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显示方式:
2024,
49(12):
4265-4277. doi: 10.3799/dqkx.2024.059
摘要:
杏枫山是湘中成矿带的一个代表性的金钨矿床,其金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尚存较大争议.在详细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借助LA⁃(MC)⁃ICP⁃MS分析手段,对该矿床席状含金石英细脉中的热液磷灰石开展原位U⁃Pb测年和载金毒砂的原位S同位素分析,以限定金矿化时代、示踪成矿物质来源,深化对矿床成因的认识.含金石英脉中热液磷灰石的U⁃Pb年龄为215.1±7.5 Ma,与白马山复式岩体的侵位时代一致.毒砂的δ34S值集中分布在-9.2‰~-7.7‰,表明成矿物质来自岩浆热液和围岩地层的混合.研究表明,杏枫山矿床W矿化和Au矿化均发生于晚三叠世,二者可能与白马山岩体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杏枫山矿床应该属于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
杏枫山是湘中成矿带的一个代表性的金钨矿床,其金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尚存较大争议.在详细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借助LA⁃(MC)⁃ICP⁃MS分析手段,对该矿床席状含金石英细脉中的热液磷灰石开展原位U⁃Pb测年和载金毒砂的原位S同位素分析,以限定金矿化时代、示踪成矿物质来源,深化对矿床成因的认识.含金石英脉中热液磷灰石的U⁃Pb年龄为215.1±7.5 Ma,与白马山复式岩体的侵位时代一致.毒砂的δ34S值集中分布在-9.2‰~-7.7‰,表明成矿物质来自岩浆热液和围岩地层的混合.研究表明,杏枫山矿床W矿化和Au矿化均发生于晚三叠世,二者可能与白马山岩体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杏枫山矿床应该属于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
2024,
49(12):
4278-4302. doi: 10.3799/dqkx.2024.024
摘要:
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经历了早期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形成了一系列海相沉积型锰矿床.但对于东昆仑地区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具体细节仍存在伸展与俯冲、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岛弧与弧后盆地等不同的认识;有关大洋封闭的时间也存在中-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的争议.本文通过东昆仑地区海相沉积型锰矿容矿围岩砂岩、粉砂岩和硅质岩的岩相学观察、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并与形成于不同构造环境的砂岩与硅质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形成于中元古代的洪水河铁锰矿和浪木日锰矿,以及形成于奥陶纪-早志留世的三通沟北锰矿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特征,而形成于新元古代三通沟Ⅵ-Ⅶ锰矿带表现为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属性.综合研究认为东昆仑中带和南带从中元古代蓟县系狼牙山组到新元古代万宝沟群经历了原特提斯洋的活动大陆边缘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而奥陶纪-早志留世纳赤台群形成于原特提斯洋俯冲-岛弧增生-弧后盆地阶段.
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经历了早期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形成了一系列海相沉积型锰矿床.但对于东昆仑地区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具体细节仍存在伸展与俯冲、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岛弧与弧后盆地等不同的认识;有关大洋封闭的时间也存在中-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的争议.本文通过东昆仑地区海相沉积型锰矿容矿围岩砂岩、粉砂岩和硅质岩的岩相学观察、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并与形成于不同构造环境的砂岩与硅质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形成于中元古代的洪水河铁锰矿和浪木日锰矿,以及形成于奥陶纪-早志留世的三通沟北锰矿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特征,而形成于新元古代三通沟Ⅵ-Ⅶ锰矿带表现为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属性.综合研究认为东昆仑中带和南带从中元古代蓟县系狼牙山组到新元古代万宝沟群经历了原特提斯洋的活动大陆边缘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而奥陶纪-早志留世纳赤台群形成于原特提斯洋俯冲-岛弧增生-弧后盆地阶段.
2024,
49(12):
4303-4317. doi: 10.3799/dqkx.2023.173
摘要:
为了解绿泥石微量元素对不同成因矿床类型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分类判别,收集了13个来自斑岩型、矽卡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3种类型矿床中的2 928条绿泥石微量元素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3种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对矿床成因类型建立了分类模型并进行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依据Ni、Cr、Co、Sr、V、Zn 6种微量元素所建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分类效果最优,其Kappa系数最高为0.89,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的加权平均得分为0.96,Ni、V、Co为最关键的3个判别元素.基于绿泥石矿物微量元素结合机器学习方法能够实现对矿床类型的判别,对于区域尺度找矿勘查快速评价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为了解绿泥石微量元素对不同成因矿床类型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分类判别,收集了13个来自斑岩型、矽卡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3种类型矿床中的2 928条绿泥石微量元素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3种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对矿床成因类型建立了分类模型并进行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依据Ni、Cr、Co、Sr、V、Zn 6种微量元素所建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分类效果最优,其Kappa系数最高为0.89,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的加权平均得分为0.96,Ni、V、Co为最关键的3个判别元素.基于绿泥石矿物微量元素结合机器学习方法能够实现对矿床类型的判别,对于区域尺度找矿勘查快速评价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2024,
49(12):
4318-4334. doi: 10.3799/dqkx.2024.054
摘要:
维拉斯托矿床同时发育碱长花岗岩型锡铷矿体、隐爆角砾岩型锂铷矿体和石英脉型锡矿体,其中隐爆角砾岩型矿体位于另外两类矿体之间,是理解该矿床成矿过程和成因的关键.以隐爆角砾型矿体中石英晶体及其中的流体包裹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石英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和原位氧同位素等测试手段,探索流体演化与锂铷矿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隐爆角砾岩中的石英晶体生长经历了3个阶段(Q1、Q2和Q3).从Q1到Q2,包裹体盐度相似、均一温度降低、石英氧同位素变轻,指示大气降水加入增多.综合前人与本次研究成果,认为维拉斯托隐爆角砾岩型矿石是岩体顶部隐爆作用的产物,减压的岩浆热液在上升过程中与大气降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混合,造成了其中富锂云母的沉淀和锂铷的矿化.
维拉斯托矿床同时发育碱长花岗岩型锡铷矿体、隐爆角砾岩型锂铷矿体和石英脉型锡矿体,其中隐爆角砾岩型矿体位于另外两类矿体之间,是理解该矿床成矿过程和成因的关键.以隐爆角砾型矿体中石英晶体及其中的流体包裹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石英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和原位氧同位素等测试手段,探索流体演化与锂铷矿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隐爆角砾岩中的石英晶体生长经历了3个阶段(Q1、Q2和Q3).从Q1到Q2,包裹体盐度相似、均一温度降低、石英氧同位素变轻,指示大气降水加入增多.综合前人与本次研究成果,认为维拉斯托隐爆角砾岩型矿石是岩体顶部隐爆作用的产物,减压的岩浆热液在上升过程中与大气降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混合,造成了其中富锂云母的沉淀和锂铷的矿化.
