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在线投审稿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登录 注册

    友情链接

    地球科学2024年第9期

    主编: 王焰新

    执行主编: 陈中强,蒋少涌

    副主编: 蒋恕,李长冬,马瑞,孙启良,王墩,王伦澈,肖龙,赵新福,殷宗军,宗克清,左仁广,王淑华(常务)

    主管: 教育部     主办: 中国地质大学

    编辑出版: 《地球科学》编辑部

    投稿网址: http://mc03.manuscriptcentral.com/es

    ISSN: 1000-2383

    CN: 42-1874/P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岩浆热源型高温热泉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主控环境因素辨识
    赵倩, 王露霞, 李煜, 郭清海
    当前状态:  doi: 10.3799/dqkx.2024.049
    摘要(31) PDF 2462KB(4)
    摘要:
    (目的) 探究微生物群落在岩浆热源型高温热泉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响应,(方法) 选取云南腾冲3处热泉及其流径上的14个样品,对样点进行物化指标测定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并分析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处热泉在属水平上具有不同的优势类群,蛤蟆嘴及其流径为Thermus、Hydrogenobacter、CaldimicrobiumFervidobacterium;朗蒲及其流径为Candidatus_Caldiarchaeum、Ignavibacterium和Thermodesulfovibrio;桥泉及其流径为Candidatus_Nitrosocaldus、Chloroflexus、Meiothermus、RalstoniaGemmata。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热泉中基本物化参数(T和S(-II))、主量元素(Mg、Ca和K)和微量元素(W、Al、Ba、Rb、Li和Cs)对微生物群落影响显著(P < 0.05,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解释量分别为21.07%、6.69%和6.24%,共同解释量为7.32%,环境因子解释量总计41.32%。(结论) 云南腾冲岩浆热源型热泉的水化学组成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微生物优势类群发生演替。
    雄安新区热储物性非均质条件下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黄国疏, 胡祥云, 刘亮, 刘双, 彭荣华, 杨健
    当前状态:  doi: 10.3799/dqkx.2023.196
    摘要(35) PDF 2784KB(2)
    摘要:
    (目的) 识别地热属性特征、准确评估地热资源潜力是实现地热能精细区划及规模化效益化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方法) 以我国华北平原典型的中低温地热系统—河北雄安新区为研究对象,获取雾迷山组热储物性特征,预测三维温度场展布,改进资源量评价算法,评估各热属性及地层参数在非均质条件下的地热资源潜力。(结果) 全区5000m以浅雾迷山组热储地热资源量折合标准煤为3.2195×105万吨;采灌均衡法计算地热流体可开采资源量为436.64×106m3/a、地热流体可开采热量折合标准煤508.2174万吨/年,分别为开采系数法评估结果的48.7倍和50.3倍。(结论) 地热资源丰、单位面积地热流体资源量均为容城最大;非均质条件下各资源量指标为均质条件下的2.29-2.95倍;本研究为雄安新区地热资源潜力科学合理评价提供了新模式新方法。
    红层判识及其科学研究意义:从岩表特征模糊区分到地质基因定量判定
    周翠英, 廖进, 刘镇
    当前状态:  doi: 10.3799/dqkx.2024.058
    摘要(196) PDF 1225KB(33)
    摘要:
    红层是岩石圈层具有代表性的沉积地层之一 . 其分布之广,厚度之大,沉积之典型、地貌之完整,实属罕见 . 同时又是中华文明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长期以来,是地质、工程、生态与材料等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 .但是,自 1835 年英国工程师和1925 年李四光先生提出红层概念以来,至今尚未达成统一认识,缺乏较为系统的对红层判识及其科学意义的归纳总结,约束了对红层的全面认识,难以满足红层科学发展的需要(目的与意义).为此,本文较为系统地回顾了红层判识的岩表特征模糊区分、地貌颜色明确辨别、地层规律定性识别与地质基因定量判定等四个阶段的主要历程,归纳总结了不同阶段红层判识的科学意义 ,讨论了地质演化关联、对象范畴扩展与材料属性模型等红层判识趋势及其主要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红层判识的价值与展望 .
    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部长73亚段深水砂质沉积特征及勘探前景
    刘显阳, 郭雯, 刘江艳, 李士祥
    当前状态:
    摘要(920) PDF 2384KB(213)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亚段发育大套厚层的富有机质泥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深水环境的砂质岩类受到优质烃源岩的高强度源内充注,局部具有一定规模,是盆地深水勘探的重要目标。基于湖盆中部长73亚段的岩心、测录井、分析测试资料,结合岭页、池页水平井风险勘探实践,对长73亚段深水砂质岩类的沉积储层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73沉积期水体较深,优质烃源岩发育,湖盆西南祁秦造山带地震火山活动频发,物源供给充足,降雨量大、湖平面上升,滑塌成因与洪水成因的重力流沉积在湖盆中部广泛发育;环绕湖盆的一级坡折带控制着深水重力流的发育范围,沉积物入湖后受古地貌与沉积微相的控制,发育滑动-滑塌、砂质碎屑流、混合事件层、浊流、异重流等沉积类型,坡折带的坡脚、古沟道相对富砂,砂质碎屑流、浊流沉积是有利的储层类型;单砂体较薄,平均厚度1m,孤立或叠置发育,空间上厚度、长度、宽度较小,较厚的块状单砂体和紧密连续叠置的薄层单砂体组合是期待钻遇的储层;高Ro、高TOC的泥页岩是砂质岩类充注油气的物质基础,高剩余压差下,储集性能较优的紧密叠置细砂岩薄储层与优质烃源岩互层的源储配置关系最易出现优质砂岩“甜点”;长73亚段深水砂质沉积勘探潜力较好,需持续攻关薄储层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砂泥一体压裂改造工艺。
    辽宁及其邻区高精度航磁数据分析:对区域性断裂带与岩石圈热结构约束
    高维, 舒晴, 孟庆奎, 张凯淞, 陈立梅
    当前状态:
    摘要(770) PDF 2968KB(190)
    摘要:

