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25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内蒙古固阳地区新太古代侵入岩的岩石特征及时代
    张维杰, 李龙, 耿明山
    2000, 25(3): 221-226.
    摘要:
    通过区调填图在固阳地区新发现了一套新太古代TTG质的侵入岩.这套岩石主要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组成, 虽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变质作用, 但仍保存了较完整的侵入岩外貌, 与太古宙灰色片麻岩在外貌上存在明显区别.岩石为钙碱性系列, 总体属TTG岩系的一部分.根据同位素资料确定岩石的年龄为2 40 0~ 2 5 0 0Ma, 属新太古代末期.
    内蒙古临河-集宁深断裂中段早期韧性剪切带及其构造演化
    李龙, 张维杰, 高德臻, 耿明山, 王涛
    2000, 25(3): 227-231.
    摘要:
    临河-集宁深断裂是一条具长期活动历史的复杂断裂带, 以往对其早期演化研究甚少.在1∶5万区调工作基础上, 测制了5条1∶2 0 0 0构造剖面, 室内进行了大量的显微构造观察和组构测量.研究表明, 该断裂太古宙末表现为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高温韧性剪切带, 古元古代地壳在伸展体制下抬升之后又叠加有浅层次的绿片岩相低温韧性剪切活动.中元古代之后转化为脆性断层活动, 控制着不同时期的沉积和岩浆建造.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晋宁期岩浆活动及其演化
    朱云海, PanYuanming, 张克信
    2000, 25(3): 231-231.
    摘要:
    内蒙古固阳县席麻塔一带共轭剪切带的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
    高德臻, 魏荣珠
    2000, 25(3): 232-236.
    摘要:
    通过区调填图在内蒙古固阳县北山新太古代石英闪长岩和中元古代英云闪长岩中发现了韧性剪切带.通过野外调查、应变测量及显微构造、电子探针等方法研究表明, 该韧性剪切带为两组呈共轭组合型式产出, 形成机制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相互挤压作用有关, 为在地球较深层次、在压扁环境下的简单剪切, 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末期, 变质相为绿片岩相.
    内蒙古色尔腾山的推覆构造
    陈志勇, 温长顺, 张维杰
    2000, 25(3): 237-241.
    摘要:
    基于1∶5万地质调查资料和野外重点地区的解剖研究, 结合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阐述了色尔腾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 详细探讨了本区推覆构造的动力学机制, 认为色尔腾山总体为一巨型推覆体, 且造成本区大规模逆冲推覆的主要动力是局部应力场的作用——相向地幔环流体系的隆升.
    内蒙古固阳盆地下第三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胡建中, 潘勇胜
    2000, 25(3): 242-246.
    摘要:
    在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中, 内蒙古固阳盆地缺少下第三系.本次研究在前人划分的早白垩世李三沟组中, 识别出一套杂色碎屑岩系, 重点对这套地层特征、沉积层序、古生物组合、成岩性及构造样式等特征展开了研究, 发现该套地层不整合于早白垩世地层之上, 具有胶结松散、成岩性差、构造样式简单(以断块运动为主)、孢粉组合以被子植物花粉和草本植物花粉为主等特征.在生物组合、成岩性及构造样式等方面与早白垩世李三沟组明显不同.根据生物组合特征, 其形成时代应为老第三纪的渐新世.
    内蒙古固阳福顺店一带渣尔泰山群褶皱构造研究
    高德臻, 李龙, 魏荣珠
    2000, 25(3): 247-252.
    摘要:
    通过区调填图对内蒙古固阳一带渣尔泰山群褶皱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地质演化过程中, 渣尔泰山群主要经历了3期褶皱变形, 即早期的层内褶皱, 主期同斜倒转褶皱与晚期叠加褶皱.早期褶皱形成于中元古代, 系由层间的剪切滑动所至, 主要发育于阿古鲁沟组; 主期褶皱形成于中元古代, 晚期褶皱形成于早古生代; 主期与晚期褶皱均形成于纵弯褶皱机制.由于晚期褶皱对主期褶皱的改造, 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叠加构造网络.
    断陷盆地多次运移成藏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陈建渝, 牛瑞卿
    2000, 25(3): 253-259.
    摘要:
    油气运移一直是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 也是该领域中的难题.以济阳拗陷东北部沾化凹陷中的几个油田为例, 根据原油及烃源岩有机地化分析结果, 特别是生物标志物的组成, 划分原油类型, 进行油源对比, 以探讨断陷盆地中油气多次运移和成藏的特征.研究证明: 沾化凹陷中渤南油田的形成与三次油气运移和成藏过程有关; 位于边缘断裂带的垦西油田是油气交替通过输导层作侧向运移和通过断层作纵向运移聚集的结果; 孤岛类型的古潜山油田的形成主要与油气从老第三纪油藏向上进行第三次运移有关.在断陷盆地内部以侧向运移和充注为主多形成单源油藏, 在断裂带以垂向充注为主常形成混源油藏.油气的多次运移与盆地中断裂活动的长期性和多期性有关.