2024,
49(12):
4335-4350. doi: 10.3799/dqkx.2023.191
摘要:
广西丹池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锡矿床成因及锡锌与锑成矿关系一直是地质学界的研究热点.由于锑矿床缺少精确的年代学数据,导致二者关系不清.拔旺锌铁锡矿床是近年发现产于丹池成矿带南段五圩矿田西部古溶洞中的新类型锡矿床.前人研究显示五圩矿田经历锌→锡→锑成矿演化,获得了锡成矿阶段锡石U⁃Pb年代为90 Ma左右.在前期矿田构造、矿物学和锡石U⁃Pb年代学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与辉锑矿共生阶段方解石U⁃Pb年代学和矿石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面扫描(μ⁃XRF mapping)研究.μ⁃XRF面扫描显示拔旺矿床经历了闪锌矿→石英-锡石→毒砂的矿物生成顺序,该特征与以往矿相学研究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μ⁃XRF面扫描可以作为矿物生成顺序研究的快速分析手段之一.方解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辉锑矿-方解石脉形成年龄62.8±1.1 Ma(MSWD=2.6;2σ).年代学、矿相学及μ⁃XRF面扫描研究证实拔旺矿床经历了早期锌锡成矿作用,晚期经历了锑成矿作用,二者相差~30 Ma.前人H⁃O同位素及闪锌矿微量元素研究显示,锌锡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锑成矿流体为盆地卤水.在此次年代学和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拔旺锌铁锡多金属矿床的成因,提出其可能为与深部隐伏岩体有关的远端热液矿床,隐伏岩体与围岩中成矿流体压力差可能是形成远端热液矿床的驱动力.五圩背斜西翼乃至丹池断裂-褶皱带西翼能干性差异显著的Si⁃Ca界面是形成古喀斯特充填型矿床有利部位之一.
广西丹池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锡矿床成因及锡锌与锑成矿关系一直是地质学界的研究热点.由于锑矿床缺少精确的年代学数据,导致二者关系不清.拔旺锌铁锡矿床是近年发现产于丹池成矿带南段五圩矿田西部古溶洞中的新类型锡矿床.前人研究显示五圩矿田经历锌→锡→锑成矿演化,获得了锡成矿阶段锡石U⁃Pb年代为90 Ma左右.在前期矿田构造、矿物学和锡石U⁃Pb年代学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与辉锑矿共生阶段方解石U⁃Pb年代学和矿石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面扫描(μ⁃XRF mapping)研究.μ⁃XRF面扫描显示拔旺矿床经历了闪锌矿→石英-锡石→毒砂的矿物生成顺序,该特征与以往矿相学研究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μ⁃XRF面扫描可以作为矿物生成顺序研究的快速分析手段之一.方解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辉锑矿-方解石脉形成年龄62.8±1.1 Ma(MSWD=2.6;2σ).年代学、矿相学及μ⁃XRF面扫描研究证实拔旺矿床经历了早期锌锡成矿作用,晚期经历了锑成矿作用,二者相差~30 Ma.前人H⁃O同位素及闪锌矿微量元素研究显示,锌锡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锑成矿流体为盆地卤水.在此次年代学和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拔旺锌铁锡多金属矿床的成因,提出其可能为与深部隐伏岩体有关的远端热液矿床,隐伏岩体与围岩中成矿流体压力差可能是形成远端热液矿床的驱动力.五圩背斜西翼乃至丹池断裂-褶皱带西翼能干性差异显著的Si⁃Ca界面是形成古喀斯特充填型矿床有利部位之一.
2024,
49(12):
4351-4368. doi: 10.3799/dqkx.2023.180
摘要:
海德乌拉铀矿床位于东昆仑造山带南昆仑带内,是我国在青藏高原地区厘定的首个与火山岩有关的独立铀矿床.前人已对该矿床成矿特征进行初步研究,而对矿床成矿流体与脉石矿物的研究较少.赤铁矿广泛存在于各种铀矿床中,与铀成矿关系密切.本文选取海德乌拉铀矿床赤铁矿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特征研究,探讨赤铁矿对海德乌拉铀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和性质的指示,为矿床的成因认识和下一步找矿勘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期前面状赤铁矿是碱交代和空洞效应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成矿期团块状赤铁矿则由强氧化的成矿热液与黄铁矿和围岩中的Fe2+发生反应形成,这种氧化还原作用对成矿环境的氧化性进行制约,使成矿流体氧化性降低,导致沥青铀矿沉淀成矿;海德乌拉铀矿床赤铁矿形成时的流体具有大气降水和幔源流体混合的特征,幔源流体可能与三叠纪辉绿岩岩浆活动有关;海德乌拉铀矿床赤铁矿形成时的流体为高氧逸度富Cl-流体,并随流体与围岩反应,流体由富Cl-偏酸性流体逐步向偏碱性流体转变;海德乌拉赤铁矿中U⁃Mo⁃W同步富集说明了矿床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源自于寄主长英质火山岩.
海德乌拉铀矿床位于东昆仑造山带南昆仑带内,是我国在青藏高原地区厘定的首个与火山岩有关的独立铀矿床.前人已对该矿床成矿特征进行初步研究,而对矿床成矿流体与脉石矿物的研究较少.赤铁矿广泛存在于各种铀矿床中,与铀成矿关系密切.本文选取海德乌拉铀矿床赤铁矿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特征研究,探讨赤铁矿对海德乌拉铀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和性质的指示,为矿床的成因认识和下一步找矿勘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期前面状赤铁矿是碱交代和空洞效应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成矿期团块状赤铁矿则由强氧化的成矿热液与黄铁矿和围岩中的Fe2+发生反应形成,这种氧化还原作用对成矿环境的氧化性进行制约,使成矿流体氧化性降低,导致沥青铀矿沉淀成矿;海德乌拉铀矿床赤铁矿形成时的流体具有大气降水和幔源流体混合的特征,幔源流体可能与三叠纪辉绿岩岩浆活动有关;海德乌拉铀矿床赤铁矿形成时的流体为高氧逸度富Cl-流体,并随流体与围岩反应,流体由富Cl-偏酸性流体逐步向偏碱性流体转变;海德乌拉赤铁矿中U⁃Mo⁃W同步富集说明了矿床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源自于寄主长英质火山岩.
