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36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基础地质
    浙江宁波育王山山前隐伏断层勘探和新活动时代
    杨晓平, 袁洪克, 宋新初, 王里, 刘保金, 叶建青, 陈献程, 周本刚
    2011, 36(6): 967-976. doi: 10.3799/dqkx.2011.102
    摘要:
    利用浅层地震勘探资料和钻探资料, 揭示出宁波育王山山前隐伏断层的存在.8条浅层地震勘探剖面资料显示, 育王山山前隐伏断层距山前600~1200m, 断错盆地基底面, 可能向上延伸到盆地底部的第四纪地层中.用光释光测年和孢粉分析方法, 对钱家钻孔中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年代确定, 认为大楔盆地西缘盆地内的第四纪地层为晚更新世以来的堆积.钻探资料显示, 钱家和岭南钻孔组中均揭露出侏罗纪凝灰岩中的断层破碎带和断层面.其中, 钱家钻孔联合剖面中断层破碎带宽8.5m, 岭南钻孔联合地质剖面中发现2条断层, 其中一条断层的破碎带宽5m.岭南DQZK6孔埋深35m的上更新统下段黏土中断层面倾角70°, 擦痕近垂直; 钱家QJZK8孔中, 埋深约35m的黏土层中断层面倾角也为70°.断层晚更新世早期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034~0.046mm/a, 属于晚更新世早期弱活动断层.上断点埋深约35m, 断层的错动不会对地面建筑物形成直接破坏.
    南黄海千里岩附近海域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李官保, 刘保华, 赵月霞, 李炜, 姜丽丽
    2011, 36(6): 977-984. doi: 10.3799/dqkx.2011.103
    摘要:
    南黄海千里岩附近海域是千里岩隆起区地震活动较强烈的区域, 对该区域新近获得的单道地震剖面的分析表明, 海底第四纪沉积层中发育较多的褶皱和断层构造, 断层以逆断层为主, 褶皱则主要为平缓斜歪褶皱, 为断层活动引起.褶皱和断层构造多形成于中更新世以前, 千里岩断裂等部分断层最新活动至晚更新世, 且具有生长断层的特征, 反映了区域较强的活动性.研究区新近纪-中更新世的构造变形可能与南黄海最新一期构造运动有关, 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的产物.
    雪峰山西侧梵净山—桑植地区构造变形特征
    周小军, 李三忠, 王岳军, 刘静
    2011, 36(6): 985-992. doi: 10.3799/dqkx.2011.104
    摘要:
    梵净山—桑植地区是雪峰山西缘扩展构造带的一部分, 该区构造变形复杂, 阐明该地区构造变形特征, 不但能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江南—雪峰隆起带及其周缘的构造变形特征, 而且能够更好的指导我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本文通过对该区域复杂构造特征的详细解析, 厘定出该区发育了NEE-EW和NE走向两幕印支期变形, 以及NE向和NNE-NS走向两幕燕山期变形.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认为印支期的构造变形, 主要与古特提斯洋的关闭、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剪刀式拼合有关; 燕山期的构造变形, 主要与伊泽奈崎板块和库拉-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
    海原-六盘山地区活动构造的活动时间厘定: 来自光释光测年的限定
    肖骏, 陈汉林, 林秀斌, Karl-HeinzWyrwoll, 王旭龙
    2011, 36(6): 993-998. doi: 10.3799/dqkx.2011.105
    摘要:
    海原-六盘山地区位于现今青藏高原东北部, 该地区活动构造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地震安全评价提供依据, 也可以为第四纪青藏高原的扩展提供限定.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运用光释光定年技术, 限定研究区活动构造的活动时间.研究显示, 海原-六盘山断裂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在晚第四纪存在剧烈活动, 产生了如角度不整合(夷平面)、褶皱和断层构造.这些结果表明, 研究区应该作为地震安全评价的重点关注区域, 同时也显示青藏高原东北部在晚第四纪存在持续的扩展.
