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29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早三叠世孢粉组合及全球对比意义
    张克信, 喻建新, 林启祥, 经雅丽, 陈斌
    2004, 29(3): 253-262.
    摘要:
    在长兴煤山D剖面下三叠统殷坑组14 m厚的地层内(第25-60层)密集采孢粉样89件, 从12块样品中获得孢粉化石47属50种, 据此将该剖面下三叠统底部的孢粉组合定为Lundbladispora-Taeniaesporites-Equisetosporites组合.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 为59.0%~79.6%;蕨类植物孢子次之, 为20.4%~41.0%;裸子植物花粉中以无肋双气囊类花粉为主, 含量为19.7%~54.4%, 多沟类花粉虽仅见Equisetosporites一属, 但含量高, 最高达24.3%.蕨类植物孢子中光面三缝孢类含量最高, 为14.3%~24.4%, 以圆形的Puncatisporites为主, 最高可达16.2%.孢粉组合Lundbladispora-Taeniaesporites-Equisetosporites与同一剖面的早三叠世牙形石第2带Isarcicella isarcica带及第3带Clarkina carinata-C.planata带相重合.这对当前正在进行的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准确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研究还表明, 煤山D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孢粉组合与中国北方区的早三叠世同期的孢粉组合对比较为困难, 而与华南各地的对比较为吻合, 说明中国南、北方古生代孢粉组合向中生代孢粉组合转变的时间并不一致, 北方较早, 南方较晚.
    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与古—中生代之交生物绝灭的对比
    何卫红, 殷鸿福, 盛桂莲, 周修高
    2004, 29(3): 263-268.
    摘要:
    18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强烈破坏, 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损失.为了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 利用“绝灭物种统计法”、“种-区曲线法”和化石记录对400年以来的生物多样性和古—中生代之交的生物绝灭进行了分析.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表现为物种的快速绝灭(从8×104种/Ma增大到1.2×106种/Ma), 而属的绝灭几乎为0;古—中生代之交生物绝灭的初始阶段也表现为物种的快速绝灭(从40种/Ma增大到150种/Ma), 并且这个阶段的属的绝灭速率远低于绝灭高峰阶段的相应值(即66属/Ma远小于465属/Ma), 可见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相当于二叠—三叠系之交生物绝灭的初始阶段.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西构造结的地质特征与对比
    郑来林, 金振民, 潘桂棠, 孙志民, 耿全如
    2004, 29(3): 269-277.
    摘要: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西两端分别有一个构造急剧转向的地区——构造结, 这里是探讨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场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比显示这2个构造结有: (1)相似的地貌景观; (2)相似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 即都缺失喜马拉雅沉积岩(寒武纪—第三纪); (3)结晶岩系中都有高压变质岩, 且在10 Ma以来均发生过深熔与混合岩化作用; (4)25 Ma以来, 特别是10 Ma以来两地都经历了快速剥露和隆升作用; (5)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间接近, 分别为75 Ma和65 Ma, 均早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其他地区.这些相似性表明: 伸展拆离和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地表过程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西构造结快速剥露的主导因素; 因强烈剥露减压所致的地壳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岩浆向地表减压处的流动在构造结的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青藏高原东部贡觉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K-Ar稀释法年龄
    李忠雄, 陈智梁, 李修忠, GizbertC., BurchfielB.C.
    2004, 29(3): 278-282.
    摘要:
    通过新生代高钾钙碱性中、酸性火山岩的年代学研究来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特征, 首次报道了藏东贡觉盆地新生代7个火山岩样品的K-Ar定年结果.全岩和黑云母的表面年龄均在40.8~46.2 Ma间(平均值为44.2 Ma).样品中放射成因Ar与K构成了一条相关性良好的、几乎通过原点的线性等时线, 表明它们有相同的成因和相近的形成时代, 而且样品中可能既无过剩Ar, 也无放射成因Ar的丢失, 代表着真实的成岩年龄(始新世中期).火山活动发生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50 Ma左右)后形成的构造环境中, 受陆内水平剪切-走滑断裂带控制.结合前人对藏东地区岩浆活动的年代学研究成果, 表明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岩浆活动具多期性.这种多期性可能反映着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壳-幔相互作用.
    地幔柱构造对松辽盆地及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制约
    肖龙, 王方正, 王华, PirajnoF.
    2004, 29(3): 283-292.
