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35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基础地质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碳酸钙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张兰兰, 陈木宏, 陈忠, 向荣, 刘建国
    2010, 35(6): 891-898. doi: 10.3799/dqkx.2010.104
    摘要:
    通过测定南海21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碳酸钙含量, 综合分析整个南海海域碳酸钙含量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 不同的区域海洋环境, 控制表层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变化的因素也不尽相同: 大陆架区, 碳酸钙含量主要受陆源非碳酸盐物质的稀释作用而较低; 大陆坡区, 碳酸钙因丰富的物源量、低的陆源物质输入量和弱的碳酸钙溶解作用等因素而呈较高含量; 深海盆区, 碳酸钙含量因强烈的溶解作用而较低.根据碳酸钙含量在南海整个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趋势, 推测南海纬度14°N以北的海域碳酸钙补偿深度(CCD)为3700m左右, 纬度14°N以南的海域CCD为4000m左右.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对碳酸钙的含量分布具有较高的贡献率.
    湖北清江和尚洞滴水微生物群落随空间和季节的变化
    赵锐, 王红梅, 刘倩瑛, 曾翠平
    2010, 35(6): 899-907. doi: 10.3799/dqkx.2010.105
    摘要:
    为了考察现代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及其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潜力, 利用微生物学传统的培养计数、荧光染色总菌计数和BIOLOG的ECO微平板等技术对湖北省清江和尚洞内不同地点的滴水由内至外进行了空间和季节性的动态监测, 4个滴水点由内向外编号依次为1D、3D、4D和5D.结果证实湖北清江和尚洞洞穴滴水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微生物.不同样点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不同, 1D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最高, 3D表现出与1D相似的代谢特征, 但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 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 颜色变化率越高, 表明微生物代谢越旺盛)较1D小, 4D和5D样品在接种24h后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基本保持不变.对微生物代谢较为旺盛的1D、3D两个样品中不同时间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 表明洞穴滴水中微生物多样性相对稳定, 随采样季节的变化不大.相对于3D、1D的4个不同季节(采样时间)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种类的利用上存在一定差异.1D水样在2006秋季(2006年11月份)、2007春季(2007年5月)和2009年夏季(2009年7月份)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种类上比较接近, 而在2008年初秋(2008年9月)碳源利用种类与前三者的差异明显.与1D相比, 3D的4个不同采样时间的滴水微生物群落在主成分1和主成分2的得分系数比较接近, 群落碳源代谢功能多样性差别不大.这种变化可能反映了不同季节滴水中可溶有机质成分(DOC)的变化及微生物群落成分的变化, 暗示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在指示气候变化应用中的巨大潜力.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代谢功能多样性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尚需深入研究.
    南天山英买来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马乐天, 张招崇, 董书云, 张舒, 张东阳, 黄河
    2010, 35(6): 908-920. doi: 10.3799/dqkx.2010.106
    摘要:
    新疆英买来岩体位于南天山中段, 其主体由黑云母钾长花岗岩组成, 局部有二云母钾长花岗岩, 形成于晚二叠世.岩体中有两种少量椭球状的包体, 一是暗色细粒包体, 二是浅色包体.花岗岩和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基本相似, 它们在主量元素特征上以高Si、富K、富碱, 贫Mg、Ca为特征, 微量元素特征上表现为富Rb、Ba、Th以及轻重稀土的高度分馏和Nb、Ta、Zr、Hf等的负异常.花岗岩和包体的Harker图解显示出一致的变化趋势, 表明它们是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其A/CNK值为0.99~1.08, 显示出准铝-过铝的特点, 而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则显示出强烈富集轻稀土和明显的负Eu异常.结合其高的(87Sr/86Sr)t值(0.71036~0.71585)和负的εNd(t)值(-1.67~-6.45), 推测岩浆起源于壳源含斜长石的角闪石质岩石脱水条件下的部分熔融(深度<50km), 其母岩浆在就位前发生了以黑云母和斜长石为主伴随有磁铁矿等副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英买来花岗岩体的岩石类型以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是介于A型和S型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花岗岩类, 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为碰撞晚期或接近碰撞结束向后碰撞过渡阶段.
    华北-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带早白垩纪的裂解: 来自西拉木伦断裂带中性岩墙群的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证据
    李益龙, 周汉文, 钟增球, 尹淑苹, 李福林
    2010, 35(6): 921-932. doi: 10.3799/dqkx.2010.107
    摘要:
    在内蒙古林西县西拉木伦断裂带内发育规模较大的中性岩墙群, 岩墙多呈NE3°~5°近直立侵入.对岩石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32.2±2.2Ma, 岩石侵位于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具有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的过渡特征, 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 岩浆源区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 是早期俯冲洋壳遭受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结果.岩墙的产状受左旋剪切机制控制, 该机制可能主要与太平洋板块相对亚洲板块的向北运动有关.
