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28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东昆仑东段第四纪成山作用过程与地貌变迁
    王国灿, 吴燕玲, 向树元, 贾春兴
    2003, 28(6): 583-592.
    摘要:
    东昆仑山的现代地貌格局为一系列北西西向的山系和盆地(谷地) 相间列, 第四纪沉积和岩相分布与地貌格局存在良好的匹配性, 第四纪不同时代沉积反映了山系的成山作用过程.显著地貌分异首先出现于北部的布尔汗布达山, 即早更新世中晚期(1525ka), 表现为受布尔汗布达山地貌控制的其南部山脚的早更新世中期(1525ka) 左右冲洪积物的始现.南部马尔争—布青山的成型发生于早中更新世之交, 这次成山作用在整个青藏高原昆仑—黄河源地区具有广泛影响.更南部的查哈西里山在1113.9~979.6ka间的沉积特征也显示了这一事件的影响, 即由湖相转变为冲洪积相, 但在这一时期查哈西里山总体仍为沉积区, 山系并未形成, 山顶最高层位粗冲洪积物的砾石成分统计和砾石扁平面产状统计仍显示物源来自北部, 沉积与北部隆起的马尔争-布青山有关, 查哈西里山真正隆起高于两侧, 应发生在晚更新世.伸展断裂组合与地貌之间的良好耦合关系表明, 东昆仑地区山体的崛起与伸展断裂构造之间存在密切的成因关系.山系突出于高原面的成山作用主要受控于近南北向的伸展作用, 这一伸展作用应与青藏高原整体隆升后边缘的重力失稳垮塌及均衡作用相联系, 这种伸展垮塌随着时间的迁移向南发展.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新模式
    李德威
    2003, 28(6): 593-600.
    摘要:
    作为创建大陆动力学理论体系的最佳野外实验室的青藏高原, 涉及当代固体地球科学前沿和热点的许多重大科学问题.迄今为止, 包括板块构造在内的众多模式不能合理地解释青藏高原重要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现象.本文从下地壳与中上地壳、造山带与沉积盆地的耦合作用出发, 对青藏高原及邻区进行分尺度、分层块、分阶段的构造解析, 提出青藏高原隆升的下地壳层流构造模式, 认为青藏高原地壳增厚和构造隆升是晚新生代由于锡瓦利克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下地壳的热软化岩石大量流向青藏高原造成的.
    东昆仑马尔争早中二叠世生物礁及其层序地层研究
    林启祥, 邓中林, 王国灿
    2003, 28(6): 601-605.
    摘要:
    通过东昆仑马尔争地区早中二叠世生物礁地层剖面的深入研究, 详细阐述了东昆仑马尔争早中二叠世生物礁的基本特征、生物礁的演化和层序地层, 根据岩石组合特征、生物群落及海平面变化划分了12个造礁旋回, 归纳出5个三级层序, 并将东昆仑早中二叠世生物礁与扬子地台的二叠纪生物礁进行比较研究, 提出了造山带活动大陆边缘生物礁发育的基本规律.
    东昆仑造山带诺木洪郭勒早古生代火山活动
    朱云海, 王国灿, 贾春兴, 林启祥, 王青海
    2003, 28(6): 606-614.
    摘要:
    诺木洪郭勒一带发育早古生代火山岩, 可明显分为2种类型: 一类为基性火山岩组合, 岩石主要为具枕状构造的玄武岩, SiO2碱度均较低, 为拉斑系列玄武岩,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其形成于洋中脊的构造环境; 另一类为中基性火山岩组合, 火山岩岩石类型复杂, 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均较发育, 熔岩成分从基性到中酸性均有, 火山岩SiO2成分变化较大, 既有亚碱性, 又有碱性, 亚碱性系列岩石多属钙碱性系列.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环境判别其形成于火山弧的环境.
    东昆仑东段新生代高原隆升重大事件的沉积响应
    向树元, 王国灿, 邓中林
    2003, 28(6): 615-620.