    中国东海的224Ra
    门武, 刘广山, 陈敏, 黄奕普
    2011, 36(6): 999-1008. doi: 10.3799/dqkx.2011.106
    摘要:
    用锰纤维富集—射气法测量了东海水体中的224Ra, 研究了东海夏季和冬季水体中224Ra的水平与垂直分布, 夏季224Ra比活度为<LLD~5.88Bq/m3, 平均值为0.85Bq/m3; 冬季为<LLD~7.50Bq/m3, 平均值为0.72Bq/m3; 两个季节表层水224Ra的分布趋势大致相同, 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 水体中224Ra的活度很快降低, 高224Ra浓度海区位于离岸100km的范围内, 为0.5~7.5Bq/m3.黑潮流224Ra活度最低, <0.13Bq/m3.中部陆架水中的224Ra浓度为0.13~0.50Bq/m3.东海水体中的224Ra呈现为2种不同的垂直分布形式.利用一维稳态模型, 由水体中224Ra的水平分布计算出该海域的水平涡动扩散系数为(7.1~88.9)×106cm2/s, 垂直涡动扩散系数为2.18~163cm2/s.利用224Ra的垂直分布估算了浙江沿岸上升流的流速, 夏季为(8.4~13.3)×10-3cm/s, 冬季为(16.3~16.8)×10-3cm/s.
    海南抱伦金矿含金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意义
    王朝文, 洪汉烈, 钟增球, 张小文, 王婧, 李方林, 徐亚军
    2011, 36(6): 1009-1020. doi: 10.3799/dqkx.2011.107
    摘要:
    为了了解抱伦金矿的成因条件, 利用岩相学和拉曼光谱分析方法对不同期次含金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 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可分为2种类型, 即CO2-H2O包裹体和H2O溶液包裹体.CO2-H2O包裹体以CO2为主, 含有CH4, 主要存在于成矿期金-石英脉和金-多金属硫化物脉中, 多为原生包裹体, 孤立分布或成群分布, 气液比变化大, 显示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组合特征.H2O溶液包裹体, 主要存在于石英-碳酸盐脉中.显微测温结果显示, 成矿期Ⅰ和成矿期Ⅱ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为248~376℃和213~320℃, 成矿后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40~244℃.成矿流体主要为CO2-H2O-NaCl热液体系, 在成矿期Ⅰ和成矿期Ⅱ主要为中、低盐度(0.80%~16.05%NaCl equiv), 并且富含挥发分(密度0.21~0.85g/cm3); 在成矿期后, 温度、盐度和CO2含量都相对降低; 成矿晚期, 方解石碳、氧同位素δ13C(PBD, ‰)和δ18O(PBD, ‰)分别在-6.86~-13.14和-10.64~-14.51之间, 均指示流体主要以深源岩浆为特征, 流体在运移过程中发生了水岩反应、蚀变, 同时受到围岩有机质的混染.这种水岩反应以及由温度和压力降低所导致的不混溶作用可能是金矿金沉淀的主要因素.
    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岛弧带特提斯洋盆闭合后的地壳伸展作用
    江军华, 王瑞江, 曲晓明, 辛洪波, 王振中
    2011, 36(6): 1021-1032. doi: 10.3799/dqkx.2011.108
    摘要:
    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端的班公湖地区分布着一系列南北向和东西向岩脉: 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系统分析和锆石U-Pb LA-ICP-MS年龄测定, 指出这些岩脉代表了班公湖中特提斯洋盆闭合后的地壳伸展事件.呈南北向产出的花岗斑岩脉13个锆石颗粒测试结果给出了79.59±0.32Ma(MSWD=1.08)的加权平均年龄; 既有南北向也有东西向产出的闪长玢岩脉6个锆石颗粒给出了75.9±1.2Ma(MSWD=2.8)的加权平均年龄.这些结果表明班公湖岛弧带发生在晚白垩世的地壳伸展作用一开始只沿东西向进行, 稍后南北向也开始伸展.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2种脉岩都具有岛弧岩浆特征, 这是由于岩浆源区的印度洋MORB型地幔受到了来自俯冲沉积物熔体的交代.处于较深部位的闪长玢岩源区参与交代的沉积物熔体大体在1%~10%之间, 部分熔融程度约为8%~15%;处于较浅部位的花岗斑岩源区参与交代的沉积物熔体约在10%~15%之间, 部分熔融程度大于15%.
