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江西宜春-新余地区石竹山超大型硅灰石矿区中多金属矿化矽卡岩的特征、形成年代及其找矿意义
    李昌元, 马盈, 刘德亮, 李岩, 朱振华, 曾凯, 袁启玉, 肖丹
    2025, 50(8): 2925-2936. doi: 10.3799/dqkx.2025.032
    摘要:
    江西石竹山矿床(7 000万吨硅灰石)位于钦杭成矿带东段,是世界上最大的硅灰石矿床. 石竹山矿区中蒙山岩体与围岩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产出的矽卡岩中发育W-Sn-Cu-Mo多金属矿化现象,但其形成时代和成因研究较为薄弱. 基于石竹山矿床中多金属矿化矽卡岩的地质特征,通过对不同类型石榴子石开展原位微区U-Pb测年和主微量元素分析,以限定多金属矿化矽卡岩的形成年代,深化对矿床成因的认识,进一步指导找矿勘查. 矽卡岩中发育3种类型的石榴子石,分别为红棕色石榴子石(Grt-1),深棕色石榴子石(Grt-2)和黄绿色石榴子石(Grt-3),3种类型石榴子石均属于钙铁榴石-钙铝榴石固溶体系列,但Grt-1和Grt-2相对富铁而Grt-3相对富铝. Grt-2和Grt-3的U-Pb年龄分别为234.7±1.6 Ma和234.4±9.9 Ma,与矿区内广泛出露的蒙山岩体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一致. 研究表明,石竹山矿床硅灰石矿化和多金属矿化均发生于晚三叠世,二者均与蒙山岩体的岩浆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除硅灰石外,石竹山矿区还具有较大的W-Sn-Cu-Mo多金属矿化潜力.
    白云鄂博 Wu dyke 碳酸岩脉及围岩的岩相特征和年龄特征综合探讨
    田朋飞, 刘海涛, 杨晓勇, 袁万明, 史江涛, 何姿霏
    2025, 50(8): 2937-2955. doi: 10.3799/dqkx.2025.031
    摘要:
    白云鄂博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之一,Wu dyke为矿床东部最典型的一条碳酸岩脉,其相关年龄跨度较大. 采用薄片全扫描、TIMA(TESCAN Intergrated Mineral Analyzer)全扫描、微量元素对其进行岩相学分析,并对其围岩石英砾岩薄片中的锆石进行了原位U-Pb分析. 岩相学分析表明石英砾岩中的锆石按分布特征具3种类型,大部分锆石分布在石英和正长石的接触部位,且周边均有伴有霓石和钠长石;部分锆石分布在石英中,其中部分锆石周边有钠长石和霓石颗粒;少部分锆石分布在正长石中,锆石周边亦有钠长石和霓石. 石英砾岩中锆石具有~2.5 Ga和~1.9 Ga两个主要峰值年龄,~2.3 Ga次要峰值年龄,最小锆石年龄1 844±18 Ma可能约束了白云鄂博群都拉哈拉组的最大沉积年龄;3种分布特征的锆石均含有1.8~2.5 Ga的年龄. Wu dyke碳酸岩脉形成于1.4~1.3 Ga之间,在脉体侵位时从碳酸岩岩浆中结晶出来锆石. Wu dyke碳酸岩脉及围岩锆石年龄的研究说明,碳酸岩脉中混染了大量围岩锆石. 在~0.4 Ga期间,Wu dyke碳酸岩脉中和矿区附近部分锆石边缘得到了再生长,部分锆石核部遭受了交代作用. 碳酸岩脉中~0.2 Ga的锆石可能是由与二叠纪花岗岩侵位有关的接触变质作用中的热液流体结晶和/或已有锆石和白云石的交代反应而成.
