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49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2024, 49(6): 1931-1945.
doi: 10.3799/dqkx.2024.016
摘要: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关乎我国稀土关键矿产国际竞争优势和资源战略安全的重要矿床类型.广西作为中国南方盛产离子吸附型稀土的主要省份之一,矿床数量众多且资源总量丰富,但在配分特征上以轻稀土型为主,重稀土型则相对稀缺.为提高广西重稀土资源储备,在依照江西“足洞式”和广西本地“南安式”重稀土成矿模式找矿效果暂不理想的情况下,提出将近年来新报道的风化壳轻重稀土叠生型矿床作为找矿突破方向.进而选择灵山县佳平地区作为实验基地,开展了集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勘查为一体的科研性示范勘查工作.结果发现,在示范勘查区内除了常见的轻稀土成矿类型之外,还发育了以“上轻下重”双层结构为标志的轻重稀土叠生类型.内源与外生成矿条件综合研究指示,两种成矿类型的母岩条件类似,均与具有高稀土总量(ΣREE > 260×10-6)、低度轻稀土配分(1 < LREE/HREE < 4)且富含易风化稀土副矿物的中粗粒黑云母二长-闪长花岗岩有关.但相比于轻稀土型,轻重稀土叠生型更偏向于在覆盖厚层风化壳和存在强烈土壤水渗流活动的地貌-水文环境中发育.这种特定的外生环境能为稀土元素在风化过程中发生长距离的淋滤-淀积提供更有利的空间和动力条件,增强风化壳内部稀土元素的富集与分异效应,使得活动性更强的重稀土元素比轻稀土元素优先向风化壳下部迁移和富集,最终在持续的分异作用下形成“上轻下重”双层矿化结构.在上述成矿理论认识的指导下,笔者通过对常规勘查方法的调整和优化,采取了整体放稀勘查网度和局部加密钻孔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使得科研示范勘查工作取得良好实际找矿效果,探获重稀土资源量达到中型规模,这对指导广西乃至中国南方“上轻下重”叠生型稀土风化矿床的找矿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关乎我国稀土关键矿产国际竞争优势和资源战略安全的重要矿床类型.广西作为中国南方盛产离子吸附型稀土的主要省份之一,矿床数量众多且资源总量丰富,但在配分特征上以轻稀土型为主,重稀土型则相对稀缺.为提高广西重稀土资源储备,在依照江西“足洞式”和广西本地“南安式”重稀土成矿模式找矿效果暂不理想的情况下,提出将近年来新报道的风化壳轻重稀土叠生型矿床作为找矿突破方向.进而选择灵山县佳平地区作为实验基地,开展了集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勘查为一体的科研性示范勘查工作.结果发现,在示范勘查区内除了常见的轻稀土成矿类型之外,还发育了以“上轻下重”双层结构为标志的轻重稀土叠生类型.内源与外生成矿条件综合研究指示,两种成矿类型的母岩条件类似,均与具有高稀土总量(ΣREE > 260×10-6)、低度轻稀土配分(1 < LREE/HREE < 4)且富含易风化稀土副矿物的中粗粒黑云母二长-闪长花岗岩有关.但相比于轻稀土型,轻重稀土叠生型更偏向于在覆盖厚层风化壳和存在强烈土壤水渗流活动的地貌-水文环境中发育.这种特定的外生环境能为稀土元素在风化过程中发生长距离的淋滤-淀积提供更有利的空间和动力条件,增强风化壳内部稀土元素的富集与分异效应,使得活动性更强的重稀土元素比轻稀土元素优先向风化壳下部迁移和富集,最终在持续的分异作用下形成“上轻下重”双层矿化结构.在上述成矿理论认识的指导下,笔者通过对常规勘查方法的调整和优化,采取了整体放稀勘查网度和局部加密钻孔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使得科研示范勘查工作取得良好实际找矿效果,探获重稀土资源量达到中型规模,这对指导广西乃至中国南方“上轻下重”叠生型稀土风化矿床的找矿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2024, 49(6): 1946-1965.
