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
囿于历史时期地理空间信息缺乏,给洞庭湖区长时序堤垸演变研究带来了困难。本文通过1933年以来9个时段的历史地形图和遥感影像,反演近百年堤垸时空演变,分析演变特征及驱动原因。20世纪30年代,堤垸主要分布于荆江南流“三河”两岸和湘资沅澧“四水”河口三角洲地带,新中国成立后结合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围湖垦殖,面积从1933年的7387.45km2增至2024年的9674.99km2,增幅2287.54km2。近百年来围湖垦殖经历了1933-1949年局部围垦期、1950-1958年大规模围垦期、1959-1980年极限围垦期、1981年后禁围退垸期等4个阶段,年均增幅分别为13.21km2、122.98km2、44.88km2、-0.71km2。前两阶段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向湖要粮”的举措,“极限围垦”超出洞庭湖承受力,“禁围”难以消除其带来的水灾隐患,“退垸”程度极其有限。研究成果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湖区国土资源及科学规划治湖思路提供了原创性基础数据。
东北黑土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近年来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降低。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反演黑土有机质含量,对掌握黑土地现状和制定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黑土空间和光谱特征的尺度差异性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精度差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增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遥感反演模型。通过构建多尺度特征增强结构,从不同尺度提取光谱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跳跃连接,将初始光谱特征与卷积网络中提取的深层复杂特征进行融合,增强模型对光谱信息的表达能力。与传统偏最小二乘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相比,该模型不仅提升了对黑土多尺度特征的捕捉能力,也提高了对黑土光谱关系的建模能力。该模型可确保在复杂环境下仍能准确反演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对促进黑土地土壤有机质遥感智能反演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镍(Ni)同位素体系是研究海洋镍元素来源、迁移转化与循环过程的关键工具。海洋沉积物在镍的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镍的“源”,又是镍的“汇”,其镍同位素组成能够记录海水镍循环过程中的关键信息。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海水以及海洋主要储库,包括河流输入、热液体系、不同类型海洋沉积物(如铁锰氧化沉积物、缺氧沉积物以及碳酸盐岩沉积物等)的镍同位素组成,分析了镍同位素组成及相互关系,深入探讨了沉积物与海水之间镍同位素的分馏机制及其对古海洋环境重建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镍同位素在示踪古海洋生产力变化、硫化环境演变以及全球镍循环质量平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青藏高原东缘金沙江上游高山峡谷区构造活动活跃,滑坡灾害频发,现有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预测精度较低,难以满足实际防灾减灾工作的准确性等需求。本文以金沙江上游地巫乡段为研究区,基于遥感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区域滑坡发育特征,通过改进水文分析法划分基于流域-地貌-斜坡结构的斜坡单元,选取地形地貌(地面高程、地形坡度、地形坡向和地形起伏度)、地层岩性、活动断裂、降雨量、水系、人类工程活动、植被覆盖和SBAS-InSAR地表形变速率等13个影响因子,采用随机森林-连续频率比(RF-OFR)模型开展了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斜坡单元的评价精度(AUC=0.902)显著高于栅格单元(AUC=0.858),划分出的高危险区与滑坡灾害分布高度一致;在斜坡单元下,升降轨联合地表形变速率结果的评价精度更高(AUC=0.902),相比未结合、结合升轨形变速率、降轨形变速率的评价结果精度分别提升6%、5%和0.6%,对隐蔽性蠕滑滑坡的识别能力显著增强。研究成果可为高山峡谷区滑坡危险性评价提供更为科学的技术支撑,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和风险管控提供参考依据。
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层状岩质边坡,在地震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破坏,诱发滑坡灾害。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组合支护作为最常用的加固措施,其地震动力响应机制复杂,目前基于震损演化规律的岩质边坡精细化抗震设计方法仍存在明显不足。鉴于此,本研究以四川某岩质边坡为例,建立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组合支护的PLAXIS数值模型,开展了地震作用下抗滑桩位置、长度、间距、锚索预应力与间距等参数的动力响应规律研究,并结合HHT 边际谱方法研究震损发育机制与优化支护方案的抗震效能。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位移响应分析表明易震损区主要分布在滑动面上缘露头与下缘,应分别采用注浆或锚索加密等措施加强;(2)桩身0.3L~0.4L区域为震损破坏核心区,适当加长桩长并合理布置间距可降低锚索超限风险,提升整体承载能力;(3)锚索在组合结构中更易破坏,预应力提升有助群锚协同受力,锚索间在震损易发区域加密30%,其他区域适当放宽的差异化布设方案可优化荷载分配、降低坡表动力响应。(4)通过边际谱分析,从震损能量的角度验证了“局部强化,整体协调”方案可抑制上缘震损,边际谱幅值降低约48%。研究成果可为地震区岩质边坡的抗震支护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与工程依据。
近年来,普朗超大型斑岩型铜金钼矿床的硒(Se)和碲(Te)的富集现象备受关注,但资源前景与综合利用价值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LA-ICP-MS和ME-MS61r等方法,系统探究了该矿床Se和Te的主要载体矿物与空间分布规律,并对其资源前景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Se主要富集于黄铜矿和辉钼矿,Te主要寄主矿物为辉钼矿。空间分布上,主矿段硫化物的Se和Te含量显著高于东部矿段;但在单一勘探线剖面上,两者含量随深度变化无明显规律。从综合利用价值来看,铜精矿Se含量170-200ppm、钼精矿250ppm,均达到伴生Se矿综合回收指标;铜精矿Te含量3.6-5.5ppm,钼精矿16.4ppm(略超伴生Te矿回收标准),因矿床以铜为主的开采特点,Te综合回收价值相对有限。资源前景方面,基于已探明的5.11Mt铜资源量估算,普朗矿床Se潜在资源量约4440t,达到超大型规模。
江西宜黄地区花岗伟晶岩极为发育,电气石广泛赋存于花岗伟晶岩及其围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在江西宜黄棠阴发现了三种类型的电气石,分别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随机浸染状的电气石(Tur-G型)、花岗伟晶岩中的未分带电气石(Tur-PU型)和分带电气石(Tur-PZ型)。但是,电气石的类型、成因及其对花岗伟晶岩成因的指示意义并不清楚。利用电子探针(EMPA)和LA-(MC)-ICP-MS分别对电气石开展了主量、微量元素和硼同位素分析。从Tur-G型→Tur-PU型→Tur-PZ电气石核部(Core)→边部(Rim),呈现出Al、Fe含量先升再降,Mg、Na、Ca、Ti、Sc、V、Cr、Co、Ni、Sr、Ga、REE含量先降再升的规律。Tur-G、Tur-PU、Tur-PZ-Core、Tur-PZ-Rim电气石δ11B分别为-10.77‰~-8.87‰、-10.59‰~-8.73‰、-11.07‰~-10.09‰、-11.05‰~-8.95‰。研究认为,所有电气石属碱性电气石中的铁电气石-镁电气石系列,均为岩浆成因。Tur-G、Tur-PU、Tur-PZ型电气石分别结晶于花岗岩熔体晚期阶段、花岗伟晶岩熔体早期阶段和晚期岩浆-热液阶段,电气石Fe3+/Fe2+比值和V含量变化揭示了各阶段岩浆熔体中氧逸度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电气石中Mg、Na、Ca、Ti、Sc、V、Cr、Co、Ni、Sr、Ga含量反映了熔体中元素含量的变化。棠阴花岗伟晶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电气石具有集中且相似的硼同位素组成(-11.07‰~-8.73‰),指示两者具有一致的岩浆源区,初始岩浆来源于大陆地壳(贫钙富铝的变质泥岩、变质砂岩)的部分熔融。
大气气溶胶中可溶性铁对海洋初级生产力、气候变化、大气二次污染和人体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准确认知可溶性铁的来源,构建高精度可溶性铁的排放清单,是改进生物地球化学模式模拟铁沉降量和海洋初级生产力,提升大气化学传输模式模拟二次气溶胶精度,以及揭示影响人体内可溶性铁的来源及其定量贡献的重要前提.本文总结分析了气溶胶中铁及可溶性铁的来源解析、气溶胶中铁的可溶性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以及燃烧源排放气溶胶中铁的样品采集和测试方法研究进展,着重对燃烧源排放可溶性铁的清单构建方法和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精准评估铁的气候、环境和健康效应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城市固废堆填形成的高陡边坡突发失稳常伴随大量建筑损毁和人员伤亡等次生灾害。为定量评估人工堆填滑坡的致灾风险,本研究以深圳“12.20”光明滑坡为典型案例,采用基于深度积分法的Massflow软件构建动态数值模型,再现了滑坡失稳启动、高速运动及堆积的全过程演化。通过耦合滑坡物质冲击压力计算方法,定量评估了滑坡运动体对周边建筑物的冲击破坏效应。并引入不确定性分析框架,将岩土体参数及滑动面特性视为随机变量,通过拉丁超立方抽样构建概率分析模型,揭示了多重因素影响下滑坡运动距离的统计特征,并建立了滑坡运动超越概率与建筑物冲击破坏效应间的关联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承灾体易损性,对建筑物及其附近人员进行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深度积分法有效捕捉了滑坡的动态演化特征,模拟所得滑裂面形态、运动距离(1139m)及堆积形态与实际监测数据高度吻合;滑坡运动物质对建筑物的冲击压力呈现先快速增大至峰值后逐渐衰减的规律,且峰值压力随距滑坡后缘距离增加而显著减小;通过基于参数不确定性的滑坡运动距离超越概率分析,实际堆积范围完全落于计算所得95%置信区间内,建筑物损毁区域与危险性区划结果高度匹配。本研究提出的耦合深度积分法与不确定性分析的承灾风险评价框架,为人工堆填滑坡的定量风险评估提供了新方法,对“无废城市”建设中的固废堆填安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堰塞坝形成引发的上游回水淹没常导致建筑物等固定资产严重损毁。由于上游水位的动态变化特性,传统损失评估方法存在显著不确定性。为此,本文提出一种融合淹没深度与持续时间影响的动态水位淹没损失评估方法。以唐家山堰塞坝为例,本研究首先利用时间序列分析与DABA模型模拟水位动态变化过程,进而构建建筑物在不同时序水深条件下的双因素(水深-历时)易损性函数,最终实现经济损失的量化评估。结果表明:海拔高程是决定建筑物受淹时序的关键因素,而地形类型与泄洪速度则主导了损失累积速率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平坦低程区(如漩坪乡)在淹没初期(前100小时)损失急剧累积,而斜坡高程区(如禹里镇)则呈现缓慢线性增长趋势。人工开挖泄流槽工程可显著降低斜坡区的总损失(如禹里镇损失减少约40%),但对低洼地区的减灾效果有限。相较于固定水位模型,本文提出的时变水位模型在地形复杂区域的损失评估精度更高。人工干预泄洪相比自然溃坝模式展现出显著的减灾效益。本研究为堰塞坝上游淹没经济损失的动态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路径,并为应急处置工程决策提供了量化支持工具。