    微生物席成因构造形态组合的古环境意义: 以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为例
    汤冬杰, 史晓颖, 李涛, 赵贵生
    2011, 36(6): 1033-1043. doi: 10.3799/dqkx.2011.109
    摘要:
    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crobially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MISS)是由微生物与沉积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生物-沉积构造, 可作为早期微生物群活动的重要标识, 但对其指示古环境的研究尚显不足.华北地台南部中-新元古代汝阳群(Pt2)和洛峪群(Pt3)以近岸浅水陆源碎屑沉积为主, 其中发育大量MISS, 包括多向波痕、微生物席稳化波痕、微生物席碎片、微生物席平滑波痕、多种微生物席脱水形成的砂裂及不规则网状生长脊等.研究表明, 在潮坪环境中MISS最为发育.地势差异对水动力、基底暴露、水分补给和沉积条件等环境因素具有显著控制作用, 影响微生物席的发育与结构, 因此, MISS的形态组合特征能够反映沉积微相变化.研究发现, 在潮上带以微生物席脱水形成的砂裂构造为主, 潮间带上部以破坏-改造型构造为主, 潮间带下部-潮下带一般少见原位MISS, 但可见再沉积微生物席碎片.据潮间带下部至潮上带上部MISS产出类型及其形态组合分析, 识别了4个MISS形态组合带, MISS形态组合由潮间带下部至潮上带上部的变化反映了古地形由低到高的明显变化.
    山东东营凹陷古近纪湖相藻礁群落结构及古生态特征
    李国山, 王永标, 卢宗盛, 廖卫, 侯玮伟
    2011, 36(6): 1044-1052. doi: 10.3799/dqkx.2011.110
    摘要:
    地质历史上的生物礁主要为海相生物礁.海相生物礁中生物种类丰富, 而且常常出现在正常的海洋环境中.陆相湖泊生物礁则极为少见, 而且造礁生物种类单调, 常常出现在特有的湖泊环境.山东东营凹陷古近纪湖相藻礁主要由绿藻门的枝管藻形成礁体的骨架, 蓝细菌藻纹层起粘结作用.居礁生物种类十分单调, 但数量丰富, 主要包括广盐性的介形类、小型腹足类和龙介类.在湖相藻礁建造过程中, 早期碳酸盐成岩作用产生的纤维状方解石十分发育, 对加固枝管藻骨架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 大量早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存在表明当时湖泊水体的碳酸盐饱和度较高.藻礁发育的古近纪在世界许多地方出现蒸发岩沉积, 反映藻礁总体是在气候比较干旱的时期形成的.枝管藻藻礁不但对古生态和气候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而且对油气储集层的研究勘探也有重要价值.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不同地史时期沥青的钼同位素组成及意义
    张海强, 周炼, 王瑾, 苏洁, 曹菱, 戴梦宁
    2011, 36(6): 1053-1063. doi: 10.3799/dqkx.2011.111
    摘要:
    对四川广元地区寒武纪、二叠纪和石炭纪部分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沥青的Mo同位素和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该区不同时期沥青的δ98Mo有较大的变化范围(+0.34‰~+1.71‰), 总体上, 接近缺氧沉积岩δ98Mo的范围.寒武纪海相地层中沥青具有明显的δEu正异常(0.75~1.68), 其Mo、Ni、V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含量相对较高, 且具有明显偏重的δ98Mo(1.17‰~1.71‰), 特别是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的一个样品(Hs-qzs)出现明显的δEu正异常(1.68), 可能与同期强烈的海底热液活动有关.热液喷发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硫化氢, 导致偏重δ98Mo以及Mo、Ni、V等元素的富集.虽然该区不同时期的海相碳酸盐岩中沥青的TMVTMNi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但是不同时期(寒武纪、二叠纪和石炭纪)沥青的δ98Mo与V/Ni比值的分布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可能与来源不同有关, 暗示δ98Mo有可能仍然保存着部分源岩的性质, 特别是下寒武统筇竹寺组(Hs-qzs)的TMVTMNi相对偏高, 可能与海底热液作用及后期相对较强的降解作用有关.
