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27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无矿构造〖WT〗〖HT3SS〗——以川西北阿西金矿和石棉田湾金矿为例
    滕彦国, 倪师军, 张成江, 庹先国, 童纯菡
    2002, 11(5).
    摘要:
    寻找构造带对于矿产勘查具有积极意义,对构造的含矿性进行判别,尤其对于野外地表露头无矿化显示及隐伏构造的含矿性更为关键.为了对构造的含矿性进行快速识别,采用X荧光测量方法、α杯测氡方法、地气测量方法等现场方法及不同方法技术的配合进行了金矿含矿与无矿构造的识别研究.川西北阿西金矿及石棉田湾金矿的试验结果表明,上述方法技术及其组合可以有效地判别金矿含矿和无矿构造
    全球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局与古大陆再造问题
    王鸿祯, 张世红
    2002, 27(5): 467-481.
    摘要:
    全球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架与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古大陆再造和泛大陆拼合的重要基础.本文整理了基底构造单元的级别体系, 以晋宁期和印支期为准, 提出了一级构造域、二级陆台及地区和三级陆核、地块等3级划分.分出了5个一级、14个二级和若干个三级单元, 并予以系统编号, 以便查询和增修.认为超大陆是泛大陆的组成部分, 现在重点研究的罗迪尼亚超大陆已经涉及全球, 进入了泛大陆-850的研究范围.论证了中国3个陆台和华夏地区在新元古代晋宁期的位置关系, 认为它们相距不远, 并部分相互碰撞, 构成亚洲中轴(大华夏)构造域.讨论了罗迪尼亚的流行模式及SWEAT连接问题.指出新元古代Chuaria Tawuia宏观藻组合在东亚和北美西部的分布, 认为大华夏构造域应作为一个松散的整体与劳伦古大陆相邻, 并概略讨论了泛大陆-850的再造格局特征.提出了经过改进的泛大陆-250在中二叠世(280257 Ma)的再造模式, 讨论了古植物和海生动物生物地理分区在古大陆再造中的意义.
    “三联式”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数字找矿理论与实践探讨
    赵鹏大
    2002, 27(5): 482-489.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矿产勘查已步入数字化、定量化研究的新阶段.“三联式”成矿预测及资源评价途径正是“数字找矿”的创新探索.“三联式”成矿预测以地质异常分析为基础, 以成矿多样性分析与矿床谱系研究为指导, 将地质异常、成矿多样性及矿床谱系三方面定量化研究紧密结合形成矿产预测及定量评价的有机切入点, 是实现全面数字找矿的必由之路, 也是矿产勘查评价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和前提.
    关于中国的海相三叠系建阶及下三叠统分阶界线
    殷鸿福, 童金南
    2002, 27(5): 490-497.
    摘要:
    国际地层委员会提出将在近年内完成各地质年代中阶间界线层型的选定工作.全国地层委员会也于第3届全国地层委员会上提出了中国各时代地层的建阶方案.因此, 以阶为实体的年代地层学研究已成为当前地层学研究的焦点.介绍了国际三叠系年代地层划分方案及确定过程, 并列述了中国海相三叠系建阶方案.重点讨论了中国海相下三叠统各阶顶、底界线及其确定标准和标志, 提出了中国下三叠统建阶工作研究重点
    月球某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欧阳自远, 邹永廖, 李春来, 刘建忠
    2002, 27(5): 498-503.
    摘要:
    21世纪月球探测的主要趋势是建立月球基地, 开发利用月球的矿产资源、能源和特殊环境,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长期而有效的支撑作用.通过对月海玄武岩中的钛铁矿、克里普岩中的U、Th、REE和月壤中的氦-3在月面的含量与分布的系统分析, 月海玄武岩中蕴藏有极丰富的钛铁矿, TiO2总资源量超过70万亿t, 钛铁矿还是月球基地生产水和火箭燃料的主要原料; 克里普岩是未来月球探测与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蕴藏有巨量的铀、钍、钾、磷和稀土元素资源; 月壤长期受到太阳风的照射, 使其蕴藏有极其丰富的氢、氦、氧、氮等气体资源, 其中氦-3的资源量大于10 0万t, 它是一种可供人类社会长期使用的、安全、清洁、高效、廉价的核聚变发电燃料, 其含量与月壤的化学成分、矿物组分、颗粒大小等有密切的关系.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粘土矿物纵向异常演化与成因分析
    刘宝珺, 李伟, 付建奎, 岑晓春
    2002, 27(5): 504-508.
