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29卷 第2期
2004, 29(2): 127-133.
摘要:
北印度洋赤道海岭的远洋沉积记录在氧同位素第6期的早期, 即167~ 160ka期间, 揭示出一次重大的古海洋学事件.在多项代用指标中, 浮游有孔虫组合和通量的变化对该事件的反映最为强烈, 因此将其命名为“第6期海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事件”.该事件以广适性种Globigerinita glutinata的高度发育、凉水种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和Globigerina bulloides的异常增多、其他有孔虫常见种的普遍减少及有孔虫总量的大幅度降低为特征.结合其他代用指标和邻区资料, 认为导致事件发生的主控因素在于超强的南亚冬季风及其所引发的表层水温降低和贫瘠的深层水团上涌.一般情况下, 南亚冬季风对研究区环境的影响力远较夏季风弱, 它的阶段性超常强化似乎总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有关.可推测, 发生在第6期的生境恶化事件很可能是最近一次高原大规模构造抬升的产物.
北印度洋赤道海岭的远洋沉积记录在氧同位素第6期的早期, 即167~ 160ka期间, 揭示出一次重大的古海洋学事件.在多项代用指标中, 浮游有孔虫组合和通量的变化对该事件的反映最为强烈, 因此将其命名为“第6期海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事件”.该事件以广适性种Globigerinita glutinata的高度发育、凉水种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和Globigerina bulloides的异常增多、其他有孔虫常见种的普遍减少及有孔虫总量的大幅度降低为特征.结合其他代用指标和邻区资料, 认为导致事件发生的主控因素在于超强的南亚冬季风及其所引发的表层水温降低和贫瘠的深层水团上涌.一般情况下, 南亚冬季风对研究区环境的影响力远较夏季风弱, 它的阶段性超常强化似乎总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有关.可推测, 发生在第6期的生境恶化事件很可能是最近一次高原大规模构造抬升的产物.
2004, 29(2): 135-140.
摘要: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涵盖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等多门学科, 其中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技术可以从海底介质中获得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痕量地球化学信息, 圈定水合物异常区域.依据2000年和2001年在中国南海西沙海槽工作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现场快速勘查实测和室内分析测试的多种烃类结果, 获得了海上工作区气态烃地球化学异常分布, 以及与该区水合物地震BSR和BZ的对比分析评价结果.同时根据现场实测同位素数据, 探讨了工作区形成水合物气态烃甲烷的成因.研究成果为工作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直接证据.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涵盖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等多门学科, 其中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技术可以从海底介质中获得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痕量地球化学信息, 圈定水合物异常区域.依据2000年和2001年在中国南海西沙海槽工作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现场快速勘查实测和室内分析测试的多种烃类结果, 获得了海上工作区气态烃地球化学异常分布, 以及与该区水合物地震BSR和BZ的对比分析评价结果.同时根据现场实测同位素数据, 探讨了工作区形成水合物气态烃甲烷的成因.研究成果为工作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直接证据.
2004, 29(2): 141-147.
摘要:
对“大洋一号”调查船在中太平洋采集的N1-15和N5E-06 2个富钴结壳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及其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与分析.这2个结壳从结构上分为3层: 致密型上层、疏松型中层和致密型下层.在研究中对各结构层和各层中有颜色或细微结构变化的层位都进行了详细的取样和分析.在识别了12个新生代钙质超微化石事件的基础上, 确定了2个结壳致密型上层结壳都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 它们的疏松型中层结壳为上新世到中更新世的沉积.对N5E-06富钴结壳来说, 其致密型下层结壳下部形成于中晚古新世到早渐新世的59.7~ 32.8 Ma期间.N1-15富钴结壳致密型下层的形成时代目前暂时定为中新世.研究注意到在2个结壳中都没有发现可信的晚渐新世到中新世的化石记录, 在个别层位之间存在着沉积间断.
对“大洋一号”调查船在中太平洋采集的N1-15和N5E-06 2个富钴结壳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及其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与分析.这2个结壳从结构上分为3层: 致密型上层、疏松型中层和致密型下层.在研究中对各结构层和各层中有颜色或细微结构变化的层位都进行了详细的取样和分析.在识别了12个新生代钙质超微化石事件的基础上, 确定了2个结壳致密型上层结壳都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 它们的疏松型中层结壳为上新世到中更新世的沉积.对N5E-06富钴结壳来说, 其致密型下层结壳下部形成于中晚古新世到早渐新世的59.7~ 32.8 Ma期间.N1-15富钴结壳致密型下层的形成时代目前暂时定为中新世.研究注意到在2个结壳中都没有发现可信的晚渐新世到中新世的化石记录, 在个别层位之间存在着沉积间断.