2024,
49(12):
4369-4384. doi: 10.3799/dqkx.2024.105
摘要:
对庐山核部的玉京山二长花岗岩开展了系统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岩体形成于125±1 Ma,其锆石εHf(t)值为-6.5~-2.0,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6~1.3 Ga,表明岩浆源于中元古代地壳的部分熔融.岩体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A/CNK=1.10~1.15;K2O/Na2O=1.01~1.45),稀土总量较低(48.54×10-6~80.32×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La/Yb)N=2.91~4.32),具Eu负异常(σEu=0.19~0.28),富集Rb、Sr、Th、U、K,亏损Nb、Ti.岩体εNd(t=125)值为-10.1~-8.9,指示出它们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综上所述,岩石形成过程中经历了结晶分异,属高分异S型花岗岩.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俯冲时,陆壳从挤压向伸展的构造转换阶段,随后于晚白垩世遭受了糜棱岩化.结合区域资料,表明华南板块构造体制转换发生于晚中生代,区域伸展作用可持续至早白垩世晚期.
对庐山核部的玉京山二长花岗岩开展了系统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岩体形成于125±1 Ma,其锆石εHf(t)值为-6.5~-2.0,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6~1.3 Ga,表明岩浆源于中元古代地壳的部分熔融.岩体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A/CNK=1.10~1.15;K2O/Na2O=1.01~1.45),稀土总量较低(48.54×10-6~80.32×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La/Yb)N=2.91~4.32),具Eu负异常(σEu=0.19~0.28),富集Rb、Sr、Th、U、K,亏损Nb、Ti.岩体εNd(t=125)值为-10.1~-8.9,指示出它们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综上所述,岩石形成过程中经历了结晶分异,属高分异S型花岗岩.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俯冲时,陆壳从挤压向伸展的构造转换阶段,随后于晚白垩世遭受了糜棱岩化.结合区域资料,表明华南板块构造体制转换发生于晚中生代,区域伸展作用可持续至早白垩世晚期.
2024,
49(12):
4385-4403. doi: 10.3799/dqkx.2023.164
摘要:
早子沟金矿是西秦岭造山带的一个代表性金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类型存在较大争议.对该矿床不同类型的黄铁矿进行了详细的显微结构观察,并开展了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分析,以探讨成矿物质来源,深化对矿床成因的认识.黄铁矿至少可以分为3个世代(Py1、Py2和Py3),其中Py2和Py3为主要的载金矿物.Py1具有高Pb与低Ag、Au、W、Tl的特点,δ34S值为-7.4‰~-5.8‰;Py2的Au、As、Ag、W含量较高,Tl含量较低,δ34S值为-16.6‰~-4.2‰,Au主要以固溶体金(Au+)的形式存在;Py3具有高Sb、Tl与低W、Bi的特征,δ34S值为-25.2‰~-20.1‰.Au以固溶体金、纳米粒子金的形式存在.研究结果表明,早子沟金矿金的沉淀富集可能与水-岩反应以及流体沸腾作用相关,早子沟金矿应该属于造山型金矿床.
早子沟金矿是西秦岭造山带的一个代表性金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类型存在较大争议.对该矿床不同类型的黄铁矿进行了详细的显微结构观察,并开展了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分析,以探讨成矿物质来源,深化对矿床成因的认识.黄铁矿至少可以分为3个世代(Py1、Py2和Py3),其中Py2和Py3为主要的载金矿物.Py1具有高Pb与低Ag、Au、W、Tl的特点,δ34S值为-7.4‰~-5.8‰;Py2的Au、As、Ag、W含量较高,Tl含量较低,δ34S值为-16.6‰~-4.2‰,Au主要以固溶体金(Au+)的形式存在;Py3具有高Sb、Tl与低W、Bi的特征,δ34S值为-25.2‰~-20.1‰.Au以固溶体金、纳米粒子金的形式存在.研究结果表明,早子沟金矿金的沉淀富集可能与水-岩反应以及流体沸腾作用相关,早子沟金矿应该属于造山型金矿床.
2024,
49(12):
4404-4417. doi: 10.3799/dqkx.2024.072
摘要:
认识大陆地壳的演化过程对于理解地球圈层结构、探讨板块构造和造山带演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汇聚板块边缘形成了大规模岩浆岩,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时的深度关系密切,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造山带的古地壳厚度的恢复和古高度的反演研究.系统回顾了利用地球化学信息探讨地壳厚度的方法建立与发展,评估了各种方法的优劣和适用范围,并总结了该方法在不同造山带的应用实例和其在古高度重建研究中的应用.该方法在时间及空间上相对古高度、地震、温压计等方法可以更加连续地反映地壳厚度并且适用范围较广.结合快速积累的地球化学大数据库,该方法可以为造山带演化研究提供更多信息,为现有的古高度定量估算做补充,并有效地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
认识大陆地壳的演化过程对于理解地球圈层结构、探讨板块构造和造山带演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汇聚板块边缘形成了大规模岩浆岩,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时的深度关系密切,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造山带的古地壳厚度的恢复和古高度的反演研究.系统回顾了利用地球化学信息探讨地壳厚度的方法建立与发展,评估了各种方法的优劣和适用范围,并总结了该方法在不同造山带的应用实例和其在古高度重建研究中的应用.该方法在时间及空间上相对古高度、地震、温压计等方法可以更加连续地反映地壳厚度并且适用范围较广.结合快速积累的地球化学大数据库,该方法可以为造山带演化研究提供更多信息,为现有的古高度定量估算做补充,并有效地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
2024,
49(12):
4418-4433. doi: 10.3799/dqkx.2023.171
摘要:
南阿尔金早古生代洋陆转换作用的极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深俯冲陆壳的折返作用缺少详实的岩石学证据.本文对茫崖北杂岩体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探讨其物质来源及成岩时的构造环境,揭示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岩浆活动响应.研究表明,南阿尔金458~420 Ma花岗岩的εHf (t)和tDM2具有相似的变化范围,显示高碱、富钾、低钛、贫铁等钾玄质岩石特征,指示其相似的物质来源和岩浆源区.458~453 Ma花岗岩是深俯冲陆壳断离并折返至上地壳后经历减压熔融的产物,451~420 Ma花岗岩是后碰撞伸展环境下幔源岩浆底侵下地壳的产物.因此,南阿尔金深俯冲陆壳的折返作用在 < 453 Ma已经完成,造山带在 < 451 Ma进入造山晚期的后碰撞环境.
