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42卷  第8期

    目次
    目录
    2017, 42(8).
    摘要:
    储层多孔介质多相流动专辑
    储层多孔介质波动渗流力学研究进展与挑战
    蒲春生, 郑黎明, 刘静
    2017, 42(8): 1247-1262. doi: 10.3799/dqkx.2017.518
    摘要:
    随着石油工业对低渗、特低渗、稠油、超稠油、小断块、薄油层及高含水等复杂油藏开发的不断加强,波动强化采油技术作为一项高效低成本、不伤害储层、不污染环境的储层增产增注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与应用前景.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广泛调研,揭示了弹性波作用下储层渗流动力学机制是提高波动强化采油技术矿场应用效果的关键,阐述了在弹性波作用下波动渗流力学与传统孔隙介质弹性波传播理论和经典油水渗流力学之间的本质差异,分析了定量描述储层多孔介质波动渗流动力学机理与规律的主要难点,总结了储层波动渗流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展望了波动渗流力学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重点问题.
    碳酸盐岩油藏酸岩反应流动模拟研究进展
    姚军, 刘丕养, 黄朝琴, 王月英, 严侠, 曾青冬
    2017, 42(8): 1263-1272. doi: 10.3799/dqkx.2017.546
    摘要:
    酸岩反应流动模拟可用于指导油藏酸化施工,优选注入参数,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程度地改善地层.国内外很多学者基于不同的方法建立了不同的模型对碳酸盐岩油藏酸岩反应流进行了研究,但这些模型尚缺乏科学的归纳与整理.以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为依据,将现有的碳酸盐岩油藏酸岩反应流模型分为孔隙尺度模型、岩心尺度模型及井筒尺度模型,简要概括了每类模型的适用条件及其在应用中的局限性.结合本课题组在酸岩反应流模拟方面所做的工作,重点论述了岩心尺度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给出了岩心尺度模型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建立更接近地层实际的数学模型,如考虑酸化过程中存在的非达西流和地应力的影响;发展高效的数值算法,将模型的计算区域扩大到油藏尺度;将岩心尺度模型进行尺度升级,得到可以指导油藏酸化施工的优化参数.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渗流机理研究进展
    张烈辉, 李成勇, 赵玉龙, 吴锋
    2017, 42(8): 1273-1286. doi: 10.3799/dqkx.2017.101
    摘要:
    裂缝性碳酸盐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气藏储层类型之一,其渗流机理一直是石油工程的研究难点和热点.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许多深层海相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被发现,现有理论已无法准确表征流体流动规律,亟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基于对现有理论和方法的广泛调研,系统回顾了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裂缝渗流能力表征、不同介质间流体交换机制以及渗流数学模型等方面,展望了此类油气藏渗流理论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方向.本文分析结果可以为国内外类似油气藏的高效开发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基于透明岩土材料的可视化渗流实验及其应用前景
    刘建军, 汪尧, 宋睿
    2017, 42(8): 1287-1295. doi: 10.3799/dqkx.2017.522
    摘要:
    渗流模型实验能够模拟天然岩土体中的渗流过程以及流体在介质中的运动规律,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岩土、石油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中.然而在传统的渗流模型实验中,由于模型介质的不透明,流体在介质中具体的渗流过程、扩散规律和赋存状态并不能被直观地观测到.因此在总结了可视化渗流实验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现有成果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透明岩土相似材料,并结合光学观测手段、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示踪技术的可视化渗流实验新技术,对比分析了该技术与传统可视化渗流实验的优缺点.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渗流实验,该技术除了可以实现具体渗流过程的可视化观测外,还具有装置简单、易于操作、经济适用等方面的优点.表明利用这种材料开展渗流实验的可视化观测是可行的,为基于透明岩土材料的可视化渗流模型实验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转向压裂增产评价方法
    王晓冬, 史云清, 侯晓春, 徐文丽
    2017, 42(8): 1296-1300. doi: 10.3799/dqkx.2017.102
    摘要:
    转向压裂是一项新兴的水力压裂技术,在平面渗透率各向异性储层中转向垂直裂缝具有更好的增产效果.基于渗流力学之汇源叠加理论,建立了平面渗透率各向异性储层中转向垂直裂缝的增产评价解析模型,并给出了计算对比和应用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裂缝与渗透率主轴间的夹角(裂缝斜角)微弱影响均匀各向同性储层中井的产能,但明显影响均匀各向异性储层中井的产能;裂缝斜角变化导致沿优势渗透率方向有效流入面积变化,有效流入面积越大,无量纲生产指数越大,产能亦高.因此建议选择平面方向渗透率差异较大的储层进行转向压裂,以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基于嵌入离散裂缝的页岩气藏视渗透率模型
    冯其红, 徐世乾, 王森, 杨毅, 高方方, 徐亚娟
    2017, 42(8): 1301-1313. doi: 10.3799/dqkx.2017.551
    摘要:
    页岩储层具有不同类型的储集空间,但综合考虑不同储集空间,对页岩储层渗透率进行评价的模型未见报道.基于嵌入离散裂缝模型,建立的页岩气藏视渗透率模型包括4个步骤:(1)构建天然裂缝、有机质和无机质的空间分布模型;(2)筛选不同类型储集空间的渗透率计算方法;(3)基于嵌入离散裂缝模型,结合空间分布模型和渗透率计算方法,建立数值模拟模型;(4)在模型的入口和出口端施加压差,求得一定压差下通过该岩心的气体流量,采用达西定律得到该页岩气藏的视渗透率.其计算结果与文献报道的渗透率实验值吻合较好.通过对不同因素的探讨,结果表明,天然裂缝对页岩气藏视渗透率的贡献大于无机质和有机质孔隙.因此,计算页岩视渗透率时有必要对天然裂缝、有机质和无机质孔隙进行综合考虑.
    页岩气藏体积压裂有效改造体积计算方法
    苏玉亮, 盛广龙, 王文东, 贾建鹏, 吴春新
    2017, 42(8): 1314-1323. doi: 10.3799/dqkx.2017.532
    摘要:
    页岩气藏矿场压裂实践表明,储层有效改造体积(effective 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简称ESRV)是影响页岩气藏体积压裂水平井生产效果的关键因素,ESRV的准确计算对页岩气藏压裂方案评价与体积压裂水平井产量预测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页岩储层改造体积(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简称SRV)多尺度介质气体运移机制,建立了SRV区域正交离散裂缝耦合双重介质基质团块来表征单元体渗流模型(representation elementary volume,简称REV),并结合北美页岩储层实例研究了次生裂缝间距、宽度等缝网参数对页岩气藏气体运移规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SRV区域次生裂缝分布特征,采用分形质量维数定量表征裂缝间距分布规律,结合页岩气藏次生裂缝间距对基质团块内流体动用程度的影响规律,得到了页岩气藏体积压裂ESRV计算方法.结果表明SRV区域次生裂缝间距对基质团块内吸附及自由气影响较大,次生裂缝间距小于0.20 m时可以实现SRV区域基质团块内流体向各方向裂缝的"最短距离"渗流.选取北美典型页岩储层生产井体积压裂数据进行ESRV计算,页岩气藏目标井ESRV占体积压裂SRV的37.78%.因此ESRV受改造区域次裂缝分布规律及SRV有效裂缝间距界限的影响,是储层固有性质及人工压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致密油大规模多段压裂水平试井解释及外区渗透率对试井曲线的影响
    李道伦, 杨景海, 闫术, 查文舒, 卢德唐, 曾亿山
    2017, 42(8): 1324-1332. doi: 10.3799/dqkx.2017.556
    摘要:
    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解释能对压裂规模、主裂缝半长等参数进行有效评价,为产能评价等提供基础参数.然而当前缺少针对实际井例数据进行的深入分析.基于PEBI(perpendicular bisector)网格对油水两相渗流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利用无限导流的主裂缝与分支缝导致的区域渗透率扩大来描述SRV(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建立了致密油大规模多段压裂水平井瞬态压力分析方法.基于大庆油田的实测数据进行解释并进行渗透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复合区域下的参数调整方法.研究表明,当外区渗透率变小时,早期的压力导数变小,后期的压力导数变大,而不是所有的压力导数值都变大.压力导数由小到大的转折点时间与渗透率大小相关.因而,当前期的压力导数曲线拟合效果好、后期的压力导数拟合效果差时,不能仅通过调整外区的渗透率来拟合,还应调整其他参数.另外,大庆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实测曲线中的启动压力梯度特征不明显.相关研究结果对致密油大规模多段压裂水平井实测数据解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核磁共振技术在非常规油气藏的应用基础
    杨正明, 张亚蒲, 李海波, 郑兴范, 雷启鸿
    2017, 42(8): 1333-1339. doi: 10.3799/dqkx.2017.506
    摘要:
    核磁共振技术在非常规油气藏应用解释中有较多争议.结合渗流流体的概念,提出了针对核磁共振图谱解释流体动用性质的新方法,并应用于非常规油气藏.研究表明:致密油和致密砂岩气藏岩心的核磁共振图谱左峰和右峰是连续而不是截然分开的,说明难动用流体与易动用流体的性质是连续渐变的,不是独立分开的;而页岩和煤层气藏岩心核磁共振图谱则反之.在非常规油气藏岩心中,难动用流体占主导地位,致密油和致密砂岩气藏岩心的易动用流体多于页岩和煤层气藏岩心.致密油和致密砂岩气藏的采出程度提高取决于易动用流体的采出;而页岩和煤层气藏的采出程度提高则取决于难动用流体的采出.