2004, 29(2): 148-150.
摘要:
富钴结壳组成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这种未来资源的准确评价和合理利用有重要意义.研究了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 探讨了它们的来源和古海洋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 δ13Corg值位于-21.86×10-3~-23.99×10-3之间, 表明它们来源于海洋表层浮游生物.富钴结壳中有机物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的波动响应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的变化, 可以指示古海洋.
富钴结壳组成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这种未来资源的准确评价和合理利用有重要意义.研究了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 探讨了它们的来源和古海洋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 δ13Corg值位于-21.86×10-3~-23.99×10-3之间, 表明它们来源于海洋表层浮游生物.富钴结壳中有机物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的波动响应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的变化, 可以指示古海洋.
2004, 29(2): 151-156.
摘要:
印度尼西亚穿越流是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热量传输的重要载体, 穿越流的活动由潜在地影响El Nino和季风现象进而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通过对爪哇海SHI9006岩心LGM以来氧同位素、有孔虫与CaCO3沉积量、浮游有孔虫浅层水种与深层水种比值反映的古温跃层变化等的研究, 得出结论: 研究区末次冰期氧同位素2期穿越流活动微弱, 冰后期穿越流活动增强; 特别是冰消期终止期ⅠA, 穿越流活动由弱迅速增强, 是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 印度尼西亚岛弧古海水通道开放的结果.
印度尼西亚穿越流是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热量传输的重要载体, 穿越流的活动由潜在地影响El Nino和季风现象进而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通过对爪哇海SHI9006岩心LGM以来氧同位素、有孔虫与CaCO3沉积量、浮游有孔虫浅层水种与深层水种比值反映的古温跃层变化等的研究, 得出结论: 研究区末次冰期氧同位素2期穿越流活动微弱, 冰后期穿越流活动增强; 特别是冰消期终止期ⅠA, 穿越流活动由弱迅速增强, 是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 印度尼西亚岛弧古海水通道开放的结果.
2004, 29(2): 157-162.
摘要:
利用古生物地层学、碳酸盐地层学、X射线粉晶衍射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东经90°海岭上的远洋沉积物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 以陆源物质的粒度为切入点对该区的沉积作用、沉积物来源及其可能的搬运机制进行了探讨, 对过去有关研究区陆源物质的源区和搬运方式作了补充.陆源物质的粒度可作为东南季风或赤道东风的替代性指标, 其变化不仅反映源区的火山活动情况, 而且指示了风力的强弱.陆源物质的多少则主要取决于青藏高原和印度次大陆的剥蚀情况和地表径流的强弱.二者之间通过高原隆升及其引发的环境效应联系起来.
利用古生物地层学、碳酸盐地层学、X射线粉晶衍射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东经90°海岭上的远洋沉积物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 以陆源物质的粒度为切入点对该区的沉积作用、沉积物来源及其可能的搬运机制进行了探讨, 对过去有关研究区陆源物质的源区和搬运方式作了补充.陆源物质的粒度可作为东南季风或赤道东风的替代性指标, 其变化不仅反映源区的火山活动情况, 而且指示了风力的强弱.陆源物质的多少则主要取决于青藏高原和印度次大陆的剥蚀情况和地表径流的强弱.二者之间通过高原隆升及其引发的环境效应联系起来.
2004, 29(2): 163-168.
摘要:
为了提高灵敏度、选择性及扩大气体检测组分, 化学气体传感器被研究并应用于海洋油气勘查.这种传感器灵敏度高、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易操作, 并能在海洋恶劣的条件下工作.不同的传感器能够被集成在一个芯片上, 同时测定多种化学物质.传感器可以与计算机相连, 直接提供数据处理.因此, 特别适宜于海洋油气勘查.这是世界上第一套成功研制出的基于化学传感器原理的便携式高灵敏度气态烃现场测定系统, 用于现场测定样品中的超微量甲烷、乙烷、丙烷及氢气的含量, 检测限低达10-10 g, 选择性、重现性、稳定性和寿命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仅可用于海洋油气勘查, 而且可用于其他需要进行超微量气体现场检测的领域.