doi: 10.3799/dqkx.2022.382
摘要:
糜棱岩的变质变形温度测定对其变形演化过程和热年代学同位素定年结果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讨论各地质温度计在那卜韧性剪切带中的适用性.利用糜棱岩中的矿物组合、矿物动态重结晶特征以及EBSD(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石英 < c > 轴组构等塑性变形特征,估算出那卜韧性剪切带的变质变形温度范围为400~550 ℃.在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基础上,利用绿泥石成分地质温度计、白云母-绿泥石地质温度计以及白云母/黑云母Ti温度计对那卜韧性剪切带中的花岗质糜棱岩样品进行变质变形温度计算,获得相应的温度分别为305~325 ℃、390~500 ℃、395~492 ℃和473~565 ℃、431~574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利用绿泥石成分地质温度计获得的结果明显低于利用塑性变形特征估算出的温度范围和其他温度计的计算结果,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其仅适用于低温变质变形作用的温度计算;而另外3种温度计获得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均位于利用塑性变形特征估算出的温度范围内,表明其均适用于该剪切带的变质变形温度计算.其中白云母-绿泥石地质温度计适用于低温糜棱岩,白云母/黑云母Ti温度计适用于相对高温的糜棱岩.
糜棱岩的变质变形温度测定对其变形演化过程和热年代学同位素定年结果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讨论各地质温度计在那卜韧性剪切带中的适用性.利用糜棱岩中的矿物组合、矿物动态重结晶特征以及EBSD(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石英 < c > 轴组构等塑性变形特征,估算出那卜韧性剪切带的变质变形温度范围为400~550 ℃.在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基础上,利用绿泥石成分地质温度计、白云母-绿泥石地质温度计以及白云母/黑云母Ti温度计对那卜韧性剪切带中的花岗质糜棱岩样品进行变质变形温度计算,获得相应的温度分别为305~325 ℃、390~500 ℃、395~492 ℃和473~565 ℃、431~574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利用绿泥石成分地质温度计获得的结果明显低于利用塑性变形特征估算出的温度范围和其他温度计的计算结果,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其仅适用于低温变质变形作用的温度计算;而另外3种温度计获得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均位于利用塑性变形特征估算出的温度范围内,表明其均适用于该剪切带的变质变形温度计算.其中白云母-绿泥石地质温度计适用于低温糜棱岩,白云母/黑云母Ti温度计适用于相对高温的糜棱岩.
2024, 49(6): 1966-1982.
doi: 10.3799/dqkx.2022.057
摘要:
川西稻城岩体北部花岗岩成因和成岩构造环境争议较大.本次工作选择该岩基北部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岩体北部花岗岩形成时代213~212 Ma,略晚于南部.岩性以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为主,前者含较多暗色微粒包体(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MME).代表性样品地球化学上具有富钠、偏铝-弱过铝质、富大离子亲石元素的特征.εHf(t)值非常分散,介于-16.6~-2.4(均值-5.0),对应的t2DM为2.04~1.25 Ga(均值1.4).结合区域地质证据分析,稻城岩体为I型花岗岩,其源区以中元古代康定群变质玄武岩为主,酸性端元含较多变质杂砂岩.花岗岩的形成与后造山环境下俯冲板片断离导致的软流圈上涌、中下地壳受烘烤部分熔融关系密切.
川西稻城岩体北部花岗岩成因和成岩构造环境争议较大.本次工作选择该岩基北部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岩体北部花岗岩形成时代213~212 Ma,略晚于南部.岩性以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为主,前者含较多暗色微粒包体(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MME).代表性样品地球化学上具有富钠、偏铝-弱过铝质、富大离子亲石元素的特征.εHf(t)值非常分散,介于-16.6~-2.4(均值-5.0),对应的t2DM为2.04~1.25 Ga(均值1.4).结合区域地质证据分析,稻城岩体为I型花岗岩,其源区以中元古代康定群变质玄武岩为主,酸性端元含较多变质杂砂岩.花岗岩的形成与后造山环境下俯冲板片断离导致的软流圈上涌、中下地壳受烘烤部分熔融关系密切.