    摘要:
    台北凹陷粘土矿物的成岩演化在纵向上虽然存在伊/蒙混层中蒙脱石层的基本正常成岩变化规律, 但是, 在各成岩阶段其他粘土矿物组分的变化中却出现了多种异常现象.主要以鄯善构造为例, 经分析研究后提出了该区粘土矿物在各成岩阶段出现异常变化的多种原因, 如: 存在原沉积母岩、沉积水介质、煤系地层成岩产生的酸性流体、暗色泥岩热演化生成的有机酸及油层中有机酸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不同程度的作用造成了该区各成岩阶段粘土矿物的异常发育特征
    地质系统的复杂性—地质科学的基本问题(Ⅰ)
    於崇文
    2002, 27(5): 509-519.
    摘要:
    笔者根据其所提出的“地质作用与时空结构是一切地质现象的本质与核心”的自然哲学理念将地质科学的学科体系划分为地球物质的成分与结构、地质作用、地质学场与地质系统的演化等四大基本领域, 它与9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相对应(表 2).笔者将其已发表的地质科学的复杂性理论“地质作用的临界过程动力学——地质系统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应用于研究9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 着重对于其中所包含的主要基础理论问题的实质及其理论与研究方法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剖析.目的是通过将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作为地质科学的基本问题的新视角对古老而常新的地质科学进行再认识, 将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提高到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理论的层次, 并实现地质科学向精确科学的跨越, 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科交叉的自我思考
    马宗晋
    2002, 27(5): 520-521.
    摘要:
    华北克拉通绿岩带型金成矿系统初析
    翟裕生, 苗来成, 向运川, 邓军, 王建平
    2002, 27(5): 522-531.
    摘要:
    华北克拉通中绿岩带型金矿床是我国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 也是我国黄金产量和储量的主要来源.从构造动力体制来看, 华北克拉通在漫长的演化历史中曾经历过中晚元古代的离散型陆缘、早古生代到晚古生代的汇聚型陆缘和显生宙中生代克拉通活化多个构造阶段.金矿床主要形成于克拉通活化阶段, 其总的构造背景可概括为由挤压、碰撞作用晚期或期后向伸展构造的转变时期.金成矿具有明显的区域地球化学背景.虽然华北克拉通绿岩带型金矿床形成时代不尽相同, 但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并与显生宙花岗岩类侵入体具有密切的时空及成因联系.年代学资料表明, 金矿床(化) 与有关的花岗岩大体同时形成或稍晚于花岗岩, 指示金矿化是构造-花岗岩浆演化晚期的产物.因此, 这些金矿床基本上可归为一个成矿系统, 即绿岩带中与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的热液成矿系统.
    同位素水文学与水资源、水环境
    汪集旸
    2002, 27(5): 532-533.
    摘要:
    钻探、掘进工程从工程技术走向工程科学
    刘广志
    2002, 27(5): 534-538.
    摘要:
    通过介绍受控定向工艺学、掘进工程、非开挖工程中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应用, 论述了随着探矿工程技术的发展, 钻探、掘进工程技术更加先进、更加科学, 它们的高科技含量猛增, 已不单是一种工程技术, 而转变成一门工程科学.
    地球科学数据共享与数据网格技术
    孙九林, 李爽
    2002, 27(5): 539-543.
    摘要:
    网格思想起源于2 0世纪60年代, 近十年来, 基于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 网格技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超速发展时期.相应地, 地球信息科学也因计算机和遥感技术而产生了革命性的进展, 每天获得的数以Tb、Pb的地学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问题日益困扰广大地学工作者.将网格技术引入地学数据存储和共享系统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
    关于提高金刚石钻进效果的试验研究
    汤凤林, 段隆臣, СоловьевН.В., РусовФ.Ф., 邹庆化, 刘晓阳
    2002, 27(5): 544-548.
    摘要:
    为了提高金刚石钻进的效果, 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建议从金刚石镀膜、胎体添加稀土元素2个方面来提高金刚石钻头的工作能力, 采用以每转进尺为基础的恒钻速钻进方法, 利用泡沫作为冲洗介质的钻进工艺.
    桐柏—大别—苏鲁UHP和HP变质带的结构及流变学演化
    索书田, 钟增球, 韦必则, 张宏飞, 周汉文, 游振东
    2002, 27(5): 549-557.