为了提高灵敏度、选择性及扩大气体检测组分, 化学气体传感器被研究并应用于海洋油气勘查.这种传感器灵敏度高、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易操作, 并能在海洋恶劣的条件下工作.不同的传感器能够被集成在一个芯片上, 同时测定多种化学物质.传感器可以与计算机相连, 直接提供数据处理.因此, 特别适宜于海洋油气勘查.这是世界上第一套成功研制出的基于化学传感器原理的便携式高灵敏度气态烃现场测定系统, 用于现场测定样品中的超微量甲烷、乙烷、丙烷及氢气的含量, 检测限低达10-10 g, 选择性、重现性、稳定性和寿命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仅可用于海洋油气勘查, 而且可用于其他需要进行超微量气体现场检测的领域.
2004, 29(2): 169-176.
摘要:
大别—苏鲁超高压地体中的面理化花岗岩因为常含石榴石而被简称为含榴花岗岩, 其岩石类型主要为二长花岗岩、花岗岩和微斜长石花岗岩, 岩石具有花岗结构和片麻状构造.详细的野外地质研究表明, 超高压片麻岩作为超高压榴辉岩的围岩与含榴花岗岩呈渐变过渡关系, 或在含榴花岗岩中呈与面理平行的残留条带, 体现超高压片麻岩通过构造置换和部分熔融向含榴花岗岩转化.含榴花岗岩在常量元素的总体组成上, w(SiO2)为71.73%~79.15%;A/CNK为0.83~1.09, 平均0.98, 为准铝质; w(K2O+Na2O)为6.15%~9.00%, w(K2O)/w(Na2O)为0.16~1.54(绝大多数集中在0.9~1.1), 具有相对弱富钠-弱富钾特征.从标准矿物组成上看, 大别含榴花岗岩主要相当于奥长花岗岩; 山东含榴花岗岩主要相当于花岗岩; 东海含榴花岗岩主要相当于钾质花岗岩.在微量元素特征上, 含榴花岗岩的∑REE、∑LREE明显富集, δEu具有明显的负异常, 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 相对亏损Nb、Ta、P、Zr、Ti等高场强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Sr, 富集Ba、La、Nd、Y、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 结合其贫w(Al)(平均11.6%)富w(Ga)(> 17×10-6)、(Fe/Mg)M(1.087~20.330)等特征, 表明其地球化学特征相当于非造山的A型花岗岩.结合前人超高压变质作用和构造演化等研究成果, 可以推断含榴花岗岩是超高压地体折返到中下地壳, 在底侵、构造体制转换等因素作用下, 由高压片麻岩的部分熔融形成的.含榴花岗岩在大别—苏鲁不同区域上的规律变化, 表明东海含榴花岗岩的出露相对于大别更低位.
大别—苏鲁超高压地体中的面理化花岗岩因为常含石榴石而被简称为含榴花岗岩, 其岩石类型主要为二长花岗岩、花岗岩和微斜长石花岗岩, 岩石具有花岗结构和片麻状构造.详细的野外地质研究表明, 超高压片麻岩作为超高压榴辉岩的围岩与含榴花岗岩呈渐变过渡关系, 或在含榴花岗岩中呈与面理平行的残留条带, 体现超高压片麻岩通过构造置换和部分熔融向含榴花岗岩转化.含榴花岗岩在常量元素的总体组成上, w(SiO2)为71.73%~79.15%;A/CNK为0.83~1.09, 平均0.98, 为准铝质; w(K2O+Na2O)为6.15%~9.00%, w(K2O)/w(Na2O)为0.16~1.54(绝大多数集中在0.9~1.1), 具有相对弱富钠-弱富钾特征.从标准矿物组成上看, 大别含榴花岗岩主要相当于奥长花岗岩; 山东含榴花岗岩主要相当于花岗岩; 东海含榴花岗岩主要相当于钾质花岗岩.在微量元素特征上, 含榴花岗岩的∑REE、∑LREE明显富集, δEu具有明显的负异常, 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 相对亏损Nb、Ta、P、Zr、Ti等高场强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Sr, 富集Ba、La、Nd、Y、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 结合其贫w(Al)(平均11.6%)富w(Ga)(> 17×10-6)、(Fe/Mg)M(1.087~20.330)等特征, 表明其地球化学特征相当于非造山的A型花岗岩.结合前人超高压变质作用和构造演化等研究成果, 可以推断含榴花岗岩是超高压地体折返到中下地壳, 在底侵、构造体制转换等因素作用下, 由高压片麻岩的部分熔融形成的.含榴花岗岩在大别—苏鲁不同区域上的规律变化, 表明东海含榴花岗岩的出露相对于大别更低位.
