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43卷  第8期

    目次
    目录
    2018, 43(8).
    摘要:
    特提斯演化过程与成矿专辑
    三江昌宁-孟连带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
    王保弟, 王立全, 王冬兵, 尹福光, 贺娟, 彭智敏, 闫国川
    2018, 43(8): 2527-2550. doi: 10.3799/dqkx.2018.160
    摘要:
    昌宁-孟连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及其原特提斯与古特提斯的转换方式一直是青藏高原及邻区基础地质研究中最热门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研究成果并结合分析数据,系统总结了三江造山系不同构造单元地质特征,讨论了昌宁-孟连特提斯洋早古生代-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通过对不同构造单元时空结构的剖析和对相关岩浆、沉积及变质作用记录的分析,认为昌宁-孟连结合带内共存原特提斯与古特提斯洋壳残余,临沧-勐海一带发育一条早古生代岩浆弧带,前人所划基底岩系"澜沧岩群"应为昌宁-孟连特提斯洋东向俯冲消减形成的早古生代构造增生杂岩,滇西地区榴辉岩带很可能代表了俯冲增生杂岩带发生了深俯冲,由于弧-陆碰撞而迅速折返就位,这一系列新资料及新认识表明昌宁-孟连结合带所代表的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很可能是一个连续演化的大洋.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构建了三江造山系特提斯洋演化的时空格架及演化历史,认为其经历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大洋扩张、早古生代中晚期-晚古生代特提斯俯冲消减与岛弧带形成、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主碰撞汇聚、晚三叠世晚碰撞造山与盆山转换等阶段.
    滇西澜沧江构造带景谷地区团梁子岩组的时代与构造属性
    王冬兵, 罗亮, 王保弟, 唐渊, 王立全, 尹福光
    2018, 43(8): 2551-2570. doi: 10.3799/dqkx.2018.274
    摘要:
    前人关于南澜沧江构造带团梁子岩组的时代和构造属性有不同的认识.对景谷地区的团梁子岩组的物质组成、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团梁子岩组是一套强变形、弱变质的构造地层,主要由深海洋盆泥质岩和近岛弧碎屑岩构成,夹杂有洋中脊型玄武岩、硅质岩等岩块.2件变沉积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其原岩时代分别不早于272±2 Ma和259±1 Ma.侵入团梁子岩组的安山玢岩锆石U-Pb年龄为244±1 Ma.团梁子岩组的变玄武岩岩块属于低钾拉斑玄武岩系列,具有典型的N-MORB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团梁子岩组的岩石组合特征和原岩性质,认为其很可能是一套晚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团梁子岩组和南澜沧江构造带内其他洋盆相残余物质指示南澜沧江构造带是一条古特提斯结合带,代表存在于晚古生代的弧后小洋盆,而非宽阔的大洋.
    滇西“三江”地区临沧花岗岩基早-中奥陶世花岗质片麻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彭智敏, 张辑, 关俊雷, 张璋, 韩文文, 付于真
    2018, 43(8): 2571-2585. doi: 10.3799/dqkx.2018.102
    摘要:
    前人对"三江"地区临沧花岗岩基早古生代的岩浆事件研究极少.在双江地区临沧花岗岩基中首次识别出早古生代花岗质片麻岩.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微区原位Hf同位素分析,结合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对2件花岗质片麻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获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76.9±1.9 Ma、465.7±1.9 Ma,表明这些花岗质片麻岩形成于早-中奥陶世.花岗质片麻岩SiO2含量为70.67%~74.03%,K2O/Na2O值皆大于1,为1.04~1.55,属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Zr等,轻重稀土分异明显,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2件样品锆石εHft)均为负值(-7.2~-0.7,均值-3.0),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tDMC)均值基本一致(1 639 Ma、1 630 Ma),说明花岗质片麻岩可能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分析表明,花岗质片麻岩是由原特提斯洋向东俯冲消减而引起的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是原特提斯俯冲消减的岩浆事件响应;说明在早奥陶世昌宁-孟连洋就存在俯冲消减,昌宁-孟连特提斯演化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早奥陶世.