    能源地质
    南堡凹陷混源油分布与主力烃源岩识别
    李素梅, 庞雄奇, 万中华
    2011, 36(6): 1064-1072. doi: 10.3799/dqkx.2011.112
    摘要:
    南堡凹陷油气源尚不清晰.首次采用单体烃碳同位素、结合生物标志物对全凹陷范围的原油和烃源岩进行了精细地球化学研究.分析表明, 拾场次洼沙三段烃源岩(Ⅰ类)发育高丰度的4-甲基甾烷与硫芴系列、贫伽玛蜡烷, 单体烃碳同位素为"斜直线型", 相关原油分布于高柳深层; 南堡凹陷南部沙二+三段源岩(Ⅱ类)伽玛蜡烷较发育, 但4-甲基甾烷不太发育, 其他特征类似于Ⅰ类源岩, 相关原油发现于潜山; 南堡凹陷沙一段-东三段烃源岩(Ⅲ类)富含重排甾烷与孕甾烷系列, 单体烃碳同位素较轻且近"W"型, 相关原油主要分布于南堡4、5号构造带.发现南堡油田1、2号构造带、老爷庙、高柳中浅层原油具有界于Ⅱ、Ⅲ类源岩(及相关原油)间的同位素与生标特征, 系混源油, 定量预测出混源油中沙二+三段源岩的贡献最高达82%.本研究关于Es2+3系南堡凹陷重要的油气源的认识不同于以往研究, 为该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基于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的高精度三维沉积体系: 以渤中凹陷西斜坡BZ3-1区块东营组为例
    朱红涛, 杨香华, 周心怀, 李建平, 王德英, 李敏
    2011, 36(6): 1073-1084. doi: 10.3799/dqkx.2011.113
    摘要:
    基于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理论及三维可视化技术, 结合3D高分辨率地震资料, 对渤中凹陷西斜坡BZ3-1区块东营组层序进行高精度三维沉积体系分析.研究将东营组古沟谷分为V型、U型、W型及复合型4种类型, 并详细刻画不同类型、不同期次的古沟谷从上游-下游的分叉、汇合的充填特征及其从发育-消亡的不同时期演化特征.研究区地震多属性异常区域在平面上多紧靠断层的下降盘, 呈规模不一的扇状展布. 结合测井曲线、岩心、地震相、地震多属性特征等分析可知, 东营组层序沉积相类型分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 同时对不同相带边界进行了定量厘定.高精度三维沉积体系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三级层序发育于二级层序的不同体系域, 会导致三级层序的体系域沉积体发育特征产生不同.SQd3层序发育于二级层序的低位体系域, 其低位体系域的扇体规模要远远大于高位体系域的扇体; SQd2L层序发育于二级层序的水进体系域, 其低位体系域三角洲朵体规模与高位体系域的三角洲朵体相当; SQd2u层序发育于二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 其高位体系域三角洲朵体规模远远大于低位体系域的三角洲朵体.
    东营凹陷生油增压成因证据
    郭小文, 何生, 宋国奇, 王学军, 王冰洁, 黎娜, 罗胜元
    2011, 36(6): 1085-1094. doi: 10.3799/dqkx.2011.114
    摘要:
    东营凹陷沙四段和沙三段普遍存在异常高压, 泥岩声波时差对超压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 超压段均对应异常高的声波时差值, 而且泥岩声波时差随着岩石颗粒垂直有效应力的减小而增加.利用东营凹陷丰富的测井、测试和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超压成因, 在确定超压泥岩和砂岩均属于正常压实的基础之上, 提出生油作用为超压的主要成因机制.主要证据有: (1)超压泥岩不具有异常低密度特征; (2)超压段泥岩密度与岩石颗粒垂直有效应力缺少线形关系; (3)东营凹陷超压砂岩不具有异常高的原生孔隙度和地温梯度; (4)超压顶界面深度范围为2000~3000m, 随着烃源岩埋深的增加而增大, 所对应的成熟度Ro(%)为0.50%~0.75%, 温度大约为87~123℃; (5)超压烃源岩现今仍具有很强的生油能力; (6)超压带内钙质泥岩的存在使超压具有很好的压封闭条件; (7)烃源岩中发育大量的裂缝; (8)超压储层主要为油层或者油水同层, 水层很少.东营凹陷砂岩超压主要是由烃源岩中排出的高压流体运移至储层中而发生超压传递造成的.