2024, 49(6): 1983-2000.
doi: 10.3799/dqkx.2022.105
摘要:
柴北缘尖峰山地区含石榴石花岗闪长岩呈脉状分布在达肯大坂岩群中,岩石主要由石英(30%~35%)、斜长石(45%~50%)、钾长石(15%~20%)、黑云母(5%)及少量的白云母(< 5%)和石榴石(< 5%)组成.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含石榴石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为(441.1±1.4)Ma,属于早志留世.岩石具有高SiO2(66.27%~74.42%)、Na2O(3.47%~6.75%)、Al2O3(14.71%~20.43%),低MgO(0.07%~0.56%)、Mg#(19.8~43.6)含量和强过铝质(A/CNK介于0.99~1.34)特征,其U、K、Ba等元素相对富集,亏损Nb、Ta、Sr、P、Eu、Ti等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显示弱的负Eu异常(δEu=0.31~0.81).岩石具有较高的ISr值(0.707 123~0.708 081)和负的εNd(t)值(-1.91~-2.37),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 660~1 756 Ma.经校正后的(206Pb/204Pb)i值为18.354 7~18.582 2,(207Pb/204Pb)i值为15.365 4~15.641 2,(208Pb/204Pb)i值为38.254 7~38.654 1.锆石Hf同位素εHf(t)比值为2.5~-9.1,对应的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TDM2为1 263~2 012 Ma.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尖峰山含石榴石花岗闪长岩为S型花岗岩,形成于柴达木陆块与祁连陆块碰撞造山阶段,是早期俯冲的大陆和大洋地壳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榴辉岩相条件)的同时经历部分熔融流体上升导致陆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
柴北缘尖峰山地区含石榴石花岗闪长岩呈脉状分布在达肯大坂岩群中,岩石主要由石英(30%~35%)、斜长石(45%~50%)、钾长石(15%~20%)、黑云母(5%)及少量的白云母(< 5%)和石榴石(< 5%)组成.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含石榴石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为(441.1±1.4)Ma,属于早志留世.岩石具有高SiO2(66.27%~74.42%)、Na2O(3.47%~6.75%)、Al2O3(14.71%~20.43%),低MgO(0.07%~0.56%)、Mg#(19.8~43.6)含量和强过铝质(A/CNK介于0.99~1.34)特征,其U、K、Ba等元素相对富集,亏损Nb、Ta、Sr、P、Eu、Ti等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显示弱的负Eu异常(δEu=0.31~0.81).岩石具有较高的ISr值(0.707 123~0.708 081)和负的εNd(t)值(-1.91~-2.37),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 660~1 756 Ma.经校正后的(206Pb/204Pb)i值为18.354 7~18.582 2,(207Pb/204Pb)i值为15.365 4~15.641 2,(208Pb/204Pb)i值为38.254 7~38.654 1.锆石Hf同位素εHf(t)比值为2.5~-9.1,对应的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TDM2为1 263~2 012 Ma.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尖峰山含石榴石花岗闪长岩为S型花岗岩,形成于柴达木陆块与祁连陆块碰撞造山阶段,是早期俯冲的大陆和大洋地壳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榴辉岩相条件)的同时经历部分熔融流体上升导致陆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
2024, 49(6): 2001-2023.