白龙江流域夹持于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断裂两条巨大的左旋走滑断裂之间,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使得该区一直是我国地质灾害链最发育、成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防灾减灾形势极为严峻。本文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及野外调查,构建了132处特大滑坡灾害链数据库,系统探究其发育分布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滑坡体均为大型及以上,规模效应显著,(1000~5000)×104m3范围内滑坡数量占比40.2%、总体积占比44.8%;以高位堆积层滑坡为主,24.2%具有“三段式”阻滑地形特征,发育于泥盆系、志留系软硬组合易滑结构地层滑坡总面积占比65%。(2)变形以多期次逐级后退式牵引且局部伴有拉裂-推移、渐进推移式断裂带滑坡及复合型大型堆积体滑坡为主;超60%具备远程运动机制,表现为长历时蠕滑主导的强碎屑流特征。(3)空间上表现为沿大型活动断裂带呈带状集中、沿河流水系呈线状分布的特点,54.6%发育于断裂带2 km范围内,集中在断裂错断、转折、末端及交汇部位;滑动方向多平行断裂走向,NWW-NW向、NE向断裂与水系共同控制区域分布;(4)其形成发展主要受活动断裂、含千枚岩等易滑岩层、差异性中高山峡谷地貌控制;区域性5-15天中长历时强降雨为主要诱发因素且具滞后性,震后1.5-5年灾害频次与规模显著加剧。研究成果对丰富和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重特大滑坡灾害链形成机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隆桑矿区是目前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正在开展矿产勘查工作的一个斑岩型铜钼矿区,为进一步厘定矿区成岩-成矿时代,评价成矿潜力,本文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钻孔岩芯编录,并对赋矿岩体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开展锆石U-Pb定年和锆石微量元素分析、对辉钼矿脉开展Re-Os定年。测得赋矿岩体成岩年龄分别为21.80 ±0.29 Ma和21.68 ±0.23 Ma,辉钼矿成矿年龄为19.1 ±0.6 Ma;此外,锆石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Ce/Nd、(Ce/Nd)/Y和较低的Dy/Yb比值、且有负Eu异常和正Ce异常,表明岩浆具有高氧逸度和含水性的特征,有利于铜、钼等成矿元素富集和运移。综上所述,隆桑矿区成岩-成矿时代为中新世、成矿潜力较好,研究成果对丰富冈底斯东段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河谷滑坡灾害链是由临河区域滑坡体与河谷水体复杂相互作用的一系列链式灾害事件构成的集合体,最常见的是滑坡涌浪和滑坡堵江灾害链。这些灾害链具有影响范围广、致灾风险大、演化机制复杂等特点。本文对河谷滑坡灾害链的基本特征、风险评估及防控方法进行了全面综述。研究表明,河谷滑坡灾害链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灾害触发机制的不确定性、运动过程的动态不确定性以及灾害链相互作用的耦合不确定性。在灾害链识别与易发性评价方面,主要采用遥感技术、空间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但普遍存在对链生效应和时空动态演化特征考虑不足的问题。在风险评估方面,已发展出定性、定量评估以及基于数值模拟的综合评估方法,然而危险性和易损性分析受限于数据不足,缺乏大尺度下的机理分析工具;现有方法多将灾害链各环节结偶计算,未能充分体现灾害链的整体性及联动效应。在防控措施方面,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控策略得到广泛应用,但对断链减灾效果的定量化评估研究仍显不足。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发展多物理场耦合的跨尺度灾害链演化理论;建立大尺度多场连续监测和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识别和易发性体系;构建数据物理双驱动的灾害链全过程风险评估模型;强化灾害链精确预警和系统化断链调控机制。
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提升公共安全对灾害链的应对能力,来保障社会经济和人员财产的安全。当前,多变的气候特征,导致台风-崩塌灾害链对承灾体的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本研究利用知识图谱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专家打分法,分析、研究台风-崩塌灾害链中人员、建筑物、交通、财产等承灾体间的关联关系和体系结构,创新性地构建台风-崩塌灾害链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成果,结合台风“杜苏芮”和云梦山公路边崩塌,进行了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为台风-崩塌灾害链风险评估提供有效的支持,提高了灾害链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公共安全领域的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岩质边坡抗震稳定性是强震区工程建设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普通支挡结构在强震作用下易失效的问题,研发和优化抗震支挡结构成为当前工程地质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以云南省鲁甸县某高速公路软硬岩互层型顺层岩质边坡为工程背景,基于自主研发的抗震桩锚(SPC)组合结构,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简化数值模型,系统开展SPC组合结构动力性能优化与综合评价研究。选取消能锚索体系和组合抗滑桩体系的关键支护参数,采用参数敏感性分析与逐项优化方法,从边坡稳定性、结构抗震性及工程经济性等角度综合评估优化后的抗震桩锚(OSPC)组合结构,最终提出兼具经济性与安全性的优化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OSPC组合结构较普通桩锚(CPC)和SPC组合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经济优势,边坡最大永久位移和最大剪切应变增量减小53%和24%,前后排抗滑桩的桩顶位移减少85%和99%,混凝土和锚索材料减少34%和3%。研究成果可为强震区顺层岩质边坡抗震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巴西桑托斯盆地裂谷期(早白垩世巴雷姆期-阿普特期)发育世界级大型湖相碳酸盐岩,目前已在该领域获得大量的油气发现,是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碳酸盐岩发育程度是该盆地油气能否富集成藏的关键。钻井揭示该盆地裂谷期发育“两期两类”湖相碳酸盐岩:早期断坳转换期(巴雷姆晚期-阿普特期)Itapema(ITP)组贝壳灰岩和晚期拗陷期(阿普特中-晚期)Barra Velha(BV)组微生物礁灰岩。这“两期两类”湖相碳酸盐岩虽均为生物灰岩,但其成因机制和岩性组合差异较大,为厘清“两期两类”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差异及发育主控因素,本文基于薄片、岩芯、测井、地震等数据资料,对该盆地两类盐下湖相碳酸盐岩开展了系统的微观、宏观相结合的岩石学、沉积学研究。综合研究分析表明巴西桑托斯盆地下白垩统大型湖相碳酸盐岩发育主要受古地貌、古湖水盐度和古水体能量变化控制,其中古地貌控制了湖相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微相展布和发育程度,古水体盐度控制湖相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垂向演化,古水体能量变化和水深控制湖相碳酸盐岩微相平面变化。最终明确迎浪高能淡水环境为ITP组贝壳灰岩储层发育有利背景,而迎浪清浅的中-高能半咸水-咸水环境是BV组叠层石灰岩储层发育有利背景,这为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带指明了方向,对巴西盐下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其群落结构和物候变化影响生态功能和生物地理格局。全球变暖驱动海表升温,导致浮游生物分布区极向移动,其中分布区前缘移动较明显,核心和后缘变化较小。升温还促使部分物种出现春季现象提前、秋季现象延后的物候变化。不同浮游生物的分布区和物候变化幅度存在差异,影响群落边缘区的结构,但群落核心优势种类尚无显著变化。若未来海洋环流格局保持稳定,热带至亚极区的浮游生物群落核心发生剧变风险较低,极地群落优势物种在近百年内也难有变化。我国海区长期系统观测不足,关键海域数据缺乏。综合极地与近海证据,本文预测在升温不超过2℃的情形下,我国近海浮游生物群落核心区位置可能发生调整,但其结构实质性改变的风险较低。
为明晰珠江口盆地恩平17洼主力烃源岩特征和有效烃源灶分布,系统分析洼陷地质背景、烃源岩发育环境和地化特征,借助热压模拟实验分析烃源岩生烃特征,建立烃源岩TOC概率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合烃源岩热演化模拟和有效烃源岩TOC下限判识,预测有效烃源灶分布。结果表明恩平17洼主要发育文昌组半深湖—深湖相和浅湖相两套烃源岩,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油气产率均较高,具有“生油集中,晚期爆发式生气”特征;浅湖相烃源岩气产率相对较高,具有“宽窗持续生气,生气下限较高”的特征。有效烃源岩灶分布于TOC大于1.2%的区域,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洼陷中心和北部近洼区,垂向上主要分布于文四段,其次为文三段和文五段,相带上以半深湖—深湖相为主,其次为浅湖相,在高热演化作用下,油气兼生,具备发育规模天然气潜力,为珠江口盆地富油洼陷寻找天然气提供资源基础。
宣龙式铁矿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铁建造缺失期(元古宙中期,18-8亿年),其成矿环境尚不明确。前人主要对铁矿石及其围岩(例如页岩和白云岩)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通过对(含铁)石英砂岩和铁矿石开展地球化学和硅同位素对比研究,示踪物质源区和风化强度,进而深入探讨宣龙式铁矿成矿环境。宣龙式铁矿及其围岩(含铁)石英砂岩均显示很高的PIA、CIW值,暗示源区经历了强烈的风化作用。(含铁)石英砂岩稀土元素显示轻稀土相对富集和重稀土相对亏损的特征,Eu可见负异常(Eu/Eu*=0.65~0.71);(含铁)石英砂岩和铁矿石中石英硅同位素基本一致,并且与花岗岩中石英硅同位素也相似,表明(含铁)石英砂岩和铁矿石中的石英碎屑颗粒可能来源于太古宙花岗岩风化;(含铁)石英砂岩中Fe和Mn均存在于胶结物中,且MnO和TFe2O3呈正相关,表明(含铁)石英砂岩沉积时海洋表层发生了氧化,但是氧化还原界面很浅。结合前人研究,我们认为元古宙中期可能发生了多期氧化事件,其导致中元古代铁建造发生大规模缺失。
丽江盆地作为扬子西南边缘地区多板块交汇带,对其下三叠统沉积物源的研究可掲示扬子西南地区的沉积“源-汇系统”及其与西部冈瓦纳弧盆体系的时空关系。野外观测与镜下鉴定显示鹤庆腊美组砂岩均来自近距离的长英质火山岩物质,且碎屑锆石分别呈现~254 Ma和~255 Ma单一年龄峰值,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酸性岩浆活动时间一致,与板内/非造山环境岩浆锆石具有锆石微量元素一致性,而区别于弧造山带;Lu-Hf同位素εHf(t)值表明其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长英质岩类有关系;全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腊美组与峨眉山流纹岩、粗面岩、正长岩具有主微量元素一致的特征。综合分析得腊美组物源来自近源搬运的峨眉山流纹岩、粗面岩和正长岩。早三叠世期间丽江盆地仍为被动陆缘沉积,主要接受来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物质,无西部弧盆体系物质来源。
公路临水区因邻近水体、地形陡峭及频繁人类活动,常面临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高风险。然而,当前基于单源域的迁移学习方法面临源域与目标域在临水区特有的水文条件(如河流密度、降雨集中度)及工程活动(如公路建设)等特征差异较大时,易引发负迁移问题,难以准确预测目标区域的地质灾害易发性。本研究运用一种基于多特征空间自适应网络(Multiple Feature Spaces Adaptation Network,MFSAN)的多源域迁移学习框架,以福建省三个公路临水地区为例,提取9个相关环境因子(含公路密度、河流密度等临水区核心特征)建立滑坡空间数据库,将安溪县(源域1)和德化县(源域2)两个易发性模型迁移至无标签样本的尤溪县(目标域)进行预测,实现多源域跨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与无迁移预测模型(Non-Transferable Learning Model,NTL)以及单源域迁移预测模型(Domain Adaptive Neural Network,DANN)进行精度比对,结果显示:1)相比于单源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迁移模型,MFSAN模型的跨区域预测精度为0.851,其准确率提高3.61%,AUC值提高1.91%,综合评估指标OA提高了9.64%;2)通过历史滑坡验证其落入高、极高易发性区间的滑坡频率比占比最高(79.2%);3)MFSAN模型对临水区特有的水文-地质耦合效应捕捉能力更强,如公路三公里范围内隐患点集中现象(占比70%~83%)在预测结果中得以精准反映。可见MFSAN模型能够整合不同源域数据的空间特征和灾害发育规律,更全面捕捉区域异质性特征,为跨区域地质灾害预测提供了更优的解决方案,具备更强的泛化能力。
