稳定不利.此外由于削坡土方反压在1#—30#桩地段坡脚, 使其稳定性提高, 后期观测也表明30#桩以前的桩变形相对比30#桩以后的桩要小, 稳定性要好些.

      3.2.1   治理方案

      (1) 削坡减载.滑坡推力计算表明, 桩位处的下滑推力较大, 约为1 200~3 800 kN/m, 因此有必要进行削坡减载, 削坡主要是对190 m高程以上的滑体的滑动段进行削减, 可采用台阶状削坡, 台高10 m, 坡度为1∶1.5, 削坡土方量约为8万m3, 削下的土反压在坡脚一带.削坡后, 滑坡稳定系数可达1.07~1.37 (未考虑抗滑桩时), 当安全系数为1.20时, 滑坡剩余推力最大为580.7 kN/m (30#桩).

      (2) 排水.该滑坡地下水主要靠降水补给, 因此主要考虑坡面排水, 即在老滑坡后缘修截水沟.削坡后在平台后缘坡脚处设排水沟, 并做好护坡及坡面排水.

      (3) 加固.削坡后, 根据原有桩的施工资料, 计算了主滑段上各桩的允许水平承载力, 并与各滑动面推力计算相结合作出综合分析, 以最终确定加设抗滑桩的位置及数量.当削坡后的计算推力小于或等于桩的允许水平承载力时, 不需要加设新的抗滑桩, 反之则应加设新的抗滑桩.最终加固方案采用在现有桩后面加一排抗滑桩, 共6根, 桩位距现桩约5 m, 与现有桩构成门型桩, 共同起抗滑作用.本工程增设的抗滑桩如图 3所示.新桩之间及新老桩之间设纲筋砼水平系梁相互连接.

      图  3  新增抗滑桩位置
      24~30为原有抗滑桩, 101~106为新增设的搞滑桩.每个桩间距2.5 m
      Fig.  3.  Sketch of additional slide-resistant piles
      3.2.2   治理效果评价

      桂柳高速公路于199751日正式通车, 通车前对滑体和新老抗滑桩进行的现场监测表明, 治理后的石城坪滑坡已经稳定, 水平位移趋于零.经过四年时间的风雨检验, 石城坪滑坡至今安然不动, 说明本滑坡工程治理, 包括对原有桩的承载力计算及削坡、新抗滑桩的设计是成功的, 达到了预期目的.而桂柳高速公路上, 10多处已治理过的边坡相继出现了强弱不等的滑动, 年均投入边坡治理费用数百万元, 几乎每年都出现因滑坡而造成桂柳高速公路行车中断的事件, 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 老滑坡是典型的岩土组合、边坡结构以及发育的构造裂隙和丰富的水作用产生的.新滑坡则是由于老滑坡效应和因修路开挖坡脚和降水诱发所致. (2) 原抗滑桩的变形是由于对老滑坡认识不足, 造成原治理设计方案不合理所致, 确切地说, 主要是由于桩长不足和削坡不当引起. (3) 后期治理在充分利用原有抗滑桩水平承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采用削坡减载、排水及少量锚固桩综合治理方案, 新桩之间及新老桩之间设纲筋砼水平系梁相互连接, 构成门型桩.设计合理,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图  1  滑坡工程地质图

      1.老滑坡; 2.削坡线; 3.新滑坡; 4.抗滑桩; 5.等高线/m; Qdel.滑坡堆积物; Qel+del.残坡堆积物; D2x.中泥盆统

      Fig.  1.  Geological engineering map of landslide

      图  2  滑坡地质剖面

      1.碎石土; 2.碎裂砂岩; 3.泥页岩; 4.滑动面; 5.抗滑桩

      Fig.  2.  Geological section on landslide

      图  3  新增抗滑桩位置

      24~30为原有抗滑桩, 101~106为新增设的搞滑桩.每个桩间距2.5 m

      Fig.  3.  Sketch of additional slide-resistant piles

      表  1  滑坡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Table  1.   Indexes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n landslide

    • [1] 包惠明. 桂柳一级公路K250段边坡变形原因及加固措施[J]. 桂林工学院学报, 1997, (2): 115-11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LGX702.003.htm
      [2] 林宗元.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729-1740.
    • 加载中
    图(3)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911
    • HTML全文浏览量:  675
    • PDF下载量:  1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0-04-05
    • 刊出日期:  2001-07-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