doi: 10.3799/dqkx.2024.007
摘要:
深熔作用是链接地壳深部变质作用、构造变形以及岩浆活动的重要纽带,对大陆地壳演化及其流变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是否有自由水的参与,深熔作用分为水致熔融和脱水熔融两种机制.脱水熔融主要通过云母、角闪石等含水矿物的分解来实现,其发生所需的温度一般大于650 ℃.在脱水熔融反应中会生成钾长石、石榴石等转熔矿物和部分熔体,该熔体呈水不饱和态,具有高Rb、高Rb/Sr比、高87Sr/86Sr,低Sr、Ba和Ca的特点.其产生的熔体含量主要受温压条件和全岩水含量的影响,在麻粒岩相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大量熔体.水致熔融是在含水流体参与下所发生的熔融反应,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所需温度较低,在角闪岩相条件下可以生成大量熔体.生成的熔体可以是水饱和或水不饱和,在高温条件下生成的水不饱和熔体具有向上迁移的能力.水致熔融生成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脱水熔融相反,Sr、Ca、Ba含量较高,Rb、Rb/Sr比较低.深熔作用不仅可以显著改变岩石的热力学和流变学性质,而且熔体的迁移可以促进地壳分异并形成广泛的淡色花岗岩,在陆壳的起源、改造和稳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熔作用是链接地壳深部变质作用、构造变形以及岩浆活动的重要纽带,对大陆地壳演化及其流变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是否有自由水的参与,深熔作用分为水致熔融和脱水熔融两种机制.脱水熔融主要通过云母、角闪石等含水矿物的分解来实现,其发生所需的温度一般大于650 ℃.在脱水熔融反应中会生成钾长石、石榴石等转熔矿物和部分熔体,该熔体呈水不饱和态,具有高Rb、高Rb/Sr比、高87Sr/86Sr,低Sr、Ba和Ca的特点.其产生的熔体含量主要受温压条件和全岩水含量的影响,在麻粒岩相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大量熔体.水致熔融是在含水流体参与下所发生的熔融反应,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所需温度较低,在角闪岩相条件下可以生成大量熔体.生成的熔体可以是水饱和或水不饱和,在高温条件下生成的水不饱和熔体具有向上迁移的能力.水致熔融生成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脱水熔融相反,Sr、Ca、Ba含量较高,Rb、Rb/Sr比较低.深熔作用不仅可以显著改变岩石的热力学和流变学性质,而且熔体的迁移可以促进地壳分异并形成广泛的淡色花岗岩,在陆壳的起源、改造和稳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4, 49(6): 2024-2043.
doi: 10.3799/dqkx.2023.181
摘要:
铁钛氧化物对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是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研究极为重要的标型矿物.然而,国内外对铁钛氧化物在砂岩型铀矿层间氧化带不同分带中形貌、含量及组合特征的研究却缺少量化数据的约束.鉴于此,本文以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层间氧化带中铁钛氧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手段,识别出6种铁钛氧化物:钛铁矿、钛赤铁矿、钛磁铁矿、白钛石、金红石和锐钛矿,其中完全氧化亚带和部分氧化亚带以钛赤铁矿、钛磁铁矿为主,微弱氧化亚带以金红石、锐钛矿、钛磁铁矿为主,过渡带以白钛石、锐钛矿为主,还原带以金红石、锐钛矿、钛铁矿与白钛石为主.从钛铁矿氧化物与铀矿物的产出关系来看,锐钛矿、白钛石与金红石与铀成矿关系最为密切.根据各个分带中铁钛氧化物之间的穿插包裹关系,识别出7种蚀变序列,其中,完全氧化亚带、部分氧化亚带与微弱氧化亚带中以钛铁矿→钛磁铁矿→磁铁矿、钛铁矿→钛赤铁矿、白钛石→钛磁铁矿→磁铁矿以及白钛石→钛赤铁矿4种蚀变序列为主,记录了铀矿床的大规模层间氧化事件;过渡带中主要表现为白钛石→锐钛矿和金红石→锐钛矿两种蚀变序列,体现了晚期成矿阶段该矿床受到低温热液流体改造事件;还原带中主要表现为钛铁矿→白钛石的蚀变序列,反映了成岩时期弱酸性-弱碱性的环境.研究成果为铁钛氧化物作为标型矿物研究砂岩型铀矿床层间氧化带精细分带及铀成矿作用过程奠定了基础.