    摘要:
    中国东部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通过对区域地震资料盆地沉积记录、火山岩岩石探针和大地构造演化历史的综合分析, 认为地幔柱(柱头直径约500km)在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时形成于松辽地区, 经历了软流圈地幔上涌、地壳抬升与伸展、火山活动, 导致松辽盆地的形成; 由于华北板块向北移动, 始新世时地幔柱(柱头直径600~800km)移动到京津-渤海湾地区, 类似的地质过程形成了渤海湾盆地.
    大别山双河超高压硬玉石英岩显微组构特征及其流变学意义
    王璐, 金振民, 刘祥文, 金淑燕
    2004, 29(3): 293-302.
    摘要:
    硬玉石英岩是大别—苏鲁超高压(UHP) 变质带内重要超高压岩石类型之一, 其变形机制和动力学背景参数(应变、应力、应变速率) 对于全面了解超高压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大别山双河地区超高压硬玉石英岩3个样品中的主要组成矿物硬玉和石英进行显微组构和透射电镜(TEM) 的初步研究.晶格优选方位(LPO) 测量成果表明: 硬玉组构类型与绿辉石相近, 为L, LS型; 石英组构类型主要为单斜对称.TEM研究表明硬玉滑移系以(100) [001]、(110)[001]及(110)1/2[110]为主.石英中位错发育, 滑移系以(0001)[1120]底面滑移为主, 代表硬玉石英岩折返过程中经历的区域性剪切作用
    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凹陷基底火山岩储集性能及影响因素
    余淳梅, 郑建平, 唐勇, 杨召, 齐雪峰
    2004, 29(3): 303-308.
    摘要:
    含油气火山岩储层的研究为石油勘探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利用岩心、薄片及成像测井(FMI)等手段对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凹陷基底火山岩储层的岩性特征、岩相分布、岩石物性(包括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了研究.该区含油气的火山岩主要为中石炭世巴山组(C2b), 包括熔岩(安山岩和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熔岩的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7.4 2 %和0.82× 10-3 μm2; 火山角砾岩类的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9.84 %和0.33× 10-3 μm2.这些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孔、缝为主.与盆地内基底火山岩储集性能最好的腹部石西油田相比, 东部五彩湾凹陷的储集性能略差.火山喷发时的环境、火山岩的岩性岩相。
    云南楚雄盆地波动特征及构造沉积演化
    李儒峰, 马永生, 汤良杰, 郭彤楼, 李建明
    2004, 29(3): 309-316.
    摘要:
    云南楚雄盆地是扬子板块西南缘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 具有复杂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应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方法, 研究了楚雄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主要周期, 得出楚雄盆地存在3个一级沉积波动周期(2 2 0Ma)、6个二级沉积波动周期(1 0 0Ma)、9.5个三级沉积波动周期(4 5Ma) 以及高频波动周期(1 0Ma、5Ma).通过对不同波动单元的波动曲线对比, 得出楚雄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规律: 在古生代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东部的云龙凹陷; 中生代早期, 沉积中心具有自西南向东北, 由盆地边缘向中心迁移的规律, 晚期受构造运动影响, 沉积中心有自东北向西南回迁的趋势.
    塔里木盆地低电阻率油层成因与评价
    赵军, 宋帆
    2004, 29(3): 317-322.
    摘要: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 相继发现了一批低电阻油层, 油层电阻率最低达0.4 5Ω·m, 与水层的电阻率几乎相当.通过对轮南侏罗系J、吉拉克三叠系T和哈得逊石炭系C 3套低电阻油层的地质与实验分析认为, 引起低电阻的主要原因是黄铁矿的局部富集、粘土矿物以及高矿化度束缚水等的附加导电, 提出利用毛管压力资料, 建立油藏物性、油层高度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以及采用高温高压岩电参数等不同的评价方法, 从而使计算的饱和度提高8%~ 2 5 %, 测井解释符合率上升5 %~ 8%.
    露头油藏的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秦长文, 庞雄奇, 姜振学
    2004, 29(3): 323-326.
    摘要:
    露头油藏是一种潜水面控制的特殊油藏, 研究它可以丰富石油地质理论和指导干燥盆地的勘探.通过理论研究和对吐哈盆地七克台油田分析认为, 露头油藏形成于潜水面埋深较大、油源丰富、发育露头圈闭的盆地.这种油藏有2种成藏模式, 一种是在削顶背斜的翼部形成的, 另一种是在侧向岩性封堵的单斜上形成的.露头油藏具有埋藏浅(深度几十至几百m)、形成时间晚、储集层物性好(孔隙度一般大于1 5 %)的特征。
    煤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
    钟玲文
    2004, 29(3): 327-332.
