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27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中下扬子区二叠系露头层序地层研究
    张克信, 刘金华, 何卫红, 吴顺宝
    2002, 27(4): 357-365.
    摘要:
    按新近国际年代地层划分方案(ICS, 2000), 下扬子区二叠纪地层自下向上分为3统、9阶和相对应的华南传统6阶划分.二叠系从阿瑟尔阶至长兴阶(44 Ma)共划分出14个三级层序, 每个三级层序平均时限约为3.14 Ma, 其中“紫松阶”(相当阿瑟尔+2/3萨克马尔阶)1个(船山组中上部)、“隆林阶”(相当1/3萨克马尔阶+阿丁斯克阶)2个(分别对应船山组上部和梁山组或镇江组)、“栖霞阶”(相当库班甘德阶+1/3罗德阶)3个(栖霞组)、“茅口阶”(相当于2/3罗德阶+沃德阶+卡皮丹阶)4个(孤峰组、茅口组、堰桥组、银屏组和武穴组)、吴家坪阶2个(龙潭组或吴家坪组)、长兴阶2个(长兴组或大隆组); 共归并为4个层序组(sequence set).
    湖北郧县恐龙蛋化石产地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黄德林
    2002, 27(4): 366-366.
    摘要:
    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发现大型蜥脚类恐龙足迹
    杜远生, 李大庆, 彭冰霞, 雷汝林, 白仲才
    2002, 27(4): 367-372.
    摘要:
    甘肃永靖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盐锅峡组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初步调查发现了10个化石点293个足印化石.其中在1号点600 m2的发掘面上, 保存有7组蜥脚类138个足印、9组兽脚类60个足印、1组鸟脚类3个脚印和1组翼龙类11个足印.7组蜥脚类足印形成4组保存完好的行迹和3组的足迹组合.最大的蜥脚类足印化石前脚790 mm×1 120 mm, 后脚1 500 mm×1 420 mm, 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足印之一.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足迹可以分为3种类型: 第1类足迹前脚为新月形, 后脚为椭圆形, 前后足印不重合并均向外偏转; 第2类足迹前脚为半圆形, 后脚为椭圆形, 前后足印部分重合, 后脚印向外偏转; 第3类足迹前脚半圆形, 后脚U形, 前后足印明显分离并均向外偏转.蜥脚类恐龙足迹向外偏转反映恐龙成“外八字”型行走, 这种行进方式可能与其巨大的体重有关.根据计算, 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臀高最小为3.04 m, 最大可达到5.3 m.恐龙行走的速度2.3~3.4 km/h.古环境、古地理分析认为白垩纪甘肃兰州—青海民和一带为一内陆淡水湖盆.盐锅峡一带的恐龙足迹化石就发现于最近湖中心的“雾宿山古岛”西侧湖岸上.虽然白垩纪当地气候并不湿润, 但湖岸地区草肥水美, 是恐龙及其他陆生生物的乐园.
    黄河源区第三系贵德群孢粉化石组合特征
    刘锋英, 喻建新, 王永标
    2002, 27(4): 373-376+468.
    摘要:
    研究了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乡哈拉山第三系贵德群剖面的孢粉化石, 分析得出其孢粉化石组合为麻黄属-拟白刺粉属-藜粉属组合.通过对该区孢粉组合特征的讨论及与国内相关孢粉组合的对比, 认为研究区贵德群的地质时代属于早第三纪渐新世中晚期.据孢粉组合特征推测研究区在这一时期为炎热干旱的气候, 植被为灌丛和草原混生类型.
    造山带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张智勇, 张克信, 于庆文, 龚全胜, 梁云海, 严城民
    2002, 27(4): 377-385.
    摘要:
    提出我国造山带1/25万填图要以活动论和探索大陆动力学为学术指导思想, 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地质填图调查方法, 以构造为纲, 研究总结出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各阶段中主要构造单元各岩类区(沉积岩区、岩浆岩区、变质岩区、混杂岩区)岩石建造组合及序列.旨在重点表现造山带的结构、形成、演化及其大地构造基本特点, 尤其侧重其造山过程和现今造山带的三维结构.通过填图实践和造山带填图方法研究, 提出针对造山带区不同岩类区特点应采用不同的地质填图调查方法, 并分别总结了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造山带沉积盆地、造山带蛇绿岩、造山带中酸性侵入岩、造山带变质岩、造山带三维结构与大地构造演化模式等造山带区典型岩类区和造山带结构地质填图的若干理论与方法.其目的是为我国正在大规模开展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提供一套可供借鉴的系统的造山带区地质填图新理论、新方法, 提高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造山带区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
    西藏萨迦三叠系修康群发现白垩纪箭石
    张雄华, 李德威, 肖兰斌, 张金阳
    2002, 27(4): 385-385.