铁钛氧化物对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是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研究极为重要的标型矿物.然而,国内外对铁钛氧化物在砂岩型铀矿层间氧化带不同分带中形貌、含量及组合特征的研究却缺少量化数据的约束.鉴于此,本文以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层间氧化带中铁钛氧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手段,识别出6种铁钛氧化物:钛铁矿、钛赤铁矿、钛磁铁矿、白钛石、金红石和锐钛矿,其中完全氧化亚带和部分氧化亚带以钛赤铁矿、钛磁铁矿为主,微弱氧化亚带以金红石、锐钛矿、钛磁铁矿为主,过渡带以白钛石、锐钛矿为主,还原带以金红石、锐钛矿、钛铁矿与白钛石为主.从钛铁矿氧化物与铀矿物的产出关系来看,锐钛矿、白钛石与金红石与铀成矿关系最为密切.根据各个分带中铁钛氧化物之间的穿插包裹关系,识别出7种蚀变序列,其中,完全氧化亚带、部分氧化亚带与微弱氧化亚带中以钛铁矿→钛磁铁矿→磁铁矿、钛铁矿→钛赤铁矿、白钛石→钛磁铁矿→磁铁矿以及白钛石→钛赤铁矿4种蚀变序列为主,记录了铀矿床的大规模层间氧化事件;过渡带中主要表现为白钛石→锐钛矿和金红石→锐钛矿两种蚀变序列,体现了晚期成矿阶段该矿床受到低温热液流体改造事件;还原带中主要表现为钛铁矿→白钛石的蚀变序列,反映了成岩时期弱酸性-弱碱性的环境.研究成果为铁钛氧化物作为标型矿物研究砂岩型铀矿床层间氧化带精细分带及铀成矿作用过程奠定了基础.
2024, 49(6): 2044-2057.
doi: 10.3799/dqkx.2024.001
摘要:
随着氢气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大规模储氢逐渐得到重视.通过大量的调研文献对地下储氢库的特征、氢气与矿物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粘土矿物和煤层对氢气的吸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储氢库中,盐穴储氢是目前最好的方式;(2)温度、压力、硬脂酸浓度和有机酸碳数的变化会影响矿物的氢润湿性,从而影响盖层密封能力;(3)粘土矿物、煤层等可以吸附氢气,可为地下储氢新材料提供思路.基于以上研究和分析,指出了地下储氢目前存在的主要的难题,展望了地下储氢的未来发展前景,以期为地下储氢库的选址实施提供参考.并对地下多孔材料作为大规模储氢新材料的可行性做了简要概述,以期为寻求多样化、适宜化的储氢材料作出贡献.
随着氢气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大规模储氢逐渐得到重视.通过大量的调研文献对地下储氢库的特征、氢气与矿物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粘土矿物和煤层对氢气的吸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储氢库中,盐穴储氢是目前最好的方式;(2)温度、压力、硬脂酸浓度和有机酸碳数的变化会影响矿物的氢润湿性,从而影响盖层密封能力;(3)粘土矿物、煤层等可以吸附氢气,可为地下储氢新材料提供思路.基于以上研究和分析,指出了地下储氢目前存在的主要的难题,展望了地下储氢的未来发展前景,以期为地下储氢库的选址实施提供参考.并对地下多孔材料作为大规模储氢新材料的可行性做了简要概述,以期为寻求多样化、适宜化的储氢材料作出贡献.
2024, 49(6): 2058-2070.
doi: 10.3799/dqkx.2023.111
摘要:
前人利用四川盆地周缘及内部新元古代火成岩地球化学信息分析其构造背景,存在伸展和挤压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地球物理资料显示盆地深部裂陷广布,而至陡山沱组沉积时期盆地中-西部存在明显的隆升剥蚀,两者之间的构造转换过程不清.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对四川盆地地震反射剖面构造解释,结合岩石地球化学、钻井数据与盆缘露头沉积层序分析,探索四川盆地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与油气有利区.结果表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至冈瓦纳汇聚阶段洋-陆俯冲是导致川西-川中裂谷向隆升剥蚀转化的原因,而川东新元古代中后期(820~551 Ma)始终处于构造沉降.川西-川中新元古界可能仅存在乌叶组同期的有机质岩,川中隆升区与川东沉降区之间发育碎屑岩储集体.