    俯冲带玻安岩研究进展
    林若澜, 吴涛, 田丽艳, 鲁江姑
    2025, 50(8): 2956-2976. doi: 10.3799/dqkx.2025.039
    摘要:
    玻安岩(Boninite)是一种特殊的镁铁质火山岩,主要形成于与板块俯冲相关的特殊地质环境,是俯冲起始的直接地质记录. 其斑晶矿物组合以橄榄石和辉石为主,不含斜长石,具有高Mg和Si含量、低Ti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中稀土元素. 典型的玻安岩呈特殊的“U”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玻安岩的特殊化学成分反映了其地幔熔融的特殊条件,如高温、低压和相对富水的环境. 初始岩浆形成涉及地幔的二次熔融过程,发生在地幔经历初次熔融并亏损之后. 这种特殊的熔融过程为揭示地幔源区组成、熔融程度及流体在地幔熔融和俯冲起始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 本文回顾了俯冲带玻安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机制,总结了其深部动力学和岩浆演化过程,并探讨其对地球动力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最后,还探讨了当前研究中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攀西裂谷南段水口菁碱性杂岩体磷灰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赵鹏鹏, 应元灿, 余海军, 李文昌, 蒋少涌
    2025, 50(8): 2977-2992. doi: 10.3799/dqkx.2025.050
    摘要:
    水口菁碱性杂岩体是攀西裂谷南段出露面积最大的基性⁃超基性环状杂岩体.前人研究认为该杂岩体与晚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紧密相关,但一直缺乏精确的年代学限定,制约了对攀西裂谷南段碱性杂岩体的成因演化及构造动力学背景的认识.在详细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利用LA⁃(MC)⁃ICP⁃MS分析技术对主要副矿物磷灰石开展了U⁃Pb定年、微量元素组成及Sr同位素分析,从而探讨其成因演化和对应的构造动力学背景.结果显示辉长岩和辉石闪长岩中的磷灰石U⁃Pb年龄分别为263±11 Ma和262.8±6.4 Ma,磷灰石原位Sr同位素组成均一(0.704 1~0.704 5)且具有典型的幔源特征.其原始岩浆的形成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活动紧密相关,起源于板内拉张环境下的岩石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并经历了快速的岩浆分异演化.攀西裂谷南段发育的这些碱性杂岩体很可能是最早期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初始岩浆演化的产物.
    方钠石族矿物的结构构造和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梁馨心, 王连训, 邵辉, 佘振兵, 徐畅
    2025, 50(8): 2993-3012. doi: 10.3799/dqkx.2025.068
    摘要:
    方钠石族矿物(SGM)主要包括方钠石、蓝方石、黝方石等,是一种常产出于碱性-过碱性岩浆岩中并富含挥发性元素(如S、Cl等)的铝硅酸盐矿物. 目前,SGM的研究程度极低,特别是关于其结构构造和化学成分变化方面的研究资料非常有限,这严重制约了对该族矿物分类命名和形成机制的理解. 选取四川坪河、江苏娘娘山、苏丹敦比尔地区碱性杂岩体中的SGM,并系统收集全球其他地区的该族矿物研究资料,开展了细致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方面的对比分析. 提出一种利用SO42-/X(X=阴离子的apfu值)及X值对该族矿物种属进行有效区分的方法. 从方钠石到黝方石再到蓝方石,矿物中的Rb/Sr、Ba/Sr、Be/Sr、B/Sr随着Sr含量增加而显著降低;而总稀土含量与轻、重稀土分异程度依次升高. 方钠石中S/Cl比值可以用来约束岩浆性质,Cl⁃S含量可以反演岩浆演化过程中熔体挥发分的变化情况. 蓝方石中常发育的“格子状构造”和黝方石中的“补丁构造”推测分别为包裹体成因及固态出溶成因. 加强了对方钠石族矿物成因机制的理解,为该族矿物分类定名提供了一个新框架,并强调了该族矿物挥发性元素、结构特征和地球化学演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西准噶尔谢米斯台地区志留纪中酸性侵入体的成因与构造意义
    张叶军, 吕会莉, 王国庆, 李盛富, 杨清茂, 尹松, 杨文龙, 魏虎, 高奇, 郭换青, 李益龙
    2025, 50(8): 3013-3033. doi: 10.3799/dqkx.2024.131
    摘要:
    西准噶尔谢米斯台地区发育大量的古生代中酸性侵入体,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地壳增生作用的热点地区.对谢米斯台西段乌什加嘎衣提金矿床地区的侵入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侵入体以二长岩和石英二长岩为主,锆石U⁃Pb年龄为429~424 Ma,εHf(t)值为+11.7~+15.2,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560 Ma左右. 两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均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富集Rb、K、Zr和Hf,亏损Nb、Ta、P和Ti,具有Ⅰ型花岗岩特征,指示大陆弧构造背景.综合研究认为,谢米斯台西段中酸性侵入体形成于早古生代准噶尔-巴尔喀什洋向北俯冲过程的火山弧构造背景,由新生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记录了玄武质洋内弧向大陆弧转变的地壳生长过程.