    滇西金沙江-红河构造带鲁甸始新世煌斑岩成因及动力学背景
    贺娟, 王启宇, 闫国川
    2018, 43(8): 2586-2599. doi: 10.3799/dqkx.2018.105
    摘要:
    前人对金沙江-红河构造带上的煌斑岩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南段哀牢山地区.对构造带中段鲁甸地区新发现的煌斑岩脉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煌斑岩形成时代为始新世末期,与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高峰期一致.鲁甸煌斑岩具有高钾、富碱、高Mg#,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尤其是Ta-Nb-Ti)的特征.其岩浆源区为受俯冲流体和熔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源区组分为含金云母的尖晶石相方辉橄榄岩.结合同期的镁铁质火山岩和富碱斑岩研究成果,滇西区域的岩石圈地幔富集过程可能为元古宙时期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相关的俯冲作用.始新世时期,在印度和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金沙江-红河构造带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发生拆沉或对流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引发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本期煌斑岩岩浆作用.
    滇西北普朗铜矿床高钾中-酸性侵入岩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石洪召, 范文玉, 胡志中, 董涛, 余海军, 尹光侯
    2018, 43(8): 2600-2613. doi: 10.3799/dqkx.2018.308
    摘要:
    普朗铜矿床是格咱岛弧产出的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以往较多关注于含矿的石英二长斑岩,而对矿区出露的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研究相对薄弱.对普朗矿区的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开展了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分析,结果显示,闪长岩SiO2含量为62.46%~62.25%,K2O含量为5.53%~6.27%,MgO含量为3.58%~3.69%,(Na2O+K2O)总碱含量为7.93%~8.72%,K2O/Na2O>2,属中性超钾质碱性岩;花岗闪长斑岩SiO2含量为66.00%~66.98%,K2O含量为4.06%~4.19%,MgO含量为2.04%~2.17%,(Na2O+K2O)总碱含量为7.60%~7.81%,K2O/Na2O>1,属酸性钾质碱性岩.花岗闪长斑岩与中甸地区火山岩具有一致的Sr-Nd同位素特征,而闪长岩εNdt)值变化范围大,二阶段模式年龄分散(369 Ma、913 Ma、1 138 Ma),指示有富集组分的混入.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7.0±2.9 Ma;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11.5±3.7 Ma.结合岩石主量、微量元素、全岩Sr-Nd同位素及锆石U-Pb年龄,提出甘孜-理塘洋在长时期的西向俯冲(约25 Ma)过程中,普朗矿区(局部)可能发生过由挤压向伸展构造体制的转换,激发幔源的岩浆活动,导致钾质碱性小岩体侵位,该过程对该超大型斑岩铜多金属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中甸弧阿热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周放, 王保弟, 刘函, 闫国川, 李小波
    2018, 43(8): 2614-2627. doi: 10.3799/dqkx.2018.126
    摘要:
    中甸弧是中国西南"三江"特提斯构造带南段最重要的成矿区之一.前人的研究重点一直放在该带中北部含矿岩体中,对南部不含矿岩体却了解甚少.对南部阿热岩体进行了岩石学、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等研究,结果表明阿热岩体(216.3±1.8 Ma)与该地区其他岩体形成时代相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阿热石英二长岩具有高Sr(1 563×10-6~2 051×10-6)、低Y(15.0×10-6~22.4×10-6)含量及高Sr/Y值(86.0~120.5),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并具有轻微负Eu异常等特征,表明岛弧火成岩和埃达克质岩亲和性.同时,阿热岩体中MgO含量(1.97%~3.30%)和Mg#值(38.7~50.8,平均为43.03)较低,Ni(10.7×10-6~26.8×10-6)、Cr(18.0×10-6~75.8×10-6)、Co(12.4×10-6~17.4×10-6)等相容元素含量也较低,地球化学性质指示其可能由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晚三叠世甘孜-理塘俯冲洋壳由于温度和压力的改变发生脱水,释放的流体或熔体上升至下地壳,致使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从而产生了阿热地区的这些花岗质岩浆.因此,晚三叠世阿热岩体形成于陆缘弧构造背景,是甘孜-理塘洋西向俯冲消减的产物,而此时很可能发生了大洋向残留海转化的过程.