2004, 29(2): 177-182.
摘要:
岩石的风化作用同时参与了短时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的全球碳循环, 对碳酸盐岩而言, 它的风化作用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大气二氧化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但在长时间尺度上不产生净碳汇; 而硅酸盐岩等其他类型岩石的风化过程由于反应速率较慢, 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全球碳循环及其变化反应不灵敏, 但它所产生的净碳汇是遗漏汇的组成之一.为了准确估计我国岩石风化所致的碳汇能力, 简要评价了现有的各种模型和方法, 并基于GEM-CO2模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 我国岩石每年因溶蚀、风化作用共消耗的CO2约为4.72×107 t, 折合成C为1.41×107 t, 其中由碳酸盐类岩石风化消耗的碳量最多, 约为0.74×107 t/a, 占总量的52.65%.硅酸盐岩及其他类型岩石风化消耗的碳量约为0.67×107 t/a, 占总量的47.35%.岩石风化所致碳汇能力的空间分布首先取决于岩石类型, 其次受地区的气候条件控制.
岩石的风化作用同时参与了短时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的全球碳循环, 对碳酸盐岩而言, 它的风化作用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大气二氧化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但在长时间尺度上不产生净碳汇; 而硅酸盐岩等其他类型岩石的风化过程由于反应速率较慢, 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全球碳循环及其变化反应不灵敏, 但它所产生的净碳汇是遗漏汇的组成之一.为了准确估计我国岩石风化所致的碳汇能力, 简要评价了现有的各种模型和方法, 并基于GEM-CO2模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 我国岩石每年因溶蚀、风化作用共消耗的CO2约为4.72×107 t, 折合成C为1.41×107 t, 其中由碳酸盐类岩石风化消耗的碳量最多, 约为0.74×107 t/a, 占总量的52.65%.硅酸盐岩及其他类型岩石风化消耗的碳量约为0.67×107 t/a, 占总量的47.35%.岩石风化所致碳汇能力的空间分布首先取决于岩石类型, 其次受地区的气候条件控制.
2004, 29(2): 183-190.
摘要:
中国西部是地球上陆地隆升最显著的地区, 有世界上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青藏高原、规模巨大的左行走滑位移的阿尔金断裂系和中亚地区最大的板块内部造山带———天山褶皱造山带.作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会聚带, 本区是研究岩石圈动力学的有利场所.主要运用重力资料和地形资料来研究中国西部地区显著上地壳结构和其上地幔变形之间的关系.依据岩石圈流变学的理论, 在空间域采用垂直和水平受力的多个变刚度的三维有限差分方法来计算弹性板的有效弹性厚度.模拟结果显示中国西部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从6~10 km的造山带区域的有效弹性厚度变到大于60 km的古陆区域的有效弹性厚度.青藏高原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平均为30 km, 塔里木盆地的有效弹性厚度为40~50 km, 南、北天山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分别为10~15 km和30 km左右, 阿尔金断裂在东经90°以西部分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要小于90°以东部分.
中国西部是地球上陆地隆升最显著的地区, 有世界上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青藏高原、规模巨大的左行走滑位移的阿尔金断裂系和中亚地区最大的板块内部造山带———天山褶皱造山带.作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会聚带, 本区是研究岩石圈动力学的有利场所.主要运用重力资料和地形资料来研究中国西部地区显著上地壳结构和其上地幔变形之间的关系.依据岩石圈流变学的理论, 在空间域采用垂直和水平受力的多个变刚度的三维有限差分方法来计算弹性板的有效弹性厚度.模拟结果显示中国西部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从6~10 km的造山带区域的有效弹性厚度变到大于60 km的古陆区域的有效弹性厚度.青藏高原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平均为30 km, 塔里木盆地的有效弹性厚度为40~50 km, 南、北天山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分别为10~15 km和30 km左右, 阿尔金断裂在东经90°以西部分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要小于90°以东部分.