基于二维样本(深度学习)的体纹理合成是一种重要的岩石体纹理生成途径,目前岩石体纹理合成存在无法长距离依赖和颜色失真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坐标注意力生成对抗网络(3D-Coordinate Attentio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简称3D-CA-GAN)的创新方法。通过将坐标注意力机制(Coordinate Attention,简称CA)扩展至三维空间,结合内容感知上采样模块和多尺度判别器,实现了矿物颗粒空间分布的高保真建模。实验表明,该方法在SSIM(0.773)、PSNR(提升24.92%)和LPIPS(降低0.110)等指标上显著优于现有技术,消融实验进一步验证3D-CA模块使方向性纹理的SSIM提升14.69%。本研究为地质建模提供了具有真实感纹理合成的新解决方案,其三维注意力框架对通用生成任务具有借鉴意义。
为研究风暴潮期间的海堤稳定性,本文基于水槽试验对不同水位、波高下的海堤破坏模式及钢板桩对海堤的加固机制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未加固海堤在低水位大波高下发生破坏,破坏模式为渗流越浪-陆侧坡滑移-挡浪墙倾斜-堤顶冲刷。单排钢板桩在低水位大波高下通过降低海堤内部渗流强度使海堤保持基本稳定;高水位中等波高下海堤发生破坏,破坏模式与未加固海堤相似,但钢板桩有效阻隔了越浪水体的溯源冲刷,降低了堤顶冲刷程度,在此期间钢板桩发生明显变形其最大弯矩迅速增大。双排钢板桩在高水位中等波高下进一步降低渗流和溯源冲刷强度,海堤基本保持稳定,仅部分栅栏板发生滑移;高水位大波高下,其陆侧桩和海侧桩有效阻隔了堤前波浪及堤后越浪水体对堤顶的冲刷,堤顶及挡浪墙保持完好,由于拉杆对钢板桩变形限制,钢板桩最大弯矩要更小且位置更深。研究表明单排钢板桩通过降低渗流强度和阻隔越浪水体的溯源冲刷增强了海堤稳定性。双排钢板桩降低渗流及堤后溯源冲刷的效果更好,且阻隔了堤前波浪冲刷,堤顶在最极端工况下仍保持完整。
为揭示华南沿海中-新生代裂谷盆地中的火山岩形成时代及机制,本研究对河源盆地玄武岩开展全岩40Ar/39Ar测年及地球化学分析。首次精确限定河源盆地玄武岩喷发于白垩纪-古近纪(K-Pg)界线附近(68.65~64.52 Ma),具有钠质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河源盆地玄武岩具有低Mg、K、Ti,高Na、Al,轻稀土轻微富集((La/Yb)n=4.48-6.68)的特征,无明显Eu、Ce、Nb、Ta异常,但具有正Ba、Th、U异常及负P异常,关键元素比值高于原始地幔(Th/Yb=1.72~1.15,Th/Nb=0.20~0.21,Hf/Th=1.13~1.35),Sr-Nd同位素比值为ISr=0.70497~0.70676,εNd(t)=0.11~1.55,指示其岩浆来源于亏损地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壳源物质富集或者混染,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结合前人对华南裂谷盆地火山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存在一条NE-SW向大陆裂谷,其形成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后撤作用密切相关。
随着我国矿产勘查程度持续提高,覆盖区隐伏矿床勘查已成为未来重要方向。本文系统回顾了以气体为勘查介质在覆盖区找矿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与矿化相关气体用于勘查的原理、特征、来源及运移机制,总结了环境因素对其运移与富集的影响。针对不同类型的气体(CO2、烃类气体、含硫气体、惰性气体Rn、He及Hg),本文归纳了其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特征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多种气体联合测量在金属硫化物矿床勘查方面的优势。尽管气体地球化学方法在找矿实践中成效显著,但各类气体的成因机制、运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仍需深入研究,相关理论体系有待完善。同时,亟需构建涵盖气体地球化学异常检测、识别、追踪与评价的综合体系,以提升该方法的普适性和有效性。
为了解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对不同成因矿床类型是否能够进行有效判别,本文系统收集了全球典型的沉积喷流型(SEDEX)、密西西比河谷型(MVT)、火山块状硫化物型(VMS)、夕卡岩型(skarn)和浅成低温热液型(epithermal)铅锌矿床中3117条闪锌矿的12种微量元素含量数据(Mn、Fe、Co、Cu、Ga、Ge、Ag、Cd、In、Sn、Sb、Pb),使用基于Tree-structured Parzen Estimator(TPE)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闪锌矿微量元素分类模型,并使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方法进行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经优化的TPE-SVM模型在测试集上展现出优异的分类能力,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均超过0.97。通过SHAP解释发现闪锌矿中Mn、Ge、Co为矿床成因类型判别三大关键元素。本文建立的闪锌矿微量元素判别指标体系,不仅为矿床成因鉴定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更可为复合成矿系统解析、隐伏矿体预测等复杂地质问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本研究旨在评估复杂构造背景下现有地震动区划图在活跃断裂带地震风险评估中的适用性,并提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准确性。以2022年川滇地区Ms6.8级泸定地震影响区为研究对象,基于OpenQuake平台开展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PSHA)。研究通过地震目录处理、震级转换、震源参数估算和断层建模,构建包含背景地震源与断层源的区域地震模型,并选取多种适用于活跃浅层地壳构造的地面运动预测方程(GMPEs),生成地震动参数和超越概率分布图。结果表明OpenQuake模拟地震动分布与中国第五代地震动区划图基本吻合,尤其在高峰值加速度(PGA)区域表征上更为准确。随着峰值加速度(PGA)阈值的提高,高超越概率区域逐渐缩小,并集中于主要断层附近。本文以0.1为震级档,避免了五代图在地震矩释放率上的低估问题。此外,结果表明强震风险主要集中在断层交汇地带,建议将该区域作为重点监测与防护对象。
受多期逆冲、伸展构造运动及泥页岩、膏岩等塑性变形影响,羌塘盆地毕洛错含油页岩地层(简称毕洛错地层)变形极为复杂,加之古生物化石时代和同位素年代学结果存在争议,严重制约了对地层岩性组合与时代归属的认识。针对毕洛错地层复杂的构造变形,本文开展了详细的构造观测与剖面测量,并根据逆冲-褶皱变形特征开展地层追索与对比,将毕洛错地层自下而上分出3段7类岩性组合。对下段砂岩与中段玄武岩分别开展锆石U-Pb同位素测试、锆石结构与成因分析,获得下段与中段最大沉积年龄为分别为166 Ma和154 Ma。综合区域背景,认为毕洛错地层时代至少为中侏罗世巴通期至晚侏罗世提塘期,顶部可能为早白垩世贝里阿斯期。毕洛错含油页岩地层时代的确定,为羌塘盆地油气勘探、区域沉积构造演化和大洋缺氧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依据。
随着湖相页岩油勘探开发不断深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已进入全油气系统评价阶段。前人开展的油源对比研究侧重烃源岩发育时期湖水盐度变化对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影响,难以满足“同时异相”烃源岩的全油气系统油源对比要求。本文在古气候驱动旋回地层及其对烃源岩发育控制作用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溱潼凹陷11件页岩油和常规原油样品中反映硫化生境的芳基类异戊二烯烃生标,并进行全油气系统油源对比;同时,运用2,3,6-芳基类异戊二烯烃(2,3,6-AIPs)和2,3,4-芳基类异戊二烯烃(2,3,4-AIPs)构造的C3=Σ(2,3,6-AIPs)/Σ(2,3,4-AIPs)和C4=Σ(2,3,6-AIPs)/[Σ(2,3,4-AIPs)+Σ(2,3,6-AIPs)]指标,分别计算了页岩油和常规原油烃源岩的相对硫化强度和相对古水深。结果表明:(1)溱潼凹陷阜宁组二段发育早期湖扩→晚期湖扩→高位体系域低频旋回,且由9个四级准层序组和32.5个五级准层高频旋回构成;总体上呈现着寒冷干旱→温暖潮湿、(半)咸化→淡水介质演变趋势。(2)阜宁组二段残留总有机碳丰度(TOC)相对高值对应于体系域旋回的温暖潮湿和淡化介质最大湖泛面,相对低值对应于寒冷干燥和咸化介质初始湖泛面。温暖潮湿的半深湖-深湖相淡水介质环境更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3)阜二段发育水体较浅+硫化较弱咸化环境、水体较深+硫化中等咸化环境、水体最深+硫化最强咸化环境和非硫化+淡水环境等4种类型的烃源岩。该研究不仅为“同时异相”烃源岩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而且为全油气系统分布序列建立提供依据。
底床失稳模式是形成沟谷泥石流的重要起动模式,目前还没有详细的底床失稳形成泥石流的临界条件。本文对不同粒径、饱水密度、内摩擦角、渗透系数等泥沙堆积物被起动形成泥石流的起动模式及临界条件开展了一系列的水槽实验。发现无黏聚力的固体物源在底床失稳模式中,形成泥石流的坡度阈值随着泥沙的饱水密度、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最小阈值坡度约17°;当底床坡度大于阈值坡度时,底床失稳的饱水层厚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最小饱水厚度可以为0。河流输运模式形成泥石流的径流临界流量远大于底床失稳模式形成泥石流的径流临界流量,底床失稳模式起动形成泥石流的临界流量为水槽宽度、泥沙堆积物的渗透系数和饱水深度之积。
中国地震仪器烈度预测对我国地震预警和减灾至关重要,但传统方法存在精度不足、多源数据融合不充分等问题。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多模态深度学习模型,探索在中国地区对于地震仪器烈度预测的可行性,提升地震预警中仪器烈度预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建立多模态中国仪器烈度预测网络(MCIINet),采用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事件对MCIINet进行训练和测试。实验表明:在测试数据集上,P波触发后3秒,和基线模型相比,MCIINet对于仪器烈度预测的MAE和RMSE分别降低了9.03%和8.67%、R2和准确率分别提升了9.10%和2.51%。MCIINet通过多模态深度特征融合有效提升了仪器烈度预测精度,验证了多模态深度学习对于我国地震仪器烈度预测的可行性,可为地震预警中仪器烈度预测提供技术支撑。
针对当滑坡防治工作中文字报告中的知识提取和利用问题,本研究探索出一套基于地灾资料和数据的知识图谱构建和运用方法,促进地灾防控工作从数据管理到知识管理转型。对182份报告、22篇规范、5篇文献、4668个滑坡点和313项治理工程的基础数据、3年来的历史灾情数据、当前滑坡监测数据和预报的天气数据进行了知识提取和图谱构建,并采用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实现多源知识的整合和输出。建成了一个具有12797个实体、34873个关系、9658个chunk的知识图谱系统,实现了4518个滑坡的10天预警。知识图谱技术可有效提取文字报告中的知识,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可有效整合多个知识来源,提高了知识问答的准确性。
为解决山区重大工程建设中面临的高陡岩质斜坡潜在不稳定块体空间定位难、灾害效应量化分析不足的瓶颈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无人机摄影测量、结构面解译算法、三维运动学分析及落石运动模拟的高位潜在不稳定块体识别定位、失稳模式判识及其灾害效应分析的综合分析框架。以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坝址左岸一高位岩体露头为例,该框架有效识别出92处潜在不稳定块体,确定其潜在失稳模式以楔形体破坏为主。落石三维运动轨迹模拟结果表明不稳定块体失稳后整体呈现加速-减速的循环趋势,最远运动距离为845.6 m,对水电站枢纽区影响较小。本研究强调了不稳定块体空间精准定位对落石灾害风险预测精度提升的重要性,这对落石灾害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土石混合体由粗颗粒和细颗粒组成。细颗粒极易在渗流的作用下发生潜蚀。现有的潜蚀模型无法定量分析土石混合体潜蚀过程中各粒组的演化,不能全面理解潜蚀过程中土体参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颗粒进行受力分析,推导了土颗粒运移的临界条件及运移颗粒的质量,得出了潜蚀过程中定量计算任意时刻土体级配的方法。并耦合渗流控制方程和孔隙率方程,建立了可量化分析土石混合体各粒组质量变化的潜蚀模型。结合实验数据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通过所建模型预测土石混合体在潜蚀过程中各粒组质量的变化,进而获得土体干密度和孔隙率的变化。该研究实现了土石混合体潜蚀过程中各粒组的量化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土石混合体的潜蚀机制。