南阿尔金早古生代洋陆转换作用的极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深俯冲陆壳的折返作用缺少详实的岩石学证据.本文对茫崖北杂岩体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探讨其物质来源及成岩时的构造环境,揭示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岩浆活动响应.研究表明,南阿尔金458~420 Ma花岗岩的εHf (t)和tDM2具有相似的变化范围,显示高碱、富钾、低钛、贫铁等钾玄质岩石特征,指示其相似的物质来源和岩浆源区.458~453 Ma花岗岩是深俯冲陆壳断离并折返至上地壳后经历减压熔融的产物,451~420 Ma花岗岩是后碰撞伸展环境下幔源岩浆底侵下地壳的产物.因此,南阿尔金深俯冲陆壳的折返作用在 < 453 Ma已经完成,造山带在 < 451 Ma进入造山晚期的后碰撞环境.
2024,
49(12):
4434-4449. doi: 10.3799/dqkx.2024.062
摘要:
滇西点苍山-哀牢山构造带保存有大量前寒武纪岩石学记录,为探究扬子地块西南缘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理想窗口.对点苍山地区出露的辉长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辉长岩的侵入年龄为771~769 Ma,表明点苍山地区发育新元古代基性岩浆活动.点苍山辉长岩的全碱(K2O+Na2O)含量变化介于4.40%~4.49%,Na2O/K2O值为2.30~2.34,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较高的Fe2O3t(7.36%~7.50%)、MgO(7.15%~7.30%)和Mg#(69.46~69.52),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样品相对富集轻稀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显示轻微正异常(Eu/Eu*=1.17~1.29),具有较高的锆石εHf(t)值(6.72~10.84).综合有关数据资料表明,辉长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来源于受俯冲带流体交代地幔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新元古代时期,扬子地块西南缘发育弧-盆体系,这一时期华南大陆的古地理位置处于Rodinia超大陆的边缘.
滇西点苍山-哀牢山构造带保存有大量前寒武纪岩石学记录,为探究扬子地块西南缘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理想窗口.对点苍山地区出露的辉长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辉长岩的侵入年龄为771~769 Ma,表明点苍山地区发育新元古代基性岩浆活动.点苍山辉长岩的全碱(K2O+Na2O)含量变化介于4.40%~4.49%,Na2O/K2O值为2.30~2.34,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较高的Fe2O3t(7.36%~7.50%)、MgO(7.15%~7.30%)和Mg#(69.46~69.52),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样品相对富集轻稀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显示轻微正异常(Eu/Eu*=1.17~1.29),具有较高的锆石εHf(t)值(6.72~10.84).综合有关数据资料表明,辉长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来源于受俯冲带流体交代地幔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新元古代时期,扬子地块西南缘发育弧-盆体系,这一时期华南大陆的古地理位置处于Rodinia超大陆的边缘.
2024,
49(12):
4450-4464. doi: 10.3799/dqkx.2024.084
摘要:
为了揭示东海盆地丽水凹陷T85界面上、下裂陷演化的差异,阐明构造变革的成因,研究基于钻井标定的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精细刻画了丽水凹陷的盆地构型、断层活动性和沉降作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丽水凹陷T85界面是一个角度不整合界面,界面之下发育断控的楔形地层构型,而界面之上变为拗陷作用控制的碟形地层构型;断陷期,凹陷沉降作用向西迁移,而进入断拗期,凹陷沉降作用开始逐步向东迁移.结合区域动力学背景,研究建立了T85界面构造变革的成因模型,即构造迁移引起的热沉降模型和下地壳韧性变形的浅层响应模型.这一成果对裂陷盆地裂陷演化和成盆机制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为了揭示东海盆地丽水凹陷T85界面上、下裂陷演化的差异,阐明构造变革的成因,研究基于钻井标定的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精细刻画了丽水凹陷的盆地构型、断层活动性和沉降作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丽水凹陷T85界面是一个角度不整合界面,界面之下发育断控的楔形地层构型,而界面之上变为拗陷作用控制的碟形地层构型;断陷期,凹陷沉降作用向西迁移,而进入断拗期,凹陷沉降作用开始逐步向东迁移.结合区域动力学背景,研究建立了T85界面构造变革的成因模型,即构造迁移引起的热沉降模型和下地壳韧性变形的浅层响应模型.这一成果对裂陷盆地裂陷演化和成盆机制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24,
49(12):
4465-4482. doi: 10.3799/dqkx.2024.028
摘要:
能源地质领域多以地质多孔材料(如矿物、岩石、土壤等)为研究对象,应用于常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传统与关键矿物开采、地热能利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放射性核废料储存、氢能储存与利用等方向.然而,随着常规研究手段对多孔介质材料性质研究进入理论及技术上的瓶颈期,以X射线散射为代表的高通量大科学装置逐步崭露头角,开辟了地质多孔介质材料无损,从nm至cm级尺寸结构二维、三维表征的新手段.鉴于X射线散射并未在能源地质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面向能源地质工作者介绍X射线散射的基本原理、在能源地质领域中的应用历程与实例及国内外的同步辐射线站,并对X射线散射在地质多孔介质表征领域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以推动X射线散射在能源地质领域的研究及广泛应用.
能源地质领域多以地质多孔材料(如矿物、岩石、土壤等)为研究对象,应用于常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传统与关键矿物开采、地热能利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放射性核废料储存、氢能储存与利用等方向.然而,随着常规研究手段对多孔介质材料性质研究进入理论及技术上的瓶颈期,以X射线散射为代表的高通量大科学装置逐步崭露头角,开辟了地质多孔介质材料无损,从nm至cm级尺寸结构二维、三维表征的新手段.鉴于X射线散射并未在能源地质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面向能源地质工作者介绍X射线散射的基本原理、在能源地质领域中的应用历程与实例及国内外的同步辐射线站,并对X射线散射在地质多孔介质表征领域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以推动X射线散射在能源地质领域的研究及广泛应用.