2004, 29(2): 191-197.
摘要:
根据对库车褶皱冲断带的地面地质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的解释表明, 库车褶皱冲断带克拉苏三角带发育垂直构造走向的位移转换构造.在地面上, 位移转换构造分别表现为库姆格列木、巴什基奇克和开依雷艾肯背斜以及吐孜麻扎、喀桑托开和吉迪克背斜构造的走向侧接构造样式; 在地下表现为库-巴冲断层、喀桑托开冲断层的断距的反接关系.位移转换构造发育的动力学背景可能与南天山重力滑动构造有关.
根据对库车褶皱冲断带的地面地质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的解释表明, 库车褶皱冲断带克拉苏三角带发育垂直构造走向的位移转换构造.在地面上, 位移转换构造分别表现为库姆格列木、巴什基奇克和开依雷艾肯背斜以及吐孜麻扎、喀桑托开和吉迪克背斜构造的走向侧接构造样式; 在地下表现为库-巴冲断层、喀桑托开冲断层的断距的反接关系.位移转换构造发育的动力学背景可能与南天山重力滑动构造有关.
2004, 29(2): 198-202.
摘要: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 中新生代未熟-低熟海相富有机质泥质烃源岩中有机质是通过溶解在水中的分子规模的碳有机质以化学吸附的形式被吸附到矿物表面上和蒙脱石结构层内.然而, 对于高熟海相泥质烃源岩中有机质的赋存状态却少有报道.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下寒统底部高熟海相泥质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矿物表面积、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综合分析, 得到了其有机质以细小的颗粒状保存于沉积物颗粒之间的结论.同时, 通过高熟海相烃源岩与现代未熟海相烃源岩有机质赋存状态的对比, 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有关科学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 中新生代未熟-低熟海相富有机质泥质烃源岩中有机质是通过溶解在水中的分子规模的碳有机质以化学吸附的形式被吸附到矿物表面上和蒙脱石结构层内.然而, 对于高熟海相泥质烃源岩中有机质的赋存状态却少有报道.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下寒统底部高熟海相泥质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矿物表面积、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综合分析, 得到了其有机质以细小的颗粒状保存于沉积物颗粒之间的结论.同时, 通过高熟海相烃源岩与现代未熟海相烃源岩有机质赋存状态的对比, 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有关科学问题.
2004, 29(2): 203-210.
摘要:
莺歌海盆地是一个在新生代发育起来的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年轻高热盆地, 其高地温场及高大地热流值主要集中于盆地中部坳陷区的泥-流体底辟构造带.因此, 底辟发育演化与热流体上侵活动, 尤其是上新世晚期的热流体活动控制了天然气及CO2的运聚与成藏特征.同时, 由于热流体上侵活动的分区分块与分层的局部性侵入, 导致了壳源型和壳幔混合型CO2及烃类气运聚富集的分区分块与分层的局部富集特点.总之, 泥-流体底辟作用中热流体上侵活动是控制天然气尤其是CO2运聚乃至富集成藏的主导因素, 而壳源型和壳幔混合型CO2等非烃气与烃类气运聚成藏时间及运聚通道的差异, 则是控制和制约烃类气与非烃气差异运聚及富集成藏的关键.根据本区CO2等非烃气与烃类气的地化特征及运聚规律, 可以分析和预测其运聚成藏模式, 为天然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莺歌海盆地是一个在新生代发育起来的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年轻高热盆地, 其高地温场及高大地热流值主要集中于盆地中部坳陷区的泥-流体底辟构造带.因此, 底辟发育演化与热流体上侵活动, 尤其是上新世晚期的热流体活动控制了天然气及CO2的运聚与成藏特征.同时, 由于热流体上侵活动的分区分块与分层的局部性侵入, 导致了壳源型和壳幔混合型CO2及烃类气运聚富集的分区分块与分层的局部富集特点.总之, 泥-流体底辟作用中热流体上侵活动是控制天然气尤其是CO2运聚乃至富集成藏的主导因素, 而壳源型和壳幔混合型CO2等非烃气与烃类气运聚成藏时间及运聚通道的差异, 则是控制和制约烃类气与非烃气差异运聚及富集成藏的关键.根据本区CO2等非烃气与烃类气的地化特征及运聚规律, 可以分析和预测其运聚成藏模式, 为天然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2004, 29(2): 211-218.
