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30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安徽宣城更新世红土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古植被意义
    梁斌, 谢树成, 顾延生, 郭建秋, 阮小燕, 易轶, 黄俊华
    2005, 30(2): 129-132.
    摘要: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在安徽宣城更新世红土中检测出了微量的分子化石,包括正构烷烃、一元正脂肪酸、一元正脂肪醇以及α-正构脂肪酮等.正构烷烃的分布型式表明其来源于低等菌藻类生物和陆生高等植物,其中高碳数正构烷烃主要以C29为主峰,显示流域中的植被类型以木本植物为主; (C27+C29)/(C31+C33) 比值的变化反映出,在以木本植物占优势的背景下,流域中草本植物的相对比例也发生了多次变化.这一比值在本剖面上表现出多阶段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与岩性、粒度变化密切相关,反映出这些参数可能还蕴涵着古气候信息.
    东濮凹陷文东地区沙三段层序地层学特征
    廖远涛, 张世民, 夏鹏远, 何汉坤, 王家豪
    2005, 30(2): 133-139.
    摘要:
    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钻井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包括单井岩心沉积相分析、单井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联井高精度层序划分对比),结合地震层序分析,东濮凹陷文东地区沙三段(Es3) 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 SQ1、SQ2、SQ3、SQ4,可识别出4种主要沉积体系: 湖泊三角洲体系、湖泊体系、重力流体系、扇三角洲体系.综合前述特征,文东地区沙三段层序地层学特征表现为: SQ1在文东斜坡带上发育浅湖相,局部地区发育重力流沉积; 东侧发育扇三角洲体系,并逐渐退积.SQ2—SQ4文东斜坡带上主要发育湖泊体系(滨湖、浅湖、半深湖和盐湖) 与湖泊三角洲前缘亚相; 东侧主要为扇三角洲体系,规模较小.结合层序地层与沉积学特征分析,湖泊三角洲前缘砂体、扇三角洲砂体、重力流砂体是文东地区有利的储集体.
    前陆盆地二级层序内可容纳空间发育演化及三级层序对比
    王家豪, 陈红汉, 王华, 严德天, 赵忠新
    2005, 30(2): 140-146.
    摘要:
    强烈不对称的楔型地层是前陆盆地的典型特点,前隆带地层大量减薄或缺失、前隆带与前渊带三级层序的细分对比是建立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关键.结合前人对前陆盆地岩石圈挠曲变形模拟的认识,经过对库车前陆盆地的实例分析表明,前陆盆地挤压构造活动引起前渊带沉降、而前隆带隆升,导致可容纳空间发育在横向上不协调.可容纳空间的不协调发育与前隆的产生和迁移的动态演化过程相伴随: 在构造的活动期,前隆隆升并向冲断带迁移,盆地变窄变深,可容纳空间发育的不协调性逐渐增强; 在构造宁静期,盆地变宽变浅,可容纳空间整体性发育.因此,前陆盆地二级层序在地震剖面上具双层结构(如库车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卡普沙良群),其下层为一组楔状、向冲断带收缩的退积反射; 上层反射呈带状、延续范围广.层序的对比模式为: 在二级层序的底部,三级层序向克拉通渐次超覆; 在二级层序的中部,三级层序的分布向冲断带渐次收缩; 在二级层序的上部,三级层序分布广泛,可对比性强(如库车盆地下第三系).
    喜马拉雅造山带晚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刘德民, 李德威, 杨巍然, 汪校锋, 张金阳
    2005, 30(2): 147-152.