前人利用四川盆地周缘及内部新元古代火成岩地球化学信息分析其构造背景,存在伸展和挤压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地球物理资料显示盆地深部裂陷广布,而至陡山沱组沉积时期盆地中-西部存在明显的隆升剥蚀,两者之间的构造转换过程不清.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对四川盆地地震反射剖面构造解释,结合岩石地球化学、钻井数据与盆缘露头沉积层序分析,探索四川盆地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与油气有利区.结果表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至冈瓦纳汇聚阶段洋-陆俯冲是导致川西-川中裂谷向隆升剥蚀转化的原因,而川东新元古代中后期(820~551 Ma)始终处于构造沉降.川西-川中新元古界可能仅存在乌叶组同期的有机质岩,川中隆升区与川东沉降区之间发育碎屑岩储集体.
2024, 49(6): 2071-2084.
doi: 10.3799/dqkx.2022.480
摘要:
新生代郯庐断裂带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争议主要集中在右旋走滑开始的时期.以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为例,基于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从构造学和沉积学两个方面基于多种证据系统探讨了郯庐断裂带的右旋走滑活动时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走滑活动切割改造了早期(孔店组-沙三段沉积期)伸展断裂系统,R剪切断裂形成于渐新世晚期东营组沉积期,走滑派生构造主要发育在东营组沉积期至今;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的右旋走滑活动错开了先期(孔店组-沙河街组沉积期)形成的沉积体,同沉积期走滑活动导致了鱼跃式砂体、轴向或斜向砂体的发育展布,弯曲走滑断裂的释压作用控制了的局部洼陷的形成.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新生代右旋走滑主要在古近纪渐新世晚期东营组沉积期,此后逐渐减弱、持续至今.
新生代郯庐断裂带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争议主要集中在右旋走滑开始的时期.以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为例,基于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从构造学和沉积学两个方面基于多种证据系统探讨了郯庐断裂带的右旋走滑活动时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走滑活动切割改造了早期(孔店组-沙三段沉积期)伸展断裂系统,R剪切断裂形成于渐新世晚期东营组沉积期,走滑派生构造主要发育在东营组沉积期至今;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的右旋走滑活动错开了先期(孔店组-沙河街组沉积期)形成的沉积体,同沉积期走滑活动导致了鱼跃式砂体、轴向或斜向砂体的发育展布,弯曲走滑断裂的释压作用控制了的局部洼陷的形成.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新生代右旋走滑主要在古近纪渐新世晚期东营组沉积期,此后逐渐减弱、持续至今.
2024, 49(6): 2085-2102.
doi: 10.3799/dqkx.2022.187
摘要:
为了阐明库车坳陷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藏特征并建立配套的测井评价方法,利用岩心观察、岩石物理实验、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阿合组致密砂岩气藏“七性关系”(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脆性、烃源岩特性和地应力各向异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测井解释模型及TOC、脆性指数、三轴地应力剖面的测井评价模型.在致密气藏“七性关系”测井表征基础上,提出了储层品质、烃源岩品质和工程品质(三品质)分类标准与对应测井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阿合组岩性主要包括砂砾岩、中粗砂岩和泥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微裂缝以及微孔隙,典型含气层段表现为低伽马(< 60 API)、高电阻(> 10 Ω·m)、高声波时差(> 70 μs/ft)的特征.根据测井计算TOC刻画烃源岩品质,根据物性测试、压汞测试和裂缝发育程度,划分出4种储层品质类型,工程品质则主要通过脆性指数和地应力大小来识别与划分.最终将烃源岩品质、储层品质和工程品质测井评价结果应用到单井产能的评价与预测,与实际试油情况吻合较好,DB101等7口井8个层段中均得到验证.