本研究采用一种双向耦合的SPH数值模型,精确模拟滑坡-堵江-成坝灾害链的全过程。模型以Drucker–Prager准则描述滑体大变形行为,结合混合物理论与非线性渗流拖曳力实现水土耦合。通过室内试验验证后,成功重现白格滑坡灾害链演化,模拟结果与实测高度吻合。结果表明,滑坡入水引发的涌浪及成坝过程可依据滑体速度与能量变化清晰划分阶段。量化分析显示,内摩擦角φ增大(5°至20°)导致堰塞坝长度线性减小,高度呈幂函数增长,涌浪峰值高度显著降低。涌浪峰值与滑体入水弗劳德数呈线性正相关。上述发现揭示了滑体参数对灾害链演化路径的系统性影响,为高风险山地河流域灾害预测与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
深边部就矿找矿是白银厂VHMS型铜多金属矿田找矿突破的关键,但传统地球物理方法受浅表电磁干扰与深部低分辨率限制。为克服上述难题,本研究创新联合广域电磁法(WFEM)与编码源电磁测深法(CSES)开展小铁山矿区深部勘查。结果表明:铁锰硅质岩和铅锌矿石电阻率低于100 Ω·m,赋矿石英角斑凝灰岩电阻率平均值约191 Ω·m,主要控矿地质体次石英角斑岩电阻率较高(平均值约1976 Ω·m),电性差异显著。次火山岩侵入体呈树枝状高阻异常(>1500Ω·m),其两侧过渡带低阻异常(ρ<400 Ω·m)、矿体延深部位及顶部低阻异常为有利找矿地段。2种方法在在火山岩复杂地层区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效应,广域电磁法可有效揭示火山岩基底及深部高阻岩体电性结构,编码源电磁测深法可实现对中浅层低阻矿化带的精细刻画。结合成矿动力学机制,提出“火山机构-热液对流-构造活化”复合成因模型,并构建了地质-地球物理"岩浆-构造-蚀变"协同找矿模型,据此圈定4处找矿靶区。为钻探工程验证提供了依据,对白银厂矿田深边部勘查及区域示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规模火山活动被认为是全球环境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波动的重要驱动机制之一。它不仅能够促进海洋水体表层生产力提高,也可增强其底部水体硫化缺氧程度,从而有利于有机质沉积富集。奥陶纪-志留纪转折期全球火山活动频繁,伴随着广泛的黑色页岩沉积,并集中发育着异常高有机质层段(TOC≥3.0%)。本文基于来自中国华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20余个典型钻井和露头剖面的800余件样品的数据(包括TOC、主微量元素与汞含量及汞同位素等),总结了奥陶纪-志留纪转折期显性火山灰的赋存状态和识别特征,归纳了主微量元素与汞含量及汞同位素对隐性火山灰的示踪作用,系统探讨了该时期火山活动对海洋环境演化和异常高有机质沉积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显性与隐性火山灰的分布特征为重建该时期火山活动的历史轨迹提供了重要依据;(2)火山活动通过向海洋中输入大量磷,促进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提高,并驱动了海洋底部缺氧水体扩张;(3)缺氧水体加剧了磷的重循环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初级生产力;(4)火山活动增强的风化作用加大了陆地硫酸盐输入,能够进一步促进海洋底部水体硫化缺氧程度。奥陶纪末期华南地区持续的火山活动及其相关效应,促进了奥陶纪-志留纪转折期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提高和底部水体硫化缺氧扩张,最终促使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的异常高有机质规模沉积。
贝叶斯反演方法常用于量化多道面波分析(MASW)频散曲线反演结果的不确定性。因为反演过程涉及高维非线性的地球物理模型和大量重复的频散曲线正演计算,基于传统数值方法的贝叶斯推断计算耗时且效率低。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近似贝叶斯计算(ABC)的频散曲线反演方法,高效反演剪切波速(vs)剖面。所提方法通过减少频散曲线正演的重复次数有效缩短计算耗时,同时结合子集模拟方法提升求解高维贝叶斯方程的效率。此外,所提方法能够确定vs剖面最可能后验值,弥补了传统ABC方法在该方面的不足。本文采用模拟算例和工程实例验证了所提方法,说明了所提方法的高效性和合理性。本研究为地球物理数据的快速概率分析提供了参考。
结合地质和钻孔资料,传统的重磁电、放射性物探技术可为寻找隐伏与深部金属矿提供量化的密度、磁性、电阻率与极化率、放射性等物性约束,反射地震能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层位与构造几何结构约束,重磁电震联合可大幅提高金属矿的勘查精度。但是,限于金属矿探测面临的复杂地表与地下构造等条件,传统反射地震技术采集成本高昂、纵波反射地震技术的多解性,已成为金属矿地震勘查技术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在现代传感与通讯、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针对如何降低金属矿地震探测成本和满足复杂地表与构造成像适应性的直接找矿需求,本文借鉴现代地震技术已在工程地质、化石能源等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重点剖析金属矿地震探测难点和挑战的基础上,给出了主被动源地震联合、人工智能地震采集、多分量地震散射成像、多场多波联合的技术方案。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地震理论和方法的不足,讨论了需要重点攻关的研究方向。
随着地质勘探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数据共享与分析需求的日益增长,钻孔地层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变得日益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地质规则驱动的钻孔地层自动标准化方法,旨在提高地层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该方法通过结合地层划分、编码规则和编程技术,实现了地层编码的自动标准化。研究首先将地层划分为大层、亚层和次亚层,然后根据地层从属关系、地层排序规则和地层编码规则建立标准地层层序,最终基于标准地层层序完成地层编码标准化。采用厦门市孚中央西路的测试钻孔数据进行实验,通过钻孔岩土分层自动标准化平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自动标准化方法准确性较好,且在效率、一致性方面均优于传统手动方法。本研究提出的地层标准化方法,对于地质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和智能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态系统服务是维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土地利用模式的优化。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海东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发展空间稀缺性和三生空间竞争性的冲突问题,采用多目标优化和土地利用模拟模型模拟的方法,结合InVEST模型评估了201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特征,模拟了2040年自然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三种发展模式下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 2010-2020年,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张先快后慢,林地和草地面积缩减导致生境质量下降0.01,碳储量减少192,492.28吨,但平均产水量增加0.23毫米。南北山脉因人类活动干扰较少,成为高生境质量、高碳汇和低产水量的生态屏障。(2)在ND和ED情景下,产水量上升,生境质量大幅下降,无法支撑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而EC情景通过平衡经济与生态保护,使生境质量仅小幅下降,碳储量增加,且产水量增幅最小,体现了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协调性。( 3)多目标优化与空间模拟结合的量化决策方法,可为高原都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量化决策工具。研究发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平衡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为高原型都市圈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为解决秦岭生态受损特征多样和生态恢复效率不足等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聚乙烯醇(PVA)和结冷胶(GG)物理交联的可调型水凝胶材料。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综合分析了水凝胶及其重构土壤的性能。结果表明:(1) PVA-GG水凝胶具有良好的保湿性和生物降解性,且置入自然环境中一个月可降解18.2%;土壤力学性能随着PVA质量比的增加而提高。(2)土颗粒与水凝胶形成了二元团聚体,融合水凝胶优势有效地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抗裂性、水稳定性和生态修复性。(3)水凝胶经低温固化后形成膜状基质,与土颗粒包裹、黏附和填充构成紧密的团聚体结构。水凝胶作为一种可调型材料,面对秦岭不同受损单元的生态修复具备应用潜力。
高寒山区溜砂坡分布广泛、形态复杂且灾害风险高,但受制于恶劣环境与数据匮乏,其智能识别面临重大挑战。本研究通过构建首个高分辨率溜砂坡语义分割数据集,实现数据资源建设的突破。基于高分二号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立包含形态-光谱-环境多维度解译标志体系,形成3811组标准化标注样本的开放数据集。基于统一的数据集和评价体系,评估4类卷积神经网络与2类Transformer模型的分割性能,验证了基于Transformer架构和动态Mask注意力的Mask2Former模型在复杂地貌下的技术优势(平均交并比75.72%,F1分数77.62%)。具备优异的泛化能力与鲁棒性,实现溜砂坡的精准识别。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高寒山区溜沙坡数据资源的空白,并且为复杂地貌场景下智能识别模型的选型提供了科学依据。
断裂型热储回灌在增大地热水供给能力、抬升地热水水位等方面成效显著,能有效改善地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宜春温汤地热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水文地球化学等方法,分析地热田地表水回灌—开采过程中回灌量、开采量、水温、水位和水质等长序列监测数据,总结地热田地温场、流体场和化学场等动态变化规律,研究长期回灌对断裂型热储回灌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结果表明,回灌量是影响地温场、流体场和化学场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长期回灌抬升地热田水位3.952~4.986m,增大水位动态变幅13.4倍,倒转水位平面分布方向;回灌量未超出阈值时,开采井水温随回灌量呈3~9个月延迟的反向变化,超出后则呈“断崖式”下降;长期回灌引起井温整体下降,最大幅度6.8~10.0℃,但控制回灌量后趋于稳定;回灌水直接“淡化”地热水,Piper三线图中水化学类型向地表水方向迁移,由HCO3-Na型转变为HCO3·SO4-Na·Ca型;长期监测证实地热田回灌量控制在9734m3/d以下时安全可控,资源量增大414%。断裂型热储地表水回灌在控制回灌量不超出阈值时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为提高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易发分区的可靠性,建立随机森林为基学习器的PU-bagging负样本采样模型。选取高程、降水量等评价因子,使用逻辑回归、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XGBoost算法,构建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根据混淆矩阵衍生的评价指标、ROC曲线和五种分级方法,对比分析了四种模型的性能,并利用SHAP分析评价因子对模型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支持向量机模型结合几何间隔分级方法的灾害识别精度提升了24%。(2)随机森林模型能够识别更多的潜在泥石流样本,而XGBoost模型可减少对非灾害样本的误判。(3) SHAP值对高程变化的敏感性间接反映了高差对泥石流发育的重要性。