    摘要: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隆升,在地质学研究中是一个非常让人感兴趣的问题,为了对其进行定量研究,揭示隆升历史及幅度等相关问题,运用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法对研究区淡色花岗岩进行了分析,所取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位于17.0~5.7 Ma之间,小于其地层时代或侵入年龄(40~17 Ma),表明研究区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强烈隆升开始于晚新生代.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来计算可知,研究区内花岗岩5.7 Ma以来的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为18.421 ℃/Ma和0.526 mm/a.5.7~9.2 Ma间的相对抬升与剥蚀速率为0.229 mm/a,9.2~17.0 Ma间的相对抬升与剥蚀速率为0.032 mm/a.用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来计算知,研究区内花岗岩16.2 Ma以来的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为12.963 ℃/Ma和0.370 mm/a,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均小于用磷灰石计算的结果.因此说喜马拉雅造山带从9.2 Ma到现在隆升和剥蚀的速率是处于加快的状态.
    鹰峰环斑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邢作云, 卢欣祥
    2005, 30(2): 153-158.
    摘要:
    柴达木北缘鹰峰环斑花岗岩出露于柴达木地块与南祁连地体之间的柴北缘造山带,是我国发现的又一元古宙环斑花岗岩体.初步研究表明,鹰峰环斑花岗岩是具环斑结构和A-型花岗岩特征的典型的元古宙环斑花岗岩体,且属于A1亚型,岩浆组合具双峰式特征.环斑结构主要由几个钾长石斑晶颗粒形成聚斑,中心有一斜长石内核,斑晶表面具不均匀高岭土化,条纹构造明显且有规律,基质由细粒-微粒的石英组成,有明显重结晶及定向构造; 岩石化学组成以高钾为特征,A/ NKC < 1,A/NK > 1,属准铝质; 微量元素组成上富集Ba、U、Th、Ce、Hf、Sm,亏损Sr、Ta、Nb、Zr、Y,Rb/Sr (0.17~0.6)和Rb/Ba (0.03~0.24) 很低,岩石分异演化程度不高; 稀土元素: REE、Ce、Zr含量高,Ga含量高达25×10-6以上,远远高出其他类型花岗岩,但Eu (0.75~4.3) ×10-6轻度亏损,属轻稀土富集型.通过对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分析,鹰峰环斑花岗岩是发生在板内的一种岩浆作用,是下地壳的麻粒岩受底侵或拆沉作用地幔上涌影响,发生部分熔融,然后经过分异演化形成了碱性的“干”岩浆,并在后碰撞的区域拉伸构造环境下侵位.同时伴随温度的降低,钠质的斜长石从钾长石中出溶,并迁移到钾长石的边沿,形成了具环斑结构的A1型花岗岩.
    昆秦接合部志留-泥盆纪侵入岩及其构造环境
    张智勇, 张克信, 朱云海, 王瑾
    2005, 30(2): 159-167.
    摘要:
    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和年代学研究,确定昆秦接合部存在志留-泥盆纪岩浆活动,采用单颗粒锆石U-Pb定年方法测定侵入岩的形成时代为382~423Ma,即志留-泥盆纪.岩体以小岩株、岩脉及构造岩片产出,普遍受后期构造作用,多数以构造片岩卷入海西期苦海-赛什塘构造混杂岩带内.岩性有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4种,属于典型的钙碱性系列.常量和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其形成于岛弧或陆缘弧及同碰撞构造环境,反映了原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及随后的陆壳碰撞过程.该阶段侵入岩在侵入时代和形成的构造环境上,与东昆仑早古生代岩浆活动一致,因此,昆秦接合部发育的志留-泥盆纪岩浆弧向西可与东昆仑早古生代岩浆岩带相接.志留-泥盆纪侵入岩产出的地质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进一步说明,昆秦接合部地区古特提斯多岛小洋盒形成于弧后扩张作用,与原特提斯洋的关闭紧密相关.
    安徽宁国地区岩-土系统元素迁移及其农业地质环境效应
    徐小磊, 戴圣潜, 刘家云, 陆晓三, 储东如, 路玉林, 周存亭
    2005, 30(2): 168-176.