    内蒙古金厂沟梁地区晚三叠世脉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动力学背景
    付乐兵, 魏俊浩, 魏启荣, 谭俊, 李艳军, 李闫华, 王明志, 蒋永建
    2010, 35(6): 933-946. doi: 10.3799/dqkx.2010.108
    摘要:
    金厂沟梁位于张家口-赤峰-朝阳金矿集区东端, 区内发育大量规模不等的脉岩, 岩性以闪长岩、闪长玢岩为主.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年龄、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脉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值可分为三组: 2 458~2 524 Ma、253±6 Ma(MSWD=3.0)及228±1 Ma(MSWD=0.26).2.5 Ga锆石反映成岩过程中有古老地壳物质参与, 253 Ma锆石可能与古亚洲洋闭合时的岩浆事件有关, 228 Ma则为脉岩的形成年龄.脉岩SiO2(51.22%~68.48%)、MgO(1.35%~8.13%)含量变化较大, 且具有高Na2O+K2O、Al2O3及低的TiO2、P2O5含量等特征.岩石LREE及LILE富集, HFSE亏损.脉岩(87Sr/86Sr)i比值较为一致(0.704 95~0.705 92), 而εNd(t)(-0.2~-9.5)及T2DM(1.02~1.77 Ga)值变化范围较大.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 部分熔融的岩石圈地幔熔体底侵到壳幔边界, 诱发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随后发生的幔源熔体与壳源熔体的混合是脉岩最可能的源区过程.主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指示岩石形成于陆弧向板内演化的构造环境; 结合区域上同时代脉岩群、碱性岩带及A2型花岗岩的侵位, 认为晚三叠世华北板块北缘已完成与蒙古弧地体的碰撞并进入造山后伸展阶段.
    遵义下寒武统富硒黑色岩系地球化学: 成因和硒富集机理
    冯彩霞, 刘燊, 胡瑞忠, 刘家军, 罗泰义, 池国祥, 齐有强
    2010, 35(6): 947-958. doi: 10.3799/dqkx.2010.109
    摘要:
    利用XRF、ICP-MS和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测试方法系统分析了贵州遵义下寒武统富硒黑色岩系中钾质斑脱岩、磷块岩、黑色页岩、硅质岩和Ni-Mo金属层样品中的主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分散元素Se的组成.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该套黑色岩系在成因上主要表现为热水沉积特征, 同时存在火山活动的影响.另外, 各层位样品都具有分散元素硒的富集异常特征.综合研究表明, 研究区分散元素硒的富集可能与大量硫化物的存在、热水沉积作用和火山作用有关.
    北祁连西段石鸡河地区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刘晓煌, 邓军, 孙兴丽, 刘玖芬, 孙柏年, 康洪杰
    2010, 35(6): 959-968. doi: 10.3799/dqkx.2010.110
    摘要:
    石鸡河一带是近年新发现的北祁连山多金属成矿带, 气侯和自然条件恶劣, 研究程度很低.该区地层岩性为阳起石岩、角岩和细碧岩; 岩石地球化学和Nd同位素数据显示岩石来源于亏损地幔, 具有N-MORB洋脊玄武岩特征; Sr同位素特征显示地层Sr同位素组成的改变是蚀变引起, 而不是由地壳物质加入引起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481±20 Ma.提出了石鸡河地区地层形成于早奥陶世, 成岩环境为北祁连洋扩张环境, 而非区域资料上显示的残留海盆封闭、大陆碰撞造山环境.
    武夷山成矿带桃溪隆起、岩浆侵入和区域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
    陈世忠, 马明, 陈刚, 周延, 朱筱婷, 邱金亮, 毛建仁
    2010, 35(6): 969-984. doi: 10.3799/dqkx.2010.111
    摘要:
    武夷山成矿带内矿区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有老地层和岩浆岩.老地层集中分布区——桃溪隆起区是武夷山隆起的一部分, 表现为变质核杂岩的特征, 其中分布着大中型铜多金属矿床和大量的多金属矿点, 如紫金山铜金矿、岩背锡矿和红山铜矿, 它们是武夷山成矿带乃至中国东部的典型特征.主要矿床的成矿年龄集中于130~90 Ma, 属燕山晚期; 成矿特征表现为斑岩型-岩浆热液型铜多金属矿.成矿斑岩体成岩时代90~140 Ma, 多为燕山期复式杂岩体的中晚期, 桃溪隆起区这种时空一致性是由于中生代晚期岩石圈拆沉的产物.桃溪隆起区在中生代晚期经历了岩石圈加厚期后的拆沉、软流圈物质侵入、岩浆作用及其伴随的成矿作用.这些认识对该区找矿部署具有重要的意义.