    构造地质学
    渐新世-早中新世莺歌海盆地断层活动特征以及与红河断裂带耦合关系
    谢海洋, 史冠中, 王华, 王羽飞, 刘思云, 魏驿超, 杨冬冬
    2025, 50(8): 3034-3051. doi: 10.3799/dqkx.2025.023
    摘要:
    莺歌海盆地关键断层与红河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与动力学成因机制存在争议. 本文利用地层回剥技术和平衡剖面恢复方法,分析莺歌海盆地重要断层在不同时期的盆地沉降量和伸展量,探讨红河断裂带构造活动与莺歌海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研究表明,在30~21 Ma期间走滑作用主要集中在Song Lo断层附近,水平伸展作用较弱;同时期的水平伸展作用主要集中在Chay断层一带. 沉降中心位于河内凹陷的Chay断层、Thai Binh断层与东西向断层带的叠加区域. 21~15.5 Ma期间,盆地北部发生构造反转,在临高凸起挤压隆升最为剧烈,Song Lo断层、莺东和东方断层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构造反转. Song Lo断层与红河断裂带的活动特征相似,莺东断层与东方断层是Song Lo断层在莺歌海盆内的南部延伸. 印支地块逃逸过程同时伴随着重要的区域伸展过程,走滑逃逸沿着莺歌海盆地东侧的边界断层发生,而区域伸展作用在盆地内部及外围普遍存在,构造反转与陆上左行剪切活动减弱和印支地块的旋转停止有关.
    嘉黎断裂带易贡-察隅段第四纪活动性特征
    陆诗铭, 吴中海, 韩帅, 胡渊, 凡福新
    2025, 50(8): 3052-3069. doi: 10.3799/dqkx.2025.065
    摘要:
    嘉黎断裂带通常被认为是控制青藏高原东南缘物质向东南挤出的重要边界构造之一,但其第四纪是否仍在活动以及活动特征如何一直存在争议.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DEM数据分析和详细的地表调查,并结合震源机制解和GPS观测等数据,分析研究了嘉黎断裂带易贡-察隅段的第四纪活动性及特征. 结果表明,嘉黎断裂带易贡-察隅段在第四纪期间未显示出明显的右旋走滑活动特征,仅在局部段落发育小规模的北西或近东西向的正断层活动. GPS速率分析也显示,嘉黎断裂带易贡-察隅段的现今右旋走滑活动不明显,而表现出以伸展变形为主,这与震源机制解反映出的沿断裂带主要发生正断型地震的特征向吻合. 综合分析认为,伴随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构造变形方式由早期向东横向挤出转变为围绕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嘉黎断裂带易贡-察隅段第四纪期间整体上已不活动,不再是调节物质向东挤出运动的边界走滑断裂,而局部的小规模正断层活动可能与东构造结强挤压背景下引起的局部张裂或者冰川融化引发地壳回弹作用相关. 新的研究结果支持藏东-川西地区第四纪构造变形模式更符合深部通道流驱动下的围绕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挤出模式,而非横向或侧向挤出模式.