    摘要:
    通过多条基岩-土壤剖面和区域性土壤地球化学样品的微量元素丰度测试, 分析了宁国地区不同基岩类型地球化学元素在岩石和土壤中分布的基本特点, 表明同一地层的岩-土系统在不同地点有基本相同的元素迁移规律, 导致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受控于其下地质单位的空间分布, 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Fe、Mn、Cu、Mo、Zn、B6种元素表现出在南华纪-寒武纪地层中向土壤强烈富集的趋势.岩-土系统元素迁移特点对宁国市天目山区重要名优特产品-山核桃的生长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该区主导性名特优产品——山核桃, 应该选择南沱组、兰田组、杨柳岗组、华严寺组、西阳山组等地层出露的地段种植才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
    云南芦子园铅锌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特征
    夏庆霖, 陈永清, 卢映祥, 蒋成兴, 刘红光, 吕志成
    2005, 30(2): 177-186.
    摘要:
    云南省保山—镇康古生代沉积盆地的上寒武统碳酸盐岩中发育有脉状铅锌矿体, 它们均受地层和构造的双重控制. 芦子园铅锌矿是该区此类型规模最大的一个矿床, 矿体赋存于沙河厂组的大理岩及大理岩化灰岩中.其原生矿金属矿物组合为: 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黄铁矿和磁铁矿.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绿泥石化、硅化、黄铁矿化和大理岩化等.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该地区铅锌矿化经历中低温(160~280℃) 和中高温(280~420℃) 2个主要矿化阶段.芦子园铅锌矿的硫、铅同位素组成具有变化范围窄、相对均一的特点(δ(34S)=9.23×10-3~10.17×10-3; w(206Pb)/w(204Pb)=18.224~18.338, w(207Pb)/w(204Pb) =15.715~15.849, w(208Pb)/w(204Pb)=38.381~38.874), 其矿石硫与铅同位素都反映了成矿过程曾受到岩浆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 镇康地区铅锌矿为与上寒武统局部层位和隐伏岩体有关的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Ⅰa型褐色金刚石结构缺陷的同步辐射白光形貌特征
    陈美华, 陈征, 狄敬如, 路凤香, 巫翔
    2005, 30(2): 187-190.
    摘要:
    同步辐射白光形貌术具有射线强度大、准直性好、摄谱时间短、分辨率高等特点, 是无损研究晶体缺陷的有效工具.采用该方法对产自山东蒙阴、辽宁瓦房店和湖南沅江3个矿区的31颗典型金刚石样品进行了研究.白光形貌像揭示, 金刚石中普遍存在晶体结构畸变的特征, 并且变形程度不等, 部分严重变形晶体具有异常劳埃衍射式样; 其衍射斑点的形态、衬度及条纹变化反映了金刚石晶体结构变形的程度和复杂性.晶格的完整性与金刚石的褐色强度无明显相关性.该类结构缺陷与金刚石的复杂形成过程和深部保存条件有关.
    尖晶石型CoAl2O4纳米粉体的合成及表征
    罗红玉, 田熙科, 杨超, 皮振邦
    2005, 30(2): 191-194.
    摘要:
    铝酸钴(CoAl2O4) 是目前世界上最耐候、耐光、耐热、耐化学品的尖晶石型钴蓝颜料, 为了解决传统钴蓝制备方法存在的能耗高、产品粒径分布不均匀、易团聚等问题, 尝试采用柠檬酸盐凝胶法合成了尖晶石型CoAl2O4纳米粉体, 对样品进行了TG-DSC、XRD、SEM等分析, 考察了前驱体凝胶的热分解过程, 以及煅烧温度对CoAl2O4晶化程度和粒度的影响. 确定了钴蓝最佳合成条件为: n(Co2+)/n(Al3+) =1∶3, 柠檬酸与金属离子摩尔比为1∶1, pH值约为6.5, 煅烧温度为800℃.结果表明, 采用柠檬酸盐凝胶法成功合成了平均粒径为60nm, 粒度分布均匀的尖晶石型CoAl2O4纳米粉体, 该法具有合成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等优点.