    摘要:
    西昆仑山普鲁新生代火山岩中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张招崇, 肖序常, 王军, 王永
    2002, 27(4): 386-390.
    摘要:
    报道了在西昆仑于田县南普鲁火山岩首次发现的包体的产出特征与矿物组成特征, 提出其包体为岩浆在高位岩浆房中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堆积相, 并估算了其原始岩浆的成分特征, 结果表明: 其原始岩浆和处于同一火山带的康西瓦火山岩相似, 暗示了它们来自于同一源区.但在高位岩浆房中, 随着分离结晶作用的进行, 岩浆的温度和氧逸度逐渐降低.
    莺歌海盆地DF1-1底辟断裂系统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
    殷秀兰, 李思田, 杨计海, 张启明, 童传新
    2002, 27(4): 391-396.
    摘要:
    莺歌海盆地的巨厚充填、高地温梯度及大规模的超压流体活动等特殊的地质背景, 造就了DF1- 1底辟构造的独特性, 其内天然气的总体特征与底辟区的断裂系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底辟区内的超压流体活动使其上覆地层产生众多的断裂和裂隙.这些垂向上的断裂和裂隙既构成了异常压力体系能量释放的主要通道, 同时也形成了天然气运移的垂向输导体系.在断裂开启过程中上升的活动流体主要取决于断裂下延的深度及断裂上延所连通的中深-浅层的渗透性砂体, 因此由断裂与砂体的相互配置所构成的输导体系在DF1- 1气田的成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DF1- 1的成藏特点, 强调断裂系统与天然气运聚的相互促进关系, 建立了断裂系统与天然气成藏关系模式.
    九岭地体东缘一次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现及意义
    蔡雄飞, 章泽军, 顾延生, 秦松贤, 王德珲
    2002, 27(4): 396-396.
    摘要:
    北冰洋-欧亚大陆-太平洋地学断面东南段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袁炳强, Poudjom DjomaniYvette H., 王平, 袁学诚, 左愚
    2002, 27(4): 397-402.
    摘要:
    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 是表示岩石圈强度的参数, 计算该参数对研究岩石圈大规模构造, 分析大陆板块内的均衡补偿机制有一定意义.利用Forsyth提出的相关技术计算了北冰洋-欧亚大陆-太平洋地学断面东南段自黑水到泉州的Te值.并分析了重力和地形波长的相关性特征, 初步认为: 计算Te值所选的每个数据块在短波长(6.6~ 10 0km) 内岩石圈板块的强度足以平衡地形负载, 重力和地形不相关; 在长波长(10 0~ 2 5 0km) 内, 地形及地下负载由弯曲模型补偿, 岩石圈板块在地形及地下负载作用下而挠曲.断面通过地段具有较低热流密度值的四川陆核有较高的Te值, 具有较高热流密度值的宁化、大田地区有较低的Te值, 反映了较高的热流密度值对应较低的Te值; 较低的热流密度值对应较高Te值的关系.Te可分为南东低值段和北西高值段.地壳厚度大体上与Te值呈正相关关系.
    环氧树脂/沸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陈艳玲, 袁军华, 范畴, 叶立庭
    2002, 27(4): 403-407.
    摘要:
    提出了一种用原位插入法制取环氧树脂/沸石纳米复合材料的新方法, 详细探讨了钠化、有机化、环氧树脂插入、固化及制备环氧树脂/沸石纳米复合材料的条件, 在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最佳条件, 制成了纳米复合材料, 并用XRD和T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发现纳米复合材料的平均粒径在5 0~ 6 0nm之间, 同时力学性能有明显提高, 可用于高性能的工程塑料和高品质的粘合剂.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荧光粉Y4Al2O9: Eu3+的初步研究
    袁曦明, 许永胜, 于江波, 田熙科
    2002, 27(4): 409-412.