    辽宁后仙峪硼矿区古元古代电气石岩: 锆石特征及SHRIMP定年
    张艳飞, 刘敬党, 肖荣阁, 王生志, 王瑾, 包德军
    2010, 35(6): 985-999. doi: 10.3799/dqkx.2010.112
    摘要:
    为了确定辽东硼矿含硼岩系中电气石岩的形成时代, 对后仙峪硼矿区电气石岩首次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阴极发光图像显示, 锆石具核-边结构, 锆石核部多具振荡环带, 为高Th/U值的岩浆碎屑锆石; 锆石边部无明显结构变化, 为变质成因.岩浆碎屑锆石和变质锆石的年龄分别为2 171~2 175 Ma和1 894~1 906 Ma.结合野外地质和岩相学研究, 认为后仙峪硼矿区电气石岩原岩为古元古代克拉通裂谷环境中源于地壳再循环组分混染的亏损地幔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引发海底喷流作用的产物, 其原岩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中期(2 171~2 175 Ma), 并在稍后(1 894~1 906 Ma)遭受变质作用叠加改造.
    北喜马拉雅扎西康铅锌锑银矿床成因的多元同位素制约
    张建芳, 郑有业, 张刚阳, 高顺宝, 叶先仁, 张众, 刘敏院, 李及秋
    2010, 35(6): 1000-1010. doi: 10.3799/dqkx.2010.113
    摘要:
    扎西康矿床是北喜马拉雅金锑多金属成矿带中发现的唯一一个大型Pb-Zn-Sb-Ag共生矿床.矿体赋存于SN向的高角度张扭性断裂带中, 该矿床的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硫锑铅矿和辉锑矿等硫化物的δ34S值为4.5‰~12.0‰, 多数集中在8‰~11‰, 富集重硫且变化较小, 表明其硫源是一致的, 主要来源于围岩中的海相地层还原硫.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分别在18.474~19.637, 15.649~15.774和39.660~40.010范围内, 并成一条直线, 具有放射性异常铅的特征, 投图落在上地壳铅演化线附近.流体包裹体的δDV-SMOW为-127‰~-135‰, δ18OH2O为-13.7‰~12.4‰, 偏向于西藏地热水的分布范围; He-Ar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地壳流体和饱和大气水的混合, 没有明显的地幔流体成分混入.其多元同位素组成与北喜马拉雅成矿带的金或金锑等其他矿床具有明显的差异, 表明其成矿作用具有特殊性, 在中新世随着印度与欧亚板块后碰撞挤压向伸展走滑阶段转换, 在北喜马拉雅构造带内形成一系列的SN向高角度断裂, 并促使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熔融层, 引起局部热流值剧增, 地温异常梯度增大, 驱动地下水对流循环, 萃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一套浊流或喷流灰黑色碳硅泥岩系地层中的成矿物质, 沿着SN向断裂带充填交代成矿, 属于沉积-构造-热泉水改造的多阶段充填交代热液脉状矿床.
    东秦岭金堆城花岗斑岩体的锆石U-Pb年龄、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
    焦建刚, 汤中立, 钱壮志, 袁海潮, 闫海卿, 孙涛, 徐刚, 李小东
    2010, 35(6): 1011-1022. doi: 10.3799/dqkx.2010.114
    摘要:
    通过LA-ICP-MS方法测得金堆城和老牛山花岗岩体中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3.7±3 Ma和144.5±4.4 Ma,与金堆城钼矿床中辉钼矿的Re-Os年龄139±3.0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界定了金堆城成岩成矿时代为侏罗纪末-白垩纪初,2个岩体为同期岩浆事件的产物,与燕山运动有关.金堆城岩体较老牛山岩体富SiO2、K2O,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2个岩体都具有一致的高硅、富碱、过铝质系列和钙碱性岩石系列特征;高的εSr(t)、低的εNd(t)及Pb同位素图解证明2个岩体主要来自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证实老牛山岩体和金堆城岩体的岩浆源区与岩石成因相同,推测老牛山岩体在深部发生分异演化,为金堆城小岩体提供了大量的热液和矿物质,从而出现了金堆城小岩体成大矿现象.