本研究可以为白龙江流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碳酸盐岩储层作为全球油气资源的重要载体,其内部溶洞和断裂系统的发育特征直接影响油气的储集与运移能力。针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中多尺度断裂预测的难题,本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波场特征分析的分类分级断裂预测技术。通过三维正演模拟揭示了规模缝洞体对常规断裂预测属性(如相干、最大似然)的干扰机制,发现缝洞体边界的“串珠状”反射异常会导致断裂假连通和归位偏差。基于断裂的尺度与溶蚀特征差异,将研究区断裂系统划分为大尺度破碎-溶蚀断裂(>20 m)、中尺度弱-未溶蚀断裂(10–20 m)和小尺度裂缝(<10 m),并分别开发了针对性的预测方法:针对大尺度断裂,提出基于梯度结构张量薄化的断裂归位技术,有效克服溶洞异常边界的干扰;针对中尺度断裂,结合AFE相干加强属性与U-Net深度学习算法,显著提升了断裂纵向连续性;针对小尺度裂缝,利用Likelihood属性与构造导向滤波实现弱反射信号的精准提取。进一步通过深度前馈神经网络(DFNN)融合多尺度断裂属性及钻井漏失数据,构建了井控多属性融合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体系在塔河油田复杂缝洞区实现了断裂系统的全尺度刻画,大尺度走滑断裂呈NNE-NNW向共轭分布,中尺度断裂形成花状构造,小尺度裂缝密集发育于断裂东侧主动盘。本研究为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断裂预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对同类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埃迪卡拉纪庙河生物群是“雪球地球”崩解后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夕复杂多细胞真核生命演化和辐射的重要实证之一。近年来在鄂西地区埃迪卡拉系报道了多个庙河生物群产地,并对其赋存层位(庙河段)的地层对比提出了不同认识。为更好地揭示庙河生物群在不同地区/相区的化石组合面貌,本文在神农架东部地区莲花剖面庙河生物群新化石产地进行系统古生物学工作。共鉴定宏体化石11属12种,含有以往报道的庙河生物群的典型分子,其优势分子为Cucullus fraudulentus,Baculiphyca taeniata和Grypania spiralis。该宏体化石组合的发现,不仅扩大了庙河生物群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也为在不同沉积环境中认识埃迪卡拉纪宏体生物演化提供重要支撑。
火山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异特征为解析岩浆迁移与喷发前兆提供了关键约束。为阐明阿拉斯加Great Sitkin火山2021年喷发前的岩浆活动机制,本研究对该火山喷发前的连续地震波形数据开展了系统性分析,采用模版匹配和双差定位法进行地震事件检测及精定位,并基于无监督学习层次聚类算法,对构建的高精度地震目录进行火山地震活动的分类与时空演化分析。本研究获得的地震目录事件较阿拉斯加火山观测台(AVO)官方目录提升了4倍,层次聚类将这些地震事件划分为长周期地震(LP)和火山构造地震(VT)。结果显示,喷发前火山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且浅层LP事件在喷发前24小时达到活动峰值,这一现象或为关键喷发前兆信号。该火山此次喷发是由山顶火山口正下方上地壳深度的岩浆积聚和增压引发。
沿海地区地热系统易受到海水入侵,会使得地热水的盐度升高,降低地热水的利用效率,提高利用成本。广东省作为我国重要的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区,其沿海地带地热系统的海水入侵情况及其影响作用等仍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基于粤西地区35个地热水、1个地下冷水和1个海水的理化数据,综合水化学、同位素及多种图解分析,探讨其水化学特征、海水入侵情况及形成演化。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地区地热水受到明显海水入侵,具有高盐度的特点,最高混合比例达到41.88%,从内陆到沿海地区,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由重碳酸盐型转变为氯化物型。地热水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在晚更新世~全新世时期,云开山脉与天露山脉地区的大气降水下渗与90~126℃的热储围岩接触而逐渐升温;而后海进运动使得地热水受到大规模古海水混入,热对流的“抽吸效应”还会加速海水运移,临海地区持续受到海水侵入,最终形成高盐度中低温地热水。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传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侧重防护强度,在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景观恢复方面的局限日益凸显,生态功能耐久性严重不足。本研究面向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提升生态效益的核心目标,在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规划设计及生态化治理技术有机配置分析基础上,阐明生态环境与治理工程之间的耦合关系,综合考量工程体耐久性、治理效果耐久性及景观恢复耐久性3个层面,筛选能够客观反映生态耐久性的具体指标,建立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工程耐久性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明确量化方法;评估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 以及13类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可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效益提升和推动生态减灾实践,为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工程方案制定、效果评估提供科学参数和理论支撑。
针对第四纪覆盖层中常见的沉积相地层交错、透镜体等地层结构复杂性导致的自动剖面绘制精度不足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层贯通思想的自动化处理算法,旨在实现复杂地层层序的统一与剖面图的智能化绘制。该方法首先对透镜体进行了分类和识别,提出了基于特征相似性的透镜体聚合和嵌入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接着基于地层贯通思想提出了地层分级编码规则以统一地层层序编码,简化地层连接中的层次结构。本文还探讨了地层尖灭处理、地层分级连接策略以及底部地层连接处理等问题。通过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数据的实验与分析,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在自动剖面绘制中获得了高准确率和鲁棒性,显著提升了地层空间推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工程地质勘察和地质建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为明确区域积雪雪崩情况,对2024年1月喀纳斯雪崩区两条典型公路沿线积雪密度进行原位测量分析。基于中国西北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干冷积雪特征,对比自然降雪和雪崩堆积情况下的积雪密度特征,揭示积雪密度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不同情况下积雪密度的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但自然积雪的密度梯度和最大值与雪崩堆积体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结合积雪垂直剖面密度分布特征与最大值,提出判别雪体为自然积雪或雪崩堆积体的方法。研究成果为野外自然积雪及雪崩堆积体的分析和识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东亚大陆边缘位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汇聚碰撞边界,是全球构造、气候最活跃的地区,也是新生代以来的沉积“源汇”过程的重要载体,但不同纬度海盆沉积动力过程和关键控制因素仍不明确,本文计算并统计了高纬度(鄂霍次克海)、中纬度(日本海、东海)和低纬度(南海)代表性海盆的新生代沉积通量。结果表明东亚陆缘新生代沉积通量演化呈现显著的纬度分异特征:中-低纬度海盆(南海、东海、日本海)受构造-季风-河流耦合控制,晚中新世(11.6-5.3 Ma)因青藏高原隆升引发河流重组及东亚冬季风控制,沉积通量较中中新世时期减少了约1/3;上新世(5.3-0 Ma)夏季风增强及台湾岛隆升使其较晚中新世增加2~3倍,日本海则主要受控季风及局部构造。高纬度鄂霍次克海受构造-冰川协同作用,中-晚中新世(16~5.3 Ma)全球降温事件导致通量较早中新世减少了约60%,上新世(5.3-2.5 Ma)阿穆尔河流域增大及萨哈林岛隆升而增加约2倍。
为了提高深度学习方法对全球气候模式(GCMs)日降水的降尺度效果,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种GCMs输出的日降水数据,构建了4种深度学习降尺度模型,并与日偏差校正方法(DBC)结合,提出一种混合降尺度方法(DL-DBC)。4种深度学习方法对GCMs日降水的降尺度表现接近;与DBC方法相比,其降尺度后的多年平均日降水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MARE)更低,但多年平均月降水和多年平均年降水的MARE略高,与深度学习方法相比,DL-DBC得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的MARE降低了6.7%-11.3%,多年平均月降水的MARE降低6.3%-7.6%,且在降水量频率分析等方面同样表现更好。混合方法DL-DBC能提高深度学习模型对GCMs日降水数据的降尺度效果,进一步减小GCMs日尺度降水数据的偏差。
滑坡-涌浪是一种典型的多灾种耦合系统,具有跨介质灾种转化的复杂效应。本文基于黎曼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Riemann-SPH),构建了考虑动态渗流的两相SPH滑坡-涌浪分析模型并验证了其准确性:动态渗流作用的引入使得散粒体滑坡-涌浪过程中的动量交换机制更加完整,最大波浪幅值am和最大波浪高度Hm的误差分别降低24.72%和41.95%以上。研究发现,滑动面倾角α与滑坡前缘倾角β对涌浪具有协同调控作用:随着α增大,am和Hm均呈现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趋势;β的影响则呈现出分段特征:当α+β<90°时,am和Hm随角度和增大显著增长,超过该阈值后表现出非单调性变化,表明存在滑坡体积增加与有效作用面积缩减的竞争机制。此外,α的增大强化了渗流、紊流与摩擦等耗散效应,加剧涌浪能量衰减。相关成果可为滑坡-涌浪灾害防治提供科学支撑。
砂化白云岩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水利、交通工程中所遭遇的一种特殊岩体,其空间变异性及离散性极强,传统勘察方法难以快速获取可靠参数,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频发,开展砂化白云岩力学参数快速取值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现场试验与数理统计分析,系统揭示了研究区域砂化白云岩力学参数的随机分布规律与相关性。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微砂化~弱砂化白云岩单轴抗压强度(UCS)与岩体波速(Vm)、点荷载强度(Is(50))的关系式;(2)提出了强烈~剧烈砂化白云岩Vm-NPI关系式;(3)得到研究区不同地层砂化白云岩不同力学参数的最优分布形态。研究成果可为砂化白云岩岩体分级、分类和力学参数理论估算提供依据。
地震荷载下珊瑚砂中超静孔压增长,直至液化,是导致结构破坏的关键因素。本文开展了一系列不排水动三轴试验,研究土工格栅层数、相对密实度Dr和循环应力比CSR对加筋珊瑚砂超静孔压和轴向应变发展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工格栅加筋及增加格栅层数可减小珊瑚砂中超静孔压和轴向应变发展速率,提高珊瑚砂抗液化强度。在相同循环振次比下,加筋珊瑚砂中超静孔压发展远高于硅质砂;随着CSR的增加,加筋珊瑚砂超静孔压发展曲线逐渐由S型过渡到双曲线型,而经典的Seed孔压应力模型难以描述该种孔压发展趋势变化的特性。提出了基于应变特性的加筋珊瑚砂超静孔压发展模型,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不同Dr和CSR下加筋珊瑚砂超静孔压发展趋势,可为我国南海珊瑚砂岛礁区基础设施抗震设计和基于有效应力的稳定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海洋沉积物的源-汇过程是连接陆地风化、海洋动力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纽带,对重建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陆源与火山物质向海洋的输送过程及其控制机制。陆源物质输运受岩性-气候-海平面-洋流系统共同调控——源岩性质和气候条件通过控制风化作用决定沉积物的产量和理化性质,海平面变化主导沉积物的输送距离,洋流格局决定最终沉积分布。火山物质的输入则受火山活动强度、气候、水文及区域构造背景的多元控制。近年来,地球化学与矿物学示踪技术的发展提升了物源识别能力,但该领域仍面临从定性描述到定量解析的方法学挑战。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发展多学科交叉方法,以深化对海洋沉积源-汇系统演化规律的认识。