    马达加斯加海台地质属性及其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许延成, 唐勇, 郭楚枫, 董崇志, 王征, 吴招才, 任建业
    2025, 50(8): 3070-3084. doi: 10.3799/dqkx.2025.064
    摘要:
    马达加斯加海台(MADP)作为冈瓦纳大陆分离裂解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地形、地球物理特征。通过对穿过MADP区域深反射地震剖面A-A'的解释和分析,结合重、磁异常数据,深入研究了MADP的地质属性、地壳结构和沉积地层格架,阐明了马达加斯加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破裂的构造演化过程.通过重、震资料分析,将MADP分为北部薄化陆壳、洋陆转换带(OCT)和南部增厚的洋壳.马达加斯加南部陆缘在133 Ma经历了裂谷作用后,在120 Ma岩石圈伸展破裂并形成岩浆型被动陆缘,后续在Marion热点作用下(90~50 Ma),陆壳与洋壳在岩浆作用下进一步增厚,最终形成了现在的MADP.进一步深化了MADP发育演化过程的认识,对于西南印度洋海底高地形属性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汇聚板块边缘从大洋俯冲经大陆碰撞到碰撞后再造过程中的碳循环
    苏懿, 李姝宁, 陈仁旭, 郑永飞
    2025, 50(8): 3085-3116. doi: 10.3799/dqkx.2025.060
    摘要:
    深部碳循环影响着地表CO2含量,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地球宜居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汇聚板块边缘,地表碳通过板块俯冲过程中的变质脱水/部分熔融、壳幔相互作用和岩浆作用等一系列过程实现深部碳循环.系统介绍了地幔和地壳碳储库情况、俯冲板片的脱碳机制、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固碳作用以及汇聚板块边缘岩浆作用对深部碳循环和碳释放的影响,系统总结了汇聚板块边缘从大洋俯冲经大陆碰撞到碰撞后再造过程中深部碳循环的足迹及各个阶段碳释放、碳固定或碳迁移的影响因素.
    工程地质与地学大数据
    盆地圈层结构与城市地质安全
    彭建兵, 王飞永, 徐继山
    2025, 50(8): 3117-3131. doi: 10.3799/dqkx.2025.093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各大城市群建设趋于发展成熟,城市发展空间与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凸显,这给城市地质安全及人居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因而亟需开展系统性研究以保障居民生活与社会稳定. 运用地球系统科学思维,在阐释圈层结构普遍性及其互馈作用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盆地各圈层结构与城市地质安全的内在关联,包括基底构造圈、盖层结构圈、水文循环圈、地下空间圈、地面工程圈,深入剖析各圈层动力作用下城市地质安全风险类型及其危害,最终揭示盆地各圈层相互关系及其互馈机制与城市地质安全风险的内在联系. 即:基底构造圈→易灾构造环境→区域失稳风险,盖层结构圈→易灾关键层带→局域群灾风险;水文循环圈→易灾水文条件→城域陷裂风险,地下空间圈→易灾交互地带→围岩变形风险,地面工程圈→易灾群集空间→浅表灾变风险. 上下级圈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圈层互馈作用研究对城市地质安全预警与防控至关重要. 上述认识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范提供了新思路,支撑安全中国、美丽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融合多源遥感数据和改进后Mask R-CNN深度学习模型的复杂高原地形区冰湖智能识别
    张世殊, 李青春, 黎昊, 向新建, 董傲男, 窦杰
    2025, 50(8): 3132-3143. doi: 10.3799/dqkx.2025.041
    摘要:
    冰湖识别是了解冰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评估冰湖溃决洪水潜在危险的先决条件. 虽然遥感技术使全球冰湖演变的持续监测和评估成为可能,但准确可靠地提取复杂高原地形区的冰湖仍然具有挑战性.提出了融合多源遥感数据和改进后Mask R-CNN深度学习模型的复杂高原地形区冰湖智能识别方法,在Mask R-CNN模型基础上,通过在骨干网络ResNet-50的高层特征(Conv4和Conv5)、FPN的每个特征图以及Mask Head中引入注意力机制. 利用Sentinel-2高分辨遥感影像、ALOS-DEM及NDWI数据组成多波段数据集,并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林芝市进行测试,并进一步比较了改进后Mask R-CNN、U-Net、SegNet和DeepLab V3模型在冰湖识别中的性能.改进后的Mask R-CNN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率,模型的精确度、召回率和准确度值分别达到了91.25%、93.69%、92.89%.它有效地降低了山体阴影、湖水浊度和冻融湖水条件对冰湖识别的影响,并显著提高了小冰湖的识别效率. 为地形复杂高原地形区冰湖识别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为深度学习与多源遥感数据结合的智能化冰湖提取提供了新的框架和可能性.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黑土土壤有机碳含量反演方法研究
    杨汉水, 马琳, 王瑞禛, 陈伟涛, 王力哲
    2025, 50(8): 3144-3152. doi: 10.3799/dqkx.2025.061
    摘要: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作为重要且珍贵的农耕资源,受到长期开发的影响,退化问题日益加重.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反演黑土有机碳含量能够为保护利用黑土地提供技术支撑.针对卫星高光谱数据空间分辨率低以及黑土有机碳含量反演精度低的问题,本研究利用无人机高光谱数据及土壤地球化学数据,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思想,构建并对比了MDS-1DCNN、LLE-1DCNN、PLSR-1DCNN与KPCA-1DCNN四种模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反演效果.以黑龙江五大连池市典型黑土区为研究区,结果表明:LLE-1DCNN模型反演效果较好,在验证集上的R2为0.806,RMSE为0.572%,能够为黑土土壤有机碳含量反演提供技术支撑.
    基于土拱效应的多层滑带滑坡抗滑桩加固效果研究
    李亚博, 胡新丽, 徐楚, 张海燕, 刘欣宇
    2025, 50(8): 3153-3166. doi: 10.3799/dqkx.2025.056
    摘要:
    大型滑坡受工程地质条件影响,通常具有多滑带结构特征. 而抗滑桩加固研究中较少考虑土拱效应对多滑带滑坡的影响. 因此,开展了推力荷载作用下多层滑带滑坡-抗滑桩体系的数值模拟,探讨了不同桩间距和桩嵌固深度对多层滑带抗滑桩土拱效应的影响,并评估了不同抗滑桩设计参数下桩的加固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1)在多层滑带滑坡运动过程中,桩周应力沿深度方向呈现双向多级土拱分布,表现为“桩后土拱-桩前土拱-桩后土拱”现象;(2)桩间距由6倍减小至2倍时,抗滑桩在不同深度的端承土拱效应越明显,加固效果越好.桩间距由2倍增大至6倍时,桩间摩擦土拱逐渐成为主要的抗滑作用,抗滑桩加固效果变差;(3)嵌固深度的变化不会改变抗滑桩不同深度处的土拱类型,但会影响土拱的强度;(4)当浅层滑动主导时,减小桩间距可以提高抗滑桩的加固效果;而当深层滑动主导时,应增加嵌固深度以提高加固效果.
    基于机器学习的隐式三维地质建模:以牟乳成矿带腊子沟金矿为例
    王统荣, 纪旭波, 王江波, 刘洋, 邵玉宝, 王勇军, 黄鑫, 高涛, 姜鹏, 单江涛, 谭俊, 赵志新
    2025, 50(8): 3167-3181. doi: 10.3799/dqkx.2025.048
    摘要:
    为解决如何利用有限的勘探数据进行隐式三维地质模型的问题.以腊子沟金矿为例,基于原始刻槽取样数据利用距离加权方法生成虚拟刻槽,使用原始刻槽数据训练并评价K最近邻、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机3种机器学习模型,选择其中预测性能最佳的随机森林模型对虚拟刻槽的岩性进行判别预测.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实现了对刻槽数据的虚拟加密,为隐式三维建模提供大量的样本数据. 在此基础上,利用原始刻槽和虚拟刻槽数据在隐式建模软件中构建了腊子沟金矿的矿体模型、Au元素品位数值模型. 并圈定了5个找矿靶区,所圈定靶区经工程验证切实可靠.基于机器学习的隐式三维建模可充分利用已知数据预测未知区域,为隐式三维建模提供充足的样本,有利于在现有勘探工程的条件下构建更高精度的地质模型,进而为深边部找矿预测提供依据.
