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33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多样性与丰度的分布与环境
    陈木宏, 张兰兰, 张丽丽, 向荣, 陆钧
    2008, 33(4): 431-442.
    摘要: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较系统地探讨了整个南海不同环境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种类多样性和个体丰度随着水深而增加, 表明南海较深水处的放射虫壳体溶解现象不明显; 上升流活动和海底火山喷发有利于放射虫的大量繁殖, 产生区域性的沉积富集; 反之, 较深水的陆坡区沉积物中出现放射虫种类与丰度异常减少, 可能属浊流搬运再沉积的结果, 物源来自陆架或上陆坡; 种类组成以热带-亚热带特征为主, 还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冷水种或极区种, 表明在特定海区的古环境分析中采用单一指标判断可能会造成误解.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综合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南海的生态与沉积环境特征.
    旋回地层学: 地层学解读时间的第三里程碑
    龚一鸣, 杜远生, 童金南, 张克信, 冯庆来, 谢树成, 胡斌, 齐永安, 张国成
    2008, 33(4): 443-457.
    摘要:
    围绕对地质时间的认识, 地层学取得了从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3次里程碑性的重大进展.以生物地层学为基础并与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相结合建立的、以百万年为计时单位的地质年代表既创造了地层学的辉煌, 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质学对精确数字定年的不懈追求和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功能.本文以时间为线索, 简要回顾了地层学解读时间的漫长过程, 阐述了旋回地层学概念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以及旋回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在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异同.以广西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海相碳酸盐地层为例,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剖析了旋回地层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在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基础上构建高分辨率, 并能与人类社会时间接轨的地质时间坐标的广阔前景和科学意义.
    东天山库姆塔格沙垄地区企鹅山群的解体及岩石地层单位厘定
    李永军, 杜志刚, 胡克亮, 李新光, 刘静, 张洪瑞
    2008, 33(4): 458-464.
    摘要:
    东天山企鹅山群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厘定争议已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于库姆塔格沙垄地区企鹅山群中的两套碳酸盐岩中, 分别发现了牙形刺Streptognathodus suberectus, Idiognathoides sinuata和珊瑚Pelalaxis intermedia, Lithostrotionella rarivesicula, Fomichevella kiaeri, 确认其时代分属晚石炭世罗苏阶-达拉阶和达拉阶-小独山阶, 分别重新厘定为底坎尔组和脐山组.由该两组沉积地层隔离的两套火山岩, 空间上分布相对固定, 岩石组合特征明显, 野外极易识别和区别, 大区易于对比, 且分属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库姆塔格沙垄地区企鹅山群可进一步解体并由老到新厘定为小热泉子组、底坎尔组、企鹅山组和脐山组等4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
    浙江舟山海岸带古木埋藏区铁的微生物成矿作用
    吴自军, 贾楠, 袁林喜, 孙立广, DanielleFortin
    2008, 33(4): 465-473.
    摘要:
    以浙江舟山海岸带铁矿石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铁矿石及其周围环境背景样品的形态学显微观察、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分析, 结果显示渗漏水沉淀铁泥中存在大量形貌与Leptothrix ochraceaGallionella ferruginea中性铁氧化菌极为相似的微生物鞘, 该微生物可促进Fe2+的氧化和Fe3+的快速沉淀, 并且细胞最终被完全矿化后将永久保存起来.与此相对应的是: 在铁矿石内部存在大量的似球形和丝杆状的针铁矿, 并且还保留了死亡的铁细菌外鞘, 这些特征揭示该铁矿石与微生物历史活动密切相关.将现代渗漏水铁泥中铁细菌的矿化作用和铁矿石中保留的微生物活动记录相对比, 为该环境下的铁矿石生物成矿作用及其成因机制提供了良好的佐证.铁矿石的形成与古木堆积密切相关, 古木埋藏腐烂过程产生的腐植酸加剧了基岩及其周围土壤中的铁淋滤进入到潮间带, 从而为铁矿石形成提供充足的铁来源.该研究有助于更好理解和认识地史时期腐植质及微生物在铁矿床形成中的作用.