2024年3月15日,雅江县发生大型森林火灾,并在首个雨季引发数百起泥石流,为西南山区火后泥石流研究提供了充足样本。本文基于野外调查、无人机影像、卫星遥感和降雨数据,以2024年“3.15”雅江县城森林火灾火烧迹地火后泥石流暴发数据库构建了易发性评估和一次冲出规模预测模型为依据,开展了2024年“12.09”雅江县城厢村和2025年“02.02”木泽西村两处火烧迹地火后泥石流成灾预测。结果表明,(1)最优随机森林易发性模型AUC为0.905,精度为0.950,城厢村和木泽西村极高和高易发流域分别为10个和22个,占各自火烧迹地流域总数的40.57%和73.68%。(2)最优体积预测模型的因子包含小时雨强、坡度大于30°面积占比、土壤粘粒含量、沟壑密度、植被归一化指数和中~重度火烧面积,体积预测模型R2为0.65。在三种降雨场景下,城厢村火烧迹地流域体积规模200 m3以上的占比分别为2.86%、25.72%和34.29%,木泽西村火烧迹地流域体积规模1000 m3以上流域占比分别为0,15.79%和63.16%。城厢村火烧迹地泥石流体积普遍较小,而保护对象密集,其中CX05、CX08、CX13和CX25流域危害较大;木泽西村火烧迹地泥石流体积相对较大,其中MZX02和MZX04流域危害较大。本研究可为雅江县火后泥石流快速评估和精细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戈壁荒漠是沙尘跨境传输的重要策源区,其地表砾石覆盖度与近地表风压梯度的相互作用对沙尘释放机制具有重要影响。通过两相流风洞实验,模拟戈壁近地表风场特征,采用非线性回归模型及双因素分析揭示其调控机制。(1)风压增幅呈分层变化,风压梯度随高度上升呈线性或指数衰减;(2)砾石覆盖度显著调控风压梯度垂直分异;(3)来流风速直接控制风压梯度的强度大小,砾石盖度诱导能量吸收和动量传递。戈壁的地表异质性可有效影响风压梯度,近地表粗糙度与风场作用力存在动态博弈机制;地表砾石优先维持40-50%覆盖度,可为优化沙尘释放模型及戈壁防风固沙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南海北部雷琼海岸的珊瑚礁是研究古海平面变化的关键载体。但由于重建标准不统一,相关数据存在显著时空差异性。本研究通过对海南岛东部珊瑚礁区27块现代滨珊瑚微环礁的顶面高程进行实地测量,精确量化其海平面指示意义;同时重新校正65个已发表的海平面标志点数据,重建该区域海平面变化历史。研究表明,这些顶部死亡但整体存活的现代滨珊瑚已达到生长上限,其顶面高程位于清澜港平均潮位以下146.09 cm,最低低潮位以下15.09 cm,且生长上限高差仅±8.35cm,呈现典型的滨珊瑚微环礁发育形态,证实其生长主要受最低低潮位控制,是理想的海平面标志物。海平面重建结果显示,在6143 ±34 cal a BP至3013 ±9 cal a BP期间,南海北部相对海平面呈波动下降趋势,变化范围为25 ±9.8 cm至136.09 ±9.8 cm。与周边地区海平面记录对比发现,中全新世高海平面的出现时间和高度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标志物的高程估算方法及测年技术差异有关。此外,将研究结果和GIA模型(ICE-6G_HetML14)预测结果对比显示,雷琼海岸3个地点的中晚全新世海平面数据均低于模型预测曲线,表明该区域过去几千年可能经历构造沉降过程。本研究结果为预测南海北部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也为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提供新视角。
宽频带地震动模拟是工程地震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针对现有方法在低频物理建模与高频随机成分的结合中存在频谱不匹配和能量相位冲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谱元法(SEM)的模拟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宽频带地震动模拟方法。首先建立中国强震动记录Flatfile训练短周期反应谱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其次采用谱元法模拟低频地震动,并通过调幅因子缩放高频随机成分,最终根据能量校准获得宽频带地震动时程。以漾濞MS6.4地震为例,利用反演得到的有限断层模型和精细三维速度结构模型,模拟得到起伏地表观测点的低频地震动时程,使用以上方法合成对应的宽频带模拟时程。宽频带模拟加速度时程、峰值地震动与观测记录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应用于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
研究强震山区干线公路沿线典型地质灾害发育演化特征及成灾运动过程,对灾害识别评估和公路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现场调查、遥感解译、GIS空间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考虑2013年、2022年芦山多期地震事件的影响,研究了震区国道351线宝兴段沿线同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和演化特征,并采用三维两相物质点法(MPM),分析了新华村高位堆积体滑坡的成灾运动过程,讨论了地震频发区干线公路高位崩滑灾害场景推演关键技术。结果表明:(1) 研究区共发育2022年同震地质灾害215处,主要分布于东河河谷两侧岸坡1500m高程范围内,30°~50°的斜坡上,与2013年同震地质灾害共同的分布特征是硬质岩高陡斜坡段是灾害高发区。(2) 2022年同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主要受地貌、河流和断层因素控制为主,与震中位置空间耦合性不强;对公路影响较大的灾害点,主要发育在多面临空的突出山体部位和断裂带附近,且受多期地震叠加和历史降雨作用影响显著。(3) 新华村高位滑坡受多期地震、降雨、冻融等作用叠加影响,近十年来表现为不断向上扩展的渐近后退式变形,最终在2022年强震作用下整体大范围失稳并壅塞河道;三维两相MPM模拟再现了滑坡运动→入水涌浪→堆积成坝全过程,结果显示滑坡体约76万方,最大运动距离约609m,涌浪高度最高8 m,模拟滑坡运动后堆积形态与现场实际基本吻合。研究成果对强震山区干线公路灾前风险评估和灾后建设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四川盆地筇竹寺组页岩的沉积受德阳—安岳裂陷槽构造-沉积分异控制,其岩相类型及分布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在前人对筇竹寺组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对裂陷槽中段筇竹寺组页岩进行岩相类型划分,并讨论了沉积环境控制下的优质页岩岩相类型及分布。结果表明:(1)裂陷槽内沉积环境具显著分异特征,槽内中心以生物成因高硅质沉积主导,形成强还原环境双阈值边界,古生产力与水体滞留程度达峰值;槽缘则以陆源碎屑输入为主。平面上呈现“槽缘氧化—槽内缺氧”的递变模式,纵向上表现为“底部缺氧—中部贫氧—上部氧化”的沉积环境变化;(2)建立了“TOC-矿物组成-粒度特征”耦合岩相分类体系,划分36种岩相类型,明确裂陷槽中段发育富有机质长英质页岩(H-F-S)、富有机质混合质粉砂质页岩(H-M-SS)等16种岩相类型,系统揭示页岩非均质性特征,为深层页岩气甜点预测提供新思路;(3)优质岩相主要为富有机质长英质页岩(H-F-S)、富有机质混合质页岩(H-M-S)、富有机质长英质粉砂质页岩(H-F-SS)、富有机质黏土质粉砂质页岩(H-A-SS)和富有机质混合质粉砂质页岩(H-M-SS),集中分布于筇竹寺组1、3、5、7小层深水陆棚相,深水贫氧-缺氧环境促进有机质富集与保存,高长英质矿物提供优质储集空间。研究成果为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资源评价与开发提供关键地质依据。
基于稀释通道采样系统开展室内模拟燃烧实验,采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分析了民用生物质和煤炭燃烧细颗粒物(PM2.5)中二噁英(PCDD/Fs)的排放特征并计算得到其排放因子。结合中国燃料消耗和人口密度数据,基于“自下而上”的方法构建了中国民用生物质和煤炭燃烧PM2.5中PCDD/Fs的排放清单。研究结果表明:(1)民用生物质和煤炭燃烧PM2.5中PCDD/Fs的质量浓度在0.181~4.7 pg/m3之间,国际毒性当量(I-TEQ)浓度范围为0.081~2.3 pg I-TEQ/m3,其中,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噁英(2,3,7,8-T4CDD)(P< 0.01,R2=0.90)这一单体同系物的质量浓度与总I-TEQ浓度存在强相关性,可作为民用生物质和煤炭燃烧PM2.5中PCDD/Fs毒性的良好指标。(2)民用生物质和煤炭燃烧PM2.5中PCDD/Fs的质量浓度排放因子分别为1.82 ±0.97和4.09 ±2.76 ng/kg;I-TEQ浓度排放因子分别为0.40 ±0.21和0.53 ±0.24 ng I-TEQ/kg。(3)2021年,民用生物质和煤炭燃烧PM2.5中PCDD/Fs的排放量为90.0 g I-TEQ,从空间上看,PCDD/Fs的高排放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东地区,排放高值大于8 μg I-TEQ/km2。与前人研究相比,垃圾焚烧(22.56 g I-TEQ)和工业燃烧(208 g I-TEQ)PM2.5中PCDD/Fs的排放量分别是民用生物质和煤炭燃烧排放量的0.2倍和1.5倍。这表明,民用生物质和煤炭燃烧是PM2.5中PCDD/Fs排放不容忽视的重要来源。(4)民用生物质和煤炭燃烧PM2.5中PCDD/Fs排放导致的个人吸入的平均健康风险分别为(9.5 ±7.2)×10-5和(3.1 ±1.7)×10-5,分别是从事各类工业生产活动的职业工人((2.88 ±2.45)×10-5)的3.3倍和1.1倍。(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突出了民用生物质和煤炭燃烧PM2.5中PCDD/Fs排放的重要性,并可为中国PCDD/Fs排放的科学防控等提供有效支撑。
地震震相拾取的准确性直接影响震源定位和震级估计的精度,然而传统方法对复杂地震信号的特征捕捉能力有限。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多尺度注意力机制和短时傅里叶变换的双分支模型,该模型通过两个分支分别捕获信号的时间特征和时频特征,并结合注意力机制实现多尺度的特征增强。实验结果表明,在100ms的误差范围内P波震相拾取的识别精度和召回率分别达到了95.69%和88.97%,S波震相拾取的识别精度和召回率分别达到了87.98%和77.25%。P波的到时误差均值和标准差分别达到了18.76ms和27.13ms,S波的到时误差均值和标准差分别达到了25.97ms和36.14ms。同时模型的参数量(Parameters)仅有0.35 M,计算开销(FLOPs)为71.38 M。与同类模型相比,SEN模型不仅在性能上取得显著提升,同时在参数量和计算开销上具有一定优势,为地震监测的实时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024年6月16日,闽粤赣边区发生极端强降雨事件诱发数以万计的滑坡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快速查明滑坡特征与驱动因素可为灾害预报预警和风险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利用灾后光学影像进行智能识别,结合现场抽检复核,分析滑坡的空间分布和发育特征,并结合气象生态因素、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探讨驱动因素。结果显示,共解译滑坡35,407处,总面积约41.27km2;以小规模为主,集中分布在雨量超240mm的山区;自然滑坡形状较规则、流动性强,工程滑坡形态复杂、流动性较弱。滑坡分布受气象生态因素、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显著影响;自然滑坡受地形主导,而工程滑坡则随机性更强。本研究深化了对群发滑坡特征和驱动机制的理解,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科学依据。
粤北下庄铀矿田发育五组近似等间距展布的北西西向辉绿岩脉,其与铀成矿关系密切。为查明辉绿岩成因及其与铀成矿关系,本文通过辉绿岩岩石地球化学、磷灰石U-Pb年代学及成矿期石英H-O同位素分析,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系统研究了辉绿岩的成岩时代、成因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机制。结果表明:(1)辉绿岩形成于两期岩浆活动(200~180 Ma和150~140 Ma),分别对应早侏罗世和晚侏罗世;(2)辉绿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强不相容元素;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右倾型,无明显Eu、Ce负异常,具有板内玄武岩属性,源于地幔部分熔融并受俯冲流体交代;(3)早期辉绿岩(200~180 Ma)可作为有利的赋矿围岩,与其侵位相关的深大断裂为成矿流体提供通道,断裂与辉绿岩交切部位易于形成交点型铀矿化,其成矿流体具壳幔混合来源特征;晚期辉绿岩(150~140 Ma)不仅继承了早期辉绿岩的作用,还为138~122 Ma阶段的铀成矿提供了地幔流体和矿化剂ΣCO2,促进了碎裂蚀变岩型铀矿化的形成,其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幔流体。