    高精度航磁数据分析与挖掘是揭示区域性断裂带空间展布与岩石圈热结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揭示辽宁及其区航磁异常与区域性断裂带关系,估算其居里面深度与岩石圈厚度,本文在对航磁数据进行化极的基础上,利用功率谱法反演了研究区居里面深度;采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计算了辽东-渤海湾地区岩石圈厚度。研究表明:(1)辽东、辽西与渤海湾地区存在多条北东向/北北东向航磁异常带,它们是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片俯冲作用背景下,活动大陆边缘长期伸展与短暂挤压状态交替演变的产物;而辽北地区被北东向磁异常带错断的近东西/北西西向航磁异常带,则是古亚洲洋闭合后碰撞造山晚期伸展抬升至中地壳层次的构造形迹。(2)辽宁及其邻区居里面深度介于16 ~ 40 km 之间,平均深度为28 km,阜新与盘锦等居里面隆起区对应的大地热流值相对偏高;而沈阳与辽源居里面坳陷区对应的大地热流值偏低。(3)辽宁及其邻区岩石圈厚度具有空间非均匀性,变化范围为70 ~ 150 km,平均值为100 km;郯庐断裂带附近的营口-鞍山地区下方岩石圈厚度最薄,为60 ~ 80 km;辽东与渤海湾地区岩石圈厚度空间非均匀性可能是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片俯冲诱导的上升流与克拉通岩石圈内部先存的构造薄弱带共同作用的结果。

    泥页岩中有机质:类型、热演化与有机孔隙
    刘贝
    当前状态:
    摘要(1767) PDF 2064KB(343)
    摘要:

    泥页岩中的有机质作为石油和天然气的来源,其有机岩石学分类方案仍不明确,传统的煤岩学分类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泥页岩中的分散有机质。页岩中有机孔隙是页岩孔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了页岩的含气量和孔隙度,但其成因及与有机质类型和热成熟度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泥页岩中分散有机质的类型、不同类型有机质的热演化特征以及有机孔隙发育与保存的控制机理,并提出了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泥页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包含5个显微组分组:镜质体、惰质体、类脂体、动物碎屑和次生有机质,每个显微组分组可再划分为多个显微组分。不同显微组分的成因和生烃潜力不同,有机孔隙发育程度也存在差异。页岩中有机孔隙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后者是主要的有机孔隙类型,其形成与生油型有机质生烃密切相关,主要赋存在固体沥青或焦沥青中。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决定了次生有机孔隙的发育程度,而热成熟度、有机质含量、矿物组成和孔隙压力控制了其保存程度。烃源岩评价中对有机质生烃潜力的研究应建立在对显微组分以及不同显微组分生烃能力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非常规油气储层表征中对有机孔隙的研究应充分考虑有机质数量、类型、成熟度以及页岩矿物学组成,准确地评价有机孔隙对页岩孔隙系统的贡献。

    基于深度特征的双极化SAR遥感图像岩性自动分类
    李发森, 李显巨, 陈伟涛, 董玉森, 李雨柯, 王力哲
    当前状态:
    摘要(920) PDF 2066KB(106)
    摘要:

    目的)基于像元基元、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和传统机器学习算法的岩性分类方法,易受SAR图像固有斑点噪声影响,精度不高。为了降低噪声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大尺度像元邻域为基元,用于表征地表地质体的遥感图像特征和相应的岩性语义信息;采用高分三号双极化SAR数据,先进行极化分解,并构建3通道彩色合成影像,作为后续模型输入数据;然后采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DCNN)迁移学习的方法,提取有效的深度特征表示,从而分别实现5m和15m两种空间分辨率下岩性遥感自动分类。(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不同分辨率数据和不同DCNN算法,岩性遥感自动分类的总精度均大于80%,且最高精度达到91%。(结论)总之,基于大尺度像元邻域和DCNN迁移学习方法,能够实现基于SAR数据的高精度岩性分类。论文创建的双极化SAR岩性遥感数据集,也能作为基于人工智能的岩性遥感分类基准数据集。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西藏措勤地区敌布错组时代重新厘定
    刘函, 李俊, 高睿, 苟正彬, 张士贞
    2024, 49(9): 3071-3088.   doi: 10.3799/dqkx.2023.086
    摘要(89) HTML全文(24) PDF 30499KB(21)
    摘要:
    措勤地区上二叠统敌布错组与区域上古生物及地层研究进展存在矛盾,需要加强对其时代的厘定以准确理解其地质意义.基于锆石U-Pb定年,并结合野外调查与区域地层对比,将敌布错组重新归并为3类时代不同的岩石地层单元.敌布错组A以含砾砂板岩及晚古生代植物化石为特征,碎屑锆石年龄谱与拉嘎组类似,为拉嘎组或者昂杰组.敌布错组B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获得系列早白垩世早期年龄值,结合被早白垩世岩体侵位的特征将其厘定为则弄群下部.敌布错组C完全由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与火山碎屑岩组成,与则弄群上部一致.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措勤地区中二叠世‒晚三叠世为连续的碳酸盐岩沉积,没有受到晚古生代岛弧造山作用的影响,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残余海盆的南界在措勤地区较之前的认识向南推进了约50 km.
    东天山星星峡‒红柳井地区二叠纪A型花岗质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贺昕宇, 方同辉, 杨自安, 杜海超, 刘海鹏, 王京, 贾润幸, 郑文皓
    2024, 49(9): 3089-3105.   doi: 10.3799/dqkx.2022.241
    摘要(71) HTML全文(22) PDF 21666KB(20)
    摘要:
    中亚造山带南缘的最终缝合时间目前还存在多种不同认识,而A型花岗岩能够为增生造山作用的终止时限提供关键约束.目前东天山南缘的A型花岗岩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东天山星星峡‒红柳井地区新识别出的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和正长花岗岩3种二叠纪A型花岗质岩石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所有二叠纪花岗质岩石都具有高硅(71.32%~76.35%)、富碱(Na2O+K2O=5.67%~9.18%)、弱过铝质(A/CNK=0.85~0.98)和铁质(FeOT/MgO=5.52~21.28)的特征.较为富集Pb、Hf、Zr、Sm,亏损P、Ti、Nb,Ga含量较高(18.2×10‒6~31.1×10‒6),Ga/Al > 2.6.稀土元素总量较低(∑REE=77.67×10‒6~271.82×10‒6),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LREE/HREE=2.82~16.26),其中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呈现出较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16~0.84),石英闪长岩呈弱Eu负异常或正异常(δEu=0.85~1.20).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73.3±1.9)Ma和(273.4±3.4)Ma. A型花岗质岩石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星星峡岩群,有少量的地幔物质贡献,二长花岗岩与正长花岗岩经历了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而石英闪长岩斜长石分离结晶较弱.与正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共生的二长花岗岩还经历了锆石分离结晶作用,锆石δEu负异常受氧逸度影响较大,独立产出的二长花岗岩还经历了榍石、磷灰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在东天山地区307~284 Ma和273 Ma两期A型花岗岩分别形成于前缘挤压而后缘滞后拉张的背景以及后碰撞拉张环境.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东段于~273 Ma已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最终碰撞作用应早于273 Ma.
    柴北缘西段绿梁山早古生代复式花岗岩体成因
    张懿, 朱小辉, 蒲永霞, 张君, 任云飞, 王海杰, 孔红喜, 陈丹玲
    2024, 49(9): 3106-3121.   doi: 10.3799/dqkx.2023.097
    摘要(57) HTML全文(22) PDF 24997KB(11)
    摘要:
    为探讨柴北缘西段绿梁山复式岩体的成因及其与大陆深俯冲‒折返过程的关系,对其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式岩体由三期中酸性侵入岩构成,是柴北缘构造带早古生代陆壳深俯冲‒折返到造山带垮塌过程的岩浆响应.其中,Ⅰ期为似斑状花岗闪长岩,规模较小,形成年龄为436~430 Ma,是陆壳深俯冲/碰撞过程中加厚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Ⅱ期为英云闪长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年龄介于400~390 Ma,由折返的超高压榴辉岩和下地壳镁铁质岩石在地壳伸展背景下部分熔融形成;Ⅲ期二云母花岗岩为绿梁山复式岩体的主体,形成年龄为365~360 Ma,具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特征,是造山带去根、垮塌阶段中、上地壳变泥质岩部分熔融的产物.
    华北克拉通东缘新元古代早期基性岩床的时代及其地质意义:来自锆石学的证据
    孙逊, 刘超辉, 段瑞涵
    2024, 49(9): 3122-3139.   doi: 10.3799/dqkx.2023.095
    摘要(61) HTML全文(13) PDF 31048KB(10)
    摘要:
    华北克拉通东缘新元古代基性岩床(墙)产出的构造背景对恢复该克拉通在Rodinia超大陆的位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连和徐州地区4个基性岩床样品中锆石的结构、与其他矿物共生关系、微量元素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具有典型的基性岩浆锆石的结构和微量元素特征,大部分的结晶温度(约800~900 ℃)与大洋中脊玄武岩中的锆石一致,并且可以观察到部分锆石以包裹体形式出现在单斜辉石中.以上特征说明这些锆石形成于基性岩浆冷却结晶早期阶段,其U-Pb年龄(881 Ma、876 Ma、914 Ma、925 Ma)可以代表基性岩床的侵位时代,其微量元素表现出大陆岛弧岩浆锆石的特点.结合基性岩床(墙)的几何分布及岩浆活动持续时间,推测它们可能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拉张环境.
    古特提斯演化的岩浆作用记录:来自桂东南印支期火山岩证据
    覃悦, 蔡永丰, 刘军, 刘希军, 周云, 李政林, 杨栎娅
    2024, 49(9): 3140-3154.   doi: 10.3799/dqkx.2023.120
    摘要(76) HTML全文(25) PDF 14998KB(11)
    摘要:
    为了探讨古特提斯构造演化是否在华南大陆西南缘保存有岩浆作用记录,本文对桂东南印支期火山岩开展了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代表性英安斑岩样品分别给出了(245±2)Ma和(247±4)Ma的形成时代,表明桂东南发育早‒中三叠世火山作用.英安斑岩具有高钾、富铝、贫钛、贫镁的特征,表现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的特征.样品总体富集Rb、Th、U,亏损Ti、Ba、P、Sr,Nb、Ta负异常明显.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Eu具中等负异常.综合分析表明,英安斑岩主要来源于地壳物质的熔融,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桂东南与海南岛、金沙江、哀牢山一带的印支早期岩浆岩在岩石类型、地球化学特征、沉积序列和古生物化石方面均具有可对比性,暗示这些地区在印支早期可能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事件,主要受控于古特提斯构造域,推测桂东南于早‒中三叠世进入同碰撞阶段.
    (U⁃Th)/He定年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杨莉, 杨静, 田鹏, 施炜, 李肖
    2024, 49(9): 3155-3181.   doi: 10.3799/dqkx.2023.079
    摘要(54) HTML全文(31) PDF 4950KB(13)
    摘要:
    (U-Th)/He同位素定年以其低温敏感性(70 ℃)为造山带隆升‒剥蚀速率的时空格架构建、油气成藏时间约束、沉积盆地埋藏历史恢复、矿床剥蚀保存研究及古地形地貌重塑等提供了精确的时间‒温度演变模型,应用前景广阔.理解矿物封闭温度、内部结构、4He扩散机制、铀‒钍分带效应等是(U-Th)/He数据解释的核心所在.本文详尽论述了(U-Th)/He技术研究,包括测年适宜对象及在不同地质领域的应用、测试方法的发展及标准矿物结果、着重归纳了造成年龄偏差的因素,并简述了主要矿物的辐射损伤机制.研究表明,我国(U-Th)/He定年技术从非稀释剂法测定发展至单颗粒激光熔融技术,再延续到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RESOlution下的原位微区双定年技术,FCT锆石、Durango磷灰石及蓬莱锆石的测定结果与国际标定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并自主开发了MK-1磷灰石标样,目前该技术已相对成熟.能有效保存4He的多数铀‒钍副矿物均可成为适宜定年对象,本文总结了有效规避矿物包裹体、矿物粒径、α粒子射出及植入效应、成分环带等影响因素的策略,可为国内学者在(U-Th)/He数据解释中提供帮助和参考.
    松辽盆地铁法地区砂岩型铀矿关键控矿因素的时空耦合
    彭虎, 焦养泉, 荣辉, 逄礴, 吕东霖, 郭晓丹, 王庆双, 宇文晓依
    2024, 49(9): 3182-3198.   doi: 10.3799/dqkx.2023.073
    摘要(40) HTML全文(16) PDF 24597KB(6)
    摘要:
    松辽盆地东南部的铁法地区白垩系新发现一处铀矿产地和多个铀矿化点.本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调查和1 000余个钻孔资料分析,由源到汇对研究区铀成矿系统的铀储层砂体、层间氧化带及还原介质等关键控矿因素进行了定量化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铁法地区铀成矿作用主要经历了沉积阶段的预富集期和层间氧化阶段主成矿期两个重要阶段.区域构造驱动下的盆山耦合作用不仅控制着铀源的形成与迁移,也是两个成矿阶段之间构造反转作用的驱动力.研究区铀矿化分布规律与铀储层砂体非均质性、氧化砂体规模、还原介质等控矿因素具有明显的空间耦合关系.泉头组三段(泉三段)含铀岩系的“泥‒砂‒泥”结构完整,铀矿化线索明显,是该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最有利层位,其次是研究区西部阜新组底部的砂砾岩.泉三段铀储层砂体由厚变薄,含砂率由高变低,氧化砂体厚度与氧化砂体比率变小,以及灰色泥岩和煤层等外部还原地质体由薄变厚的部位是该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最有利区域.
    地球生物学
    广西运动在华南板块北缘的构造响应:来自生物地层学方面的证据
    王欣, 高晓峰, 查显锋
    2024, 49(9): 3199-3211.   doi: 10.3799/dqkx.2023.115
    摘要(71) HTML全文(25) PDF 10190KB(14)
    摘要:
    广西运动的构造作用范围是否涵盖华南板块北缘尚存在不同认识,并成为了制约相关构造动力学机制研究的瓶颈.此次研究聚焦北大巴山地区,以精确的笔石生物地层序列为标尺,同时综合岩石学特征认为,广西运动在华南板块北缘存在构造‒沉积响应,其构造启动时间为志留系特列奇阶Spirograptus turriculatus笔石带所代表的时限(~435 Ma),与“扬子上升”第一幕的时限基本一致.在华南板块北缘,广西运动在特列奇阶Oktavites spiralis-Cyrtograptus lapworthi笔石带所涵盖的时间范围内第一次到达构造活动峰值(~433 Ma),期间还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本研究进一步扩大了广西运动的构造作用范围,同时也为相关的构造发生模式和动力学机制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参考,即华南与华北碰撞的远程效应可能是广西运动重要的构造驱动力之一.
    华南埃迪卡拉纪晚期深水相氮循环过程重建
    叶凯云, 赵坤, 童霞, 李松倬, 郎咸国
    2024, 49(9): 3212-3227.   doi: 10.3799/dqkx.2023.116
    摘要(35) HTML全文(22) PDF 7781KB(5)
    摘要:
    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洋氮循环过程有助于了解当时的海洋氧化还原状态,而目前埃迪卡拉纪晚期的海洋氮循环研究程度较低,因此对桂北泗里口和黔东南上地坪剖面开展了详细的全岩氮(δ15N)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研究.结果显示,泗里口和上地坪剖面的δ15N平均值分别为(1.6±2.0)‰和(3.5±1.1)‰,总体上均表现为由老到新逐渐降低,两个剖面的δ13Corg平均值分别为(-30.0±1.4)‰和(-30.6±1.4)‰.较高的δ15N值表明该时期为硝化‒反硝化作用相耦合的好氧氮循环,海洋中存在一个稳定的硝酸盐库.研究剖面δ15N值由老到新均表现为逐渐降低,可解释为底层缺氧水体的扩张,反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消耗了表层水体中大量的NO3,刺激了固氮作用.因此,埃迪卡拉纪末期深部缺氧水体的扩张可能加剧了~542 Ma埃迪卡拉生物群的灭绝.