    磷酸铝结合剂改性绿松石的结构特征
    陈全莉, 袁心强, 陈敬中, 周金花
    2010, 35(6): 1023-1028. doi: 10.3799/dqkx.2010.115
    摘要:
    疏松绿松石经磷酸铝结合剂浸胶充填处理后,宝石学参数、力学和工艺性质均得到明显改善,与天然绿松石相仿.为查明这类改性绿松石的结构和探讨磷酸铝无机结合剂对绿松石的改善机理,采用环境扫描显微镜(ESEM)、差热分析(TG-DSC)、红外吸收光谱(IR)和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方法(XRD),对此类浸胶充填处理后的绿松石结构、物相及热性质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充填入的磷酸铝结合剂呈凝胶状分布在绿松石微孔隙间,处理后绿松石的分子结构和矿物组构与处理前一致,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非晶质化,与磷酸铝结合剂的填充作用有关,即磷酸铝结合剂在固化过程中生成氢,结合形成无机网络高分子结构;处理后绿松石的热反应温度较处理前普遍有所降低,主要是由于添加入的磷酸铝结合剂具有较低的吸热反应温度所致.
    应用地质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的背形负花状构造
    刘晓峰, 董月霞, 王华
    2010, 35(6): 1029-1034. doi: 10.3799/dqkx.2010.116
    摘要:
    花状构造以其独特的构造样式而成为在剖面上识别走滑构造的重要标志.经典的花状构造包括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发育一种新型的花状构造——背形负花状构造.在三维地震剖面上,背形负花状构造是由一束向上、向外撒开的大多数为正离距的离散的走滑断层或转换伸展断层所限定的,下部呈"向形",上部呈"背形"的组合样式.平面上,褶皱和相关正断层呈雁行排列.背形负花状构造发育于南堡凹陷转换伸展的构造背景.浅层的"背形"是由转换伸展断层牵引塑性的盖层而形成的一种强制褶皱.该构造经历了牵引背斜形成和背斜脊部断裂-塌落两个发育阶段.背形负花状构造普遍发育于渤海湾盆地的新近系.
    陆内克拉通盆地层序地层构型及其控制因素
    朱红涛, 李敏, LiuKeyu, 刘强虎, 黄众, 杜文波
    2010, 35(6): 1035-1040. doi: 10.3799/dqkx.2010.117
    摘要:
    通过总结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和澳大利亚Surat basin这两个典型的陆内克拉通盆地的层序充填序列,认为该类盆地具有典型的层序地层充填模式:(1)典型的正粒序岩性组合特征;(2)基准面旋回为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对称旋回,具有长期持续水进、短期水退旋回特征;(3)层序主要以LST为主,发育相互切割叠置的复合砂体,为最有利储层;TST和HST相对不发育,发育孤立状的单砂体,为中-差储层.陆内克拉通盆地层序地层及其控制的砂体具有"溯源退积"的时空展布模式,该模式主要受到盆地边缘构造、沉积物供给、湖平面变化、古地形、"盆地充填"和气候等因素的单独或综合控制.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北区新生代幕式沉降过程
    祁鹏, 任建业, 卢刚臣, 史双双, 佟殿君, 张俊霞
    2010, 35(6): 1041-1052. doi: 10.3799/dqkx.2010.118
    摘要:
    黄骅坳陷中北区是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的一个重要新生代构造单元.构造层序界面分析、同生断裂活动和盆地沉降史回剥分析表明该区经历了幕式沉降过程,沉降中心显示出规律性的迁移演化特征.馆陶组底界面为区域性裂后不整合界面,将研究区的演化划分为裂陷期和裂后期.在裂陷期的充填序列中,沙一段底界面为整个研究区都可以识别的显著的角度不整合界面,以此界面为界,盆地的裂陷期进一步划分为裂陷Ⅰ幕和裂陷Ⅱ幕.裂陷Ⅰ幕发育了Es3-Es2地层,断裂几何学和断裂的性质表明该幕构造活动为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所致,而裂陷Ⅱ幕发育了Es1-Ed地层,为近南北向拉伸作用的结果.裂后期,从早到晚则表现为由稳定热沉降到加速沉降的过程.分析认为上述盆地的幕式沉降过程与区域应力场的转变密切相关,受控于周缘板块的动力学事件,尤其是晚始新世之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向西的加速俯冲,促使了郯庐断裂右旋活动向南延伸和穿过黄骅坳陷的兰聊断裂北段的活化,形成了位于渤海海域的南北向伸展叠加区,从根本上改变了黄骅坳陷中北区应力场的分布,由此导致了盆地同裂陷阶段的幕式演化.