    摘要:
    为了研究煤的储气性能, 笔者对1 2 4个煤样进行等温吸附试验、煤岩测试、工业分析、压汞试验和低温液氮测试.研究表明: (1)煤变质对煤吸附能力具有控制作用, 反射率从0.3%~ 4.2 5 %, 可燃基的Langmuir体积是1 1.2 5~ 4 7.1 6cm3 / g; (2)平衡水煤样吸附量与镜质组含量呈正相关、与惰质组含量呈负相关、与孔隙比表面积、微孔比表面积、微孔孔体积呈正相关; (3)水分、温度对煤的吸附能力有负面影响.煤变质程度不同, 吸附曲线的变化趋势不同: 气煤随着温度和压力增加吸附量一直增大, 说明压力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无烟煤在温度小于6 0℃、压力小于1 5MPa之前, 随着温度和压力同时增加吸附量增大, 说明压力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之后, 吸附量减小。
    西藏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
    郑有业, 高顺宝, 程力军, 李国梁, 冯南平, 樊子珲, 张华平, 郭建慈, 张刚阳
    2004, 29(3): 333-339.
    摘要:
    冲江斑岩铜(金钼) 矿床是近年来在冈底斯造山带中寻找斑岩铜矿最先取得突破的一个大型矿床.矿化、蚀变具中心式、面型分布特点, 其中钾硅化带大体上与强铜矿化带相对应.根据ICPMS测试、辉钼矿Re-Os及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 含矿斑岩高钾富碱过铝, 强烈富集轻稀土(LREE/HREE为8.56~ 23.1), 无Eu异常(平均1.001), 具有微弱的负Ce异常(平均0.84), 微量元素显示Ⅰ型和A型花岗岩的过渡特征, 反映斑岩岩浆作用与拆沉作用及其伴生的软流圈物质上涌有关.矿床形成于中新世(1 4~ 1 6Ma) 陆内造山体制向伸展走滑体制转换的过渡时期
    中太平洋多金属结壳的地球化学特征
    张海生, 赵鹏大, 胡光道
    2004, 29(3): 340-346.
    摘要:
    采用XRF和ICP AES法对中太平洋CA等6座海山的4 0多个站位的多金属结壳中化学元素进行测试与分析, 并结合其他资料对调查区结壳主要成矿元素的含量组成、特征变化、元素间的相关关系以及结壳与水深、地形等重要环境因子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太平洋海山结壳中元素丰度特征具有多种变化类型, 中太平洋结壳主成分和成矿元素丰度明显高于马绍尔群岛, 而与西北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相近; 中太平洋结壳化学元素相关关系分析表明: Ca与P、Al与K呈显著正相关性; Mn与Al呈显著负相关性.研究还发现中太平洋结壳富Co(0.6 3%)而贫Cu(0.1 1 %)及高Fe(1 6.9%)低Mn(2 1.3%)的分布特征, 与深海多金属结核在含量分布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与多金属结核相比: 结壳中Mn组元素含量显著降低, Fe组元素含量和稀土总量明显增大, 尤其是Co和REEs的变化最为突出。
    利用湖泊底泥和粉煤灰制备瓷质砖的实验研究
    梁启斌, 周俊, 王焰新
    2004, 29(3): 347-351.
    摘要:
    将湖泊底泥引入瓷质砖的生产, 既可消除污染, 又能减少传统的瓷质砖生产中所需的粘土.以武汉市东湖底泥和湖北黄石电厂粉煤灰为主要原料, 辅以伟晶花岗岩、石英为添加剂, 设计4个底泥含量分别为4 0 %、5 0 %、6 0 %和70 %的配方, 每一配方压制6片生坯, 分别在1 190, 1 175, 1 160, 1 130, 1 115和1 100℃下烧成.XRD分析显示瓷坯中的莫来石晶相随烧成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1 160~1 175℃烧成的瓷坯的吸水率和断裂模数测试结果分别为0.0 8%~ 0.2 0 %和39.36~ 51.0 8MPa, 表明利用湖泊底泥和粉煤灰作为主要原料可以烧制瓷质砖, 二者的总用量可达75 %~ 80 %.
    固定铝log(Q/K)图解在温泉中的应用
    张展适, 孙占学, 李满根, 王素娟
    2004, 29(3): 352-356.