    滇西腾冲-梁河地区土官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形成条件及找矿预测
    张彬, 马国桃, 高儒东, 曾招金, 汪亮, 左正龙, 黄帅科
    2018, 43(8): 2628-2637. doi: 10.3799/dqkx.2018.162
    摘要:
    滇西腾冲-梁河地区是近年来寻找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热点地区,但关于该类型矿床在滇西高海拔地区的控矿因素、形成条件等研究接近空白.通过分析土官寨稀土矿床的风化壳结构、矿体垂向-走向变化特征,总结了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滇西腾冲-梁河地区与花岗岩有关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主要受控于母岩稀土元素丰度和地形,"高山丘陵区"和"盆-山过渡带"内的"低山丘陵区"是有利成矿地形区.基于上述认识,对江东地区开展了小范围找矿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北喜马拉雅E-W向伸展变形时限:来自藏南错那洞穹隆Ar-Ar年代学证据
    付建刚, 李光明, 王根厚, 张林奎, 梁维, 张志, 董随亮, 黄勇
    2018, 43(8): 2638-2650. doi: 10.3799/dqkx.2018.530
    摘要: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以广泛发育近E-W向和近S-N向断裂以及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为典型特征.藏南错那洞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带的东部,是近两年新发现并厘定的穹隆构造.该穹隆从外向内主要由3部分组成:上部单元(盖层)、中部单元(滑脱系)和下部单元(核部),其中滑脱系主要由一套强烈变形的片岩、伟晶岩、花岗岩、大理岩和矽卡岩组成,片岩包括含石榴石云母片岩、含石榴石十字石云母片岩、含蓝晶石石榴石十字石片岩、含矽线石蓝晶石石榴石片岩和云母石英片岩.野外构造变形特征表明滑脱系为一条强烈变形的韧性剪切带,发育大量的鞘褶皱、"Z"形揉褶皱和眼球状构造、石榴石的旋转碎斑、S-C组构和压力影构造.错那洞穹隆记录了4期构造变形:第1期由北向南的逆冲挤压构造、第2期由南向北的韧性伸展构造、第3期近E-W向的韧性伸展构造变形和第4期成穹后的脆性垮塌构造.通过对滑脱系中含石榴石云母片岩的白云母进行Ar-Ar同位素测年,获得坪年龄为14.0±0.2 Ma,等时线年龄为13.7±0.5 Ma,二者基本一致,同时微观构造特征显示石英呈亚颗粒旋转重结晶(SGR),其韧性变形的温度为450~550℃,该变形温度高于白云母的封闭温度.因此,白云母Ar-Ar坪年龄(14.0±0.2 Ma)代表错那洞穹隆近E-W向伸展变形的时间,也即近S-N向桑日-错那裂谷的活动时间.结合构造变形和年代学特征,认为错那洞穹隆是STDS向北伸展拆离的主导机制叠加后期近E-W向韧性伸展活动的结果.
    特提斯喜马拉雅-印度地体初始裂解:来自藏南地区晚白垩世OIB型玄武岩的证据
    黄勇, 梁维, 张林奎, 李光明, 黄春梅, 夏祥标, 董随亮, 吴建阳
    2018, 43(8): 2651-2663. doi: 10.3799/dqkx.2017.573
    摘要:
    长期以来关于喜马拉雅地体是否从印度大陆裂解以及何时裂解的问题存在较大争议,而藏南卡达地区新发现的晚白垩世枕状玄武岩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卡达玄武岩位于卡达乡北侧,玄武岩呈北西西向不整合于中侏罗统遮拉组之上,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定年获得的成岩年龄为92.1±1.2 Ma,代表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晚白垩世时期火山活动.卡达玄武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玄武岩为碱性玄武岩,轻重稀土明显分馏((La/Yb)N=5.7~7.1),无Nb-Ta、Eu、Zr-Hf负异常,以及高Fe、P、Ti含量,低(La/Nb)PM、(Th/Ta)PM比值特征.锆石εHft)值介于9.02~12.97,平均为10.50,地幔模式年龄tDM1为241~399 Ma.地球化学指标以及同位素组成显示卡达玄武岩为未受地壳混染的OIB型玄武岩,岩浆起源于含石榴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卡达玄武岩形成于特提斯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环境,被动大陆边缘的火山岩浆岩通常与大陆裂解有关,结合古地磁研究结果以及新特提斯洋盆演化证据,认为卡达玄武岩与特提斯喜马拉雅和印度地体的裂解有关,代表大陆地壳初始裂解的时间.