    西秦岭党川地区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王婧, 张宏飞, 徐旺春, 蔡宏明
    2008, 33(4): 474-486.
    摘要:
    对西秦岭造山带党川地区的党川花岗岩和石门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 党川花岗岩和石门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438±3Ma和220±2Ma.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 党川花岗岩类似于C-型埃达克质岩石, 岩浆产生于增厚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而石门花岗岩类似于普通的地壳深熔型花岗岩.党川花岗岩的ISr=0.70660~0.70929, εNd (t) =-2.24~-4.48;石门花岗岩的ISr=0.70581~0.70804, εNd (t) =-3.73~-4.72.Sr-Nd同位素组成进一步指示它们的岩浆派生于地壳物质.然而, 在Pb同位素组成上, 党川花岗岩和石门花岗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党川花岗岩以相对富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为特征, 初始Pb同位素比值为: 206Pb/204Pb=18.288~18.484, 207Pb/204Pb=15.677~15.693, 208Pb/204Pb=38.182~38.283;而石门花岗岩以相对低的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为特征, 初始Pb同位素比值为: 206Pb/204Pb=17.989~18.189, 207Pb/204Pb=15.560~15.567, 208Pb/204Pb=37.982~38.000.这表明党川花岗岩和石门花岗岩的岩浆来自于不同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区域分析表明, 西秦岭党川地区中古生代和早中生代的岩浆事件、岩石成因机制及岩浆源区均可与东秦岭地区北秦岭构造单元相对比, 由此说明西秦岭党川地区是东秦岭地区北秦岭构造单元的西延, 并且东秦岭地区早中生代南秦岭块体向北秦岭块体的大陆俯冲作用向西一直延至到西秦岭地区.
    超高压榴辉岩金红石中高场强元素变化的控制因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高长贵, 刘勇胜, 宗克清, 陈海红, 胡兆初
    2008, 33(4): 487-503.
    摘要:
    利用LA-ICP-MS对CCSD-MH超高压榴辉岩中金红石进行了详细的原位微区微量元素组成分析.金红石中高场强元素Nb和Ta含量主要受全岩Nb、Ta和TiO2含量控制, Zr、Hf含量比较稳定基本不受全岩含量影响.粒间金红石中, 同一颗粒金红石核部Zr含量系统高于边部, 而边部则出现了明显的Pb和Sr富集特征.CCSD-MH榴辉岩中金红石与全岩的Nb/Ta比值呈现明显的不一致性.全岩Nb/Ta比值明显低于金红石且与全岩TiO2含量负相关, 而金红石的Nb/Ta比值与全岩Nb、Ta含量和Nb/Ta比值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金红石和全岩之间非完全耦合的Nb/Ta组成表明, 金红石并非形成于原岩的结晶过程中而是在超高压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 尽管金红石是榴辉岩中Nb、Ta含量的主要载体矿物, 但金红石的Nb/Ta比值并不一定能完全代表全岩的特征, 而与全岩Nb、Ta和TiO2的含量有关.粒间金红石核部Zr含量所记录的温度与粒径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反映金红石中的Zr在其形成后没有封闭.粒间金红石所表现出的明显的边部富集Pb和Sr的特征, 反映了后期流体活动对金红石组成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为金红石中Zr在高温下的扩散作用和后期流体活动的影响提供了重要证据, 这可能是利用金红石Zr含量地质温度计计算的苏鲁-大别榴辉岩变质温度(598~827℃) 偏低的主要原因.
    辽西义县四合屯义县组中部湖相沉积岩地球化学及物源特征
    柯霖, 高山, 潘永信, 胡兆初
    2008, 33(4): 504-514.
    摘要:
    辽西北票上园镇四合屯地区义县组沉积层是热河生物群珍稀化石的重要产出层位之一, 其中蕴含丰富的地壳演化和古地理环境演化信息.分析了四合屯剖面上12m厚的含鸟化石沉积岩层的50件样品的微量元素组成和其中10件样品的主量元素组成.结合前人已发表数据, 得出以下认识: (1) 该套沉积岩具有与下伏火山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Mg#值较高, 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较高.稀土元素的分异程度较高, 在微量元素分布蛛网图中表现为明显的Nb负异常和Pb正异常等.因此我们认为义县组高镁火山岩构成了该沉积岩的主要源区之一; (2) 样品的Eu/Eu*=0.48~1.81, 其中大部分样品具负Eu异常.正的Eu异常(7件样品) 主要由于含有长石造成; (3) 通过微量元素Th-Co-Zr/10沉积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对区域构造环境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该沉积岩物源区具有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物源特征.