    纳米粒子的熔点与粒径的关系
    瞿金蓉, 胡明安, 陈敬中, 韩炜
    2005, 30(2): 195-198.
    摘要:
    推导纳米粒子的熔点与其粒径的定量关系, 并从热力学的角度阐明纳米粒子烧结过程的实质及烧结温度与粒径的关系.利用热力学及表面化学的有关理论, 虚拟固相和液相之间的相变过程, 根据相平衡条件, 将纳米粒子的熔点与粒径联系起来, 并以金属铅(Pb) 为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 纳米粒子粒径越小, 比表面自由能越高, 其化学势则比相同条件下的块状固体高很多, 导致其熔点和烧结温度大大低于同样材质的块状固体.以金属Pb为例, 通过熔点和粒径之间的定量关系计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因此纳米粒子的熔点和烧结温度与其粒径有关, 即粒子越小, 熔点和烧结温度越低.
    基于5P成矿预测与定量评价的系统勘查理论与实践
    孙华山, 赵鹏大, 张寿庭, 夏庆霖
    2005, 30(2): 199-205.
    摘要:
    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提出, 人们越来越多地从系统的角度来理解和解决地学及其相关的问题, 系统勘查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系统勘查是对矿产勘查过程中涉及到的种类繁多的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有序排列的过程; 同时, 构建系统勘查数学模型以满足矿产勘查信息化发展的需要.5P成矿预测体系是对这一要求的良好体现.本文在充分分析了以往矿产勘查定量评价模型的基础上, 指出了以往成矿预测与定量评价中对上级控矿因素的作用缺乏必要的考虑, 这有悖于系统勘查的完整性准则.事实上, 上级控矿因素不仅对下级控矿因素具有作用, 而且还会通过下级控矿因素对下级勘查目标具有作用或影响.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对上级控矿因素对下级勘查目标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给出了上级影响权重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 对以往成矿有利度函数进行了改进, 并以滇西北三江南段与喜山期富碱斑岩有关矿产勘查为例, 构建了一个基于5P成矿预测体系的系统勘查数学模型, 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 对铜-钼-金找矿有利地段进行了定量预测.结果表明, 所圈定的预测靶区与已知的铜钼金矿化地段有较高的符合程度, 从而证明了本文提出方法的可行性.
    相山矿田低温热水及其与铀矿化关系
    邵飞
    2005, 30(2): 206-210.
    摘要:
    从矿田现代温热水入手, 运用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等手段, 结合地热基础理论与方法, 剖析了典型矿床地温特征, 对温热水的补给源、热源进行了研究; 结合铀成矿机理分析, 探讨了热水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认为相山矿田温热水属隆起断裂型热水, 大气降水为温热水的主要补给源, 地下水深循环及放射性生热为温热水获得热量的主要途径, 热水活动对铀成矿作出了重要贡献, 铀源主要来自水-岩作用, 形成了受基底构造和火山盖层构造联合控制的地温高场、温热水及铀矿化于一体的空间组合.
    敦煌盆地中、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分析
    江平, 范小林
    2005, 30(2): 211-214+254.
    摘要:
    敦煌盆地油气勘探能否取得突破取决于盆地中源岩的生烃潜能和圈闭的有效性.运用含油气系统研究思路, 结合野外露头观察和盆地充填序列特征的分析, 对盆地侏罗系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源岩、储集岩、盖层及上覆岩层) 和作用过程(可能生成的油气运移、聚集、圈闭) 进行定性评价和综合解释, 结合露头岩样的有机地化分析和露头剖面的油气地质解释, 推测出该盆地西端南部中、下侏罗统的暗色泥岩和含煤岩系中的炭质页岩为主要的烃源岩, 而其间的不整合面上的砂岩层为主要的储集体和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系.
    莺歌海盆地高温超压环境下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姜涛, 解习农
    2005, 30(2): 215-220.