2018年10月和11月在金沙江构造混杂岩带中段相继发生两次大型高位远程滑坡,并引发滑坡-堰塞湖灾害链,滑坡源区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白格村。针对白格滑坡的远程运动特性,通过室内微观特性测试分析滑坡处构造混杂岩的岩性特征,运用环境噪声频散测量探明物源区构造混杂岩的空间结构,结合不排水环剪试验剖析滑动带物质的剪切行为。研究发现,1)滑坡物源区的构造混杂岩主要由绿泥石化变质粉砂岩和伊利石化变质板岩组成,均含有较高比例粘土矿物成分,遇水易发生风化作用导致强度降低;2)坡体内构造混杂岩块体的分布结构显著影响滑动带的形成和形状,滑动带沿着块体和基质之间的薄弱区域扩展,在岩体内呈现“绕块体发育”模式;3)饱和滑动带试样在长距离不排水剪切过程中产生高孔隙水压力,导致强度显著弱化,其峰值抗剪强度和残余强度降低为干燥状态下的67%和60%。结果表明,构造混杂岩的强度劣化特性和块体分布结构对滑动带的形成有显著影响,其剪切强度特性对滑坡的远程运移具有控制作用。本研究可为白格滑坡坡体后续可能的变形破坏分析提供依据,还可进一步为构造混杂岩地区边坡稳定性评价和同类型滑坡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秦岭北麓的构造抬升过程对理解区域地质与生态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地质勘探技术的进步和区域地质研究的深入,秦岭北麓的构造抬升过程逐渐揭示出更多的细节。根据已报道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该区域晚白垩世以来至少发生了三次主要的冷却-隆升事件:晚白垩世(95 Ma-75 Ma)的缓慢冷却,冷却速率约2.8℃/Ma,剥露速率约0.12 km/Ma;始新世-渐新世(47 Ma-27 Ma)的快速冷却,冷却速率约6.1℃/Ma,剥露速率约0.24 km/Ma以及晚新生代(10 Ma)以来的持续冷却,冷却速率约2.1℃/Ma,剥露速率约0.083km/Ma,剥露抬升的方向呈现出从西南向东北逐渐迁移的趋势。这一迁移趋势与青藏高原东北缘约10-8 Ma的构造扩展密切相关,特别是毗邻的渭河盆地自晚中新世约7.3 Ma以来持续快速沉积、沉降,与秦岭北麓的隆升形成鲜明的构造响应,进一步印证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展背景下区域构造活动的联动性与协同演化特征。这些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秦岭北麓构造抬升及相邻渭河盆地沉积演化,均受到青藏高原东北向扩展的影响。这些结果不仅为区域构造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热年代学约束,也为进一步探讨秦岭北麓地区的地质演化及其与其它区域的构造关系提供依据。
乡村是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产业发展之间矛盾最突出的地域单元,厘清乡村人-地-业系统互馈机理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基础。秦岭北麓敏感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周边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地协调带来了重大挑战,是乡村人-地-业系统互馈研究的典型区域。本文依据人地耦合协调强度、地貌、土地利用和旅游资源,将秦岭北麓的乡村分为8种类型,分别探究人-地-业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并总结典型模式,提出系统优化和防止系统崩溃调控路径。研究发现,耦合互馈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自给型人地共生期、劳动力析出土地松绑期、产业融合生态觉醒期和政策调控系统重构期。按产业或生计方式将秦岭北麓乡村人-地-业系统归纳为农业特色和旅游特色两种互馈模式。为防止系统崩溃,农业特色村需构建多层次韧性防御体系,涵盖灾害预警、产业多元、合作网络维护与动态政策调控;旅游特色村以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构建“旅游业+”的复合产业和弹性开发政策、抵御同质竞争与生态超载风险来维持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可为促进生态敏感区域乡村人-地-业系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为突破东濮凹陷西南洼低勘探程度区,解决老油田增储保矿权的难题,采用饱和烃色质谱及天然气碳同位素等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油气源及成藏模式。发现该区发育三种原油和两种天然气,即低伽玛蜡烷指数的原油、中伽玛蜡烷指数的原油及高伽玛蜡烷指数的原油,上古生界的煤成气和煤成气与油型气混合形成的混合气。油源对比表明,低伽玛蜡烷指数的原油主要来自沙三中层系的淡水源岩,中伽玛蜡烷指数的原油主要来自沙三上层系的咸化源岩,高伽玛蜡烷指数的原油主要来自沙三下-沙四上层系的超咸化源岩。西南洼油气具有“多源供烃、构造控藏、断砂控富”的成藏特征,4种油气成藏模式(“多级断阶“、y型、反y型、和“负花状”),大断裂高效输导对西南洼的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烃源岩及成藏的突破性认识是老油田低勘探程度区勘探成功的关键,研究成果对同类型盆地勘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抗滑桩和锚索组合结构可以充分发挥抗滑桩的刚性约束和锚索的主动张拉来控制边坡变形,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强震区滑坡防治。然而,目前关于桩锚组合结构加固边坡的地震动力响应研究较少,其协同抗震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基于Newmark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地震时程特性的桩锚组合结构加固边坡的动力响应分析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山东高速公路高边坡,分析了不同加固方式下边坡的永久位移、安全系数以及支护结构的内力。结果表明桩锚组合结构有效减小了边坡永久位移,确保边坡的稳定性;桩锚组合支护相较于仅锚支护和仅桩支护,锚固端的最大锚固拉力、桩身最大剪力和最大弯矩均有所减小;随着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增大,边坡屈服加速度呈正比例增加,而永久位移则从急剧减小过渡到缓慢下降,其中黏聚力的影响更为显著。桩锚组合结构通过形成主动受力体系,增大了边坡的屈服加速度,实现了桩和锚索的协调受力,防止滑面附近应力过度集中,是一种高效的加固方式。Newmark模型;桩-锚组合结构;永久位移;地震;有限元分析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两井地区四方台组铀源条件、构造特征、岩性岩相条件、含矿目的层特征、水文地质及古气候特征、钻探验证及铀矿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认为两井地区四方台组具备砂岩型铀成矿的基本地质条件。区内铀源丰富,发育东高西低呈NE-SW走向的缓斜坡构造及断穿T2—T03的油源断裂,辫状河沉积体系发育,具有多套良好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砂体,砂体含烃量高还原性容量大,泥-砂-泥结构稳定;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完善;干热温湿交替的弱碱性氧化古气候环境有利于铀元素活化迁出及含氧含铀地下水的形成,有利于后生氧化叠加铀成矿;铀异常普遍发育在四方台组中下段,铀矿化信息显示及钻探验证效果明显。两井地区西南部四方台组中下段分流河道微相与河道间微相的砂泥互层界面以及岩石地球化学参数异常地带应是两井地区四方台组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点方向。
基于植被功能性状的新一代动态全球植被模式CLM5-FATES(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5-Functionally Assembled Terrestrial Ecosystem Simulator),对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分布的模拟能力亟需检验。这对新一代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5℃时最大羧化速率、比叶面积和叶寿命三个叶片特性参数,首先探讨CLM5-FATES模式中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分布的参数敏感性,然后检验模式对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分布的模拟能力。研究发现,不同的性状参数组合显著影响该地区两种植被类型分布的模拟结果,且25℃时最大羧化速率和比叶面积的影响大于叶寿命。适当的性状参数组合下,CLM5-FATES模式能再现观测中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分布。本研究验证了该模式在长白山针阔混交林的适用性,为进一步的气候植被相互作用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地质结构识别与强度参数不确定性量化是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估的核心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质结构探测的多滑面边坡系统可靠度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结合多道勒夫波分析(MALW)与初至旅行时层析成像(FATT),实现软弱层与断层探测效果的互补。随后,通过弹性波速折减软弱层强度参数,统计获取其概率分布。最后,考虑参数不确定性,计算边坡地表位移及单一滑面与系统失效概率。该方法在两个边坡案例的测试中表明:多阶频散曲线对边坡深部及浅部软弱层的反演精度均优于基阶频散曲线,且勒夫波较瑞雷波受岩层界面起伏的影响更小。边坡断层在初至旅行时记录中表现为特定范围内的波动特征,基于该特征的反演可定位局部断层。对于多滑面边坡案例,结合地表位移,地质结构与各滑面单一失效概率,确定边坡主要受深层滑面控制。且该边坡系统失效概率受内摩擦角变异系数的影响远大于黏聚力。本方法能够有效探测边坡地质结构,定位软弱层与断层。可考虑软弱层内部裂隙结构和风化程度的影响,折减强度参数并量化其不确定性。能够准确识别关键控制滑动面,定量评估各潜在滑动面及系统失效概率,为边坡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福建省地处华南陆缘高热流地热异常区,地热流体循环演化与成藏机制研究对区域地热资源科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梳理区域地热地质条件基础上,本文通过地热流体的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探讨了省域内不同类型地热系统的流体循环演化机制与地热驱动力差异,建立了分区地热成藏概念模型。结果表明,福建省水热型地热成因可分为闽西北隆起山地断裂深循环对流型,闽西南断陷盆地对流传导复合型,闽东—闽西南断坳带断裂深循环对流型三种类型。区内地热资源成藏受控于区域构造与地壳热结构差异,政和—大浦断裂以西武夷隆起带与闽东滨海陆缘带具有不同的热源机制,但相对统一的水热通道形式。闽西武夷隆起带地热系统热源以幔源热为主,闽东火山坳陷带为“热壳冷幔”岩石圈热结构,壳内岩体放射性衰变生热对地热系统聚热贡献较高。区域张性—张扭性NW向断裂构成地热系统的导水通道,压性为主的NE向断裂则构成热聚敛的阻水—导热通道。由水热系统流体温度和盐度变化导致的闽西北、闽西南和闽东火山断坳带与滨海地区地热驱动力的标准水头为分别为+218.75 m、+202.24~+250.60 m、+261.72 m和+308.32 m。闽西永梅坳陷带,闽东NW与NE向深大断裂交汇处,断陷盆地—断陷海湾深入大陆段,福州与漳州等断陷盆地基底隆起带,永泰—德化—仙游等环状火山构造带与NE向深大断裂交汇处地热热储温度超过150℃,为福建省中高温地热资源成藏潜力区。
花岗伟晶岩是稀有金属的重要来源.近些年来的大量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表明,花岗伟晶岩与花岗岩的关系是较复杂的,可概括为四类:“父子关系”,花岗伟晶岩是花岗岩浆分异演化的晚期产物;“兄弟关系”,花岗伟晶岩与花岗岩是成分相似的岩浆同时或近于同时分别独立演化结晶的产物;“间接关系”,花岗伟晶岩由已存在的花岗岩经(多阶段)重熔形成;花岗伟晶岩与花岗岩无关,伟晶岩与花岗岩的形成存在显著时差和源区成分差异,由变沉积岩深熔形成的独立伟晶质岩浆结晶形成.岩浆储库的晶粥模型和穿地壳岩浆系统为探讨伟晶岩与花岗岩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应注意继承矿物的识别和同质异位素对铪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加强标准物质研制和定年技术提高;开展非传统同位素分馏特点和机制研究;加强相关花岗岩复式岩体岩石地球化学和大比例尺填图研究.