    特提斯喜马拉雅错那洞穹隆的岩石组合、构造特征与成因
    张林奎, 张志, 李光明, 董随亮, 夏祥标, 梁维, 付健刚, 曹华文
    2018, 43(8): 2664-2683. doi: 10.3799/dqkx.2018.141
    摘要:
    目前关于新近发现的错那洞穹隆的精细构造、岩石组成、变质变形运动学特征等方面均不清楚,严重阻碍了其演化历程的还原以及成穹与成矿耦合关系的解剖工作.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补充采集了穹隆中新发现的岩浆岩进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错那洞穹隆由上(边部)-中(幔部)-下(核部)3个构造层组成,分别以上、下拆离断层为分界线.核部岩石组合主要为片麻岩、淡色花岗岩以及少量深熔混合岩,可见大量伟晶岩脉穿插;幔部为古生界,岩石组合为一套强变质变形片岩夹碳酸盐岩,从内至外具有蓝晶石+十字石+石榴石+黑云母的蓝晶石带→十字石+石榴石+黑云母的十字石带→石榴石+堇青石+黑云母的石榴石带→绿泥石+黑云母的绿泥石带的巴罗式变质分带特征;边部主要为三叠纪-侏罗纪浅变质沉积岩系,岩石组合为一套砂板岩及少量千枚岩.穹隆内从早至晚经历了南北向逆冲推覆、南北向伸展、东西向伸展3期次的构造运动,穹隆的形成主要与南北向伸展作用有关.穹隆中岩浆活动从早至晚可见有早古生代片麻岩(约500 Ma)、中生代辉绿岩(140 Ma)、渐新世变形二云母花岗岩/伟晶岩(26 Ma)、中新世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18 Ma)、含石榴石电气石花岗岩(16.8~15.9 Ma)5期.综合研究表明,错那洞穹隆的形成是早期伸展拆离核杂岩叠加晚期岩浆底劈热穹隆综合作用的结果,成穹构造的初始阶段与始新世-渐新世藏南拆离系(STDS)的运动密切相关.
    西藏冈底斯中段恰功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性质与演化
    李应栩, 李光明, 谢玉玲, 张丽, 刘保顺, 李腊梅
    2018, 43(8): 2684-2700. doi: 10.3799/dqkx.2018.170
    摘要:
    目前对于中冈底斯成矿带上的矿床的研究主要在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和成矿岩体成因方面,而对于其形成过程尤其是成矿流体演化方面的详细研究报道较少.该成矿带上的恰功多金属矿床代表了主碰撞期的成矿作用,其矿化形式包括矽卡岩型的铁(铜)、热液脉型铅锌银(铜)和碳酸盐交代型铅锌银3种.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镜下岩矿相观察,可将该矿床的形成过程划分为(Ⅰ)石榴石-磁铁矿复合阶段、(Ⅱ)绿帘石-磁铁矿阶段、(Ⅲ)石英-赤铁矿阶段、(Ⅳ)萤石-黄铜矿阶段、(Ⅴ)方解石-方铅矿-闪锌矿阶段和(Ⅵ)方解石-石英6个成矿阶段.对代表成矿各阶段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显微激光拉曼、质子激发X荧光光谱分析等,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从早期到晚期温度、压力、密度和盐度不断降低,兼有渐变和突变,流体相主要成分由早期H2O-NaCl(Ⅰ-Ⅱ)经中期H2O-NaCl-FeCl2-3±MgCl2(Ⅲ)和H2O-CO2-NaCl(Ⅳ)向晚期H2O-NaCl-CaCl2(Ⅴ&Ⅵ)变化.期间铜的沉淀主要与Ⅳ阶段流体沸腾有关,铅锌的沉淀可能与Ⅴ阶段温度降低有关,也可能为叠加矿化的结果.
    藏南曲卓木地区酸性火山岩地球化学、Hf-Sr-Nd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
    董随亮, 张志, 张林奎, 李光明, 卿成实, 梁维, 付健刚, 曹华文, 李海平, 许昌辉, 李智鹏
    2018, 43(8): 2701-2714. doi: 10.3799/dqkx.2018.165
    摘要:
    目前关于白垩纪酸性岩石的相关研究报道极少.近年来在曲卓木地区发现了较为广泛的酸性(英安岩)-基性(辉绿岩-玄武岩)火山岩浆活动,双峰式火山岩浆活动特征明显.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Sr-Nd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英安岩成岩年龄为142.0±2.5 Ma,具有高的LREE及Nb、Zr、Hf、Y等高场强元素含量以及Ga/Al比值,显示A型花岗岩特征.锆石的εHft)值为-13.1~-2.4,平均值为-7.1.岩石具有高的初始Sr同位素值((87Sr/86Sr)i值为0.722 024~0.722 698)以及低的初始Nd同位素值(εNdt)为-12.2~-11.8).综合研究表明,曲卓木地区酸性火山岩是伸展背景下大陆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其与区域上桑秀组酸性火山岩、Laguila酸性侵入岩、桑日则地区流纹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相当的成岩年龄,可能同属于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的一部分,均是Kerguelen地幔柱早期岩浆活动产物,而Kerguelen地幔柱活动可能提前至140 Ma左右.