2024,
49(12):
4483-4500. doi: 10.3799/dqkx.2024.910
摘要:
2020年四川盆地东北部平安1井在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层系试油112.8 m3/d,页岩油勘探获得突破.然而,其他相继部署的多口井日产油量差异较大,勘探开发效果并不理想,制约了页岩油富集区的优选.对此,本文分别基于改进后的ΔlgR法和地层游离油量恢复模型获取含油性甜点参数(游离油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物性甜点参数(孔隙度)、借助Bowers法预测弹性能甜点参数(地层压力系数)、综合随机森林算法预测的脆性指数和数学模型获取的杨氏模量得到可压裂性甜点(可压裂性指数),通过采取一种改进后的层次分析计算方法获取了甜点综合评价指数并将其应用于重点页岩油勘探井,认为PY1井、PA1井的潜在有利层段分布于凉上1的底部、凉上2的底部和凉上3的中部,YQ1井分布于凉上1的中底部、凉上3的底部和顶部.平面优选目标区主要集中在PY1、PA1井的北部和YQ1井附近.
2020年四川盆地东北部平安1井在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层系试油112.8 m3/d,页岩油勘探获得突破.然而,其他相继部署的多口井日产油量差异较大,勘探开发效果并不理想,制约了页岩油富集区的优选.对此,本文分别基于改进后的ΔlgR法和地层游离油量恢复模型获取含油性甜点参数(游离油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物性甜点参数(孔隙度)、借助Bowers法预测弹性能甜点参数(地层压力系数)、综合随机森林算法预测的脆性指数和数学模型获取的杨氏模量得到可压裂性甜点(可压裂性指数),通过采取一种改进后的层次分析计算方法获取了甜点综合评价指数并将其应用于重点页岩油勘探井,认为PY1井、PA1井的潜在有利层段分布于凉上1的底部、凉上2的底部和凉上3的中部,YQ1井分布于凉上1的中底部、凉上3的底部和顶部.平面优选目标区主要集中在PY1、PA1井的北部和YQ1井附近.
2024,
49(12):
4501-4517. doi: 10.3799/dqkx.2024.079
摘要:
随着非常规油气富集与多地质(生物)事件耦合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证实了黑色页岩层系中非常规油气“甜点区/段”的沉积过程常伴随着多种全球或区域地质(生物)事件,如火山喷发、热液活动、大洋缺氧、气候突变、生物繁盛与灭绝等.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系-二叠系发育多套海陆过渡相页岩层系,是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层段之一.通过梳理石炭纪-二叠纪转折期区域(鄂尔多斯盆地)和全球性重大地质、气候和生物事件,讨论其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页岩气富集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石炭纪-二叠纪转折期海平面、古气候以及植被面貌等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有机质生成的水体表层初级生产力以及有机质保存的水体底部氧化还原状态等条件.由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系晋祠段(招贤页岩)和二叠系山23亚段中页岩层段的含气量与TOC含量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从有机质富集的角度探讨了古生产力和古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对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富集程度的影响,提出植物繁盛能够为有机质大量生成提供物质基础,相对海平面的上升易形成贫氧-缺氧水体环境,有利于有机质沉积富集,从而最终促进了该区页岩气“甜点段”形成.
随着非常规油气富集与多地质(生物)事件耦合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证实了黑色页岩层系中非常规油气“甜点区/段”的沉积过程常伴随着多种全球或区域地质(生物)事件,如火山喷发、热液活动、大洋缺氧、气候突变、生物繁盛与灭绝等.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系-二叠系发育多套海陆过渡相页岩层系,是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层段之一.通过梳理石炭纪-二叠纪转折期区域(鄂尔多斯盆地)和全球性重大地质、气候和生物事件,讨论其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页岩气富集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石炭纪-二叠纪转折期海平面、古气候以及植被面貌等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有机质生成的水体表层初级生产力以及有机质保存的水体底部氧化还原状态等条件.由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系晋祠段(招贤页岩)和二叠系山23亚段中页岩层段的含气量与TOC含量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从有机质富集的角度探讨了古生产力和古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对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富集程度的影响,提出植物繁盛能够为有机质大量生成提供物质基础,相对海平面的上升易形成贫氧-缺氧水体环境,有利于有机质沉积富集,从而最终促进了该区页岩气“甜点段”形成.
2024,
49(12):
4518-4529. doi: 10.3799/dqkx.2024.065
摘要:
致密气储层非均质性强,有效储层预测难度大.以神府南区石炭系-二叠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孔渗、压汞、产能分析等方法,开展储层有效性研究和有效储层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储层以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且物性呈现低孔低渗特征;(2)结合产能判定物性下限为7%孔隙度和0.1 mD渗透率,有效储层孔喉主要分布在750~3 900 nm,占比超过50%,对应于溶蚀孔隙,而致密储层孔喉 < 80 nm,占比超过80%,对应于黏土晶间孔隙;(3)水下分流河道有效性占比超过70%,是有效储层发育的高能相带;(4)储层孔隙类型为次生成因,占比超过85%,主要为晚成岩阶段有机酸溶蚀长石后形成的溶蚀孔隙.基于上述分析,高能微相和次生溶蚀的耦合作用是有效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致密气储层非均质性强,有效储层预测难度大.以神府南区石炭系-二叠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孔渗、压汞、产能分析等方法,开展储层有效性研究和有效储层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储层以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且物性呈现低孔低渗特征;(2)结合产能判定物性下限为7%孔隙度和0.1 mD渗透率,有效储层孔喉主要分布在750~3 900 nm,占比超过50%,对应于溶蚀孔隙,而致密储层孔喉 < 80 nm,占比超过80%,对应于黏土晶间孔隙;(3)水下分流河道有效性占比超过70%,是有效储层发育的高能相带;(4)储层孔隙类型为次生成因,占比超过85%,主要为晚成岩阶段有机酸溶蚀长石后形成的溶蚀孔隙.基于上述分析,高能微相和次生溶蚀的耦合作用是有效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2024,
49(12):
4530-4545. doi: 10.3799/dqkx.2024.095
摘要:
固井是天然气水合物及其他深水油气资源安全稳定开发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当前,国内外开发了多种固井水泥浆体系以应对深水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固井面临的低温、低破裂压力、水合物易分解、浅层高压气、水窜流等难题.概述了当前具有代表性的4类水合物地层固井水泥浆技术的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了低温早强固井水泥浆体系、低密度早强固井水泥浆体系、低热固井水泥浆体系、防窜固井水泥浆体系的优缺点.进一步探讨了新型固井水泥浆技术如保温隔热水泥浆体系、微生物自修复固井水泥浆体系、抗盐固井水泥浆体系在水合物地层中的适用性及应用前景,旨在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提供关于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固井水泥浆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促进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固井技术及相关领域学科的发展.