    “构造坡折带”——断陷盆地层序分析和油气预测的重要概念
    林畅松, 潘元林, 肖建新, 孔凡仙, 刘景彦, 郑和荣
    2000, 25(3): 260-266.
    摘要:
    构造坡折带是指由同沉积构造长期活动引起的沉积斜坡明显突变的地带.渤海湾等盆地的研究表明, 断陷湖盆中存在的构造坡折带制约着盆地可容纳空间的变化, 对层序的发育、沉积体系域及砂体的分布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半地堑盆地中可划分出凸起-缓坡边缘、缓坡-洼陷边缘、陡坡-洼陷边缘、凸起-陡坡边缘等断裂坡折带, 识别了“梳状构造”、“帚状构造”、“叉型构造”等同沉积的构造(断裂) 坡折带样式, 它们控制着特定的沉积相域和砂体的展布形式.构造坡折带是油气藏形成的极有利地带.洼陷边缘断裂坡折带, 如“梳状构造”等构成盆地深部预测勘探的重要领域.
    华北煤变质作用对煤含气量和渗透率的影响
    杨起, 汤达祯
    2000, 25(3): 273-277.
    摘要:
    通过华北和美国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对比, 基于华北煤变质特点, 指出了区域岩浆热变质有利于提高煤层含气量和渗透率, 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在中国, 经受燕山期岩浆侵入影响之前的煤级较低, 因此在快速增温的高温作用下, 煤层气再次发生即“叠加生烃”或“叠加成气”的潜力大, 孔、裂隙系统发育更趋完善, 区域岩浆热变质的生气时间晚而利于煤层气保存.叠加有区域岩浆热变质形成的煤级分带, 包括高煤级煤和中煤级煤在内都将明显提高煤的含气量和渗透率, 因此, 华北地区应重视在区域岩浆热变质煤中寻找煤层气勘探目标.
    煤中有机质二次生烃迟滞性及其反应动力学机制
    秦勇, 张有生, 朱炎铭, 范炳恒, 姜波, 李田忠
    2000, 25(3): 278-282.
    摘要:
    采用自然成熟度系列与其预热残渣系列样品相结合方式, 通过热解模拟方法, 对煤中有机质二次生烃迟滞性显现特征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二次生烃起始成熟度增高, 二次生烃峰位成熟度呈规律性后移, 二次生烃作用“死线”位于Ro=4.0 %左右; 二次生烃峰位成熟度与起始成熟度之差随起始成熟度的增高呈抛物线式演化, 二次生烃的绝对迟滞性和相对迟滞性均呈阶段性演化, 由此可对二次生烃迟滞深度进行预测; 二次生烃半峰宽随起始成熟度呈阶段性演化, 暗示二次生烃起始成熟度位于生油高峰附近的烃源岩, 其生烃量可能相对较大.同时, 原始样品平均活化能的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 它们与热解生烃量及二次生烃迟滞性的阶段性演化特征高度吻合, 揭示出二次生烃作用严格受控于反应动力学的地球化学机制.
    三峡坝区非对称共轭低缓角度剪破裂系
    索书田, 侯光久, 石林, 韦必则, 余永志
    2000, 25(3): 283-289.
    摘要:
    在岩石摩擦流变学理论指导下, 运用构造解析方法, 在三峡坝区岩体内多期的、复杂的破裂系统中, 识别出一个不对称的共轭低缓角度剪破裂系统.几何学和运动学标志证明, 这个影响大坝深层和浅层抗滑稳定性的共轭剪切破裂系统形成较早, 受岩体非均一性制约, 被后期破裂系统切错和改造, 是高流体压力控制下非对称共轴变形的结果.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下中三叠统研究进展
    田军, 张克信, 龚一鸣
    2000, 25(3): 290-294.
    摘要: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下中三叠统包括下三叠统洪水川群和中三叠统闹仓坚沟组.根据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的研究, 结合区域上的岩性对比, 将洪水川群划分为3个岩性单元, 即底部砂砾岩段、中部灰岩夹砂岩段和上部砂板岩段, 属于下三叠统印度阶和奥伦尼克阶.闹仓坚沟组包括闹一段砂砾岩和闹二段砂板岩, 从中三叠统早安尼锡期延续到中安尼锡期.砂岩的常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 大部分砂岩为杂砂岩, 属于复理石盆地的浊积岩范畴; 砂岩稀土元素的特征值接近于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元素的参数值.
    北大别木子店石榴辉石岩的麻粒岩相退变质作用
    张泽明, 钟增球, 游振东, 胡开明
    2000, 25(3): 295-301.