    摘要:
    根据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层序列、环境演变及地貌和水系变迁分析将研究区新生代高原隆升过程划分为5个重大事件.首次在研究区内海拔5400m的主夷平面上发现古土壤、岩溶角砾岩及钟乳石等, 认为沱沱河组上段细碎屑沉积及五道梁组石膏沉积(中新世) 是主夷平面形成期的沉积响应, 提出了主夷平面的高程具有东西向排列的盆岭地貌特点, 这种高程差异反映了后期构造隆升的不均衡, 应该是上新世以来差异断块抬升的结果; 早更新世中期(1525.5ka后) 一套河流砂砾卵石沉积是青藏运动C幕的沉积响应, 体现在布尔汗布达山的强烈上升和成山; 早更新世晚期(1113.9~836.3ka) 先湖滨砾石沉积, 后转为河流砂砾卵石沉积, 是昆黄运动在研究区的沉积响应, 并体现在马尔争-布青山的强烈上升和成山, 中更新世早期冰碛物的发育说明昆黄运动后研究区已隆升达到"水汽冻结高度"; 研究区T5阶地沉积前的强烈下蚀, 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溯源侵蚀切过布尔汗布达山主分水岭, 袭夺了昆南断裂带原由西向东流向共和古湖的东西向水系并到达阿拉克湖一带, 晚更新世洪冲积角度不整合于中更新世洪冲积之上等是共和运动的具体表现.
    黄河上游第四纪河流地貌演化——兼论青藏高原1∶25万新生代地质填图地貌演化调查
    张智勇, 于庆文, 张克信, 顾延生, 向树元
    2003, 28(6): 621-626.
    摘要:
    在青藏高原1∶25万地质填图中, 新生代地貌演化调查方法是查明地貌组成的形态、分布、形成年代等特征, 分析地貌成因类型, 研究地貌与构造、气候、沉积的关系, 通过夷平面、河流阶地等反映隆升过程的标志性地貌面调查, 分析地貌发展阶段, 建立区域地貌演化史.由黄河上游羊曲段阶地地貌调查结果, 推断黄河在0.03Ma才切开共和南山.对比黄河上游不同发育地段阶地, 表明黄河上游地貌演化过程是伴随高原阶段隆升而向上游阶段性溯源侵蚀发展的.1.6Ma黄河稳定出现在民和—兰州—临夏, 1.1Ma切开积石峡到达化隆-贵德, 0.15Ma切开龙羊峡出现于共和盆地, 约0.03Ma经历最新抬升事件, 切开贵南南山及西秦岭, 并沟通若尔盖盆地抵达黄河源区.
    西藏定结高喜马拉雅石榴辉石岩-镁铁质麻粒岩的岩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廖群安, 李德威, 易顺华, 卢练
    2003, 28(6): 627-633.
    摘要:
    在高喜马拉雅带的定日县曲当—扎乡一带出露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 发现了高压变质的石榴辉石岩及其降压变质的镁铁质麻粒岩组合, 早期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石榴辉石岩矿物组合为Grt+Cpx (富铝) +Ru+Q, 斜长石已完全消失, 形成温度为845~896℃, 压力大于1.2GPa, 已达到榴辉岩相的压力条件.中期的麻粒岩相组合为Opx+Pl±Cpx±Ga, 其中Opx、Cpx和Pl为石榴石的后成合晶, 形成温度为993~776℃, 压力为0.90~1.21GPa, 为中压麻粒岩相产物, 晚期矿物仅见普通角闪石、斜长石和石英, 是角闪岩相退变质的产物, 表明HHC经历了降压升温-降压降温的快速抬升过程, 证明其抬升作用与地幔热源的参与有关.
    西藏定结、定日一带上石炭统纳兴组重力流沉积及其地质意义
    张雄华, 李德威, 袁晏明, 曹树钊
    2003, 28(6): 634-638.
    摘要:
    西藏定结、定日一带上石炭统纳兴组为一套厚度巨大的陆源碎屑沉积, 该组中部首次识别出重力流沉积.重力流沉积可划分为3个类型: 崩塌沉积、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 以碎屑流沉积常见.通过沉积相和基于沉积物组分及地球化学方面的物源分析, 判断该区晚石炭世存在小型洼陷盆地, 其形成与晚石炭世海西伸展运动有关, 纳兴组重力流沉积与下伏滨浅海沉积之间具一伸展不整合.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构造地貌初步研究
    刘德民, 李德威, 谢德凡, 廖群安, 易顺华
    2003, 28(6): 639-644.
    摘要:
    研究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 构造地貌丰富、典型.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将区内构造地貌分为断裂构造地貌、花岗岩构造地貌、夷平面构造地貌、冰川构造地貌、水系及阶地构造地貌和土林构造地貌等类型, 并对这些构造地貌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描述, 为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隆升研究提供了地表构造地貌上的有力信息.