    桂东云开地区上奥陶统兰瓮组腕足动物群特征与对比
    吴琛, 牛志军, 何垚砚, 张雨晨, 曾庆銮, 柯学, 胡昆, 王志宏, 李出安
    2024, 49(9): 3228-3240.   doi: 10.3799/dqkx.2023.082
    摘要(47) HTML全文(12) PDF 43261KB(9)
    摘要:
    华南记录了从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多期次与超大陆聚合、裂解相关的重大地质事件,然而对于组成华南的两大块体之一的华夏地块目前尚未很好解决最基本的地层序列划分与对比,进而导致其大地构造属性及其与超大陆聚散等关系存在较大争议,因而作为划分时代与对比最直接的地质证据——生物化石对华夏地块研究显得极其重要.本文报道了产于广西岑溪地区上奥陶统兰瓮组三段的腕足类化石,初步鉴定计有13属13种,以ChristianiaDedzetina两属数量最为丰富.动物群总体表现出个体小、壳体薄、丰度高、分异度中等,且以扭月贝类和正形贝类占绝对优势的特点,与区域上非典型叶月贝动物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化石产出于泥岩、粉砂质泥岩中,推测该动物群栖居于以BA4为主体的底域生态位.经腕足类区域对比,确定赋存层位地质时代为晚奥陶世凯迪中‒晚期,为研究区上奥陶统的划分对比以及华南古地理重建增添了古生物学证据.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孔隙水中微生物的碳代谢特征
    田文, 王红梅, 向兴, 王锐诚, 黄咸雨
    2024, 49(9): 3241-3251.   doi: 10.3799/dqkx.2023.112
    摘要(36) HTML全文(17) PDF 5667KB(4)
    摘要:
    为研究水位波动下泥炭地微生物碳代谢特征,利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对神农架大九湖不同水位下泥炭孔隙水中微生物的碳代谢图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水位下微生物的碳代谢活性和多样性差异显著,均表现为中水位 > 低水位 > 高水位.酯类(丙酮酸甲酯、吐温40、吐温80、D-半乳糖酸γ内酯),氨基酸(L-精氨酸、L-天冬酰胺酸、L-苯基丙氨酸、L-丝氨酸和甘氨酰-L-谷氨酸),胺类(苯乙基胺、腐胺和N-乙酰基-D-葡萄胺)是引起微生物碳代谢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冗余度分析显示,电导率(F=3.2,P=0.018)和氧化还原电位(F=2.6,P=0.044)显著影响微生物的碳代谢,其变化与水位波动密切相关.水位波动通过改变泥炭孔隙水中微生物的碳代谢功能进而影响泥炭地碳循环.
    煤矿开采区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及其对环境的响应
    郭林, 毛佳玲, 何凯, 陈秀云, 黄鑫平, 蒋沙沙, 马丽媛
    2024, 49(9): 3252-3263.   doi: 10.3799/dqkx.2023.109
    摘要(46) HTML全文(26) PDF 7548KB(3)
    摘要:
    为揭示微生物在煤矿开采区地下水环境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受控因素,为煤矿开采区地下水污染生态修复奠定基础,以河南新密某煤矿开采区地下水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饮用水井和废弃矿井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对环境的响应.研究表明在属水平上饮用水井主要以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草地土杆状菌属(Chthonobacter)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为主,而废弃矿井中则以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和甲基红色杆菌属(Methylorubrum)为主.两组微生物在多种合成酶、脱氢酶以及转运系统ATP结合蛋白等方面的潜在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分子生态网络显示,矿井水微生物不仅联系更为紧密,且种间多为正相关关系,推测物种可能通过合作来应对极端寡营养环境.该区域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受溶解性总固体和硝酸盐氮含量的影响,营养条件是制约当地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先决因素.
    能源地质学
    准噶尔盆地东部双井子地区平地泉组陆相页岩天然裂缝发育模式
    杜晓宇, 金之钧, 曾联波, 刘国平, 何文军, 杨森, 梁新平, 陆国青
    2024, 49(9): 3264-3275.   doi: 10.3799/dqkx.2024.022
    摘要(36) HTML全文(11) PDF 20018KB(6)
    摘要:
    准噶尔盆地东部二叠系平地泉组页岩油资源量丰富,天然裂缝作为烃类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流体运移通道,直接影响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效果.基于对双井子地区野外露头的精细刻画,分析了平地泉组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裂缝的分布模式.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双井子地区平地泉组天然裂缝包括层内裂缝、穿层裂缝和顺层裂缝3种类型,其中层内裂缝发育程度最高,分布最为广泛.天然裂缝发育受岩性、岩石力学层和构造影响,主要表现为:(1)不同岩性裂缝发育程度不同,粉砂岩和凝灰质粉砂岩中的裂缝最为发育;(2)岩石力学层控制了层内裂缝的发育,力学层厚度越小,裂缝发育程度越高;(3)断层附近存在裂缝发育带,距离断层面越近、断层上盘以及端部的裂缝越发育.不同岩层和构造部位的裂缝类型和分布特征差异较大,层内裂缝多发育在脆性较大的岩石力学层中,穿层裂缝可以切穿多套岩层,顺层裂缝则主要发育在泥质含量较高的岩层内.裂缝的形成和分布与砂岩和泥岩夹层之间的岩石力学性质差异以及泥岩夹层的厚度密切相关.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1亚段源储结构与石油赋存关系研究
    成铭, 陈冬霞, 雷文智, 姚东升, 王福伟, 解广杰
    2024, 49(9): 3276-3291.   doi: 10.3799/dqkx.2023.085
    摘要(24) HTML全文(9) PDF 11376KB(5)
    摘要:
    为推进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勘探,依托砂地比、岩石热解、生烃热模拟试验和测井、录井数据系统划分长71亚段源储结构,分析不同源储结构的烃源岩差异,探究其烃源岩对致密砂岩含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源夹储型、源储互层型和储夹源型3类源储结构.由于生油母质的差异,页岩比泥岩具有更优的生排烃能力,源夹储型具有最好的自源供烃条件,其次为源储互层型与储夹源型.源储结构中砂体的含油性主要受控于烃源岩品质与储层物性的耦合关系,优质储层与中等品质源岩交互叠置的空间配置关系使得源储互层型的含油性较高且稳定,储夹源型中优质砂体与较差源岩的耦合导致了其含油性次之,而源夹储型中的差储层限制了其含油性.
    有机质生烃对纳米有机孔隙形成演化的影响
    张旭, 王琳霖, 蔡苏阳, 张吉振, 李豫, 吴陈君, 赵娅, 肖七林
    2024, 49(9): 3292-3305.   doi: 10.3799/dqkx.2023.093
    摘要(29) HTML全文(22) PDF 11873KB(4)
    摘要:
    纳米有机孔隙的发育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非常规天然气藏的经济效益,但有机质生烃对其形成演化的影响尚需深入研究,本文利用封闭热‒压模拟实验系统对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低熟腐殖煤样进行了生烃热模拟实验.基于TOC、岩石热解、气体吸附和扫描电镜观测等结果,刻画了低熟‒过熟不同阶段,煤样内不同类型纳米孔隙形成演化特征,探讨了有机质生烃对有机孔隙发育的影响及其程度.结果显示:低熟‒成熟干酪根初次裂解阶段,有机质颗粒内纳米有机孔隙不发育;高熟阶段中期‒过熟阶段早期,烃类二次裂解导致不同类型有机孔隙大量发育;过熟阶段中‒晚期,芳环缩聚反应促进了有机孔隙发育,尤其是孔径小于2 nm的有机孔隙强烈发育.可见,高演化阶段烃类二次裂解和芳环缩聚反应是有机质颗粒内有机孔隙形成的主要途径.该研究对深入理解沉积盆地深层页岩气和煤层气富集机理具有指导意义.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核杂岩拆离结构及其动力学成因
    彭光荣, 张丽丽, 许新明, 何金海, 姜大朋, 叶青
    2024, 49(9): 3306-3317.   doi: 10.3799/dqkx.2023.151
    摘要(25) HTML全文(27) PDF 31593KB(5)
    摘要: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裂陷结构复杂,裂陷结构及其成因机制是制约该地区油气地质认识与勘探进程的主要因素.基于新采集的三维地震反射资料,对开平凹陷结构、边界断层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以及岩石圈深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平凹陷为核杂岩拆离结构,凹陷中部近EW向展布的穹隆构造是一个标准的核杂岩构造.开平凹陷核杂岩的形成与韧性地壳的隆升有关,其中核杂岩在KP9部位发生剥露去顶.核杂岩隆升背景下的拆离作用控制了开平凹陷的裂陷结构和沉积充填过程.开平凹陷核杂岩的发育过程为标准的滚动枢纽模式,地壳内部上拱的层状地震反射界面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的古脆‒韧性转换面,其迁移方向与拆离断层上盘滑动方向一致.开平凹陷主拆离断面呈“勺状”,拆离断面上发育大量不同规模的SN向波瓦状构造,指示了拆离断层上盘自北向南滑动.开平凹陷核杂岩的发育与该区域裂陷初始前岩石圈内部先存的薄弱中地壳层密切相关.该研究成果对开平凹陷的裂陷结构与成因机制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推动了对烃源岩与成藏规律的认识,为开平凹陷40年油气勘探的首个商业突破提供了关键指导.
    砂岩热储温度场对回灌参数的响应机理与规律
    李嘉龙, 康凤新, 白通, 张平平, 李振函, 赵强
    2024, 49(9): 3318-3333.   doi: 10.3799/dqkx.2023.099
    摘要(53) HTML全文(20) PDF 5444KB(4)
    摘要:
    研究地热尾水回灌引起的热储层内温度场演化对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大型砂槽仿真试验模型的渗透试验、示踪试验和回灌试验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回灌参数与开采井热突破时间的定量关系,并通过非线性拟合和参数敏感性分析讨论了流体粘度与密度对高温流体向低温流体回灌结果的影响,以及回灌参数对开采井热突破时间的影响程度和内在机理与规律.结果显示回灌水在不同渗透率的砂岩层内运移速率不同,开采井热突破时间t分别与Q‒0.85、ΔT‒0.21R1.4呈线性关系.相关方程和分析结果表明,采灌温差ΔT在大于30 ℃时,其变化对开采井热突破时间t的影响已变得微弱,这是由于ΔT通过影响18.5 ℃等温线在温度过渡区内的相对位置来对开采井热突破时间t产生作用,而试验中采取的高温流体向低温流体回灌产生的误差可以引入粘度修正系数αμ修正.
    工程地质学与灾害地质学
    高陡岩质斜坡复杂结构面分布规律及统计均质区划分
    潘晓娟, 张文, 孙琦, 蓝升, 董文川
    2024, 49(9): 3334-3346.   doi: 10.3799/dqkx.2023.083
    摘要(40) HTML全文(13) PDF 19982KB(6)
    摘要:
    为根据结构面的空间分布特征合理划分岩体结构均质区,以西藏昌都市洛隆县察达村冻措曲左岸高陡岩质斜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多角度贴近摄影技术获取研究区高精度影像数据,并于室内完成斜坡高清三维实景模型重建与结构面信息解译;在大量结构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斜坡结构面的发育规律与成因机制.基于结构面空间分布特征,引入组内相关系数法,考虑结构面产状与密度,联合38等分施密特投影网进行岩体统计均质区划分,并与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斜坡结构受构造应力场、断层以及风化作用控制,表现为结构面产状与密度在空间内差异性分布,斜坡最终被划分为14个不同的均质区.针对结构面产状与密度存在空间分异性的特点,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样本间的一致性判别力较弱,而组内相关系数法评价效果较好,更适用于复杂岩体结构的统计均质区划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基于覆盖土层厚度识别的区域斜坡降雨入渗稳定性定量评价
    邹浩, 贾琳, 郑路路, 李本兴, 蔡静森
    2024, 49(9): 3347-3362.   doi: 10.3799/dqkx.2023.025
    摘要(61) HTML全文(16) PDF 51357KB(11)
    摘要:
    区域内覆盖土层孕育着斜坡浅表层破坏,是区域斜坡破坏的最主要来源,但由于覆盖土层厚度的空间变化,导致堆积层滑坡灾害发育的底界难以合理确定,进而使稳定性评价结果未能指示实际滑坡状况.以黄冈市九资河镇为例,对该区域的覆盖层厚度进行详细调查,并通过基于地貌过程的估计方法确定了研究区覆盖层厚度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运用斜坡稳定性定量模型,分析了研究区斜坡在降雨条件下的稳定性,并据此估计了区域堆积层滑坡的分布情况和可能性.结果显示:所提出的方法有效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基于GIST模型估计的区域覆盖层厚度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集中在0.5~3.0 m).覆盖层厚度的合理确定使得区域斜坡降雨入渗稳定性评价结果更加精细且具有实际滑坡指示意义;该区基本稳定和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阶地平台或河漫滩等覆盖层厚度大但坡度较小区域,欠稳定及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在水库及各支流靠岸位置,这些部位覆盖层厚度虽小但坡度较大、地形外凸且受地下水影响明显;短时间的强降雨对斜坡稳定性影响巨大.该研究有助于推动区域斜坡灾害评价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采用模糊聚类算法确定2021年玛多地震序列的断层结构