摘要:
在对临南油田储层砂岩小层及单砂体精细划分对比基础上, 通过对取心井的岩心观测和测井曲线分析, 对小砂层之间的隔层进行了系统研究, 按照岩性、岩相特征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 泥岩类隔层(Ⅰ型隔层)、粉砂岩类隔层(Ⅱ型隔层)和钙质岩类隔层(Ⅲ型隔层).并根据沉积相特点把Ⅰ型隔层分为Ⅰ1型和Ⅰ2型, 把Ⅱ型隔层分为Ⅱ1型和Ⅱ2型.这些不同类型的隔层在测井曲线形态、沉积组合关系和空间展布上都具有不同的特点.隔层分布不连续会造成砂层在垂向上局部的相互连通, 上下砂层为砂坝砂体或河道砂体时, 形成连通的原因不同, 也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测井响应模式.根据隔层的岩性、电性特征和建立的连通模式, 从测井曲线出发, 对研究区内110多口井逐一进行了研究, 最终揭示了隔层的空间展布规律, 为剩余油预测和优化开采方案提供了依据.
在对临南油田储层砂岩小层及单砂体精细划分对比基础上, 通过对取心井的岩心观测和测井曲线分析, 对小砂层之间的隔层进行了系统研究, 按照岩性、岩相特征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 泥岩类隔层(Ⅰ型隔层)、粉砂岩类隔层(Ⅱ型隔层)和钙质岩类隔层(Ⅲ型隔层).并根据沉积相特点把Ⅰ型隔层分为Ⅰ1型和Ⅰ2型, 把Ⅱ型隔层分为Ⅱ1型和Ⅱ2型.这些不同类型的隔层在测井曲线形态、沉积组合关系和空间展布上都具有不同的特点.隔层分布不连续会造成砂层在垂向上局部的相互连通, 上下砂层为砂坝砂体或河道砂体时, 形成连通的原因不同, 也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测井响应模式.根据隔层的岩性、电性特征和建立的连通模式, 从测井曲线出发, 对研究区内110多口井逐一进行了研究, 最终揭示了隔层的空间展布规律, 为剩余油预测和优化开采方案提供了依据.
2004, 29(2): 219-223.
摘要:
分别进行了CH4-CO2和CH4-N2二元混合气体的等温吸附实验, 并且分析了二元气体在吸附过程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在CH4-N2二元气体的吸附过程中, 吸附相中CH4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增加, N2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减少.在CO2-CH4二元气体的吸附过程中, 吸附相中CO2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增加, CH4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减少.实验结果证实了CO2在与CH4的竞争吸附中占据优势, 而N2在与CH4的竞争吸附中处于劣势.注入CO2比注入N2可以更有效地置换或驱替煤层甲烷, 提高煤层甲烷的采收率.
分别进行了CH4-CO2和CH4-N2二元混合气体的等温吸附实验, 并且分析了二元气体在吸附过程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在CH4-N2二元气体的吸附过程中, 吸附相中CH4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增加, N2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减少.在CO2-CH4二元气体的吸附过程中, 吸附相中CO2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增加, CH4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减少.实验结果证实了CO2在与CH4的竞争吸附中占据优势, 而N2在与CH4的竞争吸附中处于劣势.注入CO2比注入N2可以更有效地置换或驱替煤层甲烷, 提高煤层甲烷的采收率.
2004, 29(2): 224-230.