    藏东江达中石炭世弧火山岩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
    闫国川, 王保弟, 刘函, 李小波, 周放
    2018, 43(8): 2715-2726. doi: 10.3799/dqkx.2018.546
    摘要:
    金沙江特提斯洋盆是三江地区重要的洋盆之一,然而目前对于金沙江洋壳俯冲时限认识不一,弧火山岩对限定洋壳的俯冲消减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西藏东部江达地区首次识别出一套中石炭世晚期的火山岩,主要岩性为玄武岩及安山岩,安山岩锆石U-Pb年龄为332±3.3 Ma(MSWD=2,n=14),指示该火山活动为中石炭世晚期.江达火山岩SiO2含量为45.65%~55.73%,具有高Al2O3含量(15.48%~16.79%),TiO2含量为0.82%~1.12%,富Na低K;轻重稀土分异明显,无δEu异常,强不相容元素Th、U等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等亏损,具有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安山岩锆石εHft)值为较均一的正值(+11.0~+15.6),指示岩浆源区为受到富集组分影响的岩石圈地幔.研究表明江达中石炭世晚期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的构造环境,其火山活动与金沙江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过程有关;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金沙江特提斯洋壳在332 Ma之前已经开始了俯冲消减活动,进而为金沙江特提斯洋演化过程提供了岩石学证据.
    西藏努日晚白垩世埃达克岩:洋脊俯冲的产物
    代作文, 李光明, 丁俊, 黄勇, 曹华文
    2018, 43(8): 2727-2741. doi: 10.3799/dqkx.2018.230
    摘要:
    前人对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埃达克岩的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存在不同的认识.对努日地区的石英闪长玢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努日石英闪长玢岩侵位于96.5±1.3 Ma,以高SiO2(63.96%~65.75%)、Al2O3(14.37%~15.99%)、MgO(2.12%~2.39%)、Sr(362×10-6~575×10-6,平均为467×10-6)含量,低Y(8.94×10-6~11.50×10-6)、Yb(0.81×10-6~1.06×10-6)含量及高Sr/Y比值(33.52~60.65)为特征,显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属低钾-中钾钙碱性准铝质花岗岩(A/CNK=0.81~0.96),富集LREE、亏损HREE,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无明显负Eu异常.锆石εHft)值为-0.3~+15.2(主要为+10.0~+15.2),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87~1 173(主要为187~516 Ma),表明源区以俯冲洋壳为主,并可能卷入了少量俯冲沉积物.岩石具有较高的Mg#值和相容元素Cr、Ni含量,表明熔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地幔发生了相互作用.通过与南冈底斯典型埃达克岩对比,认为努日石英闪长玢岩是在洋脊俯冲背景下、穿过板片窗的高热流导致板片窗边缘的洋壳(及少量俯冲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的.
    藏南地区错那洞钨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梁维, 张林奎, 夏祥标, 马国桃, 黄勇, 张志, 付建刚, 曹华文, 缪华清, 李光明
    2018, 43(8): 2742-2754. doi: 10.3799/dqkx.2018.154
    摘要:
    前人尚未关注特提斯喜马拉雅铅锌金锑成矿带钨锡成矿问题.错那洞钨锡多金属矿床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产于新发现的错那洞大型片麻岩穹隆构造之中.错那洞钨锡多金属矿床主要富集钨、锡、铍,伴生铜、铅、锌、铋、钼等,其矿化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此外,铍的矿化类型还有伟晶岩型.主要矿石矿物为白钨矿、锡石和硅铍石,含有少量的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铋矿、辉钼矿等,翠砷铜铀矿、晶质铀矿和钍石的发现表明错那洞地区具铀矿成矿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错那洞钨锡多金属矿床可达到大型-超大型规模.较低的Zr含量、Zr/Hf和Nb/Ta比值表明错那洞大型片麻岩穹隆核部淡色花岗岩为高分异花岗岩;花岗岩具有富钛铁矿、贫磁铁矿特征,Fe2O3/FeO < 0.5,锆石Ce/Ce*平均值约为23,暗示错那洞淡色花岗岩为还原性花岗岩.具还原性的高分异花岗岩是错那洞钨锡多金属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而片麻岩穹隆构造是其空间分布的控制因素,由此认为错那洞钨锡多金属矿受片麻岩穹隆构造和淡色花岗岩的双重控制.