固井是天然气水合物及其他深水油气资源安全稳定开发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当前,国内外开发了多种固井水泥浆体系以应对深水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固井面临的低温、低破裂压力、水合物易分解、浅层高压气、水窜流等难题.概述了当前具有代表性的4类水合物地层固井水泥浆技术的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了低温早强固井水泥浆体系、低密度早强固井水泥浆体系、低热固井水泥浆体系、防窜固井水泥浆体系的优缺点.进一步探讨了新型固井水泥浆技术如保温隔热水泥浆体系、微生物自修复固井水泥浆体系、抗盐固井水泥浆体系在水合物地层中的适用性及应用前景,旨在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提供关于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固井水泥浆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促进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固井技术及相关领域学科的发展.
2024,
49(12):
4546-4563. doi: 10.3799/dqkx.2024.003
摘要:
微生物岩或微生物相关沉积的广泛发育是生物大灭绝之后常见的沉积学响应.近期研究认为中二叠世末灭绝事件是地质历史上第六大生物灭绝事件,但目前关于该灭绝后微生物沉积记录研究较为缺乏.本次研究对川东红星地区HY3井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底部的一套核形石灰岩展开了详细调查,并分析了其相关地层的沉积相演化.在HY3井茅口组顶部至长兴组底部,共识别出5个沉积相(组合)和11种沉积微相.纵向上,吴家坪组沉积相演化显示出3个整体水深逐步加大的3级海平面变化旋回,其中核形石仅见于吴家坪期第1沉积旋回海侵阶段的中-后期.根据核心和纹层特征,可将HY3井吴家坪组核形石分为4种类型.随着沉积水深加大,核形石的类型、直径、密度等参数在纵向上呈现出3个差异明显的发育阶段,这些参数变化均指示合适的水动力条件是核形石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这些核形石的发育可能还受到生物灭绝和陆源输入的影响.核形石发育层位对应于中二叠世末生物灭绝的灾后期,后生生物多样性锐减为以微生物诱导为沉积机制的核形石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生态空间.在核形石灰岩之上相邻层位、水深条件相当的地层中,可能由于更靠近煤层,陆源输入增强,导致核形石不再发育.
微生物岩或微生物相关沉积的广泛发育是生物大灭绝之后常见的沉积学响应.近期研究认为中二叠世末灭绝事件是地质历史上第六大生物灭绝事件,但目前关于该灭绝后微生物沉积记录研究较为缺乏.本次研究对川东红星地区HY3井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底部的一套核形石灰岩展开了详细调查,并分析了其相关地层的沉积相演化.在HY3井茅口组顶部至长兴组底部,共识别出5个沉积相(组合)和11种沉积微相.纵向上,吴家坪组沉积相演化显示出3个整体水深逐步加大的3级海平面变化旋回,其中核形石仅见于吴家坪期第1沉积旋回海侵阶段的中-后期.根据核心和纹层特征,可将HY3井吴家坪组核形石分为4种类型.随着沉积水深加大,核形石的类型、直径、密度等参数在纵向上呈现出3个差异明显的发育阶段,这些参数变化均指示合适的水动力条件是核形石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这些核形石的发育可能还受到生物灭绝和陆源输入的影响.核形石发育层位对应于中二叠世末生物灭绝的灾后期,后生生物多样性锐减为以微生物诱导为沉积机制的核形石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生态空间.在核形石灰岩之上相邻层位、水深条件相当的地层中,可能由于更靠近煤层,陆源输入增强,导致核形石不再发育.
2024,
49(12):
4564-4575. doi: 10.3799/dqkx.2024.042
摘要:
峪道是集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休闲游憩于一体的艺术瑰宝,承载了秦岭北麓的生态之基、经济之柱、社会之需等多重功能.峪道的个性特征剖析不全面、服务功能定位不清晰,严重影响了峪道的科学化管理,制约了秦岭北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阐明峪道定义与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峪道类型化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助力人类宜居环境建设、推动区域战略实施的三大意义,梳理了峪道分类研究进展;聚焦峪道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服务功能,构建了基于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理念的层次结构模型,设计了峪道主体功能的评估程序,厘定了峪道的主体服务功能;结合上位规划,搭建了一个类型合理、分工有序、特色鲜明的峪道分类体系,确定了“保护区类型-主体服务功能-管理措施”的峪道命名形式,助力秦岭北麓峪道的多元化管理及其自然资源和文化内涵的深度发掘,为峪道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借鉴与参考.
峪道是集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休闲游憩于一体的艺术瑰宝,承载了秦岭北麓的生态之基、经济之柱、社会之需等多重功能.峪道的个性特征剖析不全面、服务功能定位不清晰,严重影响了峪道的科学化管理,制约了秦岭北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阐明峪道定义与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峪道类型化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助力人类宜居环境建设、推动区域战略实施的三大意义,梳理了峪道分类研究进展;聚焦峪道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服务功能,构建了基于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理念的层次结构模型,设计了峪道主体功能的评估程序,厘定了峪道的主体服务功能;结合上位规划,搭建了一个类型合理、分工有序、特色鲜明的峪道分类体系,确定了“保护区类型-主体服务功能-管理措施”的峪道命名形式,助力秦岭北麓峪道的多元化管理及其自然资源和文化内涵的深度发掘,为峪道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4,
49(12):
4576-4593. doi: 10.3799/dqkx.2023.196
摘要:
识别地热属性特征、准确评估地热资源潜力是实现地热能精细区划及规模化效益化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以我国华北平原典型的中低温地热系统-河北雄安新区为研究对象,获取雾迷山组热储物性特征,预测三维温度场展布,改进资源量评价算法,评估各热属性及地层参数在非均质条件下的地热资源潜力.全区5 000 m以浅雾迷山组热储地热资源量折合标准煤为3.219 5×105万t;采灌均衡法计算地热流体可开采资源量为436.64×106 m3/a、地热流体可开采热量折合标准煤508.217 4万t/a,分别为开采系数法评估结果的48.7倍和50.3倍.地热资源丰、单位面积地热流体资源量均为容城最大;非均质条件下各资源量指标为均质条件下的2.29~2.95倍.