    摘要:
    用溶胶-凝胶法(sol gel) 制备了纳米荧光粉Y4Al2 O9: Eu3+, 用X射线粉晶衍射对其进行了物相鉴定, 表明在90 0℃已经得到纯相的Y4Al2 O9产物, 并用透射电镜对其进行形貌和衍射分析, 分析结果证明得到的产物为纳米粉末态晶体, 产物Y4Al2 O9: Eu3+粒径均匀, 大致在2 0~ 5 0nm之间, 平均粒径为30nm.并用荧光光度计对其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 光谱表明Eu3+在Y4Al2 O9晶格中占据两种不同的位置.用λ =2 5 4nm的紫外光激发Y4Al2 O9: Eu3+时, 产生两条发光谱带, 即由于5D07F1的跃迁产生在峰值λ =5 90nm处的橙色发光带, 和5D07F2跃迁在峰值λ =6 10nm处的红色发光带.
    东天山铜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型
    毛景文, 杨建民, 韩春明, 王志良
    2002, 27(4): 413-424.
    摘要:
    近年来, 在东天山地区地质找矿不断取得突破, 一系列大型、中型铜金矿床先后被发现.绝大多数铜金矿床在空间上密集分布于黄山-康古尔缝合-剪切带两侧的岛弧带内, 时间上集中在石炭纪—二叠纪.金矿床包括造山型、石英脉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 铜矿床包括斑岩型、夕卡岩型和热液脉型及铜镍硫化物型.金、铜和铜镍矿化各自成系统产出, 为板块俯冲晚期和碰撞期后大规模镁铁质-超镁铁质和中酸性-酸性花岗质岩浆侵位-喷发事件的产物.
    云南思茅-南坪盆地边缘造山带金(铜)成矿流体动力学
    曹志敏, 郑建斌, 徐则民, 任建国, 李保华, 覃功炯
    2002, 27(4): 425-434.
    摘要:
    从研究云南思茅-南坪盆地边缘造山带金(铜) 成矿流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物理化学条件入手, 通过氢-氧、碳-氧、氦-氩同位素组成示踪和矿物流体包裹体温度-压力、流体成分测试及物理化学参数计算, 认为成矿溶液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并且成矿物质具有壳源的特点, 不能排除构造/岩浆活动中其他壳源流体加入的可能性, 其性状为浅成(低压)、低温、高盐度、弱碱性和弱还原性, 流体组分别具有Na+ > K+和Ca2+ +Mg2+、Cl- > F-的特点, 还原形式存在的硫占绝对优势, 它对金的迁移和沉淀起着关键的作用; 运用古水文地质学方法模拟成矿流体的水动力场与排泄条件, 强调多成因含矿流体受古水文动力场运移、分布形式制约, 高能量、高矿化度成矿流体经历漫长的地下反复溶滤、渗透、岩浆和构造驱动双重作用下, 在水动力低压区排泄、沉淀富集成矿.
    济阳坳陷孤南洼陷低熟油成藏特征
    陈建渝, 牛瑞卿, 李水福, 田波, 魏世平
    2002, 27(4): 435-440.
    摘要:
    孤南洼陷具有丰富的低熟油资源.低熟油中的生物标志物以高伽玛蜡烷含量、植烷优势、低成熟度为特征.下第三系沙一段是低熟油的源岩, 其岩性为富含藻类有机质的油页岩、油泥岩.低熟油在平面上环生烃洼陷分布, 剖面上层位集中在沙二—沙一段.断层控制了低熟油的运移距离和聚集层位.低熟油的成藏模式有3种, 即自源侧向运移聚集成藏、自源断层垂向运聚成藏和混合运聚成藏模式.孤南洼陷低熟油在盆地内部以侧向运移、侧向充注入岩性-断块圈闭为主, 形成单源油藏.在断裂带原油是以垂向运移及垂向充注断块圈闭为主, 形成混源油藏.
    天然气体水合物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变化的探讨
    陈萍, 方念乔
    2002, 27(4): 441-445.
    摘要:
    天然气体水合物是一种准稳定态的物质, 对引起温-压条件变化的各种地质作用是非常敏感的.沉积与剥蚀、海平面升降、冰期与间冰期等地质过程改变着海底环境温-压状况, 控制了沉积物中水合物的形成、保存与分解.快速沉积(尤其是海底滑坡和泥火山喷发等带来的瞬间堆积)、海平面上升、高纬地区冰期等使海底环境朝着增压、降温的方向变化, 有利于气体水合物形成与保存; 而迅速剥蚀、海平面下降、上覆冰体移除引起水合物分解.水合物的分解可以是渐渐的气体溢出, 也可以是猛然的气体喷发, 这取决于温度上升及压力降低的速度.气体水合物的“爆炸式”分解在海底表面可留下“圆坑状”地貌特征.地质过程中同一地区频繁的温-压波动可引起水合物中乙烷成分相对增加.