    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气藏水溶气释放对气水界面的影响
    马勇新, 肖前华, 米洪刚, 戚志林, 黄小亮, 任星明
    2017, 42(8): 1340-1347. doi: 10.3799/dqkx.2017.527
    摘要:
    莺歌海盆地X区属于高温高压气藏,水溶气含量大,水溶气释放对气水界面及水侵规律的影响不明.通过PVT物性分析仪,采用复配的天然气和地层水测试了X区不同区块水溶气溶解度变化规律.设计可视化填砂管实验,探索了水溶气释放对气水界面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水溶气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地层水矿化度和天然气组分的影响,随压力的增大逐渐增大,随温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拐点温度为80~90℃,地层温压条件下(145℃,54 MPa)X-1区块水溶气含量为22.5 m3/m3,X-2区块为8.7 m3/m3.可视化填砂管实验研究表明:衰竭开采过程中,水溶气不断释放且携带地层水运移,同时在地层水自身泄压及毛管力作用下,气水界面明显上升.在此基础上,数值模拟气藏衰竭开采表明:水溶气溶解度越大气水界面上升越快,气井见水越早.预测期10 a中,考虑水溶气时,X-1区要早800 d见水,平面上推进快800 m,纵向上推进快7.3 m;X-2要早300 d见水,平面上推进快近500 m,纵向上推进快7.0 m.
    微凝胶颗粒水分散液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驱替机理
    吴行才, 韩大匡, 卢祥国, 叶银珠, 孙哲
    2017, 42(8): 1348-1355. doi: 10.3799/dqkx.2017.103
    摘要:
    储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导致水驱不均,不同大小孔隙(喉)之间形成优势渗流流动.在水驱开发中后期,剩余油高度分散在储层孔渗系统中难以启动,如何对孔隙尺度的水驱优势流动进行抑制的同时又确保不堵塞油流通道,使剩余油被高效采出,是当前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基础研究的主要方向.制作微观仿真储层孔隙结构与尺度的非均质性物理模型,开展了连续相驱替流体(聚合物溶液、交联聚合物凝胶)和微纳米柔性微凝胶颗粒水分散体系驱油机理的对比实验.实验表明,作为连续相的传统聚合物溶液依靠粘度无区分地增加大小孔隙中的流动阻力,从而赋予低渗层区小孔隙中的剩余油以驱动力,将这些剩余油携带采出,当粘度过大时,甚至难以启动剩余油;微凝胶颗粒分散液作为低粘水分散流体,其中的凝胶颗粒优先进入大孔隙,暂堵在喉道处并抑制相对大孔隙中的流动,同时注入水转向进入相对小的孔隙,将其中的剩余油活塞式推出,该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是不断重复的.本文从流度调整的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连续相驱替流体是依靠提升注入水的粘度实现流度的调整,而微凝胶颗粒水分散体系是通过降低注入水的相对渗透率,并相对提高油相渗透率,从而实现对流度的高效调整.