    摘要:
    在岩石圈流变学基本原理指导下, 运用现代构造解析学方法, 在不同尺度上判别和分析了桐柏—大别—苏鲁UHP和HP变质带内深俯冲、同碰撞构造及UHP和HP岩石折返过程中的变形特征, 重点讨论同碰撞形成的高角度网结状榴辉岩相剪切带阵列、高角闪岩相剪切及有关变形组合以及碰撞期后伸展韧性薄化变形样式, 强调指出不同地壳层次和物理条件下变形分解作用的重要性, 而且, 在UHP和HP变质带内最有效的应变体制是剪切作用, 并在三维空间上形成不同格式的剪切带网状系统.以构造学记录为主线, 结合已有可利用的岩石学、变质作用pT轨迹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提出一个UHP和HP变质带尺度上的流变学演化模式, 其中, UHP和HP变质岩石由地幔深度折返到地壳表层, 经历了楔状挤出、碰撞期后地壳韧性薄化及晚造山伸展塌陷、揭顶作用等多个阶段的动力学过程.
    大别山英山和熊店榴辉岩单颗粒锆石SHRIMPU-Pb年代学研究
    高山, 凌文黎, McNaughtonNeal J., 张本仁, 张国伟, 张泽明, 钟增球, 索书田
    2002, 27(5): 558-564.
    摘要:
    报道了对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带河南罗山熊店和湖北英山蜜蜂尖两地榴辉岩单颗粒锆石SHRIMPU -Pb原位(in-situ)定年结果.英山超高压榴辉岩年龄有4组: (773±20)Ma, (730±16)Ma, (461±7)Ma和(262±6)Ma, 其中以(461±7)Ma占绝对优势.熊店高压榴辉岩有3组年龄: (44 9±14)Ma, (30 7±14)Ma和(216±4)Ma.两地榴辉岩中均存在约450Ma的早古生代奥陶纪年龄, 它们均具有极低的Zr含量(9×10-6~19×10-6).结合熊店榴辉岩样品具有类似于MORB的微量元素特征和εNd值(45 0Ma时为+6.56), 说明该古生代年龄应代表古生代洋壳和岛弧物质俯冲经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由于奥陶纪高压-超高压事件的年龄同时出现在英山和熊店榴辉岩中, 且熊店榴辉岩中清楚地记录了三叠纪高压-超高压事件, 表明大别高压-超高压带北界无论是在奥陶纪或三叠纪时均应在熊店榴辉岩以北的桐柏.
    碳酸盐缓坡区的露头层序地层研究
    童金南, 崔玮霞
    2002, 27(5): 565-569.
    摘要:
    碳酸盐缓坡区沉积相带宽, 缺乏直观的物理层序界面标志, 但区域上受气候海平面控制的多级岩性旋回发育, 可对比性强, 生物丰富, 因而可借助于旋回地层学和生态地层学方法进行区域露头层序地层研究.通过岩性旋回叠加型式和生境型迁移过程研究, 较好地进行了下扬子区下三叠统露头层序划分, 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 并提出以海侵面为界进行层序划分对于碳酸盐缓坡区露头层序地层研究更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孟加拉湾深海记录中的等深流活动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初探
    方念乔, 陈萍, 吴琳, 石峰
    2002, 27(5): 570-575.
    摘要:
    实地观测和对沉积记录的研究表明, 孟加拉湾存在强大的等深流活动.通过采自孟加拉深海扇东部和中部的3支活塞岩心的沉积学研究表明, 那些氧化色彩强烈、钙质生物壳体溶蚀严重、不存在粒序层理的粉砂质薄层实际上是等深积作用的产物.源自两极的等深流是全球温盐循环系统的关键组分, 它们在过去15 0ka的历史中曾经多次得到强化, 不仅对研究区的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而且可能作为纽带, 加强了低纬地区与极区在气候意义上的遥相关.等深流的强化与冰川旋回之间似乎不存在密切关联, 氧同位素第3, 4, 5期内均可发现明显的强化记录.关于强化的控制机制有待深入探讨.
    利用钾长石尾矿制备矿物聚合材料的实验研究
    马鸿文, 凌发科, 杨静, 王刚
    2002, 27(5): 576-583.