    摘要:
    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岩石化学和变质作用温压条件计算表明, 大别变质地体北部角闪二辉麻粒岩是石榴辉石岩在其抬升过程中经历麻粒岩相退变质作用的产物, 峰期变质作用至少是发生在高压榴辉岩相条件下, 而且地温梯度较低.石榴辉石岩的退变质作用p-t轨迹以早期的近等温降压、中期的近等压升温和晚期的降温降压为特征.这一结果表明北大别变质地体的峰期变质作用并非仅达麻粒岩相.
    欧泊结晶状态和色斑研究的新发现
    尹作为, 赵雁, 田薇
    2000, 25(3): 302-305.
    摘要:
    欧泊的结晶状态和色斑问题一直以来是人们探讨的重要问题.对于区分天然欧泊与人工合成欧泊的重要鉴别特征“丝绢状”和“蜂巢状”色斑的成因问题, 研究甚少.通过宝石学常规测试、扫描电镜、X -射线粉晶衍射等测试手段, 进行测试和分析, 结果表明: 欧泊是由非晶态→雏晶→亚显微隐晶态→隐晶态的这种连续渐变的状态构成, 各状态之间并无截然的界限, 并且可以是这些不同状态的集合体; 提出了欧泊与玉髓之间的宝石学界定标准, 还揭示了两种色斑形成的不同机制: “丝绢”是由天然欧泊内部的显微构造裂隙对光产生散射而形成的, 而“蜂巢”是由合成欧泊自身结构中SiO2球体排布与球体本身透光性决定的.对这两种色斑成因的揭示, 为欧泊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盆地三维构造-地层格架的矢量剪切原理及方法
    田宜平, 刘海滨, 刘刚, 吴冲龙
    2000, 25(3): 306-310.
    摘要:
    三维矢量剪切功能的强弱, 是衡量所建立的盆地三维数字体质量的重要标志.在阐述了基于B-Rep模型的盆地三维数字体矢量剪切原理之后, 探讨了在计算机上实现矢量剪切的技术途径与方法.以线条、填充多边形、曲面和注释4种图元的剪切为基础, 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盆地三维数字构造-地层体的矢量剪切模型, 并且编制了相应的软件.使用这一技术方法和软件系统, 对珠三凹陷进行了实际的矢量剪切分析,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多维分形理论和地球化学元素分布规律
    成秋明
    2000, 25(3): 311-318.
    摘要:
    多维分形模型不仅采用常规的低阶矩统计, 而且采用高阶矩统计对多维分形分布进行度量, 从而能较细致地刻划正常值以及异常值.地球化学元素的正常值往往服从统计学中的大数定量, 即满足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 然而异常值会服从分形分布(Preato).介绍了多维分形领域中的最新发展以及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特别是研究超常元素空间分布和富集规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 通常的统计方法只对应于多维分形围绕均值周围的局部特征.为了有效地研究异常值的分布和富集规律, 建议采用高阶矩统计方法和多维分形方法, 并给出了两种分析地球化学元素, 并突出异常值贡献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可应用于研究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和富集规律, 而且可以区分地球化学背景与矿化有关的异常值.还介绍了该方法在对加拿大B.C.省西北部Mitchell-Sulphurets地区金铜矿化蚀变带研究中的应用.
    地震微破裂成核过程的实验模拟研究
    熊秉衡, 王正荣, 张永安, 佘灿麟, 许昭永, 杨润海, 赵晋明, 王彬
    2000, 25(3): 319-323.
    摘要:
    以透明试件受压破裂过程模拟均匀岩体的破裂过程, 用实时全息干涉摄影系统记录试件应力场分布及其变化, 用瞬态波形自动记录仪记录微破裂的位置和强度.通过两种方式所获数据来探索地震微破裂成核过程与应力场关系.
    提高金刚石钻头工作能力的试验研究
    汤凤林, 杨凯华, 段隆臣, 邹庆化
    2000, 25(3): 324-328.
    摘要:
    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建议从金刚石镀膜、胎体添加稀土元素两个方面来提高金刚石的热稳定性、胎体对胎体的包镶能力及其使用性能.这两个措施为实现以铁代替胎体材料中的钴创造了有利条件.
    金刚石-cBN-硬质合金复合柱齿的理论分析
    马保松, 张祖培
    2000, 25(3): 329-332.
    摘要:
    通过多种分析手段对所研制的金刚石-立方氮化硼(cBN) -硬质合金超硬复合柱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得出了由于B的烧结促进和强化作用、Ni-P的活化烧结作用以及cBN加入, 大大提高了超硬复合柱齿的性能, 同时还分析指出, 在金刚石与基体合金之间存在过渡区, 该过渡区能有效地保护金刚石免受高温损伤, 另外, 该过渡区还大大增强了基体与金刚石之间的结合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