    低渗低阻产水气藏气水层识别:以广安气田须家河组为例
    兰朝利, 张君峰, 何顺利, 张红玲, 杨明慧, 王金秀
    2010, 35(6): 1053-1059. doi: 10.3799/dqkx.2010.119
    摘要:
    广安气田上三叠统须四段和须六段气藏发育了构造气藏、构造-岩性气藏和岩性气藏.储层具有低孔、低渗、低阻和高束缚水饱和度特征.空间上,储层孔渗相关关系变化大,气水分布复杂,气水层识别困难.根据岩心对测井的标定,研究了须四段和须六段四性关系,认识到储层为细砂岩、中砂岩和粗砂岩,具有低自然伽马、低补偿密度、低电阻率和高声波时差特征,而物性与含气性无明显相关性.采取了分层、分区块建立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模型,提高了物性解释精度.不同气藏类型具有不同的气水分布,应用阵列感应、核磁共振和综合判识3种方法进行了气水层识别,提高了广安气田气水层识别精度.这些方法在广安气田的应用表明可以准确识别构造气藏和构造-岩性气藏的气、水层,但对构造幅度低的岩性气藏识别精度不高,因为在这些岩性气藏中气水分异不彻底,气层与气水同层、水层含水饱和度是渐变的.
    南海北部陆缘的磁异常特征及居里面深度
    吴招才, 高金耀, 赵俐红, 张涛, 杨春国, 王健
    2010, 35(6): 1060-1068. doi: 10.3799/dqkx.2010.120
    摘要:
    为了研究南海北部张裂大陆边缘的地壳热结构,利用船载测量磁力数据,通过功率谱方法反演南海北部陆缘居里等温面,并结合深地震剖面、区域断裂及大地热流分布,讨论了深部热结构状态.结果显示研究区居里面深度在13~26 km之间,在上下陆坡转换带处与莫霍面相交,北东向断裂多位于居里面梯度带上,北西向断裂多具有分割、错断的特点,居里面深度和大地热流值具有相关性.结果揭示了陆架、上陆坡地区磁性体可能主要位于上地壳和下地壳上部,下陆坡及洋壳区地壳与地幔顶部有被磁化的迹象.磁静区位于居里面上隆区边缘,F3断裂和F4断裂之间可能是残留古洋壳.潮汕凹陷和台西南盆地中央隆起是发生底侵的主要区域,F2断裂为其北界.
    三峡库区万州区山湾堰塘沉积物特征及演化历史
    刘雪梅, 殷坤龙, 李远耀, 柴波, 汤罗圣
    2010, 35(6): 1069-1074. doi: 10.3799/dqkx.2010.121
    摘要:
    万州特有的阶梯状地貌特征是万州地区河流地貌演化及水平地层特殊地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勘探和资料收集,结合2008年堰塘的湖中钻探,对该堰塘沉积物进行系统取样与分析,并进行了沉积物年龄与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山湾陡崖的崩塌与阶地抬升及区域构造运动一致.绘制了山湾滑坡崩塌堆积物各期次沉积剖面,共分为10个崩塌旋回.结合沉积物测年,研究了山湾滑坡体沉积物沉积速率,得出了山湾危岩陡崖后退速率为0.31~0.37 m/ka.
    巴东城区黄土坡滑坡与迁建新址地质环境分析
    陈国金, 陈松, 陈江平
    2010, 35(6): 1075-1080. doi: 10.3799/dqkx.2010.122
    摘要:
    为保证三峡库区巴东组易滑地层区城市规划发展地质安全,采用系统分析与类比的方法,探讨了非正常斜坡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巴东城区黄土坡滑坡是一个多期次形成的特大型复合变形体,系统分析表明,在三峡水库运行条件下,该滑坡前缘稳定性较差,但整体基本稳定,仍可限制性加以利用,实施部分搬迁避险是必要的.从整体而论,迁建新址区与黄土坡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类同,即同属三峡库区,由巴东组易滑地层组成、以顺向坡体结构为主要特色的斜坡地质环境,发育多个影响较大的滑坡,显现出地质环境比较脆弱的一面,利用时仍须加以限制.通过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和风险管制,能保证两区规划发展在允许风险水平条件下的地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