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27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滇东南八布蛇绿混杂岩中的早二叠世放射虫化石
    冯庆来, 刘本培
    2002, 27(1): 1-3.
    摘要:
    报道了采自滇东南八布蛇绿混杂岩燧石岩块中的放射虫化石.该放射虫组合包括Pseudoalbaillella scalprata scalprata Holdsworth and Jones, Pseudoalbaillella sakmarensis(Kozur), Pseudoalbaillella lomentaria Ishiga and Imoto, Quadriremis robusta Nazarov and Ormiston, Polyfistula hexalobata Nazarov and Ormiston, Latentifistula texana Nazarov and Ormiston, Latenti fistula crux Nazarov and Ormiston, Tormentum sertulum Nazarov and Ormiston, Naz arovella phlogidea Wang, Ormistonella robusta De Wever and Caridroit, Hegleria mammilla (Sheng and Wang) 等.它以Pseudoalbaillella lomentaria为特征种, 可以与日本、美国及我国西南地区早二叠世放射虫组合对比, 指示扬子板块和印支地块之间的早二叠世沉积盆地为开阔的深水盆地.
    东昆仑东段中更新世以来的成山作用及其动力转换
    王国灿, 侯光久, 张克信, 朱云海
    2002, 27(1): 4-12.
    摘要:
    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第四纪构造及与地貌关系的分析表明, 现代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成型于中更新世, 且在中更新世以来发生了多次构造变形体制的转换.根据布青山北部查干额热格地区第四系剖面的构造、地层时代及地层与构造关系的分析表明, 中更新世时期为伸展构造体制, 昆仑山内部开始发生了差异隆升, 布青山开始崛起.中更新世末应力体制发生急剧变化, 由伸展体制转为收缩事件, 又急速转为伸展构造体系, 短暂的收缩事件造成了中更新世冲洪积层的褶皱, 随后的伸展则导致了影响深刻的向北依次断落的阶地状正断层系统.晚更新世应力体系再度发生重大转换, 伸展正断层体系被左旋走滑运动体系所代替, 并一直延续至今.中更新世以来多次隆升构造变形体制的转换说明东昆仑地区的成山过程受控于多种动力背景, 而非单一的挤压抬升.隆升构造变形体系的确定及其时代约束为深入刻划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作用的动力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准噶尔盆地基底火山岩中的辉石及其对盆地基底性质的示踪
    曾广策, 王方正, 郑建平, 成中梅
    2002, 27(1): 13-18.
    摘要:
    根据钻井和航磁资料, 准噶尔盆地基底可划分为西、北、南三区.3个地区火山岩中辉石的化学成分、种属名称各不相同.辉石化学成分反映出来的寄主岩的碱度、碱度演化趋势以及寄主岩形成的构造环境、构造环境演化史均各有差异, 佐证了准噶尔盆地基底是由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南缘、西伯利亚板块西南缘和塔里木板块北缘增生大陆拼合而成.其中西、北两区拼合较早, 早石炭世末的早海西运动时抬升成陆; 南区成陆较晚, 晚石炭世末的晚海西运动使南区与西、北两区联合大陆对接, 形成完整的准噶尔盆地海西褶皱基底.
    最后4个冰期旋回中国黄土记录的东亚冬季风变化
    孙有斌, 安芷生
    2002, 27(1): 19-24.
    摘要:
    开展高分辨率的黄土记录研究, 是揭示过去气候变迁和变率的主要途径.选择黄土高原中部的灵台和赵家川剖面, 对L5以上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石英颗粒的提取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石英粗颗粒(> 43μm) 体积分数变化揭示了最后4个冰期旋回东亚冬季风存有的快速变化特征, 并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然而, 在每一个冰期时段, 石英粗颗粒体积分数的变化幅度和频率存有较大差异, 可能意味着对应的冰期下垫面状况和气候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响应机制并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由石英粗颗粒体积分数反映的东亚冬季风变化, 在某些时段不仅同磁化率记录的夏季风变化不协调, 而且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存有明显差异.深入研究这种由不同代用指标反映的古气候变化间的差异, 对理解黄土记录的全球性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源岩特征及低熟油分布规律研究
    朱芳冰
    2002, 27(1): 25-29.
