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ZHAO Yong-xin, QIN Song-xian, MING Hou-li, LIU Yong-sheng, 2000. ANALYSIS OF METALLOGENIC SYSTEM IN XIUYAN GOLD DEPOSIT, LIAONING PROVINCE. Earth Science, 25(4): 356-361. |
[1] |
翟裕生, 邓军, 李晓波. 区域成矿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9.
|
[2] |
倪培, 徐克勤. 辽东—吉南地区地体构造及金的区域成矿作用特征[J].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 1993, (2): 65~71.
|
[3] |
王孔海, 李才春, 庞庆邦, 等. 辽南地区变质岩和花岗岩含金性及其与金矿成矿关系[A]. 见: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编. 中国金矿主要类型区域地质条件文集(4)———辽南地区[C].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8.1~44.
|
[4] |
姚凤良, 邹祖荣, 刘允良, 等. 辽南中生代花岗岩演化及其与金矿成因关系[A]. 见: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编. 中国金矿主要类型区域地质条件文集(4)———辽南地区[C].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8.45~90.
|
[5] |
余昌涛, 贾斌, 刘斌. 辽宁省盖县猫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 贵金属地质, 1992, (1): 38~4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JSD199201005.htm
|
[6] |
王义文. 辽宁省金矿床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辽宁地质, 1992, (3): 241~25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OAD199203001.htm
|
[7] |
刘斌, 余昌涛. 辽宁营口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含矿性[J]. 贵金属地质, 1993, (2): 118~126.
|
[8] |
Fure G. 同位素地质学原理[M]. 潘曙兰, 乔广生, 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
[9] |
赵永鑫. 长江中下游地区接触带铁矿形成机理[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