    煤基质中甲烷扩散特征及其对气井产能的影响
    李国庆, 孟召平, 刘金融
    2017, 42(8): 1356-1363. doi: 10.3799/dqkx.2017.537
    摘要:
    扩散是煤层甲烷运移的关键环节之一,而目前有关煤层中甲烷扩散特征的认识并不充分.以沁水盆地南部高煤阶煤层气藏为例,应用微纳渗流力学理论分析了煤基质中气体扩散模式及定量表征参数;应用Simed软件开展了扩散性能对不同煤体结构煤层气排采规律的影响数值研究.结果表明:煤层甲烷的扩散受化学势梯度的驱动,产气过程中体相扩散、努森扩散和构型扩散模式并存且呈动态变化;甲烷扩散性能受气体温度、压力、气体种类、水分以及基质孔隙结构共同影响,基质孔隙吸附甲烷会改变微孔孔径并影响扩散路径的空间形态;煤基质中甲烷的扩散是非热力平衡过程,扩散系数是吸附量的函数.基于拟稳态扩散的数值研究表明,扩散性能强弱对于长期累计产气量几乎没有影响,而对短期产气速率具有较大的影响;扩散性能弱的,产气速率峰值较低,但峰值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产气速率相对较高;与高渗煤层相比,低渗构造煤层的产气速率对吸附时间常数更敏感.
    粘弹性聚合物驱普通稠油微观渗流数学模型
    钟会影, 张伟东, 刘义坤, 尹洪军
    2017, 42(8): 1364-1372. doi: 10.3799/dqkx.2017.542
    摘要:
    我国海上稠油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受到海上条件等因素限制,聚合物驱成为提高海上稠油采收率的主要方法.因此深化聚合物溶液驱稠油微观渗流机理对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粘弹性聚合物渗流机理的理论研究主要局限于弹性聚合物溶液的单相流体在微观孔道内流动特征研究,而针对粘弹性聚合物、油两相流体渗流机理的研究甚少,特别是针对稠油聚合物驱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为此,借助于计算方法较为成熟的OpenFOAM开源平台开展了聚合物驱稠油两相流体渗流机理的研究;以收缩孔道为微观物理模型,建立了粘弹性聚合物溶液、普通稠油两相渗流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及本构方程,并采用VOF(volume of fluid)界面追踪方法建立两相界面相方程;以OpenFOAM开源平台为基础,开发了粘弹性流体、幂律流体两相流体求解器;绘制了不同弹性聚合物溶液在微观孔道内驱油的饱和度分布、速度分布及应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水驱,纯粘性聚合物溶液前缘突破时间慢,波及面积大,驱油效率高.相比于同等粘度的纯粘性聚合物溶液,粘弹性聚合物的弹性有助于挖潜凸角内的残余油,聚合物溶液的弹性越大,稠油驱油效率越高.随着聚合物溶液弹性的增强,第一法向应力增大,当聚合物溶液进入到孔道突变处时,其弹性发挥的作用最大,法向应力的值最大.研究结果可为矿场实施聚合物驱设计、筛选聚合物溶液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多尺度多孔介质有效气体输运参数的分形特征
    徐鹏, 李翠红, 柳海成, 邱淑霞, 郁伯铭
    2017, 42(8): 1373-1378. doi: 10.3799/dqkx.2017.104
    摘要: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孔隙结构及其连通性非常复杂,其孔隙尺度从毫米到纳米跨越多个量级.多孔介质中气体的输运过程不仅依赖于介质的多尺度微观结构特征,还依赖于气体的相关属性.气体在多尺度多孔介质中的输运过程包括无滑流、滑脱流和过渡流,涉及分子扩散和努森扩散等多种机制,因此很难用唯一的连续介质理论来描述气体的输运特征.大量的数据表明真实多孔介质中的内部孔隙具有分形标度特征,因此采用分形几何表征多尺度多孔介质的孔隙结构,引入孔隙分形维数和迂曲度分形维数定量表征多孔介质的微结构和弯曲流道,建立多尺度多孔介质气体输运过程的细观模型;推导了多尺度多孔介质中气体的有效渗透率和有效扩散系数,并讨论了多尺度多孔介质微结构参数和气体属性对于气体等效输运特性的定量影响.该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渗流理论,且有利于深入理解非常规油气藏的产出机制.