识别地热属性特征、准确评估地热资源潜力是实现地热能精细区划及规模化效益化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以我国华北平原典型的中低温地热系统-河北雄安新区为研究对象,获取雾迷山组热储物性特征,预测三维温度场展布,改进资源量评价算法,评估各热属性及地层参数在非均质条件下的地热资源潜力.全区5 000 m以浅雾迷山组热储地热资源量折合标准煤为3.219 5×105万t;采灌均衡法计算地热流体可开采资源量为436.64×106 m3/a、地热流体可开采热量折合标准煤508.217 4万t/a,分别为开采系数法评估结果的48.7倍和50.3倍.地热资源丰、单位面积地热流体资源量均为容城最大;非均质条件下各资源量指标为均质条件下的2.29~2.95倍.
2024,
49(12):
4594-4607. doi: 10.3799/dqkx.2024.081
摘要: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储库”之一,矿山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矿山生态修复在固碳增汇和“碳中和”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固碳潜力评估方法,为制订以生态恢复和固碳为目的矿山生态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助力.研究建立了矿山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概念模型;以矿山生态修复原理为基础,梳理并讨论了包括地形地貌重塑、土壤重构和植被重建的3大修复措施及其固碳机制,以及实施的注意事项;总结了固碳潜力评估模型和方法.下一步研究应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修复措施并提高固碳评估的准确性,延长矿山生态修复效益维持时间,促成矿山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储库”之一,矿山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矿山生态修复在固碳增汇和“碳中和”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固碳潜力评估方法,为制订以生态恢复和固碳为目的矿山生态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助力.研究建立了矿山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概念模型;以矿山生态修复原理为基础,梳理并讨论了包括地形地貌重塑、土壤重构和植被重建的3大修复措施及其固碳机制,以及实施的注意事项;总结了固碳潜力评估模型和方法.下一步研究应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修复措施并提高固碳评估的准确性,延长矿山生态修复效益维持时间,促成矿山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024,
49(12):
4608-4621. doi: 10.3799/dqkx.2023.197
摘要:
全球变暖正在扩大严重干旱和强降雨事件发生的频率、范围、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显著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矿化和无机碳释放的速率和强度.土壤CO2输出释放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探究土壤CO2释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与响应机制,可为深入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碳循环和源汇机制提供理论支撑.系统分析了前人在全球变暖引起增温和降水改变对土壤呼吸(soil respiration,Rs)、碳酸盐矿物溶蚀影响的研究成果与结论,从Rs和碳酸盐矿物溶蚀两个方面解析增温和降水改变对土壤CO2释放的影响.未来应加强气候变化与土壤性质、营养物质含量和有效性、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等其他多种因子耦合作用对Rs影响的研究,构建极端气候条件下多变量因子耦合的Rs速率模型.深入探究碳酸盐岩基岩土壤区Rs、碳酸盐矿物溶蚀对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响应阈值,并精准量化极端强降水下两者间碳迁移转化通量.
全球变暖正在扩大严重干旱和强降雨事件发生的频率、范围、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显著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矿化和无机碳释放的速率和强度.土壤CO2输出释放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探究土壤CO2释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与响应机制,可为深入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碳循环和源汇机制提供理论支撑.系统分析了前人在全球变暖引起增温和降水改变对土壤呼吸(soil respiration,Rs)、碳酸盐矿物溶蚀影响的研究成果与结论,从Rs和碳酸盐矿物溶蚀两个方面解析增温和降水改变对土壤CO2释放的影响.未来应加强气候变化与土壤性质、营养物质含量和有效性、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等其他多种因子耦合作用对Rs影响的研究,构建极端气候条件下多变量因子耦合的Rs速率模型.深入探究碳酸盐岩基岩土壤区Rs、碳酸盐矿物溶蚀对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响应阈值,并精准量化极端强降水下两者间碳迁移转化通量.
2024,
49(12):
4622-4634. doi: 10.3799/dqkx.2023.204
摘要:
热带低纬度地区水循环是全球气候系统演变的重要驱动力,海南省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是热带水汽循环研究的理想地区.水体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是水文循环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海南岛主要河流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海南岛水汽输送路径和来源进行研究.海南岛河水同位素呈纬向上从西向东逐渐正偏,经向上对称分布的特征,海南岛东部河水同位素呈现“高度效应”,而西部昌化江河水同位素呈现“反高度效应”.海南岛河水同位素空间分布规律表明,地形是控制河水同位素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海南岛东南部为水汽输送的迎风坡,而西南部处于“雨影区”,水汽从东向西输送.
热带低纬度地区水循环是全球气候系统演变的重要驱动力,海南省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是热带水汽循环研究的理想地区.水体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是水文循环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海南岛主要河流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海南岛水汽输送路径和来源进行研究.海南岛河水同位素呈纬向上从西向东逐渐正偏,经向上对称分布的特征,海南岛东部河水同位素呈现“高度效应”,而西部昌化江河水同位素呈现“反高度效应”.海南岛河水同位素空间分布规律表明,地形是控制河水同位素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海南岛东南部为水汽输送的迎风坡,而西南部处于“雨影区”,水汽从东向西输送.