    摘要:
    为探讨常规和固定铝log (Q/K) 图解法对温泉系统是否有效, 采用WATCH程序, 对江西3个温度较高的温泉, 即庐山温泉、汤湖温泉和横泾温泉, 进行了探测性的研究.采用常规log (Q/K) 图解法计算时, 由于参加计算的4个水样的铝含量均未检出, 计算结果显示只有不含铝的矿物玉髓和方解石相交于温度1 0 0℃附近, 热储总体上没有达到平衡.在采用了固定铝log (Q/K) 图解法并同时考虑冷水的稀释作用计算后, 中低温地热系统中常见的蚀变矿物如浊沸石、纤蛇纹石、萤石和玉髓均显示了较好的收敛性, 收敛的温度大致在1 0 0~ 1 4 0℃.并且上述矿物组合可见于某些温泉的深部钻孔中, 计算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相吻合.结果表明固定铝log (Q/K) 图解法可以恢复温泉系统的热平衡状态
    浅层地下水氯代烃污染天然生物降解的判别依据
    何江涛, 史敬华, 崔卫华, 刘菲, 陈鸿汉
    2004, 29(3): 357-362.
    摘要:
    天然条件下氯代烃生物降解的判别, 是确定氯代烃污染天然衰减恢复治理技术是否可以采用的关键, 可为天然衰减恢复治理技术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分析氯代烃生物降解的特性发现, 地下水环境中氯代烃的生物降解, 必然伴随有第一基质、电子受体、中间产物以及有关的一些间接性指标, 在污染羽状体不同位置及污染羽状体内外产生明显变化, 这些指标的变化均可以不同程度地指示氯代烃生物降解的产生.据此总结出氯代烃生物降解衰减的判别依据分别为电子受体、第一基质(能源和碳源) 及降解中间产物三类指标.
    污染河水中氨氮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
    李志萍, 张金炳, 屈吉鸿, 沈照理
    2004, 29(3): 363-368.
    摘要:
    氨氮是目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一个重要污染源.室内试验选用3种天然砂土作为渗透介质, 以生活污水模拟污染河水, 经过近1 0个月的土柱试验, 发现氨氮在粗砂中第1 7天达吸附饱和, 第1 8— 1 4 0天去除率小于1 0 %, 在中砂中第1 30—1 4 0天吸附饱和, 以后均发生解吸出水浓度大于进水浓度.野外实验凉水河的氨氮浓度为4 6.86mg/L和2 6.95mg/L时, 地下水的氨氮浓度均小于1.1 0mg/L, 表明凉水河对地下水的实际影响不如室内大, 原因是底泥、河床下部渗透介质的厚度和岩性以及河水渗漏量的影响.排污河还清试验表明, 排污河清淤、灌入清水后, 会很明显地把排污河下部渗透介质中的氨氮带到地下水中, 造成地下水的二次污染.
    ABR反应器结构对水力特性的影响
    胡细全, 刘大银, 蔡鹤生
    2004, 29(3): 369-374.
    摘要:
    ABR反应器的结构决定了反应器的流态, 从而控制着可能达到的处理效率.为进行反应器结构优化设计, 首次研究了ABR的下、上向流室宽度比、折流板底端距底板距离和折流板折角等结构参数与ABR水力特性之间的关系.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的典型结构由一系列相同结构单元串联组成.反应器的水力特性可通过研究单个单元的水力特性推知.采用停留时间分布RTD (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方法研究了反应器各结构参数的变化对一个5.2 5L的ABR单元清水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ABR的死区较小, 远低于其他厌氧生物反应器; 流态接近理想推流式; 下、上向流室宽度比不宜过小, 最佳值为1∶3;折流板底端距底板距离与死区在本试验所取范围内(1~ 5cm)成正比关系; 折流板折角以50°左右为佳.
    确定堤坝工程地基渗透系数的敏感分析法
    张宜虎, 杨裕云, 王亮清, 尹红梅
    2004, 29(3): 375-378.
    摘要:
    堤坝工程中地基渗透系数的选取具较大随机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采用敏感性分析理论建立了求解渗透系数敏感性因子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在河南省燕山水库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表明: 覆盖层渗透系数的敏感性最大(> 10-2), 设计应取试验值的大值; 其他部分渗透系数的敏感性相对较小(10-6~10-3), 设计中可取试验值的均值; 对于防渗设施, 只要达到一定密实度, 再降低其渗透系数, 防渗效果不会再有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