    江汉盆地始新世中、晚期古气候定量重建初探
    童国榜, 刘志明, 郑绵平, 袁鹤然, 刘俊英, 王伟铭, 李月丛
    2002, 27(4): 446-452.
    摘要:
    依据江汉盆地明钾1孔中、晚始新统系统的孢粉资料, 应用化石孢子花粉亲缘植物的生态位估算孢粉组合所反映的古气候特征.气候参数曲线的变化趋势显示江汉盆地始新世中期气候参数与现今北纬2 2°~ 2 6°的数值相接近, 为中-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晚期气温较前期低1~ 4℃, 相当于现今北纬2 3°~ 2 8°处的数值, 为北-中亚热带气候.但是, 气候构型与现今截然不同, 具有气温高、年较差小、降水波动大的特点.始新世中期1月均温比今高5~ 9℃, 表明冬季风作用尚不明显, 晚期略显冬季风的影响.气候的降温发生在孔深2 10 0m处, 主要表现为1月均温的下降和年较差增长, 因而孢粉组合中落叶阔叶树种增多.年降水量波动强烈, 一般于30 0~ 170 0mm之间, 这有利于盐类矿物的迁移和堆积.降水量低于10 0 0mm时, 麻黄灌木花粉增多, 且与膏盐堆积深度相一致.高山深盆的干热环境是本区盐类矿物沉积的主要原因, 年降水量波动强烈且偏低, 有利于盐类的持续堆积, 从而有别于现今西北地区的盐类堆积.
    湖北清江榨洞石笋中可溶硅的测定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
    胡超涌, 黄俊华, 杨冠青, 唐璐, 方念乔
    2002, 27(4): 453-455.
    摘要:
    洞穴石笋蕴含着丰富的古气候信息, 其正确解译有赖于各类古气候替代指标的开发.应用改进的硅钼兰分光光度法测定湖北清江榨洞石笋中痕量可溶硅, 探讨其古气候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 石笋中可溶硅含量记录了岩溶地下水的硅酸组成, 后者反映了气候控制下土壤的化学风化作用.因而, 石笋可溶硅是一个潜在的古气候(特别是古湿度) 替代指标.
    黄河上游末次冰盛期古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
    李长安, 黄俊华, 张玉芬, 郭广猛
    2002, 27(4): 456-458.
    摘要:
    洪水的发生规律是洪灾预报的前提, 已有的人类洪水记录时间尺度, 不足以认识和把握洪水的出现规律.因此, 利用地质记录延长洪水序列, 探讨地球特征气候期的洪水特点, 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黄河上游兰州—银川段的洪水地质记录表明, 在末次冰盛期的2 0~ 18ka, 该区共发生了10 6次大洪水漫滩事件, 其中有18次为多次洪峰叠加的复合型大洪水, 洪水的发生频率达5 3次/ka.发生于末次冰盛期的大洪水可能属冰凌洪水, 与末次冰盛期强烈的气候波动和不稳定有关.这些大洪水的频发与中国西部的末次冰盛期出现的高湖面相对应, 既不符合一般的季风气候理论, 也不同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末次冰盛期以冷干为主的气候特点, 表明中国西部气候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新型锥体连接复合钎头暨G308, YJ2.1R凿岩合金
    童志伟, 张汉斌, 张国榉
    2002, 27(4): 459-463.
    摘要:
    对传统刃片状和球齿钎头实现了扬长避短的“飞龙”ϕ4 0、ϕ4 2 - 4P1C锥体连接复合钎头, 配合使用强度和耐磨性均佳的新型G30 8、YJ2.1R凿岩硬质合金, 其使用寿命为我国目前广泛流行的锒YG11C合金片的ϕ4 0、ϕ4 2一字形钎头的3倍以上, 是具有显著高效、低耗特点的换代产品.
    黄土坡滑坡的离散元研究
    安关峰, 殷坤龙, 唐辉明
    2002, 27(4): 464-466.
    摘要:
    根据黄土坡滑坡所处的深部地质和表层古滑坡体结构特征, 建立滑坡地质环境模型, 运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黄土坡滑坡与深部地质环境的关系, 明确了其形成机理, 认为软硬相间的岸坡地层及顺向坡特点构成了黄土坡滑坡形成的物质条件和发生背景环境, 其内在力学机制是深部软硬相间岩层在重力蠕滑作用下发生的拱张, 在考虑不同荷载组合的情况下预测评价滑坡的稳定性变化, 滑坡体上建筑荷载会抑制中部剪切滑移区的发展, 但能使滑坡体前端剪切滑移区扩大, 从而降低滑体前缘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