    致密油藏储层微观孔隙特征与可动用性评价
    熊生春, 储莎莎, 皮淑慧, 何英, 李树铁, 张亚蒲
    2017, 42(8): 1379-1385. doi: 10.3799/dqkx.2017.550
    摘要:
    致密油储层主要包括致密灰岩和致密砂岩,两者微观特征差异明显.但目前针对致密灰岩和致密砂岩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开展致密油藏不同岩性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可动用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低温氮吸附比表面、核磁共振、压汞等方法,从纳米级、亚微米级、微米级孔隙等不同尺度表征了致密灰岩和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差异,分析了不同孔隙对渗透率的贡献和对流体赋存的影响,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的差异和喉道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以川中灰岩和长庆砂岩为例,结果表明渗透率大于0.01 mD储层具备开发潜力,致密灰岩中的亚微米和微米级孔隙是重要的储集和流动空间,致密砂岩中微米级孔隙是重要的储集和流动空间.基于微观实验分析和低渗透油藏评价方法,提出了致密油藏分级评价参数,并给出了分级评价界限,对确定致密油藏攻关目标和优选区块新建产能意义重大.
    干酪根对页岩基质中甲烷运移规律的影响
    王金杰, 于龙, 苑庆旺, 何文波, 郭超华
    2017, 42(8): 1386-1393. doi: 10.3799/dqkx.2017.105
    摘要:
    微/纳米孔隙内甲烷的运移研究是进行页岩气藏开发预测及评价的前提和基础.页岩中分布大量的微/纳米孔隙,其中干酪根中的纳米级孔隙分布广泛.由于气体在不同尺度孔隙中的运移机理大不相同,且在有机孔中存在明显的吸附/解吸现象.因而,甲烷在页岩中的运移机理仍需完善.本研究综合物理模拟及数学分析方法,对甲烷渗流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温度升高,单位质量页岩的产量减少,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总体体现在甲烷在高温下的吸附/解吸-扩散速率大.(2)相同生产压力下,随入口压力升高,甲烷运移速率增大,达到产量平衡的时间增长.(3)数学模型充分考虑干酪根中甲烷扩散对气体运移过程的影响,并与实验结果及不考虑干酪根影响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本文建立的数学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甲烷在页岩基质中的运移动态.
    水平井水力压裂影响参数的数值模拟
    刘志帆, 刘志强, 施安峰, 王晓宏, 曾博, 李雪丽
    2017, 42(8): 1394-1402. doi: 10.3799/dqkx.2017.106
    摘要:
    水力压裂是低渗油气藏的主要开发手段,传统数值模型所得到的基质-裂缝窜流量以及断裂参数精度不足.为此以流固耦合理论与断裂力学相结合的压裂模型为基础,模拟了水力裂缝扩展过程.在模型中分别引入离散裂缝模型和广义J积分计算基质-裂缝流量交换和断裂参数,并采用动态网格技术对裂缝尖端进行局部加密,以提高模拟的效率和精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影响水力压裂过程的主要参数中:基质渗透率和压裂液粘度主要影响水力裂缝的最终形态;岩石弹性模量影响裂缝宽度.对压裂车而言,最高工作压力一般都能够满足压裂增产需求,其最大输出功率和最大输出流量是限制压裂能力的主要因素.
    不同温度下孔隙压力对煤岩渗流特性的影响机制
    李波波, 杨康, 袁梅, 许江, 杜育芹
    2017, 42(8): 1403-1412. doi: 10.3799/dqkx.2017.107
    摘要:
    在深部煤层瓦斯抽采过程中,地温较高且孔隙压力逐渐降低,而目前综合考虑温度和孔隙压力对煤岩渗透特性耦合作用的研究较少.利用自主研发的出口端压力可调的三轴渗流装置,以贵州矿区原煤试件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温度下改变孔隙压力的渗流试验,并建立了考虑温度的渗透率匹配模型.研究表明,煤岩渗透率随孔隙压力增大按指数函数减小;煤岩渗透率随压差的增大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不同的温度状态下,渗透率的下降速率和变化幅度有所不同.在模拟瓦斯开发的物理试验中,压差应尽量小,减少其误差,为建立不同边界条件的渗透率模型提供帮助;随温度的升高,温度突变系数呈增大的趋势;随孔隙压力的增大,温度突变系数呈减小的趋势.温度突变系数在整个阶段不为常数,且割理压缩系数可变,这两个特征更能真实地匹配模型,反映瓦斯的开发过程.