    摘要:
    未-低成熟油的发现及其成因研究是近年来油气地球化学的重要进展之一, 从源岩的基本特征入手, 分析辽河盆地低熟油的生成能力, 将原油划分为六类: 未熟-低熟降解稠油、未熟未降解稠油、低熟降解稠油、低熟未降解稀油、正常稀油和成熟降解稠油.研究表明, 未-低熟油的分布受深度、生油洼陷的构造带及断层输导能力的控制.
    济阳坳陷非生物成因气聚储的深层构造因素探讨
    汤达祯, 刘鸿祥, 李小孟, 张君峰, 刘大锰, 杜刚
    2002, 27(1): 30-34.
    摘要:
    通过综合分析深部人工地震探测资料和非生物成因天然气分布特征, 认为超塑性流动变形机制对于济阳坳陷地壳岩石流变和深部结构调整影响深刻.地幔物质上涌, 中、下地壳特别是低速物性体的岩石流变以及表壳伸展破裂, 制约着含气构造按照表壳脆裂与深部流变的组合样式发展.岩浆活动受到韧性地壳分层的阻隔, 通过深熔作用同化岩石圈物质, 通过侵位地壳改造壳层性质.在低速体所在层位, 流体(包括二氧化碳) 在聚集的同时促进了地壳岩层的变质、弱化.整个地壳层次上的深部顺层断裂、构造折离及断裂根部扩容是区内非生物成因气聚储的有利构造因素.
    有机流体成矿作用与古油藏成藏作用相互耦合——以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为例
    向才富, 庄新国, 陆友明, 李军虹
    2002, 27(1): 35-39.
    摘要: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与古油藏均产于二叠纪生物礁的核部或侧翼.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和矿石抽提物色质谱分析均发现了大量的有机质官能团, 暗示金矿成矿过程与古油藏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金矿与古油藏的物质均来源于盆地裂陷期和凹陷早期的沉积地层, 流体来源于沉积地层中封存的建造水, 形成年龄 > 172 Ma.在随后约40 Ma(172~130 Ma)的时间里, 流体向盆地中生物礁及其他构造部位运移聚集.由于盆地中烃源岩逐渐成熟, 这一过程是油气运移成藏的过程, 也是有机流体萃取成矿物质, 最终演变为有机成矿流体并聚集的过程.燕山运动是金矿成矿作用的主要构造营力(130~46 Ma), 同时也是古油藏破坏的主要原因.正是古油藏的破坏打破了流体的动态平衡, 导致流体中成矿物质沉淀形成矿床.右江盆地的金矿和古油气藏是同一种流体体系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PC机与数控机床的远程通讯
    杨代华, 高永强, 李勇波
    2002, 27(1): 40-40.
    摘要:
    流体混合作用导致金沉淀机理的实验研究
    曾键年, 范永香
    2002, 27(1): 41-45.
    摘要:
    为了研究流体混合作用导致金沉淀的两种主要机理, 通过简化实验体系、分离影响因素, 分别设计了降温、盐度变化导致金沉淀的模拟实验.研究表明:(1)随温度降低溶液的金溶解度也随之降低, 二者之间呈现一种复杂的函数关系; 在300 ℃左右的温度段, 是金沉淀的一个很有地质意义的温度区间;(2)含金流体盐度的降低, 引起流体中金的配位基浓度降低, 导致金沉淀;(3)岩石中发生碱交代有利于金定位富集
    温致变色材料微胶囊化研究
    袁曦明, 田熙科, 郑建华, 徐道凡
    2002, 27(1): 46-49.