    基于MultiU-EGANet模型的同震滑坡智能识别
    张灿灿, 丁明涛, 申传庆, 李云龙, 李振洪, 余琛
    2025, 50(8): 3182-3198. doi: 10.3799/dqkx.2025.067
    摘要:
    同震滑坡制图在应急救援和灾害评估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更好进行滑坡识别,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模型——MultiU-EGANet. 该模型以U-Net模型为基线模型,通过引入MultiRes模块,实现对不同尺度特征信息的提取;引入边缘引导注意力模块(edge-guided attention,EGA),通过拉普拉斯算子强化滑坡边界,从而提高模型对边界的分割精度;结合Dice loss和Focal loss构造复合损失函数,进一步增强模型的鲁棒性.基于九寨沟地区滑坡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模型相较于基线模型,滑坡识别精度得到了明显提升. 此外,基于北海道地区滑坡数据进行模型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相较于其他现有模型在滑坡识别任务中表现更为优越,F1值分别提升了33.31%、5.45%、2.31%、2.18%.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所提出方法在同震滑坡识别中的有效性.
    能源地质学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恩平组“扇-辫”复合体发育规律及有利储层主控因素
    彭光荣, 刘培, 宋朋霖, 高翔, 熊万林, 向巧维, 韩博
    2025, 50(8): 3199-3212. doi: 10.3799/dqkx.2023.190
    摘要: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州26洼恩平组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复合沉积体系,并在不同构造的不同沉积演化阶段均发生了典型的“扇-辫”体系转换,转换前后的储层物性条件差异较大,亟需开展深入研究.基于三维地震资料以及岩心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惠州26洼恩平组“扇-辫”复合体系储层差异展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并明确了该区域“南扇北辫、早扇晚辫”的扇-辫演化关系;同时,深入揭示了“优相-改造-火山”为该复合体系有利储层发育的三大主控因素,其中:优质沉积相带是有利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多级断阶搬运改造以及古隆背景下的湖浪淘洗是改善储层物性的关键,而火山物质差异化成岩演化对储层物性起着调控作用.相对而言,惠州26洼恩平组辫状河三角洲相储层物性整体较好,但仍需在埋深下限之上寻找受火山物质影响小的有利储层发育区带;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还需加强对改造作用的研究并优选强改造作用下的储层.
    张扭型菱形地堑构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为例
    刘培, 彭光荣, 李洪博, 杜晓东, 罗明, 宋朋霖
    2025, 50(8): 3213-3224. doi: 10.3799/dqkx.2025.045
    摘要:
    拉分盆地又称菱形盆地,一般在强走滑构造环境中发育,但惠州凹陷在喜山早期张扭背景下发育了珠江口盆地独具特色的菱形地堑.基于三维地震、钻井等资料,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惠州凹陷这一类张扭背景下发育的菱形地堑的构造特征、成因机制及其控藏作用进行研究.惠州凹陷发育NE-SW走向拉张型、近E-W走向扭-张型及NW-SE走向张-扭型3类主干断裂,3类主干断裂在文昌组沉积期差异活化,联合控制惠西地区张扭型菱形地堑4个演化阶段:复式半地堑发育期、菱形地堑雏形期、菱形地堑拓展期、菱形地堑定型期. 惠州-北卫滩隐伏断裂带在印支-燕山期形成和发育,喜山期左行活化影响范围基本覆盖整个惠西地区. 惠西地区在珠琼运动Ⅰ幕NW-SE向拉张背景及惠州-北卫滩隐伏断裂带左行活化共同控制下,发育为张扭型菱形地堑. 同时,菱形地堑发育及演化控制了惠西地区烃源岩发育规模、大型圈闭群形成及断层封堵、油气运移等成藏条件,相关古近系圈闭油气探勘潜力大.