    烧变岩岩石学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黄雷, 刘池洋
    2008, 33(4): 515-522.
    摘要:
    烧变岩的研究有益于对煤层形成以来所经历的构造运动、古气候和古地理的探讨.为了获得有关烧变岩基本特征的数据资料,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能谱测试、古地磁及ICP-MS等测试手段对陕北神木地区烧变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分析研究.剖面上将烧变岩分成烧熔岩和烧烤岩两个序列.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测试显示, 各矿物均显示烧熔迹象, 除伊利石外未发现其他类型粘土矿物; 磁化率测试显示烧变岩具异常高的磁化率; 地球化学分析显示烧变岩稀土元素配分特征近于沉积岩(原岩) 特征; 纵向剖面上, 随烧变程度增大(由烧烤岩至烧熔岩) 其稀土元素总量逐渐减小, 烧熔岩稀土元素总含量较烧烤岩的要明显低; 另外, 烧熔岩表现为较明显的Ce负异常, 而烧烤岩则表现为无Ce异常, 有些甚至表现为偏正异常.
    河南汝州-鲁山一带震旦系东坡组碳酸盐沉积的碳同位素负偏及其地质意义
    张良, 杜远生, 左景勋, 周琦
    2008, 33(4): 523-530.
    摘要:
    河南汝州、鲁山一带罗圈组冰积层之上的东坡组以页岩、粉砂质页岩及粉砂岩为主.笔者发现了东坡组夹有白云岩透镜体及白云质粉砂岩、砂岩.白云质粉砂岩具有与东坡组页岩不协调的软沉积变形.白云岩透镜体和白云质粉砂岩具有明显的δ13C负偏.白云岩透镜体的δ13C为-4.19‰~-6.18‰.白云质粉砂岩的δ13C大部分为-2‰~-4‰之间.因此认为, 东坡组的白云岩透镜体及白云质粉砂岩、砂岩与华南震旦纪盖帽白云岩及南华纪Sturtian冰期冰积层之上的碳酸盐丘和菱锰矿类似, 为冰积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泄漏释放的CO2和海水中的Mg2+发生快速反应快速沉淀而成的, 即东坡组的白云岩、白云质粉砂岩、砂岩为冷泉成因.
    深部地层时深转换中的拟合式选择问题
    周蒂, 胡登科, 何敏, 连世勇
    2008, 33(4): 531-537.
    摘要:
    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多口探井的数据分别用多项式和幂函数进行了时深关系拟合, 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对于深度大于钻井控制范围的地层和地壳的时深转换, 常用的三次多项式时深关系式只有三次项系数为负和二次项系数为正时才可用, 但在深部必然产生速度倒转的问题, 因此在理论上就不适用于深部; 二次多项式时深关系式虽然不会导致速度倒转, 但其速度向下匀速增大, 也不符合速度向下减速增大的规律, 常常导致深部速度超高.乘幂在1和2之间的幂函数拟合式D=atb+c有可能同时近似浅部和深部的时深关系, 是相对最优的关系式, 但也不是对每口井都能拟合出可用于全区和全部深度的时深关系.分区和分深度进行幂函数拟合是最理想的办法.针对区域性的时深转换, 可以分区对多口井进行幂函数拟合, 从中择优选用.
    地形环境对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内部流体循环的影响
    李怀明, 翟世奎, 于增慧, 初凤友, 陶春辉
    2008, 33(4): 538-546.