    拉萨地块中段查孜地区典中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李勇, 张士贞, 李奋其, 秦雅东, 巩小栋
    2018, 43(8): 2755-2766. doi: 10.3799/dqkx.2018.593
    摘要:
    林子宗群火山岩是在青藏高原南部广泛发育的新生代火山岩,形成于新特斯洋闭合向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渡的背景下,其底部典中组火山岩的年龄对限定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时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拉萨地块东部林周盆地及其附近,其中部和西部的火山岩研究较少,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则更少.对拉萨地块中段查孜地区的一条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剖面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了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70.7±1.4 Ma、69.9±1.5 Ma、68.3±1.2 Ma.结合前人资料,对拉萨地块林子宗群火山岩年代学进行了区域对比,结果显示其底部火山岩的年龄沿东西走向存在一定的差别,中段年龄略早于东段和西段,表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中段略早于东部和西部.
    拉萨地块西段尼雄地区晚古生代地震事件及其地质意义
    刘函, 李奋其, 周放, 李俊, 苟正彬, 杨洋, 王保弟
    2018, 43(8): 2767-2779. doi: 10.3799/dqkx.2018.167
    摘要:
    拉萨地块晚古生代处于伸展还是挤压背景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在拉萨地块西段尼雄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中新发现了震积岩.拉嘎组一段震积岩单元位于含砾细砂岩冰水沉积中,可见震裂岩、震褶岩及塑性角砾岩等典型震积岩岩石类型,另见各种与震积岩相关的构造和沉积标志;拉嘎组二段震积岩单元位于潮坪沉积中,见液化卷曲变形及球-枕构造等;下拉组震积岩单元位于下段灰岩中,可见典型的粉(泥)晶灰岩脉和自碎屑角砾岩.下拉组和拉嘎组二段震积岩与燧石结核灰岩紧密共生,由此推测拉萨地块中部分晚古生代燧石结核灰岩可能与地震作用密切相关.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拉萨地块西段晚古生代地震事件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陷盆地的发育有关,并为拉萨地块晚古生代演化新增了古地震活动资料.
    拉萨地块中北部尼雄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苟正彬, 刘函, 李俊, 崔浩杰, 杨洋
    2018, 43(8): 2780-2794. doi: 10.3799/dqkx.2018.153
    摘要:
    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拉萨地体中南部,对拉萨地块中北部地区的火山岩浆活动的分布特点、火山岩成因及构造意义关注相对较少,且对该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成因机制存在不同认识.尼雄地区广泛发育的白垩纪火山岩保存了大量青藏高原新生代之前的地质演化信息.岩石学和锆石U-Pb定年研究表明,火山岩类型主要为玄武安山岩、粗面安山岩和流纹岩,其SiO2含量为55.76%~77.78%,铝饱和指数(A/CNK)为0.89~3.04,属高钾钙碱性-碱钙性、偏铝质-过铝质岩石;其富集Th、U,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出A型花岗质岩石特征;此外,流纹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和极低的MgO、TiO2、P2O5含量及δEu值,相对亏损Ba、Nb、Ta、Sr和Eu等元素,与高分异的A型流纹岩特征一致.从1个玄武安山岩、1个粗面安山岩和2个流纹岩样品中获得的岩浆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17 Ma、127 Ma和126~127 Ma,代表了尼雄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形成年龄,否定了前人把尼雄地区火山岩全归属为始新世林子宗群年波组或渐新世日贡拉组的认识.综合研究表明,玄武安山岩、粗面安山岩和流纹岩可能为壳幔熔体混合的结果,并伴随着一定的分离结晶作用.它们可能同时受到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壳向北双向俯冲的影响.