2024,
49(12):
4635-4658. doi: 10.3799/dqkx.2024.124
摘要:
活动构造带内大型特大型滑坡成灾机理复杂、危害严重,以往关于其发育特征、成灾背景与灾变机理等研究主要侧重于降雨、地层岩性、地震等因素分析,关于其内动力控灾背景和机理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难题.基于遥感解译、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和典型案例剖析,建立了青藏高原东部川藏交通廊道地质灾害数据库,提出了一种考虑地形起伏度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表明约62%的地质灾害发育于地壳不稳定区和较不稳定区内,内动力地质条件对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具有极大影响.大型滑坡的发育分布受活动构造带控制显著,主要表现为复杂地质构造孕育大型滑坡、特殊岩土结构控制大型滑坡、强烈地震活动诱发大型滑坡、断裂持续蠕滑促进大型滑坡灾变等4类特征,具有显著的活动构造带孕灾-控灾-诱灾-促灾等复杂灾变演化过程.研究结果对于促进青藏高原大型特大型滑坡灾害的成因机理,提升特大滑坡灾害风险防范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活动构造带内大型特大型滑坡成灾机理复杂、危害严重,以往关于其发育特征、成灾背景与灾变机理等研究主要侧重于降雨、地层岩性、地震等因素分析,关于其内动力控灾背景和机理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难题.基于遥感解译、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和典型案例剖析,建立了青藏高原东部川藏交通廊道地质灾害数据库,提出了一种考虑地形起伏度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表明约62%的地质灾害发育于地壳不稳定区和较不稳定区内,内动力地质条件对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具有极大影响.大型滑坡的发育分布受活动构造带控制显著,主要表现为复杂地质构造孕育大型滑坡、特殊岩土结构控制大型滑坡、强烈地震活动诱发大型滑坡、断裂持续蠕滑促进大型滑坡灾变等4类特征,具有显著的活动构造带孕灾-控灾-诱灾-促灾等复杂灾变演化过程.研究结果对于促进青藏高原大型特大型滑坡灾害的成因机理,提升特大滑坡灾害风险防范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4,
49(12):
4659-4672. doi: 10.3799/dqkx.2024.040
摘要:
高位远程滑坡具有高位剪出、高速滑动与强动力剪切等特征,由于高速滑动过程中路径松散层饱水特性不同,其滑坡的高速远程滑动机制也存在差异.四川理塘乱石包高位远程滑坡运动路径松散层饱水,在滑坡发育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基于ICL-2高速环剪仪,对滑带土开展了200 kPa、400 kPa和600 kPa等不同法向应力下的高速不排水环剪试验,剪切速度为50 cm/s,剪切距离为300 m.试验结果表明,滑带的演化可以划分为初始剪缩、剪胀-剪缩、假剪胀、压缩排水等4个阶段,孔隙水压力呈非线性增长,与法向位移具有正相关性,在剪切距离至100 m时,孔隙水压力可上升至总应力的50%以上,颗粒破碎及其导致的滑带液化是滑带土抗剪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滑带液化会导致试样剪切强度降低50%以上,孔隙水压力上升至总应力70%以上.乱石包滑坡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地震作用-高速启滑、滑体解体碎屑化、滑带液化促进碎屑流远程运动、滑体减速堆积.研究成果可为运动路径松散层饱水型高位远程滑坡长距离滑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高位远程滑坡具有高位剪出、高速滑动与强动力剪切等特征,由于高速滑动过程中路径松散层饱水特性不同,其滑坡的高速远程滑动机制也存在差异.四川理塘乱石包高位远程滑坡运动路径松散层饱水,在滑坡发育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基于ICL-2高速环剪仪,对滑带土开展了200 kPa、400 kPa和600 kPa等不同法向应力下的高速不排水环剪试验,剪切速度为50 cm/s,剪切距离为300 m.试验结果表明,滑带的演化可以划分为初始剪缩、剪胀-剪缩、假剪胀、压缩排水等4个阶段,孔隙水压力呈非线性增长,与法向位移具有正相关性,在剪切距离至100 m时,孔隙水压力可上升至总应力的50%以上,颗粒破碎及其导致的滑带液化是滑带土抗剪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滑带液化会导致试样剪切强度降低50%以上,孔隙水压力上升至总应力70%以上.乱石包滑坡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地震作用-高速启滑、滑体解体碎屑化、滑带液化促进碎屑流远程运动、滑体减速堆积.研究成果可为运动路径松散层饱水型高位远程滑坡长距离滑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2024,
49(12):
4673-4689. doi: 10.3799/dqkx.2023.075
摘要:
为研究小半径曲线段列车荷载作用下隧道周边土体动力响应的影响,以郑州地铁一号线为背景,对孔隙水压力、水位进行现场实测,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开展数值分析,研究列车振动荷载下隧道周边土层动力响应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运营过程中,振动荷载的施加是导致孔隙水压力变化的重要原因;埋深越深孔压越大,随时间增长孔压逐渐减小;距隧道越近土体动力响应对列车振动的反应越敏感,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变化幅度和速率、竖向变形峰值均越大;小半径曲线隧道底部土体的动力响应随列车运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土体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可以预测随列车振动对周围土层不会产生变形危害.
为研究小半径曲线段列车荷载作用下隧道周边土体动力响应的影响,以郑州地铁一号线为背景,对孔隙水压力、水位进行现场实测,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开展数值分析,研究列车振动荷载下隧道周边土层动力响应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运营过程中,振动荷载的施加是导致孔隙水压力变化的重要原因;埋深越深孔压越大,随时间增长孔压逐渐减小;距隧道越近土体动力响应对列车振动的反应越敏感,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变化幅度和速率、竖向变形峰值均越大;小半径曲线隧道底部土体的动力响应随列车运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土体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可以预测随列车振动对周围土层不会产生变形危害.
2024,
49(12):
4690-4700. doi: 10.3799/dqkx.2023.157
摘要:
三峡库区水位波动期间,滑坡岩土体的渗流-应力耦合特性关乎到滑坡的稳定性.开展了一维渗透试验,通过分析马家沟滑坡滑带土的渗流速度和水力坡降的关系,得到了渗透压加卸载过程的渗流特征;同时开展稳态和周期性渗透压下的三轴固结试验,分别分析了围压、渗透压幅值和加载过程对渗透系数和体积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渗透压加载至一个阈值前,滑带土中的渗流满足达西定律,超过该阈值渗流呈现非线性,卸载时渗流符合达西定律;(2)稳态渗透压作用下,滑带土的渗透系数与围压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滑带土的瞬时模量影响系数随着渗透压增大呈现显著的指数下降的趋势;(3)动态渗透压作用下,滑带土的渗透系数随波动次数呈指数下降,且各周期内均出现回弹效应,整体上先膨胀再压缩,累积变形回弹的时间节点与渗透系数衰减速率的阈值一致.
三峡库区水位波动期间,滑坡岩土体的渗流-应力耦合特性关乎到滑坡的稳定性.开展了一维渗透试验,通过分析马家沟滑坡滑带土的渗流速度和水力坡降的关系,得到了渗透压加卸载过程的渗流特征;同时开展稳态和周期性渗透压下的三轴固结试验,分别分析了围压、渗透压幅值和加载过程对渗透系数和体积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渗透压加载至一个阈值前,滑带土中的渗流满足达西定律,超过该阈值渗流呈现非线性,卸载时渗流符合达西定律;(2)稳态渗透压作用下,滑带土的渗透系数与围压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滑带土的瞬时模量影响系数随着渗透压增大呈现显著的指数下降的趋势;(3)动态渗透压作用下,滑带土的渗透系数随波动次数呈指数下降,且各周期内均出现回弹效应,整体上先膨胀再压缩,累积变形回弹的时间节点与渗透系数衰减速率的阈值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