    摘要:
    莺歌海盆地由于独特的沉积地层和温压场特征, 使得盆地内的储层成岩演化也具有了与众不同的过程和特点.通过对莺歌海盆地内有钻井证实的两种超压体系类型(自源型和传导型) 的对比研究, 阐明了其成因差别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并详细论述了高温超压环境下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1) 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控制; (2) 高地温梯度使砂岩的孔隙度衰减较快; (3) 超压保存了一部分原生孔隙, 这是深部储层还具有高孔隙度的最主要原因; (4) 超压通过溶解等成岩作用产生了一些次生孔隙; (5) 流体压裂突破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裂缝, 有效地提高了储层渗透性.
    阳霞凹陷超压成因及与油气成藏关系
    石万忠, 陈红汉, 张希明, 陈惠超
    2005, 30(2): 221-227.
    摘要:
    地层超压的形成和分布不仅与油气的运聚成藏有关, 而且还直接影响油气钻井工程.因此, 超压的研究和预测成为当今含油气盆地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阳霞凹陷属于库车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 钻井揭示凹陷内有超压发育.笔者应用测井资料、测试资料和地震资料分析了阳霞凹陷内超压的成因以及超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得出以下认识: (1) 在阳霞凹陷内, 上第三系吉迪克组膏泥岩中的超压是以欠压实成因为主控因素, 下第三系和白垩系中的超压是以构造成因为主控因素, 形成了上下两套成因机制并不完全相同的超压系统. (2) 从构造演化时间上来看, 巴西盖组与巴什基奇克组的超压形成时间最晚在上新世的库车组时期, 早于油气大规模运移时期(库车晚期—第四纪西域期).由于缺少断层的疏导, 积聚的超压无法通过断层释放, 阻挡了后期油气在巴西盖组与巴什基奇克组中聚集成藏, 使得库1井所钻遇的圈闭成藏规模不足.
    川西南震旦系储集层有机包裹体在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唐俊红, 张同伟, 鲍征宇, 张铭杰
    2005, 30(2): 228-232.
    摘要:
    有机包裹体在油气成因、运移和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川西南震旦系灯影组储层中次生成因孔洞缝发育, 经历了多期白云石和硅质充填.对不同期次充填矿物中的有机包裹体特征及荧光进行了观察, 测定了各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 其主峰分布在120~150℃、160~190℃和200~210℃; 并采用真空破碎法对各期有机包裹体的化学成分及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 其化学成分以CH4和CO2为主, 各期中的w(CH4)含量分别为10.09%~22.08%、27.06%~40.40%和55.33%~74.01%, 相应的w(CO2)/w(CH4)值为3.37~5.87, 1.20~2.20和0.26~0.63.CH4和CO2的碳同位素组成分别为(-50.7~-28.4)×10-3和(-18.3~-3.6)×10-3.据此追述了研究区油气的成因性质、油气的演化和运移.结果表明, 研究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的天然气为油型气; CO2主要为有机成因, 有少量为无机成因; 研究区存在有3期以上的油气运移, 且各期油气演化程度不同.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构计算方法
    桂树强
    2005, 30(2): 233-240.
    摘要: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支挡工程措施已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 其设计与计算方法仍然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这种技术是在抗滑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对于普通抗滑桩, 其受力状态更加合理. 从这种治理措施的地质与物理模型出发, 建立了其力学与数学模型, 并最终得到其内力分布的解析解, 为其结构设计奠定了基础.将双参数法引入到土抗力模数或地基系数的计算中, 并贯穿到整个结构计算中.分别按刚性桩和弹性桩2种物理模式, 将锚索视为弹性绞支座, 利用抗滑桩和锚索位移变形协调条件, 计算出锚索的设计拉力及桩身的内力分布.结合三峡库区秭归县水田坝乡下土地岭滑坡治理工程介绍了这种滑坡治理措施的应用, 并与原普通抗滑桩设计方案进行了技术与经济对比分析, 体现出这种抗滑结构的优越性.