    松南西斜坡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沉积相及展布规律
    郭佳, 邓宏文, 王红亮
    2011, 36(6): 1095-1104. doi: 10.3799/dqkx.2011.115
    摘要:
    为厘清坳陷湖盆缓坡背景下形成的浊积体的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 选取松南西斜坡缓坡带晚白垩世青一二段发育的滑塌浊积体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岩心和钻测井资料, 并结合地震解释, 对其沉积相及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该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体系, 作为油气储层的滑塌浊积岩可以识别出浊积水道、浊积舌状体、浊积席状砂3种微相类型; 在沉积相对比与平面展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坳陷湖盆缓坡带浊积体沉积发育模式, 认为研究区发育的浊积岩主要为线物源、砂泥质浊积岩沉积模式; 与断陷盆地发育的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相比, 由于大型坳陷盆地缓坡带断裂作用弱, 构造坡折带坡度小, 三角洲前缘沉积物再搬运作用相对较弱, 浊积岩规模相对较小、粒度较细.此外, 与断陷盆地不同, 坳陷湖盆内滑塌浊积岩主要发育于三级旋回(层序)基准面上升期, 在四级旋回内浊积岩的富集也与湖侵作用密切相关.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深水湖底扇厘定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物源追踪
    张建光, 姚光庆, 陈亚兵, 樊中海, 林社卿, 杨永利
    2011, 36(6): 1105-1118. doi: 10.3799/dqkx.2011.116
    摘要:
    针对南襄盆地泌阳凹陷程店深水区湖底扇沉积体, 进行了岩心、粒度、薄片、重矿等测试资料、砂体结构及地球物理响应的综合分析.结果发现, 湖底扇砂体横向与平面结构呈现孤立特征, 岩性总体偏细, 具粗粒岩性, 以块状岩相为主体, 显示出砂质碎屑流流态特点, 含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的层理发育的岩相, 2类岩相具分异粒度特征.湖底扇沉积体显示出明显重力流性质, 兼具牵引流特点, 为复合式搬运机制, 其发育受控阵发性洪水作用、盆地幕式旋转掀斜作用及沉积缓倾斜坡因素, 是深水背景下洪水成因湖底扇沉积.为追踪其物源, 分别从侯庄三角洲与湖底扇区选取砂岩样品, 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分析, 结果显示: 程店湖底扇与侯庄三角洲区砂岩样碎屑锆石测点年龄分布具相似特征, 碎屑锆石表面年龄分布显示单峰特征, 集中在166~115Ma, 该年龄段锆石类型以岩浆成因为绝对主体, 含少量变质锆石; 同时在247~210Ma、475~412Ma、813~663Ma、3489~1692Ma几个主要年龄区间亦具一定数量碎屑锆石分布.综合多方面资料,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 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程店湖底扇砂体与北部侯庄三角洲砂体为同物源沉积组合, 源岩主体形成时代为中侏罗世-早白垩, 对应燕山构造阶段, 主体物源岩系为宽坪-陶湾群构造岩相带中南侧发育的燕山期岩浆岩系, 同时, 前晋宁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及印支期热事件形成的变质岩系或岩浆岩亦可能具不同程度的贡献.