    李佺洪, 万永革
    2024, 49(9): 3363-3376.   doi: 10.3799/dqkx.2023.096
    摘要(45) HTML全文(19) PDF 15926KB(4)
    摘要:
    为更深入理解青海玛多区域的地质构造,准确确定该区域的各个分支断层面形状以及断层面参数是关键.本研究按照成丛小震发生在断层面邻近区域的原则,基于模糊聚类算法聚类数据并确定断层面的方法对2021年青海玛多Ms7.4级地震序列进行断层面形状求解,得到了各个分级下的断层结构.然后将研究区域的应力场投影到获得的断层面上,得到了各个断层面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主干断层面破裂长度为163.71 km,总体走向为285.81°,倾角为85.62°,断层面主要分布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上.该地震序列的东西两侧表现有明显的分叉现象,针对这一较为复杂的断层结构,通过区域划分和模糊聚类数目的各种尝试,得到了划分为6个断层面的模糊聚类求解断层面结果.将研究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结果投影到6个断层面上,发现这些断层面上相对剪应力普遍大于相对正应力.由此推断本次地震主要是由构造应力场作用引起,而位于西端分叉处北支的小断裂是主破裂引发的分支破裂,由于本次破裂具有左旋走滑运动性质,使断层东段东北部出现了尾端拉张,导致东段分叉上形成了两个小断层.本研究中通过模糊聚类方法得出的断层参数与其他机构作者数据一致性较高.该方法基于大量地震序列数据可较为准确地得出断层面信息且可操作性高,在未来地震构造、断层面确定以及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学
    鄂西大九湖泥炭全新世中期以来的炭屑形貌特征及古火灾意义
    孙清泉, 林晓, 黄咸雨, 陈丹
    2024, 49(9): 3377-3386.   doi: 10.3799/dqkx.2023.101
    摘要(27) HTML全文(14) PDF 15955KB(5)
    摘要:
    炭屑作为植物不完全燃烧的产物,记录了母源植物与古火灾的信息.通过分析大九湖泥炭钻孔中炭屑的形貌特征、浓度及长宽比,并与藿类通量、孢粉等生物源古环境指标进行对比,以揭示炭屑指标的古火灾和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炭屑的母源信息可由其几何形态、表面纹理及气孔结构来进行识别.炭屑的浓度与长宽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反映了古火灾的强度和主要燃烧生物材质的变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全新世中期约8.5~4.3 ka B.P.期间,炭屑浓度普遍较高,与气候干旱相联系,古火灾事件与干旱高峰一致;但7.3~7.0 ka B.P.时段内炭屑浓度呈现低值,频繁降水制约了古火灾的发生.全新世晚期约4.3 ka B.P.以来,古气候由干旱转为湿润,炭屑含量波动性下降;但在3.6 ka B.P.和2.5 ka B.P.左右,波动异常明显,表明湿润背景下的干旱事件与火灾频发密切相关.据此,炭屑可作为与高山泥炭地干旱化相联系的古火灾代用指标.
    晚更新世北极楚克奇陆架边缘有机碳的差异埋藏
    宋赛, 叶黎明, 于晓果, 吴自银, 张永战, 章伟艳, 李中乔, 季仲强, 金海燕, 张泳聪, 杨映
    2024, 49(9): 3387-3398.   doi: 10.3799/dqkx.2023.105
    摘要(47) HTML全文(21) PDF 4627KB(9)
    摘要:
    有机碳埋藏是评价北冰洋碳封存能力的关键因素,但其在轨道时间尺度上的埋藏特征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论.通过分析楚克奇陆架边缘M04孔和周边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和生物标记物等指标,进一步探讨了晚更新世楚克奇陆架边缘有机碳的组成、来源、埋藏速率及其与周边冰盖的协同演化.结果表明,陆源有机碳是楚克奇陆架边缘有机碳埋藏的主体,且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间冰期(MIS1和MIS3)埋藏速率低,冰期(MIS4和MIS2)埋藏速率急骤升高.结合楚克奇陆架边缘的地貌特征和沉积环境,东西伯利亚冰盖(ESIS)的扩张和冰下排水系统的输运可能是陆架有机碳二次搬运、并在陆架边缘高速埋藏的主要控制因素.M04孔的沉积记录为梳理北冰洋有机碳的埋藏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进一步揭示了高速沉积区有机碳埋藏的驱动机制,有助于客观评价北冰洋碳埋藏对全球碳封存的推动作用,但仍需要更多、特别是来自北极加拿大一侧的数据才能有效刻画北冰洋碳埋藏与气候转型之间的耦合关系.
    塔里木河流域植被动态及潜在因素驱动机制
    岳胜如, 王伦澈, 曹茜, 孙嘉
    2024, 49(9): 3399-3410.   doi: 10.3799/dqkx.2023.161
    摘要(53) HTML全文(24) PDF 4233KB(7)
    摘要:
    塔里木河流域气候极端干旱,探究该区域植被动态特征并定量评价潜在驱动因素的作用强度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集、气候数据、背景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探究了塔里木河流域2000-2020年植被时空变化趋势和空间自相关性,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评估了潜在驱动因素对NDVI变化的作用强度.结果发现:2000-2020年平均NDVI为0.159,52.63%的区域呈显著增长趋势,增长速率为0.02/10a,NDVI的全局莫兰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表现为空间集聚性.土地利用转化、土壤类型、距人造地表距离是塔里木河流域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对NDVI变化的解释力分别为22.20%、8.57%、8.28%.降水是塔里木河流域北部的主导气候因素,气温在西部和南部对NDVI变化的解释力更强,距冰川和积雪的距离是影响NDVI变化不可忽略的因素.任意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可以提高对NDVI变化的解释力,其中在流域尺度上土地利用转化∩土壤类型(q=29.44%)解释力最强,而在子流域尺度上,解释力最强的交互组合及强度存在差异.本文结果有助于提高对塔里木河流域NDVI变化机制的认识,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
    华南板块东南部南华纪‒震旦纪沉积地层区域对比、物源特征及构造演化
    宋芳, 何垚砚, 牛志军, 杨文强, 王志宏
    2024, 49(9): 3411-3427.   doi: 10.3799/dqkx.2023.158
    摘要(52) HTML全文(30) PDF 7236KB(10)
    摘要:
    华南板块东南部南华纪‒震旦纪的沉积大地构造背景等问题尚存在争议,本文以研究区内北东‒南西向分布、砂岩‒板岩夹砾岩为主要特征的碎屑岩地层为突破口,开展区域地层对比及物源示踪,进而对该地区沉积大地构造背景进行约束.对闽西南、赣中、湘东南以及桂北4个地区的代表性南华纪‒震旦纪沉积地层剖面开展了岩性对比和碎屑锆石定年工作,结果显示:研究区内不同地区南华纪‒震旦纪碎屑岩地层的岩石组合及沉积序列特征相似,以900~1 100 Ma年龄峰值为特征的物源从南华纪早期至震旦纪持续地从南东向北西推进.同时,本文从岩性和物源两个方面定义了“华夏型陆源碎屑地层”.研究结果对政和‒大埔断裂带以西的扬子陆块和华夏地块之间在南华纪‒震旦纪存在宽阔大洋的分隔提出了质疑.
    高砷地下水中氮循环对砷释放过程的影响
    张振超, 梁莹, 许洁, 姜雪, 马瑞
    2024, 49(9): 3428-3439.   doi: 10.3799/dqkx.2022.189
    摘要(42) HTML全文(14) PDF 5503KB(7)
    摘要:
    高As地下水中往往伴随着高NH4+组分的分布,但是有关氮循环如何影响As迁移释放的研究还较少.江汉平原为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同时地下水中NH4+浓度也普遍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江汉平原地下水系统中氮迁移转化对砷组分时空分布的控制过程.对江汉平原不同水体的水化学和同位素指标进行测试,利用氮和砷相关物理化学指标对采样点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沿着地下水流方向,由于地下水氧化还原环境等因素的改变,氮反应迁移过程对As释放过程的影响机制也不相同.在补给区附近,地下水处于偏氧化环境,NO3的富集会抑制铁氧化物溶解过程;沿地下水径流方向,地下水环境向还原条件转化,反硝化作用加强,促进了铁氧化物的溶解并导致As释放到地下水中;在地下水排泄区,地下水环境处于还原状态,反硝化反应进一步增强,可能发生利用Fe2+作为电子供体进行的反硝化反应和DNRA过程,进而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影响As释放.
    人工湿地去除抗生素抗性基因
    柳林妹, 陈海洋, 朱冠华, 翟远征
    2024, 49(9): 3440-3444.   doi: 10.3799/dqkx.2024.082
    摘要(37) HTML全文(16) PDF 934KB(3)
    摘要:
    沉积物中铁的化学相态分析进展
    李超, 舒劲松, 许斐, 杨守业
    摘要(18232) HTML全文(1292) PDF 425KB(5191)
    摘要:
    元素铁因其在地球早期环境演化和在海洋初级生产力中的重要角色, 是目前全球变化与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铁元素的相态分析, 对于深入了解其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及生物的吸收利用, 都具有重要意义.回顾沉积物中铁的化学相态分析方法发展过程, 从早期的简单相态分析(degree of pyritization, DOP), 元素的顺序提取法(Tesser方法), 到Raiswell和Poulton等学者提出针对Fe元素特定的相态分析法等.重点介绍较为常用的三步提取法和其在表生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结合目前国际上铁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 提出Fe的化学相态分析的改进建议.
    钱塘江河口涌潮河段滩槽演替与沉积层序
    涂俊彪, 范代读, 尚帅, 陈玲玲, 张悦
    摘要(14764) HTML全文(1076) PDF 2581KB(2731)
    摘要:
    通过分析时间序列的卫片资料、4 m高的露头剖面的沉积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研究钱塘江涌潮河段的滩槽冲淤变化规律、涌潮沉积特征和沉积层序.涌潮河段河道宽浅, 受径流与潮流相互作用强烈, 冲淤频繁且剧烈, 滩槽演替存在约20 a的周期, 与流域年代际洪、枯期转变有关.在滩槽叠置的垂向层序中, 底部为河槽、低潮滩相的厚层块状砂质沉积, 发育各种变形沉积构造, 为典型的涌潮沉积; 顶部为高潮滩相的潮汐韵律沉积, 发育典型的潮汐成因的双黏土层、大小潮周期; 二者之间的中潮滩相呈渐变过渡.C-M图和概率累计曲线可较好地区分涌潮沉积与潮成砂、泥质沉积.涌潮沉积层Si/Al、Zr/Al、Ti/Al等元素比值较高, 而潮汐韵律层Fe/Al、Mn/Al等元素比值较高, 这与它们的赋存方式和水动力分异有关.Si、Zr和Ti主要见于石英和重矿物中, 因此在强水动力沉积层中富集; 而Fe、Mn易被黏土矿物吸附, 在水动力较弱的中高潮滩富集.
    湘西寒武纪早期黑色岩系中干酪根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邓义楠, 郭庆军, 朱茂炎, 张俊明
    摘要(13729) HTML全文(766) PDF 959KB(2667)
    摘要:
    湘西寒武纪早期黑色岩系中富含源于上层海水生物体的有机质, 其稀土元素(REE)特征不被碎屑物质干扰, 能有效地反映海洋上层水体的古环境特征.样品中作为有机质主体的干酪根的重稀土富集、Ce负异常、Y正异常和Eu无明显异常等特点与现代海水一致, 其特征可能反映古海洋上层水体的氧化还原信息.扬子地台各相区沉积剖面底部可能出现滞流(或硫化)环境, 随后沉积环境逐渐氧化.全岩样品中Ce的负异常可能由有机质提供, Ce/Ce*值由剖面底部的较低值向上逐渐升高可能意味着海洋上层水体含氧量的逐渐上升, 而海水含氧量逐渐升高或许是由寒武纪早期海洋底部硫化环境的减弱所导致.
    地质样品卤族元素分析进展
    何焘, 汪在聪, 胡兆初
    摘要(2401) HTML全文(2553) PDF 1094KB(2492)
    摘要:
    地质样品中卤素是反演与流体和挥发分相关的地质过程的重要示踪元素.由于卤素含量低和强挥发性,准确测定地质样品中卤素一直是分析地球化学的难点.近年来,针对地质样品卤素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开发开展了大量工作.高温热解法、碱熔(溶)法、酸性消解法和碱性提取法能够满足土壤、沉积物和岩石中高含量卤素的分析要求.针对低含量卤素,仅有中子活化法和稀有气体质谱法能够准确定量.随着分析地球化学的发展,地质样品卤素分析技术逐渐向更高效的消解方法、更简便的操作以及更高灵敏度和高精度的分析方向改进.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地质样品卤素分析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对比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展望了地质样品卤素分析方法的发展前景.
    达西定律成立吗
    万军伟, 黄琨, 陈崇希
    摘要(14088) HTML全文(308) PDF 400KB(2223)
    摘要:
    目前在地下水渗流研究领域公认的是:当雷诺数Re<(1~10)时,达西线性定律是描述地下水渗流运动的最基本方程,地下水流动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基于该线性方程而导出.通过对当年达西实验数据的再分析以及利用透水石孔隙介质进行的渗流实验发现:即使在雷诺数Re<(1~10)的条件下,地下水渗流也不服从达西线性定律,而是呈现出随着雷诺数的增大,水流阻力也在逐渐增大,孔隙介质中的地下水渗流服从非线性渗流规律.达西线性渗流定律只是对斜率变化不大的非线性渗流规律的近似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