    摘要:
    温致变色材料的应用通常受强酸性、强碱性及环境杂质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以酸碱指示剂和pH值变化的熔化性化合物为变色心材的微胶囊化实验条件, 探讨了微胶囊化机理.这类变色材料的微胶囊化技术将促进其应用研究.
    复杂结构构造区遥感图像的地质信息提取方法——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层次图像分割
    陆关祥, 周鼎武, 王居里, 郝建荣
    2002, 27(1): 50-54.
    摘要:
    针对基岩裸露的造山带变形强烈、地层组合复杂、解译难度大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有效结合纹理信息和颜色信息的小波帧包变换的多层次图像分割方法, 克服了以往图像处理方法将低层特征孤立起来的缺陷, 在南天山东段铜花山—硫磺山地区地表地质结构的遥感影像解译中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为强烈变形的复杂结构构造区从遥感图像上提取地质信息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基于GIS遥感区域构造的空间信息集成研究
    周东岱, 叶水盛, 王世称
    2002, 27(1): 55-58.
    摘要:
    主要论述在综合信息矿产预测中基于GIS的遥感资料自动解译原理和实现方法, 通过对遥感资料的数据处理并结合已建立的重磁构造格架, 进行空间信息的自动关联识别, 提取有地质意义的遥感线性、环形构造.探讨了实现遥感空间信息自动集成技术和其在遥感图像中的具体应用
    基于GIS的石油勘探图形库系统分析和设计
    潘继平, 王华, 甘甫平
    2002, 27(1): 59-62.
    摘要:
    首先讨论目前我国石油勘探工程图形图像的标准化研究, 提出相应的图形图像分类、分层标准和编码规范; 然后基于信息流分析提出多层的C/S系统体系结构; 利用GIS技术对系统体系结构进行功能分配以实现系统的制图功能、浏览查询功能、图件输入输出等管理和操作功能、异构图形库的转换功能、图形分析应用功能和图形发布功能.最后讨论了系统研发中的两个难点, 一是石油勘探工程中图形图像的标准化研究程度; 二是对各油田前期投入开发的各种异构图形库系统的兼容和转换处理.
    测井曲线分形校正
    李庆谋, 成秋明
    2002, 27(1): 63-66.
    摘要:
    用测井曲线更准确地测量薄层、薄互层的实际地球物理属性, 对油层识别、解释, 尤其是对陆相油层地球物理测井处理解释一直有重要意义.给出了测井曲线测度的一种定义, 根据分形理论, 测度与度量尺度存在一种指数关系, 利用这种测度与尺度的指数关系求出(重建)了测井曲线.这种方法能反映测井曲线的局部变化结构, 一定程度上补偿了测井仪对地层滑动平均等测量误差造成的结果.利用大样钻探(ODP) Leg 12 7, 797C井的中、深感应电导率测井曲线(IDPH, IMPH)进行了试算.比较了原始测井曲线和校正后的测井曲线以及它们的功率谱曲线, 校正后的测井曲线比原始测井曲线更能部分消除邻层的影响, 并且其频谱成分更为丰富.所以, 分形校正方法提高了测井曲线分辨薄层的能力.
    随机介质模型的模拟与混合型随机介质
    奚先, 姚姚
    2002, 27(1): 67-71.
    摘要:
    讨论了随机介质模型的基本概念及指数型和高斯型椭圆自相关函数所描述的随机介质模型的特点, 并提出了混合型随机介质模型的概念, 该随机介质模型能更加灵活、准确地描述实际介质.通过选择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自相关长度ab以及粗糙度r, 可以产生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混合型随机介质模型.模拟结果显示, 混合型随机介质模型能更加灵活地描述实际介质, 具有适应性强, 使用方便、灵活, 能有效地模拟油气藏细节的优点.
    21世纪矿业应向后工业发展势态倾斜———适者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裴荣富
    2002, 27(1): 72-79.