习总书记强调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秦岭北麓区位独特、功能突出、人地关系复杂等特征,致使趋于群网化发展的小城镇与生态结构单一、环境脆弱等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秦岭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本文突破单一学科壁垒,基于生态学“群落”的概念,审视秦岭北麓小城镇群落与生态群落作为人地系统互馈的表征,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理论及方法,探索缓解小城镇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冲突的机制和路径。研究表明:(1)秦岭北麓小城镇群落与生态群落的互馈要素多元,呈现出以地形地貌为核心的制力要素,具有基础决定性和一般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性状;以小城镇群落为核心的动力要素,是推动小城镇群落发展变化的传统物质性要素,并决定群落发展水平和规模;以生态群落为核心的潜力要素,是推动小城镇群落发展变化的软性环境要素。(2)秦岭北麓小城镇群落与生态群落相互作用是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人为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双向互馈,具有显著的从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演替的层级递进特征;且相互嵌套、相互牵制、相互促进的基本状态和非线性的互馈循环特性,使得群落互馈的共存、共损与共荣3大关系能够演变和转移。秦岭北麓小城镇群落与生态群落“互馈共荣、动态平衡”策略的提出,是对小城镇群落空间建设的灵活性,以及生态群落保护治理本底性的有效回应,通过识别“失衡”构建止损、补缺、调控的自愈和治愈机制措施。
滇西南锡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锡成矿带之一,前人总结了滇西南锡矿带中与花岗岩相关的锡矿床的时空分布,但对锡矿床的空间展布情况与地壳性质的关系以及其控制锡成矿的原因尚不清楚。本文收集了滇西南地区已发表的早古生代-新生代花岗岩类的锆石Hf同位素数据,在前人对三江特提斯造山带大范围同位素填图的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绘制了滇西南地区锆石εHf(t)值和TDMC等值线图及两条典型剖面图。成图结果表明,昌宁-孟连造山带和保山地体表现为低εHf(t)高TDMC的古老地壳特征,而腾冲地体同位素分布不均匀,既存在低εHf(t)高TDMC的古老地壳区,又存在高εHf(t)低TDMC的新生地壳区。滇西南地区的锡矿分布与地壳性质关系密切,锡矿均分布于低εHf(t)高TDMC的古老地壳区,而在高εHf(t)低TDMC的新生地壳区,尚未发现锡矿。锡矿在古老地壳区域的集中产出可能与古老富锡地壳有关。贫锡且高氧逸度地幔岩浆的混入对花岗岩中锡的富集具有抑制作用,可能是新生地壳区锡成矿作用不明显的原因。
西藏东部的金沙江古特提斯洋闭合在早-中三叠世,但碰撞后的地质过程还缺乏细致约束,斑岩Cu成矿潜力还缺乏系统评估。本文对藏东巴塘地区的亚日贡岩体开展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矿物成分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于~227 Ma。这些岩石具有高SiO2、Mg#特征(53~64),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初始87Sr/86Sr = 0.7098~0.7118,εNd(t)= -7.4~-8.0)。亚日贡高Mg#花岗闪长岩形成是陆壳熔体混染地幔岩石的结果,与古特提斯洋闭合后的板片断离作用有关。系统的锆石、磷灰石和角闪石成分分析表明,尽管亚日贡岩体的岩浆具有高的H2O含量(>5 wt.%)、其氧逸度比典型斑岩Cu成矿岩浆偏低,但其S含量显著低于全球典型成矿斑岩,指示区内形成斑岩型Cu矿床的潜力较低。
玉龙斑岩铜矿是玉龙斑岩铜矿带内唯一的超大型斑岩矿床,以往对该矿床的研究多与成因有关,未突出成矿后改造对制定找矿策略的重要意义。运用锆石U-Pb、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和锆石(U-Th)/He等热年代学方法进行了定年及相关热历史反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玉龙矿床含矿二长花岗斑岩的锆石U-Pb谐和年龄为41.7±0.5 Ma,锆石(U-Th)/He年龄在34.9~39.3 Ma之间,说明玉龙矿床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可能至少持续了5 Ma。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34.7~19.7 Ma之间,磷灰石(U-Th)/He年龄在20.7~18.4 Ma之间。这几个年龄大致依次降低,能代表冷却和剥蚀事件发生的时间。热历史反演模拟结果显示玉龙矿床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的冷却过程,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34~30 Ma经历的相对快速冷却可能与同期印度大陆与亚欧大陆持续碰撞引起的青藏高原快速隆升有关;30~21 Ma相对缓慢的冷却可能是与碰撞活动的减弱有关;21~14 Ma相对快速冷却可能是与同期由构造缩短或者岩浆底垫造成的北羌塘地体地壳加厚事件有关。热历史模拟法计算得到的玉龙矿床剥蚀量为3.45 km, 考虑到玉龙矿床4~5 km的成矿深度,矿床深部还有0.5~1.5 km的找矿空间。
基于1962-2020年的观测和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年代际气候预测计划(DCPP)的多模式年代际回报和历史模拟试验数据,本文主要评估了DCPP多模式对我国西北地区近60年来夏季显著暖湿化的年代际预测技巧及其主要来源。多模式对西北变暖的年代际预测技巧(与观测的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较高的预测技巧主要来源于外强迫分量,其贡献可达80%-99%;而受初始化与外强迫的共同作用,多模式对西北变湿的年代际预测技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多模式初始化分量对预测技巧的贡献可分别达到19%-94%。这表明,对我国西北地区未来短期温度和降水变化的订正预估不仅需要重点考虑外强迫的影响,更需要考虑初始化对降水的影响。
基坑开挖响应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受多种不确定性的影响,贝叶斯理论可以有效融合先验信息和观测数据,为降低土体参数不确定性和提高变形预测准确度提供了新途径。然而, 传统的贝叶斯更新方法对不确定性的考虑有限,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考虑土体参数、模型偏差、观测误差不确定性以及阶段相关性的贝叶斯更新方法。通过两个实际案例的验证结果标明: 所提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提高模型对于不同土体类型基坑开挖响应预测的准确度。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亚段发育大套厚层的富有机质泥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深水环境的砂质岩类受到优质烃源岩的高强度源内充注,局部具有一定规模,是盆地深水勘探的重要目标。基于湖盆中部长73亚段的岩心、测录井、分析测试资料,结合岭页、池页水平井风险勘探实践,对长73亚段深水砂质岩类的沉积储层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73沉积期水体较深,优质烃源岩发育,湖盆西南祁秦造山带地震火山活动频发,物源供给充足,降雨量大、湖平面上升,滑塌成因与洪水成因的重力流沉积在湖盆中部广泛发育;环绕湖盆的一级坡折带控制着深水重力流的发育范围,沉积物入湖后受古地貌与沉积微相的控制,发育滑动-滑塌、砂质碎屑流、混合事件层、浊流、异重流等沉积类型,坡折带的坡脚、古沟道相对富砂,砂质碎屑流、浊流沉积是有利的储层类型;单砂体较薄,平均厚度1m,孤立或叠置发育,空间上厚度、长度、宽度较小,较厚的块状单砂体和紧密连续叠置的薄层单砂体组合是期待钻遇的储层;高Ro、高TOC的泥页岩是砂质岩类充注油气的物质基础,高剩余压差下,储集性能较优的紧密叠置细砂岩薄储层与优质烃源岩互层的源储配置关系最易出现优质砂岩“甜点”;长73亚段深水砂质沉积勘探潜力较好,需持续攻关薄储层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砂泥一体压裂改造工艺。
高精度航磁数据分析与挖掘是揭示区域性断裂带空间展布与岩石圈热结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揭示辽宁及其区航磁异常与区域性断裂带关系,估算其居里面深度与岩石圈厚度,本文在对航磁数据进行化极的基础上,利用功率谱法反演了研究区居里面深度;采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计算了辽东-渤海湾地区岩石圈厚度。研究表明:(1)辽东、辽西与渤海湾地区存在多条北东向/北北东向航磁异常带,它们是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片俯冲作用背景下,活动大陆边缘长期伸展与短暂挤压状态交替演变的产物;而辽北地区被北东向磁异常带错断的近东西/北西西向航磁异常带,则是古亚洲洋闭合后碰撞造山晚期伸展抬升至中地壳层次的构造形迹。(2)辽宁及其邻区居里面深度介于16 ~ 40 km 之间,平均深度为28 km,阜新与盘锦等居里面隆起区对应的大地热流值相对偏高;而沈阳与辽源居里面坳陷区对应的大地热流值偏低。(3)辽宁及其邻区岩石圈厚度具有空间非均匀性,变化范围为70 ~ 150 km,平均值为100 km;郯庐断裂带附近的营口-鞍山地区下方岩石圈厚度最薄,为60 ~ 80 km;辽东与渤海湾地区岩石圈厚度空间非均匀性可能是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片俯冲诱导的上升流与克拉通岩石圈内部先存的构造薄弱带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的)基于像元基元、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和传统机器学习算法的岩性分类方法,易受SAR图像固有斑点噪声影响,精度不高。为了降低噪声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大尺度像元邻域为基元,用于表征地表地质体的遥感图像特征和相应的岩性语义信息;采用高分三号双极化SAR数据,先进行极化分解,并构建3通道彩色合成影像,作为后续模型输入数据;然后采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DCNN)迁移学习的方法,提取有效的深度特征表示,从而分别实现5m和15m两种空间分辨率下岩性遥感自动分类。(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不同分辨率数据和不同DCNN算法,岩性遥感自动分类的总精度均大于80%,且最高精度达到91%。(结论)总之,基于大尺度像元邻域和DCNN迁移学习方法,能够实现基于SAR数据的高精度岩性分类。论文创建的双极化SAR岩性遥感数据集,也能作为基于人工智能的岩性遥感分类基准数据集。
泥页岩中的有机质作为石油和天然气的来源,其有机岩石学分类方案仍不明确,传统的煤岩学分类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泥页岩中的分散有机质。页岩中有机孔隙是页岩孔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了页岩的含气量和孔隙度,但其成因及与有机质类型和热成熟度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泥页岩中分散有机质的类型、不同类型有机质的热演化特征以及有机孔隙发育与保存的控制机理,并提出了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泥页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包含5个显微组分组:镜质体、惰质体、类脂体、动物碎屑和次生有机质,每个显微组分组可再划分为多个显微组分。不同显微组分的成因和生烃潜力不同,有机孔隙发育程度也存在差异。页岩中有机孔隙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后者是主要的有机孔隙类型,其形成与生油型有机质生烃密切相关,主要赋存在固体沥青或焦沥青中。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决定了次生有机孔隙的发育程度,而热成熟度、有机质含量、矿物组成和孔隙压力控制了其保存程度。烃源岩评价中对有机质生烃潜力的研究应建立在对显微组分以及不同显微组分生烃能力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非常规油气储层表征中对有机孔隙的研究应充分考虑有机质数量、类型、成熟度以及页岩矿物学组成,准确地评价有机孔隙对页岩孔隙系统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