    惠民凹陷临盘油区断裂胶结带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刘金, 宋国奇, 郝雪峰, 宿春梁, 刘克奇
    2011, 36(6): 1119-1124. doi: 10.3799/dqkx.2011.117
    摘要:
    惠民凹陷临盘油区断块油田广泛发育, 但对其封闭机制认识不清.从临盘复杂断块油田的实际地质资料出发, 依据岩心、测井资料, 结合物性、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 探讨了断裂胶结带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表明, 临盘油区富含钙镁离子的地层水在断裂活动过程中沿断裂向上流动, 随着压力的降低导致在断层附近砂岩中易形成方解石、白云石等矿物的沉淀, 从而形成了致密的断裂胶结带, 胶结带内孔渗性急剧变差, 喉道半径和渗透率约降低一个数量级, 成为封堵油气的有利屏障.
    新疆西克尔地区碳酸盐岩层系垂向裂缝层控发育模式
    刘显凤, 吴楠, 蔡忠贤, 赵文光, 李源
    2011, 36(6): 1125-1133. doi: 10.3799/dqkx.2011.118
    摘要:
    为研究裂缝力学层控发育模式, 进而实现对裂缝型油气藏碳酸盐岩层系裂缝发育特征有效预测, 通过对新疆西克尔露头区地层产状平缓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系3个野外露头剖面(21号剖面(39°50'17.34″N, 77°28'36.12″E)、32号剖面(39°50'18.18″N, 77°28'25.62″E)以及43号剖面(39°50'10.88″N, 77°28'26.1″E))垂向裂缝生长特征的统计分析, 结合沉积旋回的划分结果, 揭示了不同剖面力学界面的分布特征以及力学单元控制下各剖面的裂缝密度.结果表明, 21号剖面的平均裂缝密度为7.1条/m, 远大于32号剖面的2.2条/m以及43号剖面的2.9条/m.分别从岩性特征、力学单元厚度以及应力状态等方面探讨其对于3条剖面裂缝密度差异分布的影响与控制.碳酸盐岩层系裂缝的密度随灰岩中泥晶含量的增加而递增, 颗粒灰岩中裂缝的密度明显低于泥晶灰岩; 受压力影作用的影响, 力学单元的厚度与裂缝的密度呈负相关, 力学单元越厚则裂缝密度越低.43号剖面与32号剖面的裂缝饱和度均大于0.8, 接近裂缝饱和状态; 而裂缝平均密度最大的21号剖面其裂缝饱和度仅为0.6, 为不饱和状态, 裂缝的平均密度与其饱和度值呈负相关.
    环境工程
    汶川地震大型滑坡成因模式
    许强, 董秀军
    2011, 36(6): 1134-1142. doi: 10.3799/dqkx.2011.119
    摘要: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灾害, 其中仅大型滑坡就上百处.通过对汶川地震诱发的20余处大型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进行深入调研, 结合振动台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 发现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和内在力学机制与常规重力作用下滑坡机制具有显著的不同.在强震条件下, 斜坡中上部地震水平加速度可超过1g, 其地震水平惯性力远远超过岩体的抗拉强度, 地震作用首先在坡体后缘形成与坡面平行且陡倾坡外的深大拉裂缝, 随后拉裂岩体的底部产生剪切滑移, 最终形成滑坡.在强震条件下, 斜坡岩体最基本的变形破坏单元就是拉裂和剪切滑移, 且以拉裂占主导.不同的斜坡结构, 其底部剪切滑移会沿不同的结构面发生.根据滑源区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坡体结构以及岩性组合特征, 将汶川地震诱发的大型滑坡划分为五类成因模式: 拉裂—顺走向滑移型、拉裂—顺层(倾向)滑移型、拉裂—水平滑移型、拉裂—散体滑移型、拉裂—剪断滑移型.