    摘要:
    以福建沙县田口钾长石尾矿粉体为主要原料, 以煅烧高岭石作配料, 硅酸钠作结构模板剂, 氢氧化钠作激活剂, 进行了制备矿物聚合材料的实验研究.实验样品静置固化7~ 2 8d, 其抗压强度高达19.4~ 2 4.9MPa, 耐酸性、耐碱性指标均优于相似建材的国家标准.在配料组成中, 控制高岭石用量为2 0 %, 适当提高硅酸钠的用量和固/液比, 有利于提高制品的力学性能.实验表明, 材料抗压强度随固化时间的延长而呈抛物线式发展.矿物聚合材料的形成过程为: 铝硅酸盐固体组分的溶解络合、分散迁移、浓缩聚合、脱水硬化.由铝硅酸盐凝胶相固化而成的基体相, 其化学组成与沸石相近, 微观结构极可能与蛋白石类似, 物理形态上呈三维网状结构, 将未溶解的晶质颗粒胶结为坚硬块体, 是矿物聚合材料获得良好力学性能的结构基础.
    铬酸根离子在羟基铁离子—蒙脱石体系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廖立兵, FraserDonald G.
    2002, 27(5): 584-591.
    摘要:
    采矿、电镀、制革等行业废物排放及含Cr矿物风化可造成一些地区土壤和地下水的Cr污染.Cr主要以三价和六价形式存在, 其中Cr (Ⅵ) 有强的迁移能力, 对动植物均有很强的毒害性.研究了在氧化、酸性条件下, 土壤及土壤溶液中的蒙脱石和羟基铁离子共存时对铬酸根离子(主要以HCrO42-和CrO42-等Cr (Ⅵ) 形式存在) 的吸附行为.进行了蒙脱石、羟基铁离子、Cr (Ⅵ) 离子添加顺序不同的3个系列的实验, 重点研究了Cr的初始质量浓度、溶液pH值、环境温度、吸附时间、溶液离子强度对3个系列Cr吸附行为的影响, 并与羟基铁离子体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蒙脱石-羟基铁离子体系的Cr吸附能力明显强于蒙脱石而低于羟基铁离子, 其Cr吸附率随Cr初始质量浓度、温度的升高和吸附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随离子强度的升高而升高, 而pH值对不同系列的Cr吸附率有不尽相同的影响.
    断陷湖盆隐蔽油藏预测及勘探的关键技术——高精度地震探测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李思田, 潘元林, 陆永潮, 任建业, 解习农, 王华
    2002, 27(5): 592-598.
    摘要:
    近十余年来世界和我国隐蔽油藏勘探取得了巨大进展, 其关键技术是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及在此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二者的结合已被油气产业部门当作勘探中的“权威性技术”.断陷湖盆在我国东部含油气资源的重要性居首位, 控制层序形成演化的诸因素中, 构造、古气候和在区域古地理格局中的位置对湖盆的类型和演化起着决定作用.需要按照断陷湖盆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建立有预测功能的层序构成模式.在成熟的勘探区, 重新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 进行体系域精度的工业制图, 阐明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 使用高精度地球物理技术对圈闭定位, 并对构造坡折带和低位域扇体给予重点注意.用这种技术方法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已经并必将有许多重要发现
    秦岭造山带金属成矿系统
    姚书振, 丁振举, 周宗桂, 陈守余
    2002, 27(5): 599-604.
    摘要: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多旋回复合大陆碰撞造山带, 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自太古代以来秦岭经历了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及多种构造体制的转化, 导致了多期构造热事件和成矿作用的发生, 形成了多个构造成矿旋回, 为秦岭金属元素的大规模富集成矿创造了条件.根据构造、建造、成矿作用及矿床组合特征, 从早到晚可将秦岭区域成矿划分为六大成矿系统.其中, 中晚元古代与海相火山岩及岛弧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矿系统、早古生代与海相火山热液有关的成矿系统、海西期与海底热液及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系统及中生代与陆内造山体制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矿系统对成矿的贡献最大.成矿系统的叠加是区内大多数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的前提
    中国“数字国土”工程的方法论研究
    吴冲龙, 刘刚
    2002, 27(5): 605-609.
    摘要:
    “数字国土”是新世纪的一项宏伟工程, 也是对“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战略计划的响应, 其核心问题是分布式点源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建设.分布式主题数据库建模、“多S”结合与集成、三级网络结构、信息标准化体系、海量数据入库、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关键技术的攻克, 是实现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资源勘查信息化的前提, 而信息安全是“数字国土”的保障.作为合理而完善的解决方案, 除了制定总体规划和系统结构外, 还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实施步骤.这需要借鉴国际上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和地球信息科学方向发展的最新成果, 并根据我国国土资源勘查与管理的特殊布局, 通过周密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来制定
    沉积盆地超压系统演化与深层油气成藏条件
    郝芳, 邹华耀, 倪建华, 曾治平, 王敏芳
    2002, 27(5): 610-615.