    南拉萨地块中部早侏罗世仁钦则花岗闪长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邹洁琼, 余红霞, 王保弟, 黄丰, 曾云川, 黄文龙, 文雅倩, 张钊, 范子尘, 谈荣钰
    2018, 43(8): 2795-2810. doi: 10.3799/dqkx.2018.589
    摘要: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南部新特提斯洋的打开和俯冲时间,目前还未得到统一的认识.南拉萨地块上广泛发育早中生代花岗质岩石,为探讨亚洲-印度大陆碰撞前的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提供了天然样品.对仁钦则地区一套花岗闪长岩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这套花岗闪长岩主要形成于180 Ma左右,为早侏罗世岩浆活动产物.仁钦则花岗闪长岩具有相对较高的SiO2含量(62.77%~64.18%)、较低的K2O/Na2O(0.29~0.60)和A/CNK值(0.90~0.98),表明其属于Ⅰ型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明显富集Ba、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CaO含量、较低的全碱和Al2O3含量,与含水的变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成分一致.锆石Ti和全岩Zr饱和温度计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可能形成于下地壳源区.仁钦则花岗闪长岩具有较低的(87Sr/86Sr)i(0.703 671~0.703 794)、较高的εNdt)(5.41~5.66)和锆石εHft)值(12.6~14.8),进一步表明其很可能为新生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产物.综合分析认为,仁钦则花岗闪长岩主要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背景之下,新特提斯洋的打开时间至少在晚三叠世之前.
    维西地区中三叠统上兰组物源分析及构造背景判断
    王启宇, 牟传龙, 贺娟, 闫国川, 凌亚军, 孙小勇
    2018, 43(8): 2811-2832. doi: 10.3799/dqkx.2018.307
    摘要:
    前人对于金沙江构造带内三叠纪碎屑岩形成和演化的研究甚少,影响了对金沙江洋盆演化历史的整体认识.维西地区上兰组为砂板岩夹灰岩沉积,与原岩图解结果一致.变质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于426~603 Ma、713~980 Ma、1 000~1 600 Ma和1 600~2 500 Ma四个年龄段,年龄信息主要记录了来自扬子陆块及其周缘老基底、同泛非期及加里东期的物质来源;∑REE含量略高于上地壳值且具明显的轻重稀土分异特征,(La/Yb)N=5.23~12.33,具有轻微的δEu异常.碎屑组分特征及判别图解显示其物源主要来自于碰撞造山带及少量火山弧造山带,源岩性质属于再循环的古老沉积物及长英质火山岩类,构造环境为大陆岛弧及活动大陆边缘.以上研究表明上兰组形成于碰撞挤压坳陷构造背景,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综合判断其为一种弧后前陆盆地构造环境.
    南澜沧江带中三叠世叶肢介化石的发现及形态学研究
    罗亮, 王冬兵, 楚道亮, 吴庆杰, 李开成
    2018, 43(8): 2833-2847. doi: 10.3799/dqkx.2018.158
    摘要:
    三叠纪火山-沉积岩是南澜沧江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缺乏可靠的生物地层学研究.首次报道了该地区忙怀组叶肢介化石,包括3个种和1个未定种:Euestheria minutaEuestheria yipinglangensisEuestheria dazuensisEuestheria sp..对保存较好的叶肢介个体进行了8个特征参数的测量,并对叶肢介化石进行了定量和半定量描述.将获得的壳体长度和宽度进行压轴回归(RMA)线性拟合,发现二者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简单线性测量数据主成分分析和壳体轮廓傅里叶系数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表明,E.minuta、E. sp.、E.yipinglangensisE.dazuensis有较大程度的种内变化.结合化石组合和同位素测年结果,认为南澜沧江带忙怀组上部时代已延伸至中三叠世拉丁期.
    西藏色龙西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安显银, 张予杰, 朱同兴, 张以春, 袁东勋
    2018, 43(8): 2848-2857. doi: 10.3799/dqkx.2018.103
    摘要:
    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的生物灭绝过程和原因一直是科学家关注和致力解决的关键古生物学问题之一.色龙西山剖面的牙形石分带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为认识该地区地层序列和沉积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全岩碳同位素分析表明,在长兴阶与印度阶附近该剖面存在着碳同位素负偏,可以同我国华南多个剖面进行对比,揭示了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的碳同位素变化和生物灭绝模式具有全球对比性.新识别出的奥伦尼克阶底部(Neospathodus waageni带底部)碳同位素值大幅度负偏及之后的正偏,与华南等地的变化规律一致,反映了二叠纪末期到早三叠世长期的、复杂的生物和环境变化过程.