    摘要:
    在三层结构热液硫化物矿体模型的基础上, 分别构建了具有不同地形环境的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模型,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 模拟了具有倾斜海底面和起伏地形特征的硫化物矿体模型内部温度场和流场分布, 并据此探讨了地形环境在大型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形成过程中的控制作用.模拟结果表明: (1) 倾斜的洋壳层顶面对于矿体内温度场和流场分布的影响程度有限; (2) 矿体地形起伏是控制矿体内流体运移和热场分布的重要因素; (3) 在热液流体喷出区附近硫化物的堆积速度较快, 易于形成矿体的高地形区; 但随着地形的不断升高, 矿体内部的温度场和流场的分布模式会逐渐发生改变, 导致该区域热液喷口逐渐消亡或者改道.
    松辽盆地中部后裂谷早期正断层系形成机制
    龚发雄, 单业华, 林舸, 李自安, 刘士林
    2008, 33(4): 547-554.
    摘要:
    在松辽盆地后裂谷早期的沉积地层里广泛发育着一个长度相对短、走向变化相对大的正断层系.大庆太平屯区块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结果的构造研究表明, 该层伸展率可达0.0594±0.0209, 由此向上或向下发生明显的减少.这与裂谷盆地地层的伸展率自下而上一般呈单调递减是不一致的, 意味着单纯的区域拉伸不能够解释这种反常现象.笔者认为在成岩过程中沉积物可能发生的体积收缩应该是导致这种伸展率异常的主要原因.文中分析了造成体积收缩的3种可能机制: 生烃、伊利石化脱水和压实收缩, 其中最主要的是压实收缩机制.此外, 构造应力场也明显地影响着该断层系的形成, 造成断层走向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形成过程及动力学机制
    蔡佳, 王华, 赵忠新, 陈少平, 杨道庆, 林社卿
    2008, 33(4): 555-563.
    摘要:
    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沉积等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西北地区中生代构造背景、火成岩分布特征、平衡剖面的研究和热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以及参照碎屑矿物系数的时空展布特征, 证实了早中侏罗世的西北地区处在2次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 强烈挤压与碰撞(即羌塘块体和拉萨块体分别向北拼贴于欧亚板块南缘) 之间的相对松弛的弱伸展环境中, 焉耆盆地侏罗系原型性质为拉张背景下的坳陷盆地;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焉耆侏罗系盆地的形成机制以及后期构造作用对其进一步的改造, 其构造格局最终定型为具有前陆盆地的结构特征, 从而建立了其充填演化序列.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天然气运聚效率
    李吉君, 卢双舫, 薛海涛, 胡国艺, 谢增业, 徐庆霞
    2008, 33(4): 565-571.
    摘要:
    设计进行了封闭体系下原油裂解成气的模拟实验, 建立并标定了原油裂解成气及其碳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模型, 以罗家寨气田罗家7井为例分别进行了地质应用.生烃动力学研究发现, 飞仙关组古油藏具备“高效气源灶”的特点, 原油在中晚侏罗世172~151Ma约20Ma时期内裂解殆尽, 且原油裂解气的生成与其运聚成藏作用具有良好的时空匹配关系, 由此可促成飞仙关组气藏天然气的高效运聚.碳同位素分馏动力学研究证实甲烷成藏参与率达87%.利用生烃动力学与碳同位素分馏动力学结合的方法对天然气的运聚效率进行探讨是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基于自然伽马测井信号的维纳滤波法求取泥质含量
    吴国平, 苏江玉, 成实, 黄婧芝
    2008, 33(4): 572-576.
    摘要:
    泥质含量是定性、定量评价储层属性的一个重要参数.研究经济、适用、高精度的储层泥质含量求取方法, 对储层的评价、预测含油气远景和计算储层油气储量意义明确.提出了测井自然伽马求取泥质含量的新原理, 认为测井自然伽马信号是地层自然伽马真值通过一个系统的卷积滤波输出.利用测井自然伽马信号和提取的自然伽马真值子波, 采用维纳滤波法求取测井系统逆因子函数, 根据逆因子函数, 用自然伽马测井信号做卷积直接计算泥质含量.本研究在中国西北某油气勘探区有岩心分析资料的K13井进行了试验, 求取的泥质含量精度比测井常规解释方法大幅提高, 在同一勘探区K11、S44、S4等井试验性应用, 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