    摘要:
    晚期成藏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重要特征.从晚期成藏的观点出发, 深层油气藏的形成需要盆地深层发育仍处于有利生、排烃阶段的源岩, 具有较高孔隙度、渗透率的深部储层, 以及有利的储层-盖层能量配置.在超压盆地中, 超压对生烃的抑制作用使常压盆地中已过成熟的源岩保持在有利的生、排烃阶段, 从而为深层油气成藏提供较好的烃源条件; 超压条件下低有效应力引起的机械压实程度减弱、流体流动性减弱引起的化学胶结作用减缓及有机酸对矿物的溶解作用使深埋超压储层保持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然而, 由于超压引起的地层天然水力破裂和流体穿层运移, 超压环境深部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需要有效的储层-盖层能量配置.
    武汉市区第四系含水层地下水有机污染敏感性研究
    王焰新, 李义连, 付素蓉, 蔡鹤生, BroderMerkel, DanaIhm
    2002, 27(5): 616-620.
    摘要:
    在详细调查武汉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污染现状的基础上, 获得了高精度的武汉市水环境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组成数据.所检测出的有机组分达3 0余种, 以苯及相关苯系物为主, 污染程度较高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和工业、商业区.应用改进的DRA STIC模型———地下水污染敏感性评价模型, 在GIS平台上, 编制了武汉市区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区图.根据其评价结果, 建议集中对那些敏感性相对较高的区域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 开发利用时应作出风险评价
    三峡工程库区巴东县赵树岭滑坡稳定性与防治对策研究
    唐辉明, 马淑芝, 刘佑荣, 贾洪彪
    2002, 27(5): 621-625.
    摘要:
    赵树岭滑坡是三峡工程库区的重要滑坡, 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巴东新县城沿江大道的安全, 并对新县城土地利用意义重大.在阐述赵树岭滑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运用水岩耦合三维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了滑坡稳定性, 预测了三峡水库蓄水后滑坡稳定性发展趋势和渗流特征.研究表明, 水库蓄水及水位波动是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三峡水库蓄水后, 滑坡将发生局部失稳, 必须加以治理.提出了滑坡防治的原则与对策
    高效、低耗冲击式凿岩钎具——工业炸药发明后困扰世界采掘工业的百年难题
    张国榉
    2002, 27(5): 626-631.
    摘要:
    15 0年前瑞典诺贝尔父子继中国火药之后, 发明了硝化甘油胶质炸药用于修路与采矿, 引发了导致社会财富高速增长的“真正意义的工业革命”.192 3年德国施律泰尔发明WC -Co硬质合金, 迅速形成了硬质合金切削刃具和硬质合金凿岩钎具两大产业, 使机械和采掘工业飞速发展, 被誉为“工业的牙齿”.迄今, 现代化的凿岩爆破技术, 已成为人类向岩石圈索取资源和向地下开拓生存与发展空间的主要手段.其中, 用在岩矿石中冲击凿孔的凿岩钎具, 是人类所有机械工具中受力条件最苛刻、使用寿命最短、基础工业必备、技术含量很高的大量消耗性工具.研制长寿命冲击凿岩钎具, 已成为全球采掘工业高效、低耗凿岩必须解决的新世纪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这需要凿岩、爆破、岩石破碎、矿业、材料、冶金、钢铁、机械、物理、化工、电子、数学、力学、生物(仿生) 等各方面专家的长期通力合作.建设以“新型硬质合金钎具”和“长寿命冲击凿岩钎杆”为标志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凿岩钎具工业, 是我国新一代“资源-高科技-外向型”民族工业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生长点
    滑坡运动过程仿真分析
    殷坤龙, 姜清辉, 汪洋
    2002, 27(5): 632-636.
    摘要:
    坡是一个动态过程, 滑坡体的运动是一个集滑动、转动、拉张等运动方式的复杂运动过程.传统的极限平衡计算和有限元分析均无法描述滑坡的运动学特点和运动过程.非连续变形分析(DDA) 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离散数值分析方法, 该方法基于块体的运动学理论及数值分析, 可以开展块体的静力和动力学计算.应用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对长江三峡库区新滩滑坡的运动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模拟方案充分依据该滑坡的地质、地形特征, 按不同岩土体和地质结构面类型进行块体单元的划分, 共划分成5 0 4个块体单元.模拟结果表明, 新滩滑坡是以斜坡中部姜家坡一带的局部破坏为其运动的开始阶段, 并进一步牵引上部滑体和推动下部滑体.代表性块体单元的位移变化曲线和滑动速度变化曲线反映了滑动过程中滑坡体块体系统的变形是非连续的, 各处块体的运动形态各异.从而很好地再现了新滩滑坡的整个动态过程, 揭示了滑坡的运动机制.