    东昆仑东段哈拉郭勒—哈图一带中生代的岩石隆升剥露——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证据
    王国灿, 向树元, GarverJohn I, WintschRobert P, Roden-TiceMary
    2003, 28(6): 645-652.
    摘要:
    根据对东昆仑地区东段哈拉郭勒—哈图一带不同高度基岩的系列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 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和中酸性侵入岩角闪石压力计分析揭示了东昆仑东段中生代的岩石隆升剥露冷却历史.巴隆哈图一带中酸性侵入岩角闪石压力计分析结果反映晚海西—印支期以来的总体剥露幅度约8~9km, 早二叠世至晚三叠世初剥蚀作用极为缓慢, 大约为20~40m/Ma.不同高程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果揭示了东昆仑地区东段在中晚侏罗世处于缓慢的岩石隆升剥露阶段, 其中中侏罗世相对较快, 抬升速率77~88m/Ma, 晚侏罗世相对较慢, 抬升速率小于37m/Ma, 且呈减慢趋势, 这种减慢趋势反映了早中侏罗世之交强构造抬升期后的逐渐衰退.锆石裂变径迹—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果反映了中侏罗世以来的剥蚀速率一般不超过55m/Ma, 岩石的剥蚀速率与岩石的抬升速率基本为同一量级, 中侏罗世—白垩纪剥蚀作用与岩石抬升作用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深成相和超浅成相超镁铁岩的发现及意义
    李德威, 廖群安, 张雄华, 易顺华, 曹树钊
    2003, 28(6): 652-652.
    摘要:
    东昆仑造山带海德乌拉一带早侏罗世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朱云海, 朱耀生, 林启祥, 王国灿
    2003, 28(6): 653-659.
    摘要:
    对东昆仑造山带哈拉郭勒地区海德乌拉山一带的火山岩进行了较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在实测剖面研究、同位素年代学及区域地层对比的基础上, 把该套火山岩厘定为早侏罗世火山岩.火山岩岩石组合主要为基性和酸性熔岩, 成分上具典型的裂谷"双峰式"特征, 缺乏中性岩石, 基性火山岩碱性程度较高, 酸性火山岩主要为钙碱性岩石, 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俯冲过程中在岛弧靠近大陆一侧弧后拉张形成的陆内裂谷的构造环境.
    秦祁昆结合部早中三叠世构造古地理
    林启祥, 张智勇, 张克信, 王永标, 王国灿, 邓中林
    2003, 28(6): 660-668.
    摘要:
    论述了秦祁昆结合带早中三叠世时不同地区的沉积环境、盆地格架、构造古地理等特征.根据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特征和古生物化石组合, 分析研究了早中三叠世秦祁昆结合带地层的相变、超覆、穿时现象.论述了闹仓坚沟组的岩石组合特征、岩相、时代, 并对其含义进行了修订, 认为闹仓坚沟组的时代是早中三叠世, 由灰岩和碎屑岩组成, 灰岩从底部上穿到顶部与碎屑岩呈相变关系.并阐述了秦祁昆结合带的沉积、构造古地理特征.
    东昆仑阿拉克湖地区近2ka以来风成沙沉积的气候变迁记录
    向树元, 喻建新, 王国灿, 双燕, 吴燕玲
    2003, 28(6): 669-674.
    摘要:
    对青海都兰县巴隆乡阿拉克湖东岸风成沙剖面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气候近2ka来经历了4个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阶段: 温暖期出现在20~180, 330~410, 700~920, 1140~1380a;寒冷期出现在180~330, 410~700, 920~1140, 1380~1920a.温暖期气候为温干偏湿, 寒冷期气候为温凉干旱.其中700~920a出现丰富的常见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漆树、乔木植物发育的孢粉组合, 是近2ka中该地区气候最为温暖和潮湿的时期, 提供了西部也存在与东部唐代温暖期对应的证据.1500a以后沉积的风成沙中已找不到足够能分析环境的孢粉数量, 说明进入"小冰期"后无论是乔木植物还是草本植物的数量都迅速减少, 到现代该地区乔木植物已基本绝灭.考虑到该地区人口密度很低, 人类活动不应成为造成该地区乔木植物绝灭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应归为长达300多年的"小冰期"寒冷和干旱气候的自然因素.