    摘要:
    “后工业”(post-industry)是知识经济或曰“新经济”的发展时代.这个时代的自然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 包括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逐渐为知识产权、市场网络、信息、创新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 以及为创新人才的新“认知”(recognized intellect, RI)所代替.然而, 据矿产资源分布及其成矿既具有一定的全球统一性又有区域的特殊性, 以及不同国家(地区)对矿产资源勘查程度的不均衡性, 特别是矿业活动与其他产业性质的不同, 如何能按不同国家(地区)的具体发展状况, 做好21世纪矿业向“后工业”发展势态的倾斜, 达到适者生存和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当代探讨的重大问题.在概括阐述了21世纪矿业发展势态、矿业活动特点及其自然属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地质勘查和矿业活动决策支持系统的模拟, 以及对当前紧缺铜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新“认知”.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核部杂岩中基性麻粒岩的发现及构造意义
    李德威, 廖群安, 袁晏明, 易顺华
    2002, 27(1): 80-80.
    摘要:
    矿业权价值的构成及其经济实现
    李万亨
    2002, 27(1): 81-84.
    摘要:
    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是由矿产资源所有权派生出来的, 由他人行使的一种权能, 它是通过有偿取得的, 因此, 矿业权人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并获得经济效益, 应当被认为是合理的.矿业权交换价值是由矿产资源本身的使用价值和地勘成果价值两部分组成的.前者就是级差矿租和绝对矿租(统称为矿租或矿山地租), 是通过收益现值法公式计算出来的超额利润.后者通常是利用定额劳动消耗或费用效用法求得的.最后, 根据矿业权流转方式的不同对两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经济实现方式和作法.
    矿产资源可持续力及其系统构建
    余敬, 姚书振
    2002, 27(1): 85-89.
    摘要: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系统论为基石, 在前人矿产资源承载力、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融数量维、质量维和时空维, 强调发展、代际公平和协调于一体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力新概念, 并围绕可持续力将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和智力等要素系统化, 采用“聚焦法”构建出以“发展力”和“协调力”为两大支撑功能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力系统.
    离散裂隙渗流方法与裂隙化渗透介质建模
    王明玉, 陈劲松, 万力
    2002, 27(1): 90-96.
    摘要:
    流体渗流模拟的连续介质方法通常适用于多孔地质体, 并不一定适用于裂隙岩体, 由于裂隙分布及其特征与孔隙差异较大.若流体渗流主要受裂隙的控制, 对于一定尺寸的裂隙岩体, 多孔介质假设则较难刻划裂隙岩体的渗流特征.离散裂隙渗流方法不但可直接用于模拟裂隙岩体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渗流特征, 而且可用其确定所研究的裂隙岩体典型单元体及其水力传导(渗透)张量大小.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 (1)饱和裂隙介质中一般的离散流体渗流模拟; (2)裂隙岩体中的REV(典型单元体)及其水力传导(渗透)张量的确定; (3)利用离散裂隙网络流体渗流模型研究裂隙方向几何参数对水力传导系数和REV的影响; (4)在二维和三维离散裂隙流体渗流模型中对区域大裂隙和局部小裂隙的处理方法.调查结果显示离散裂隙流体渗流数学模型可用来评价不同尺度上的裂隙岩体的水力特征, 以及裂隙方向对裂隙化岩体的水力特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 局部小裂隙、区域大裂隙应当区别对待, 以便据其所起的作用及水力特征, 建立裂隙化岩体相应的流体渗流模型.
    中国北方第四系地下水同位素分层及其指示意义
    陈宗宇, 张光辉, 聂振龙, 南云驹
    2002, 27(1): 97-104.