为了阐明库车坳陷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藏特征并建立配套的测井评价方法,利用岩心观察、岩石物理实验、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阿合组致密砂岩气藏“七性关系”(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脆性、烃源岩特性和地应力各向异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测井解释模型及TOC、脆性指数、三轴地应力剖面的测井评价模型.在致密气藏“七性关系”测井表征基础上,提出了储层品质、烃源岩品质和工程品质(三品质)分类标准与对应测井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阿合组岩性主要包括砂砾岩、中粗砂岩和泥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微裂缝以及微孔隙,典型含气层段表现为低伽马(< 60 API)、高电阻(> 10 Ω·m)、高声波时差(> 70 μs/ft)的特征.根据测井计算TOC刻画烃源岩品质,根据物性测试、压汞测试和裂缝发育程度,划分出4种储层品质类型,工程品质则主要通过脆性指数和地应力大小来识别与划分.最终将烃源岩品质、储层品质和工程品质测井评价结果应用到单井产能的评价与预测,与实际试油情况吻合较好,DB101等7口井8个层段中均得到验证.
2024, 49(6): 2103-2119.
doi: 10.3799/dqkx.2023.210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重大战略任务.秦岭作为中国地理分界带、气候分区带和生态屏障带,也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其生态屏障功能对维系整个中国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在我国生态地质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秦岭面临着地质环境多变、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人地系统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秦岭中央生态屏障功能严重受限.生态地质环境作为生态系统载体,是开展秦岭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本文尝试梳理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要素组成及本底特征,掌握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要素互馈与协同演进关系,明确秦岭生态损害-土水灾害-地质灾害递进演化过程,进而构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体系;同时,初步梳理了该领域亟待攻克五大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表明:(1)秦岭生态地质环境本底特征要素包括山体、岩体、土体、水体与林体,“五体”整体表现为:山脉西高东低、北陡南缓;构造复杂,岩性多样;土壤西贫瘠,东肥沃;北属黄河水系,南属长江水系,水系西疏东密;植被覆盖率高,植被类型差异东西较南北更为显著.(2)秦岭人地互馈强烈、工程建设活动频繁,导致局地生态损害严重,水土灾害及地质灾害频发.(3)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由地质环境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灾害环境子系统所组成,三大子系统间相互耦合、相互作用,互馈关系显著.(4)秦岭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灾害环境三大子系统内要素组成多元、要素互馈显著,围绕各子系统要素间的互馈、协同、递进关系研究,剖析人类活动及外界环境对系统干扰劣化影响,构成了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体系主体内容.(5)秦岭生态地质环境应把握生态绿色发展理念,聚焦生态地质安全和灾害环境系统问题,围绕秦岭林体-土体-岩体-山体-水体协同演化与动态调控机制,通过跨学科、多角度、全方位融合突破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以期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圈层互馈效应、协同演化机制及生态调控技术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重大战略任务.秦岭作为中国地理分界带、气候分区带和生态屏障带,也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其生态屏障功能对维系整个中国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在我国生态地质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秦岭面临着地质环境多变、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人地系统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秦岭中央生态屏障功能严重受限.生态地质环境作为生态系统载体,是开展秦岭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本文尝试梳理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要素组成及本底特征,掌握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要素互馈与协同演进关系,明确秦岭生态损害-土水灾害-地质灾害递进演化过程,进而构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体系;同时,初步梳理了该领域亟待攻克五大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表明:(1)秦岭生态地质环境本底特征要素包括山体、岩体、土体、水体与林体,“五体”整体表现为:山脉西高东低、北陡南缓;构造复杂,岩性多样;土壤西贫瘠,东肥沃;北属黄河水系,南属长江水系,水系西疏东密;植被覆盖率高,植被类型差异东西较南北更为显著.(2)秦岭人地互馈强烈、工程建设活动频繁,导致局地生态损害严重,水土灾害及地质灾害频发.(3)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由地质环境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灾害环境子系统所组成,三大子系统间相互耦合、相互作用,互馈关系显著.(4)秦岭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灾害环境三大子系统内要素组成多元、要素互馈显著,围绕各子系统要素间的互馈、协同、递进关系研究,剖析人类活动及外界环境对系统干扰劣化影响,构成了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体系主体内容.(5)秦岭生态地质环境应把握生态绿色发展理念,聚焦生态地质安全和灾害环境系统问题,围绕秦岭林体-土体-岩体-山体-水体协同演化与动态调控机制,通过跨学科、多角度、全方位融合突破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以期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圈层互馈效应、协同演化机制及生态调控技术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2024, 49(6): 2120-2130.