    西藏青草山斑岩铜金矿床含矿斑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成因
    郑海涛, 郑有业, 徐净, 吴松, 郭建慈, 高顺宝, 次琼
    2018, 43(8): 2858-2874. doi: 10.3799/dqkx.2018.111
    摘要:
    西藏青草山Cu-Au矿床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新发现的具有大型远景的斑岩型矿床,但该矿床含矿斑岩的年龄、成因及源区一直未得到有效的约束.对青草山花岗闪长岩以及含矿花岗岩闪长斑岩进行了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与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的侵入时代分别为131.2±0.3 Ma与117.9±0.8 Ma,代表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早期的成岩作用以及斑岩Cu-Au成矿作用.二者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二者可能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是不同时期同源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含矿花岗闪长斑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认为青草山含矿斑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北俯冲过程中,是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受到了少量地幔物质的混合.
    柴北缘从大洋俯冲到陆陆碰撞:来自开屏沟造山带M型橄榄岩的证据
    蔡鹏捷, 许荣科, 郑有业, 陈鑫, 刘嘉, 俞军真
    2018, 43(8): 2875-2892. doi: 10.3799/dqkx.2018.112
    摘要:
    造山带幔源(M型)橄榄岩虽然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分布不多,但由于其来自俯冲板块上覆的岩石圈地幔,因此是研究俯冲隧道内俯冲板片与地幔楔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对象,对于还原超高压变质带的演化有重要意义.柴北缘鱼卡榴辉岩-片麻岩区边部附近的开屏沟存在一套橄榄岩,其岩石类型、成因、时代等都缺乏研究.对开屏沟橄榄岩全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及铂族元素、橄榄石主量元素、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全岩具有高的Mg#、Mg/Si和Ni值,同时表现出亏损难溶的HFSE和HREE,轻微富集LILE和LREE中与流体活动性相关的元素;橄榄石具有较高的Fo值(90.11~92.77)与NiO含量(0.32%~0.45%)、低的CaO含量(< 0.02%);PGEs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与交代橄榄岩和残留橄榄岩近似;两组变质锆石年龄为459.5±3.6 Ma和417.5±2.7 Ma,对应的εHft)值为-0.71~9.45和-11.96~-1.20,分别反映了洋壳流体(或早期大陆俯冲板片流体)和陆壳流体交代的性质和时限.开屏沟橄榄岩来源于俯冲带上覆地幔楔,遭受了不同来源流体不同程度的交代作用而获得地壳特征,同时为柴北缘大洋俯冲到陆陆碰撞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西藏岗巴-东亚地区永珠组沉积时代及沉积环境
    陈泰一, 魏启荣, 周江羽, 王旭东, 曾会兰, 王健, 吉雪峰, 许欢, 赵闪, 欧波
    2018, 43(8): 2893-2910. doi: 10.3799/dqkx.2018.200
    摘要:
    前人对冈底斯成矿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生代岩浆岩及其矿产方面,而关于其晚古生代沉积地层鲜有报道.近年来的冈底斯成矿带西段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显示其出露大量的晚古生代永珠组的沉积地层.从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典型沉积构造、孢粉化石、粒度分析、沉积地球化学等方面对永珠组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永珠组形成于晚石炭世(C2Bashikirian-Moscovian期(中、晚巴什基-莫斯科期),孢粉化石中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80%)、蕨类植物孢子居从属地位(20%).永珠组发育大量的水平层理、平行层理、粒序层理、浊积纹层、滑塌变形构造和鲍马序列等典型沉积构造.永珠组沉积岩表现出高Si(SiO2为60.94%~76.24%)、Al(Al2O3为9.24%~13.20%)、K(K2O为2.81%~5.47%)和低Mg(MgO为1.32%~2.82%)、Ca(CaO为1.19%~2.78%)、Na(Na2O为0.2%~1.87%)的主量元素特征,且具有明显高的FeO含量(3.31%~6.67%)和明显低的Fe2O3含量(0.14%~0.65%).稀土元素总量(174.24×10-6~278.39×10-6)较高,经北美页岩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不具Ce异常,Ce/Ce*=0.94~1.03.微量元素表现出Rb、Th、K等元素富集和Ba、U、Nb、Ta、Sr、P、Ti等元素亏损的特征.永珠组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的陆坡-深水盆地,为暖温气候、中盐度环境下的海退沉积产物,是古特提斯在冈底斯地区的沉积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