    白云岩Mg同位素特征及其在岛屿-盆地研究中的进展
    许红, 闫琢玉, 付和平, 王修齐, 苏大鹏
    2025, 50(8): 3225-3240. doi: 10.3799/dqkx.2025.047
    摘要:
    白云岩发现233年至今,仍然还是基础研究前沿. Mg同位素作为白云岩形成的关键同位素,已在白云岩问题研究中异军突起,发展成新的热点.简介了地质储库中镁和Mg同位素特征,分馏、镁循环和生物成因Mg同位素特征研究的进展. 采集西沙群岛新近纪成礁以来白云岩岩心开展Mg同位素测试,探讨白云岩Mg同位素与流体方向、地层层序的特征,以中国西部沉积盆地油气勘探深层-超深层白云岩Mg同位素储层研究为例,简介了针对深层Mg同位素特征开展储层评价的结论,Mg同位素研究在古海洋重建、全球大陆、海洋和地球内部镁储库及镁循环等领域的相关进展,推进了白云岩前沿问题讨论的进程,强化了对于白云岩形成和机制研究的理解.
    福建省地热成藏模式Ⅰ: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孙厚云, 马峰, 王贵玲, 朱喜, 张薇, 陈礼明
    2025, 50(8): 3241-3269. doi: 10.3799/dqkx.2025.057
    摘要:
    福建省地处华南陆缘高热流地热异常区,揭示区域地热成藏机制对指导地热科学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福建省地热地质分区,结合全省208件地热样品水化学特征与自组织神经映射与K-means耦合聚类机器学习方法,剖析了地热流体的水化学形成变化与水岩作用机制,探讨了地热系统的热源类型. 结果表明,福建省内陆由隆起山地补给区至山间河谷与盆地中部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由HCO3-Ca和HCO3-Na·Ca型演化为HCO3·SO4-Na和HCO3-Na型. 闽中隆起山地至闽东火山断坳盆地与滨海平原深部,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呈现由HCO3-Ca和HCO3-Na·Ca型至HCO3·SO4-Na和HCO3-Na型,再到Cl-Na·Ca和Cl-Na型演化特征. SOM-KM耦合聚类将省域地热温泉水样划分为三大类,有效区分识别了浅循环低焓低矿化度地热水、高温高氟富磷富硅深循环与海水混合补给型深循环成因地热水的空间分布. 其中,浅循环低焓低矿化度地热流体受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混合影响较大,主要分布于闽西北隆起带与闽西南碳酸盐岩-碎屑岩断陷盆地区. 高氟富磷富硅深循环地热水分布于闽东火山断坳带张扭性NW向导水断裂与压性NE向阻水-导热断裂、环状火山机构放射性断裂带交汇处与火山断陷盆地中部,水化学形成受火成岩内生水及深大断裂与火山机构古封存流体的升流混合影响较为显著. 海水混合补给型深循环地热水循环过程中经历了与深部海水的第一次混合以及升流过程中与浅部冷水的第二次混合过程. 区域侵入岩-火山岩地热储层水化学的长期供应端元为斜长石,矿物水热蚀变指示的热储温度集中在100~150 ℃,在橄榄石、辉石和钙长石等优先溶解形成的方解石饱和沉淀-碳酸缓冲平衡体系制约下,热储层流体向高pH、富Na、低Ca的HCO3-Na型地热水演化. 从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论据来看,福建省地热系统为无岩浆热源的深循环水热系统.
