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翟裕生 邓军 彭润民

    翟裕生, 邓军, 彭润民, 2000. 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地球科学, 25(4): 340-345.
    引用本文: 翟裕生, 邓军, 彭润民, 2000. 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地球科学, 25(4): 340-345.
    ZHAI Yu-sheng, DENG Jun, PENG Run-min, 2000. METALLOGENIC SYSTEM AND ITS EVOLUTION: FROM PRELIMINARY PRACTICE TO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Earth Science, 25(4): 340-345.
    Citation: ZHAI Yu-sheng, DENG Jun, PENG Run-min, 2000. METALLOGENIC SYSTEM AND ITS EVOLUTION: FROM PRELIMINARY PRACTICE TO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Earth Science, 25(4): 340-345.

    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G1999043206

    国家攀登计划项目 95-预-2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翟裕生,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0年生,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57年研究生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 长期从事矿田构造学、金属矿床学和区域成矿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 中图分类号: P61

    METALLOGENIC SYSTEM AND ITS EVOLUTION: FROM PRELIMINARY PRACTICE TO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 摘要: 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结果.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于已发现矿床的大多数是在其形成后经过变化而保存下来的, 因此矿床学研究应兼顾矿床的形成(成因) 和矿床的变化、保存(产出) 两个方面, 以提高矿产预测的能力.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包括: (1) 控制要素; (2) 变化、改造的过程; (3) 变化、改造的产物; (4) 不同矿床类型的变化; (5) 不同时-空域中矿床的变化; (6) 矿床保存条件.研究成矿后变化的基本方法有: 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提出要研究和建立矿床的变化、改造模型; 将矿床演变作为含矿区域地质历史的一个环节, 将矿床个体变化研究与区域成矿系统演变相结合.矿床变化研究既有利于矿产预测和勘查, 又可为改善矿区和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基础资料.

       

    • [1] 袁见齐, 朱上庆, 翟裕生. 矿床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5. 1~345.
      [2] Stanton R L. Ore petrology [M].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2.269~302, 612~648.
      [3] 詹森M L, 贝特曼A M. 经济矿床学[M]. 余明维, 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252~264.
      [4] 翟裕生. 第四纪时期矿床的形成和改造[A]. 见: 纪念袁复礼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会编. 袁复礼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3b. 175~178.
      [5] 翟裕生. 论矿床形成后的改变与保存[J]. 地学研究, 1997, (29~30): 267~273. https://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DJ199700001026.htm
      [6] 翟裕生. 论成矿系统[J]. 地学前缘, 1999, 6(1): 13~27. doi: 10.3321/j.issn:1005-2321.1999.01.002
      [7] Jaques L A, Wyborn L A I, Gallaghe R. The rol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empirical modelling and expert systems in metallogenic research [A]. 12th Australian Ge-ological Convention, Geolog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 Ab-stracts (No.37)[C]. [s.l.]: Perth, 1994.196~197.
      [8] 乌尔夫K H. 层控矿床和层状矿床(第四卷)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79.160~202.
      [9] 张秋生. 中国早前寒武纪地质及成矿作用[M]. 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159~165, 281~289, 318~319.
      [10] 陈文明. 斑岩铜矿与杂色砂页岩型铜矿内在联系的初步探讨[J].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所所刊, 1980, 1(1): 69~7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LP198006010.htm
      [11] Button A, Tyler N. The character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Precambrian paleoweathering and erosion surface in Southern Africa [A]. In: Brain J Skinner, ed. Eco-nomic geology-79th anniversary volume (1905-1980)[C]. Lancaster, Pennsylvania: The Economic Geology Publishing Company, 1981.686~709.
      [12] 翟裕生. 矿床学思维方法的进步[A]. 见: 赵鹏大, 王亨君, 主编. 地质科学思维[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74~84.
      [13] 翟裕生. 矿床地质学的发展前景和思维方法[J]. 地学前缘, 1994, 1(3): 1~8. doi: 10.3321/j.issn:1005-2321.1994.03.001
      [14] 翟裕生. 矿床学研究的思维方法[A]. 见: 陈毓川, 主编. 当代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理论与方法[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9.3~1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305
    • HTML全文浏览量:  607
    • PDF下载量:  1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0-04-08
    • 刊出日期:  2000-07-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