    复杂滑坡体地下水分层观测技术与应用
    孙云志, 苏爱军
    2005, 30(2): 241-244.
    摘要:
    滑坡勘测与防治工程实践证明, 地下水是滑坡体稳定性分析的敏感因子.因此, 获取滑坡体地下水位是滑坡勘测的重要目的之一.由于滑坡体组成物质的多样性与透水性差异, 滑坡体存在不同类型的地下水, 即多层地下水位.钻孔终孔水位所代表的是滑坡体综合水位, 不能区分滑坡体中存在的多层地下水位.应用地下水分层观测技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系统地介绍了滑坡体地下水分层观测技术, 并以三峡工程库区和平广场、黄腊石滑坡为例, 分析了地下水分层观测成果对滑坡防治工程的意义.
    太原市深层孔隙水的水化学分带性及其地球化学模拟
    郭清海, 阎世龙, 蒋方媛
    2005, 30(2): 245-249.
    摘要:
    太原市深层孔隙水具有明显的水化学分带性, 具体表现为由山前到盆地依次分布硫酸-重碳酸型水、重碳酸-硫酸型水、重碳酸型水, 且各类地下水均大体在南北向上呈条带状展布, 这与补给水的水化学状况密切相关.利用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建立一系列地下水混合模型对深层孔隙水的水化学形成过程进行模拟, 结果显示: 盆地北部的深层孔隙水受到北部边山岩溶水、盆地北部浅层孔隙水、汾河水的补给, 其中北部边山岩溶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源; 盆地西部的深层孔隙水由西部边山岩溶水与盆地西部浅层孔隙水混合而成; 盆地南部的深层孔隙水则由盆地北部与西部的深层水混合而成.混合作用是控制区域水化学状况的最重要的因素.
    基于WEB的浙江省降雨型滑坡预警预报系统
    张桂荣, 殷坤龙, 刘礼领, 谢剑明
    2005, 30(2): 250-254.
    摘要:
    滑坡发生的最主要诱发因素是降雨.基于浙江省淳安、磐安、庆元和永嘉4个县的历史滑坡资料, 在研究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过程与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时间上的对应关系, 建立起滑坡灾害时空分布与降雨过程的统计关系, 确定区域性滑坡的临界降雨量和降雨强度阀值的基础上, 开发出了降雨型滑坡预警预报系统, 其中采用临界降雨量模型和有效降雨量模型来进行预警预报.系统留给浙江省气象台一个传送数据的接口, 气象台将每天按时上传降雨数据, 数据保存在后台数据库MicrosoftSQLServer中.建成的系统能够自动获取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时间与降雨量实时曲线, 当降雨量达到降雨强度阀值时, 触发MAPGIS图件, 在Internet上发布区域预警预报信息, 并提供预警措施.
    城市管网数据模型与网络逻辑拓扑关系
    朱明, 薛重生, 李丹, 钟霞, 张心彬
    2005, 30(2): 255-258.
    摘要:
    城市市政网络系统是城市地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运用Catalog, Geodatabase中间件技术, 构造十堰市燃气管网数据库, 将GIS外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GBMS) 与燃气管网调度管理系统(DMS) 有机地集成在基于GIS空间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平台上, 实现了对管线几何关系数据、逻辑关系数据和实时动态监测数据的统一管理.通过管线要素类和要素集建立市政管网空间数据的几何拓扑关系, 通过Catalog和Geodatabase建立管网的逻辑拓扑规则和准确表征专业管道物理网络的各种连接关系及其流动系统的动力学关系, 在实时监控网络数据接口的支持下, 通过SKADA和RTU系统获取管道流体的物理特征实时数据, 为燃气调度和事故预警提供动态监测空间位置信息和管道维护检修的决策支持信息.系统集成基于C/S和B/S体系结构, 具有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