    东昆仑山东段北坡河流阶地发育及其与构造隆升的关系
    王岸, 王国灿, 向树元
    2003, 28(6): 675-679.
    摘要:
    河流系统的发育往往能反映相关地质作用的细节.对东昆仑山东段北坡众多河流阶地及其沉积物的研究表明, 该区在早更新世晚期昆仑-黄河运动之后形成的东西向盆岭相间的地貌特征奠定了早期河流为东西向外流水系的基础; 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又一次强烈构造抬升事件———共和运动, 导致昆仑山北坡各主要河流迅速溯源侵蚀发展, 伴随河流袭夺而形成现今的水系格局; 晚更新世晚期存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构造稳定期, 河谷普遍发生堆积作用, 形成分布广泛且厚度较大的晚更新世冲积层; 接近全新世以来构造运动频繁而隆升的幅度趋于减弱, 形成了5级河流阶地, 并且阶地的发育类型普遍为以高级阶地(T5) 为基座的上叠阶地, 河流至今未能切穿晚更新世稳定期形成的厚冲积层.
    藏南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带的TM影像特征
    隋志龙, 李德威, 杨巍然, 刘德民
    2003, 28(6): 680-684.
    摘要:
    通过对拉轨岗日地区TM图像进行主成分变换、缨帽变换、比值运算等数字处理, 其成果图像进一步印证了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带具有典型三层结构这一野外区调成果.通过对系列成果图像的分析对比, 总结了变质核、接触带和盖层的影像特征, 分析了拉轨岗日构造带各变质核杂岩之间的变化规律.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第四系研究的新进展
    谢德凡, 刘德民, 李德威
    2003, 28(6): 685-689.
    摘要:
    简述了研究区不同实测剖面的特征及其地形地貌特点, 并通过对不同成因地层各层位的光释光(OSL)、电子自旋共振(ESR) 和14C测年, 确立了早更新世、中更新、晚更新世地层系统, 从而对研究区第四系地层系统进行了较精确的划分, 为晚新生代构造隆升、构造地貌以及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西藏拉轨岗日核杂岩盖层变质分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袁晏明, 李德威, 张雄华, 卢练, 李启龙
    2003, 28(6): 690-694.
    摘要:
    藏南拉轨岗日由一系列链状的热穹隆构成, 总体呈东西向延伸, 每一个热穹隆是一个变质核杂岩, 核部发育大量变质岩, 基底与盖层之间发育拆离断层.通过对拉轨岗日变质带及其特征变质矿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温度压力估算, 得出拉轨岗日变质带的分带规律及矿物成分、变质温度、压力、深度的变化规律, 为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的热活动提供了佐证.
    藏南萨迦拉轨岗日淡色花岗岩特征及与变质核杂岩的关系
    张金阳, 廖群安, 李德威, 张雄华, 袁晏明
    2003, 28(6): 695-701.
    摘要:
    藏南拉轨岗日带展布着串珠状变质核杂岩, 其内出露的淡色花岗岩体构成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岩体既有在变质核杂岩内核中分布的, 亦有在滑脱系分布的, 岩体均表现出强力主动侵位的特征.淡色花岗岩可分为两期: 早期黑云母淡色花岗岩和晚期白云母淡色花岗岩.岩石高硅富铝, 含白云母±电气石±石榴石特征富铝矿物, 为S型花岗岩.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结晶年龄为17~10Ma, 源岩为MCT上部基底副变质岩.当挤压体制与伸展体制转换时, 降压作用导致了岩浆的生成, 同时, 由于压力骤减, 年轻造山带更为塑性的下地壳物质与软层隆起导致上地壳伸展, 从而形成变质核杂岩, 岩浆对内核的上隆起到促进作用.
    湖北省赤壁市道路尘埃的磁性结构特征与城市污染环境关系研究
    田志, 刘庆生
    2003, 28(6): 701-701.
    摘要:
    X射线荧光方法在矿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庹先国, 滕彦国, 徐争启, 倪师军, 张成江
    2003, 28(6): 702-706.
    摘要:
    采用自行研制的高灵敏度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分析了攀枝花矿区水系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浓度, 并根据分析结果研究了矿区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学特征, 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在矿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可行性, 探索矿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方法技术.结果表明, XRF方法可以有效分析沉积物中元素的含量, 进而进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