摘要:
铀系不平衡技术被用来研究新疆伊犁盆地库捷尔太砂岩型铀矿床的氧化还原分带和成矿过程.取自该矿床的26个样品的铀、钍含量以及234 U/ 238U, 230 Th/ 234 U和230 Th/ 238U活度比值分别用ICP -MS和α能谱仪进行了测量.不同氧化还原带岩石的铀、钍含量和钍/铀比明显不同: 强氧化带岩石的U、Th含量和Th/U比分别为12.4 μg/g, 4.5 μg/g和0.48; 弱氧化带分别为20.4 μg/g, 5.0 μg/g和0.38; 过渡带(矿化带)分别为169.7μg/g, 4.7μg/g和0.07; 还原带(未蚀变带)分别为6.8μg/g, 3.7μg/g和0.87.其同位素特征亦有明显差异: 氧化带岩石234 U/ 238U大多大于1, 过渡带(矿化带)岩石部分大于或等于1, 部分小于1, 还原带(未蚀变带)岩石大多大于1; 氧化带岩石230 Th/ 234 U和230 Th/ 238U大多大于1, 过渡带(矿化带)岩石大多小于或等于1, 还原带(未蚀变带)岩石大多大于1.这可作为砂岩型铀矿床矿体定位的指示剂.铀系不平衡特征还示踪了该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
铀系不平衡技术被用来研究新疆伊犁盆地库捷尔太砂岩型铀矿床的氧化还原分带和成矿过程.取自该矿床的26个样品的铀、钍含量以及234 U/ 238U, 230 Th/ 234 U和230 Th/ 238U活度比值分别用ICP -MS和α能谱仪进行了测量.不同氧化还原带岩石的铀、钍含量和钍/铀比明显不同: 强氧化带岩石的U、Th含量和Th/U比分别为12.4 μg/g, 4.5 μg/g和0.48; 弱氧化带分别为20.4 μg/g, 5.0 μg/g和0.38; 过渡带(矿化带)分别为169.7μg/g, 4.7μg/g和0.07; 还原带(未蚀变带)分别为6.8μg/g, 3.7μg/g和0.87.其同位素特征亦有明显差异: 氧化带岩石234 U/ 238U大多大于1, 过渡带(矿化带)岩石部分大于或等于1, 部分小于1, 还原带(未蚀变带)岩石大多大于1; 氧化带岩石230 Th/ 234 U和230 Th/ 238U大多大于1, 过渡带(矿化带)岩石大多小于或等于1, 还原带(未蚀变带)岩石大多大于1.这可作为砂岩型铀矿床矿体定位的指示剂.铀系不平衡特征还示踪了该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
2004, 29(2): 231-234.
摘要: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具有不同组成的类水滑石层状化合物和杂多酸, 并以此制备了一系列杂多阴离子柱撑类水滑石; 用XRD和IR方法对柱撑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它们具有K结构; 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层间高度为0.97nm.并且发现以H2O2为氧化剂的这种层柱催化剂在液-固相中对苯甲醛氧化成苯甲酸具有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具有不同组成的类水滑石层状化合物和杂多酸, 并以此制备了一系列杂多阴离子柱撑类水滑石; 用XRD和IR方法对柱撑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它们具有K结构; 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层间高度为0.97nm.并且发现以H2O2为氧化剂的这种层柱催化剂在液-固相中对苯甲醛氧化成苯甲酸具有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2004, 29(2): 235-238.
摘要:
单体碳同位素分析是进行污染物来源判识与过程示踪的有力工具, 然而有机污染物浓度低、难以萃取富集, 极大地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采用固相微萃取-冷阱富集GC-IRMS技术对水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单体碳稳定同位素分析, 样品经SPME萃取富集后在色谱进样口冷冻成形, 样品多次进样得以累积从而满足了检测限的要求.本方法检出限较目前文献所报道的SPME方法提高了1个数量级.在优化的条件下, 对低浓度的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苯以及甲苯的水溶液进行了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测定, 测定结果与纯液相中的同位素值相比, 同位素分析误差不超过0.5×10-3, 而分析的精度达到±0.3×10-3.固相微萃取-冷阱富集可以提供高效准确的单体碳同位素分析, 该方法适用于水体中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同位素组成测定.
单体碳同位素分析是进行污染物来源判识与过程示踪的有力工具, 然而有机污染物浓度低、难以萃取富集, 极大地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采用固相微萃取-冷阱富集GC-IRMS技术对水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单体碳稳定同位素分析, 样品经SPME萃取富集后在色谱进样口冷冻成形, 样品多次进样得以累积从而满足了检测限的要求.本方法检出限较目前文献所报道的SPME方法提高了1个数量级.在优化的条件下, 对低浓度的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苯以及甲苯的水溶液进行了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测定, 测定结果与纯液相中的同位素值相比, 同位素分析误差不超过0.5×10-3, 而分析的精度达到±0.3×10-3.固相微萃取-冷阱富集可以提供高效准确的单体碳同位素分析, 该方法适用于水体中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同位素组成测定.