    油气藏全空间磁学、地球化学与矿物学结构及意义——检验“烟筒效应”的形成机理
    刘庆生, 李海侠, 王芳, 田志, 王艾红, 陈龙生, 张双喜, 夏响华, 程同锦
    2002, 27(5): 637-644.
    摘要:
    位于松辽盆地南部某油气田边缘一个油气显示井的磁性测量结果表明, 岩石具有明显的磁性变异结构特征.以磁化率(κ) 为例, 在低缓的背景磁性上主要呈现高强度与中等强度的2类异常: 大于400× 10-5为强磁性, 100× 10-5~ 150× 10-5为中等强度磁性.结合录井资料与地球化学分析解释可知, 强磁性异常主要位于取样间隔的底部干层区, 少数样品位于浅部油气显示层; 中等强度异常主要位于2 70 0m附近的油气显示层.岩石磁性与地球化学成分对应分析表明, 油气显示层岩石的C1和C2成分与磁化率(κ)、饱和磁化强度(Js) 和饱和等温剩余磁化强度(SIRM) 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 与内禀矫顽力(Hc) 为逆相关, 而干层岩石相关性不明显.矿物成分分析显示, 岩石中主要含铁矿物为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黄铁矿和菱铁矿.其中磁赤铁矿主要分布在具有中等磁性强度的油气显示层, 而高含量(最高含量达12.5 %) 的磁铁矿主要位于底部干层.磁赤铁矿与赤铁矿、黄铁矿及菱铁矿含量之间相关特征初步表明, 自生磁赤铁矿可能主要来源于原地赤铁矿与黄铁矿.推测油气显示层岩石中磁性偏软的磁赤铁矿属于烃蚀变的产物, 为烃微渗漏效应(或烟筒效应) 的全空间形成机理提供了新证据
    华北中部岩石圈电性结构——应县—商河剖面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魏文博, 谭捍东, 金胜, 邓明, 叶高峰, 邓靖武, 万战生
    2002, 27(5): 645-650.
    摘要:
    20 0 1年, 沿着山西应县到山东商河, 重新布置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研究.采用现代先进的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技术和快速松弛二维反演方法获得该剖面二维电性结构模型, 从而充分展示了华北地区岩石圈电性结构的特点.从电性特征上讲, 华北岩石圈以太行山前断裂为界划分为东、西两区, 东区为低阻区, 西区为高阻区.在东区, 上地壳电性结构基本与华北裂谷系的隆、坳构造格局相对应, 岩石圈的电导最高达3× 104 S, 远远大于强烈活动的安第斯山岩浆弧区和西藏高原岩石圈的电导.这里, 在构造连接部位的地壳中有不连续的高导体存在, 电导率大约0.1~ 0.8S/m.在西区, 太行山和恒山的岩石圈为高阻块体, 表现出稳定大陆区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特点.但恒山高阻块体之下发现一组向西缓倾的高导层, 其电导率为0.0 4~0.2 5S/m, 顶面在2 0km深处, 底面深度大约40km.
    奇异的波至现象
    於文辉, 张丽琴, 王家映, 周玉琦
    2002, 27(5): 651-658.
    摘要:
    1997年, 笔者在水力压裂后的砂岩产油井中进行高分辨率VSP工作时, 除观测到常规纵波及转换波外, 还观测到来自产油层的几种奇异的慢速波至.由于该慢速波至的性质不明, 按视速度从高到低分别命名为W1、W2、W3, … (W为wave的第1个字母).在顺5井裂隙优势方向, 12 10m深度上观测到5种反射波: 反射纵波、反射转换波、W1、W2、W3波; 在裂隙非优势方向上, W2、W3波没有出现.在顺4井15 3 2m深度上观测到4种反射波: 反射纵波、反射转换波, 还有2种慢速波至, 为了区别于顺5井中观测到的慢速波至, 将其命名为W4、W5波.结合该区钻井、测井、地面地震、井间地震等资料对观测到的慢速波至进行了详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该慢速波至既不属于不均匀介质产生的绕射波、侧界面产生的反射波、槽波、管波、斯通利波, 也与Biot慢纵波动力学特征相悖.现有波动理论不能解释这种慢速波至现象, 这意味着地球内部介质中存在人类还未认识的弹性波传播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