    缝洞型油藏井钻遇大尺度部分充填溶洞数学模型
    雷刚, 张东晓, 杨伟, 王会杰
    2017, 42(8): 1413-1420. doi: 10.3799/dqkx.2017.519
    摘要:
    缝洞型油藏不同介质间流体窜流的研究对于大尺度溶洞中原油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缝洞型油藏大尺度溶洞充填特征,建立了井钻遇大尺度部分充填溶洞数学模型,采用Laplace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分别得到了基岩-溶洞未充填区域窜流量、溶洞充填区域-溶洞未充填区域窜流量和大尺度溶洞无因次流量,并分析了不同参数对窜流特征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体窜流过程可划分为4个流动阶段,流动前期和中前期主要为基质中流体向溶洞未充填部分窜流;流动中后期和后期主要为溶洞充填物流体向溶洞未充填部分窜流.在流动前期,基质和未充填溶洞间流体交换对部分充填溶洞流量贡献较大;而流动后期,溶洞充填物和未充填溶洞间流体交换对部分充填溶洞流量贡献较大.重力会导致溶洞充填物-溶洞未充填部分窜流量减小,而基质-溶洞未充填部分窜流不受到重力影响.溶洞充填程度、溶洞未充填部分和基质系统能量等因素对窜流特征曲线具有重大的影响.研究方法和结果对合理分析缝洞型油藏大尺度溶洞流动特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于Ono-Kondo格子模型的页岩气超临界吸附机理探讨
    周尚文, 王红岩, 薛华庆, 郭伟, 李晓波
    2017, 42(8): 1421-1430. doi: 10.3799/dqkx.2017.543
    摘要:
    页岩气吸附机理的研究对于页岩气成藏和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甲烷在地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处于超临界状态,页岩气的吸附实际上为超临界吸附,但其机理目前尚不明确.在建立Ono-Kondo格子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低温氮气吸附和高压甲烷等温吸附实验,对龙马溪组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和超临界吸附曲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页岩中发育的孔隙尺度较小,比表面积较大,吸附气主要赋存于微孔和中孔中;页岩的等温吸附曲线在压力较大时,必然存在下降的趋势,这并非异常现象,而是超临界甲烷过剩吸附量的本质特征.Ono-Kondo格子模型对页岩高压等温吸附曲线的拟合效果很好,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说明该模型可以表征页岩纳米孔隙中超临界甲烷的吸附特征.基于拟合得到的吸附相密度可将过剩吸附量转换为绝对吸附量,并直接计算地层温度和压力下甲烷的吸附分子层数,计算层数均小于1,表明甲烷分子并没有铺满整个孔隙壁面.因此受流体性质、吸附剂吸附能力和孔隙结构3个方面的影响,页岩气的吸附机理为单层吸附,不可能为双层甚至多层吸附.
    基于裂缝性致密储层关键渗流参数的逆向渗吸速度计算
    徐中一, 程林松, 曹仁义, 方思冬, 吴九柱, 庄永涛, 艾爽
    2017, 42(8): 1431-1440. doi: 10.3799/dqkx.2017.108
    摘要:
    在致密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开采过程中,压裂液通过缝网与基质接触并发生逆向渗吸作用,由于接触面积很大渗吸作用不可忽视;但目前关于表征致密储层的渗吸作用,从而研究渗吸对水平井体积压裂生产过程影响的研究尚未深入.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利用毛管束模型,通过考虑致密储层中边界层的特征,建立了解析的渗流参数计算表达式,用以计算致密储层的渗透率、毛管力、相渗曲线这3个关键渗流参数;同时,基于以上关键渗流参数和渗吸控制方程建立了适用于致密储层的渗吸速度计算模型;然后,将渗吸项作为源汇项加入到考虑缝网的双孔单渗模型中.最后,在真实水平井体积压裂开采过程中,耦合渗吸作用.研究表明,相比于不考虑边界层特征的致密油藏,边界层的存在将大幅度减弱储层的渗吸能力,同时也说明了在致密储层中,边界层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在渗吸计算中忽视致密储层的边界层特征会严重高估渗吸对致密储层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