2004, 29(2): 239-246.
摘要:
植物地境是其生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境结构的系统分析应作为探索植物与其地境生态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植物地境具有鲜明的耗散结构特征, 内部的宏观稳定性和层次性是适应外界环境的自组织结果, 并与植物根群的“层片”结构相契合.每一“层片”代表一个特定的地下小环境.若地境具有多个“层片”, 说明该地境拥有可被多种植物利用的多样小环境.根群作为根系的主功能区, 是联系植物与地境的纽带.与植物的根系相比, 根群的“层片”现象更清晰.通过根群的“层片”, 不同植物实现资源分割, 避免过激竞争, 能够长期共存.基于地境耗散结构特征分析和各物种根群所处深度范围的统计结果, 首次建立了物种地境稳定层的概念.某一物种根群所处的位置即为该物种的地境稳定层.物种地境稳定层可作为地境生态功能分层的基本单位.较之地境全剖面各指标的平均值, 地境稳定层内理化指标组态更为真实地反映了植物生存的地下环境, 可用以确定物种的生存域; 不同植物的生理和生活习性是对其稳定层内指标组态量值及动态变化规律的一种响应; 地境所能提供的稳定层的多寡及组态对地表植物群落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地境稳定层的消失和产生, 可导致对应物种的消亡和入侵, 造成植物群落的演替.
植物地境是其生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境结构的系统分析应作为探索植物与其地境生态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植物地境具有鲜明的耗散结构特征, 内部的宏观稳定性和层次性是适应外界环境的自组织结果, 并与植物根群的“层片”结构相契合.每一“层片”代表一个特定的地下小环境.若地境具有多个“层片”, 说明该地境拥有可被多种植物利用的多样小环境.根群作为根系的主功能区, 是联系植物与地境的纽带.与植物的根系相比, 根群的“层片”现象更清晰.通过根群的“层片”, 不同植物实现资源分割, 避免过激竞争, 能够长期共存.基于地境耗散结构特征分析和各物种根群所处深度范围的统计结果, 首次建立了物种地境稳定层的概念.某一物种根群所处的位置即为该物种的地境稳定层.物种地境稳定层可作为地境生态功能分层的基本单位.较之地境全剖面各指标的平均值, 地境稳定层内理化指标组态更为真实地反映了植物生存的地下环境, 可用以确定物种的生存域; 不同植物的生理和生活习性是对其稳定层内指标组态量值及动态变化规律的一种响应; 地境所能提供的稳定层的多寡及组态对地表植物群落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地境稳定层的消失和产生, 可导致对应物种的消亡和入侵, 造成植物群落的演替.
2004, 29(2): 247-252.
摘要:
以非饱和土中溶质迁移参数反演问题为背景, 依据正则化方法的思路, 以Itakura Saito距离作为同伦函数中的平凡问题, 将同伦方法引入非线性参数反演问题的求解, 进而提出一种求解非线性参数反演问题的大范围收敛(HomotoyItakura SaitoRegularization, HISR) 方法.为保证迭代稳定性, 并同时削弱观测噪声的影响, 同伦参数的修正采用了连续化修正方法.本文将HISR方法应用于求解带有平衡及非平衡吸附效应的一维非饱和土中溶质迁移参数反演问题, 计算结果表明HISR方法具有大范围收敛性及计算稳健性, 同时有较强的抵抗观测噪声的能力.
以非饱和土中溶质迁移参数反演问题为背景, 依据正则化方法的思路, 以Itakura Saito距离作为同伦函数中的平凡问题, 将同伦方法引入非线性参数反演问题的求解, 进而提出一种求解非线性参数反演问题的大范围收敛(HomotoyItakura SaitoRegularization, HISR) 方法.为保证迭代稳定性, 并同时削弱观测噪声的影响, 同伦参数的修正采用了连续化修正方法.本文将HISR方法应用于求解带有平衡及非平衡吸附效应的一维非饱和土中溶质迁移参数反演问题, 计算结果表明HISR方法具有大范围收敛性及计算稳健性, 同时有较强的抵抗观测噪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