    地震地质
    2025年Ms6.8藏南定日地震地表变形特征及控震构造
    刘德民, 张妍, 汪海明, 姜淮, 赵悦, 王墩, 杨巍然
    2025, 50(8): 3270-3283. doi: 10.3799/dqkx.2025.103
    摘要:
    破坏性地震等自然灾害不仅会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土流失和地方贫困化,更为直接的影响就是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及对民居等地面建筑的破坏和地表变形.通过野外现场地面调查综合分析了2025年1月7日藏南定日6.8级地震形成的地表变形特征,地面沉降及造成的建筑物倒塌破坏情况.沿丁木错断裂从北海拔5 500多米垂向位移 > 185 cm向南至丁木错东海拔4 200多米垂向位移<120 cm,整体由北向南的垂向位移强度有所减小;北段断层陡坎倾向西,丁木错断裂上盘整体下降,局部地段呈台阶式依次下降,导致冰蚀U型谷中冰水沉积物及坡脚冲洪积物出现最高可达3 m的陡坎;干枯的牛粪、冻土鼓包及巨大的冰漂砾被左行错断,显示此次地震还有较明显的走滑特征. 丁木错东更新世洪冲积物中出现南北延伸较长且东西宽度达50 m的地表变形,以中部塌陷呈地堑式张性破裂为主,张性破裂出现的陡坎高度一般不超过120 cm,在张性破裂的前缘端即靠近丁木错局部地段还发育高约50 cm的挤压隆起和地震鼓包. 位于地表地裂缝中心地带的吉翁村和古荣村等村庄是本次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村区.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表明,定日地震是伸展构造控制的浅源破坏性地震,新生代地幔热物质的底辟上涌,活化了以南北向丁木错平移正断层及近东西向藏南拆离系为代表的伸展构造,从而在这些伸展构造交汇部位释放能量引起地震.
    基于高分七号影像和DSM差分技术的2025年西藏定日Ms6.8地震同震地表形变
    刘俊涛, 刘小利, 贾治革, 唐家铮, 阮巧喆, 黄宇, 邓德贝尔, 李凡, 邵延秀
    2025, 50(8): 3284-3300. doi: 10.3799/dqkx.2025.081
    摘要:
    精细的同震地表变形是理解断层浅层破裂机制和准确评估地震危害的关键参数. 首次利用中国高分七号光学影像和数字地表模型差分技术获取了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地震高分辨率的同震地表垂向形变场,揭示的发震断层地表形迹与垂向位移特征与正断活动为主的登么错断裂吻合,表明本次地震为正断型地震. 本次地震造成长42 km的地表形变带,垂向位移幅度、形变梯度和形变带宽度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与断层几何复杂性和动态破裂过程有关. 自北向南分为N22°E的扎南拉段、N160°E的登么错湖段和N25°E的措果乡段;显著变形集中发生在扎南拉段,最大垂向位移约2.97±0.20 m;登么错段地表变形最微弱,可能与断层走向变化有关. 沿同震形变带多处宽度达100~150 m,表明在断层周围上百米范围内的弥散性变形可能被忽视或被低估,有必要开展高精度地连续形变测量.
    西藏定日6.8级地震房屋震害特征调查
    张钰曼, 邱虎, 叶阳, 和枫, 次仁多吉, 魏本勇
    2025, 50(8): 3301-3315. doi: 10.3799/dqkx.2025.119
    摘要:
    为研究西藏定日6.8级地震房屋的震害机理,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本次地震中土木结构出现的震害主要有倒塌、整体倒塌、墙体开裂、木构件受损;框架结构出现倒塌,梁柱构件发生损伤的建筑较少而且损伤较轻,震害主要出现在多层建筑的框架填充墙;砌体结构出现局部倒塌,底框架砌体结构节点受损严重,承重墙开裂.总结了各类建筑结构的震害特征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木结构存在竖向刚度不均匀、平面刚度不均匀,墙体整体性差等问题;部分框架结构存在拉结筋缺失、柱子配筋率低、混凝土级配差等问题;砌体结构存在砂浆强度不足、缺乏抗震措施等问题. 最后针对本次地震中房屋出现的震害特征提出了抗震加固建议.
    其他
    鄂恩页2井在恩施地区二叠系钻获页岩气重要发现
    陈威, 王亿, 罗陈翔, 张焱林, 谢通, 王登, 许露露
    2025, 50(8): 3316-3320. doi: 10.3799/dqkx.2025.14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