    摘要:
    中国北方第四系地下水中的D, 18O, 3H和14C含量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这种现象与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有着较好的对应性, 反映了全新世和末次冰期气候条件的差别以及地下水不同的形成机制.深层地下水为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时期形成, 其δ(D) 和δ(18O) 值与全新世补给形成的浅层地下水相比, 分别贫4× 10-3~ 16× 10-3和1× 10-3~ 2× 10-3, 说明末次冰期时期年均气温较低.古地下水中D和18O的大陆梯度与全新世以来地下水中的梯度基本相同, 说明在过去30000a来尽管气温发生变化, 但中国北方大陆的大气循环模式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地下水同位素分层现象反映了3种不同的补给机制及参与现代水循环程度.这些信息对大陆尺度上的水循环研究和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河北平原第四系深层地下水36Cl同位素年龄的研究
    董悦安, 何明, 蒋崧生, 武绍勇, 姜山
    2002, 27(1): 105-109.
    摘要:
    为研究河北平原第四系深层地下水的年龄, 应用加速器质谱计对河北平原深层地下水样品的N(36Cl) /N(Cl) 进行了测定, 计算了其年龄, 并与地下水动力学年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河北冲洪积平原山前地带保定市第四系第三和第四含水组的地下水年龄皆很小, 为近期补给的地下水.中部地带保定地区东部和沧州地区西部的第三含水组地下水年龄皆小于5万a, 第四含水组地下水的年龄可能大于10万a.边缘地带沧州市和青县第三含水组地下水年龄为8~ 9万a左右, 东光县为2 6万a左右; 沧州市第四含水组地下水年龄为33万a左右, 东光县为77万a左右.
    海螺沟生态旅游景区地质环境评价
    晏鄂川, 唐辉明, 傅荣华
    2002, 27(1): 110-114.
    摘要:
    海螺沟作为国家级风景区, 其地表生态现象和生态过程与其地质环境演变有着密切关系, 加之近年来西部大开发中人类活动在沟内陡然增长, 人为致灾陆续发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对该沟的地质环境状况进行了较翔实的评价, 分析了孕育这些人-地互馈演变作用的独特地质背景, 为下一步的合理开发提出了可行的防治对策.调查表明, 沟内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雪(冰) 崩、融冻、岩土体蠕滑、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和地震等.分析认为导致这些灾害问题的主要作用包括五个方面, 即强烈的新构造抬升运动、复杂的地质构造体系、冰川作用显著、强降水丰沛以及人类活动不当等.最后针对海螺沟开发提出了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整治的建议, 对一号营地进行稳定性评价, 二号营地进行崩塌与泥石流整治和热泉水开发, 三号营地进行泥石流沟建设.
    置换深度估算的一维波动方程法
    罗嗣海, 潘小青, 黄松华, 龚晓南
    2002, 27(1): 115-119.
    摘要:
    强夯置换的应用已逐渐广泛, 但其设计是高度经验性的.强夯置换的理论研究较为肤浅, 特别是置换深度的计算尚无较好的方法.为此, 提出了模拟夯击过程的一维波动方程理论模型; 初步建议了模型中有关参数的取值并用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 用所提出的模型探讨了置换体形成与扩展的基本规律; 给出了应用的简化形式.结果表明, 一维波动方程法及其简化形式与实际吻合较好, 可应用于强夯置换的置换深度估算.
    低温电镀孕镶金刚石石油取心钻头研制与应用
    李大佛, 李天明, 陈洪俊
    2002, 27(1): 120-126.
    摘要:
    该钻头用于坚硬地层取心.河南油田以往常用园柱聚晶、三角聚晶钻头以及烧结孕镶金刚石钻头, 取心效率低、钻速慢、成本高.近两年采用低温电镀孕镶金刚石钻头取心后, 平均单筒进尺由原来的4.2 0m/筒提高到7.6 2m/筒, 平均取心机械钻速由原来的0.2 1m/h提高到的0.84m/h.该钻头生产工艺完全改变原来高温(1000℃以上) 烧结为低温(室温) 电镀工艺, 极大地避免了金刚石热损伤, 采用高强度大颗粒的金刚石, 提高了取心机械钻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