    考虑空间协同作用框架式抗滑桩的计算方法
    钱同辉, 夏文才, 朝泽刚, 张石磊
    2011, 36(6): 1143-1148. doi: 10.3799/dqkx.2011.120
    摘要:
    基于空间协同作用的框架式抗滑桩力学分析模型考虑了桩、梁、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桩间土拱效应, 运用空间协同分析机理对框架式抗滑桩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规律进行分析, 较好的弥补了当前主要采用桩土效应对多排抗滑桩进行受力分析的局限性.根据框架式抗滑桩受力模型的基本假定, 采用分段计算方法, 以框架式抗滑桩的滑动面为分界将桩体结构分为两段, 综合运用土拱效应、平衡协调原理及弹性地基梁方法, 分别建立框架式抗滑桩上下部分的受力计算方程, 给出该模型受力计算的数学解析方程组求解法, 并采用MATLAB对方程组进行编程计算, 结合工程实例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该数学解析法的正确性.
    汶川震中岩浆岩高边坡破坏模式与崩塌机理
    胡新丽, 唐辉明, 朱丽霞
    2011, 36(6): 1149-1154. doi: 10.3799/dqkx.2011.121
    摘要:
    汶川8.0级大地震触发了大量岩石边坡崩塌次生地质灾害, 不同岩性及结构的岩质高边坡, 强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不同, 震中映秀岩浆岩高边坡在强震中破坏严重, 因此急需开展其破坏机理的研究.以震中映秀典型高边坡崩塌-虎嘴崩塌为研究对象, 在工程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结构面统计模拟方法, 深入分析岩浆岩边坡的结构面组合特征, 通过赤平投影法初步确定了该类边坡的破坏模式: 由3组主控结构面相互贯通的双平面滑动.恢复老虎嘴岩质边坡在地震前的原始坡形, 采用2DUDEC再现地震作用下老虎嘴岩质高边坡的破坏过程, 得出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规律: 老虎嘴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渐进破坏过程主要表现为边坡前缘岩体首先破坏, 坡顶岩体沿着3组结构面的切割贯通面也产生拉裂破坏发生崩塌, 最终整个边坡溃塌.在重力和地震的双重作用下坡顶破坏呈现出抛射状.
    基于GIS平台与证据权的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
    许冲, 戴福初, 徐锡伟
    2011, 36(6): 1155-1164. doi: 10.3799/dqkx.2011.122
    摘要:
    汶川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灾害.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 选取地震烈度、岩性、坡度、断层、高程、坡向、河流与公路8个因素作为汶川地震滑坡影响因子, 采用证据权方法, 对研究区内汶川地震滑坡进行灾害易发性研究.检验表明, 易发性评价结果的正确率达到81.855%.不同因子组合评价结果表明, 地震烈度对滑坡易发性分区结果影响最大, 而地质、地形、人类活动因素对地震滑坡影响相对较小.使用自然分类法则方法将研究区内滑坡按易发程度分为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与极低易发区5类, 极高易发区与高易发区面积之和约为11255.93km2, 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12%, 其中发育滑坡面积为521.98km2, 占滑坡总面积的73.36%.
    越流含水层中抽水井附近非达西流两区模型近似解析解
    文章, 黄冠华, 刘壮添, 李健
    2011, 36(6): 1165-1172. doi: 10.3799/dqkx.2011.123
    摘要:
    构建了越流含水层中抽水井附近非达西流动的两区模型, 即距离抽水井较近的区域为非达西流, 而相对较远区域为达西流, 两区之间的临界半径可根据临界雷诺数确定.采用线性化近似方法和Laplace变换相结合分别得到了非达西流区域和达西流区域的水位降深在拉氏空间下的解析解, 应用数值Laplace逆变换—Stehfest方法得到其在实空间下的水位降深, 并与相应的全达西模型和全非达西模型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在抽水初期不同临界半径情况下非达西流区域的水位降深曲线互相重合, 并与全非达西模型所得到的结果相吻合; 在抽水后期的结果与全非达西流模型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抽水初期, 非达西渗透系数kD越大, 非达西流区域和达西流区域的水位降深越大; 在抽水后期, kD越大, 非达西流区域水位降深越小, 而kD的变化对达西流区域的水位降深影响较小.越流补给在非达西流情况下对水位降深的影响与达西流情况下的结果基本类似, 且只存在于抽水后期.考虑井储影响后, 不同kD和越流补给因子BD情况下抽水初期井中的水位降深在双对数坐标表现为直线且相互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