doi: 10.3799/dqkx.2023.162
摘要:
以往关于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讨论主要聚焦于污染物的排放、过度二氧化碳的排放及过度开发等,然而人为噪声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压力源之一.人为噪声的频率范围与海洋动物发出和感知的声音频率范围存在高度重合,因此人为噪声的增加会影响海洋动物的行为、生理甚至生存.鉴于海洋声景的快速变化,迫切需要发展深海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评估人为噪声对深海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针对性地减轻人类对海洋声景的影响,服务于构建健康的海洋.本文立足国内外研究形势,回顾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洋声景及深海噪声监测技术的发展情况,介绍多个致力于海洋噪声监测和研究的国际大计划,并呼吁相关机构及部门增强对海洋声景的关注,鼓励先进技术的研发,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框架.
以往关于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讨论主要聚焦于污染物的排放、过度二氧化碳的排放及过度开发等,然而人为噪声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压力源之一.人为噪声的频率范围与海洋动物发出和感知的声音频率范围存在高度重合,因此人为噪声的增加会影响海洋动物的行为、生理甚至生存.鉴于海洋声景的快速变化,迫切需要发展深海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评估人为噪声对深海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针对性地减轻人类对海洋声景的影响,服务于构建健康的海洋.本文立足国内外研究形势,回顾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洋声景及深海噪声监测技术的发展情况,介绍多个致力于海洋噪声监测和研究的国际大计划,并呼吁相关机构及部门增强对海洋声景的关注,鼓励先进技术的研发,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框架.
2024, 49(6): 2131-2147.
doi: 10.3799/dqkx.2023.047
摘要:
为推动我国干热岩地热开发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干热岩开发示范区域,支撑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双碳”目标实现,总结归纳了推进干热岩商业化开发的底层技术、关键技术以及前沿和颠覆性技术.根据国内外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现状,结合青海共和干热岩试采科技攻坚战实践,将干热岩地热资源评价与选址、干热岩高效低成本钻井技术、干热岩地热利用技术定为底层技术;干热岩体精细勘查与刻画、高效复杂裂隙网络储层建造技术、有效微地震控制技术、裂缝网络连通与储层表征技术定为关键核心技术;井下液体爆炸造缝技术、井下原位高效换热发电技术、CO2等不同工质换热发电技术列为前沿和颠覆性技术.
为推动我国干热岩地热开发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干热岩开发示范区域,支撑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双碳”目标实现,总结归纳了推进干热岩商业化开发的底层技术、关键技术以及前沿和颠覆性技术.根据国内外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现状,结合青海共和干热岩试采科技攻坚战实践,将干热岩地热资源评价与选址、干热岩高效低成本钻井技术、干热岩地热利用技术定为底层技术;干热岩体精细勘查与刻画、高效复杂裂隙网络储层建造技术、有效微地震控制技术、裂缝网络连通与储层表征技术定为关键核心技术;井下液体爆炸造缝技术、井下原位高效换热发电技术、CO2等不同工质换热发电技术列为前沿和颠覆性技术.
2024, 49(6): 2148-2157.
doi: 10.3799/dqkx.2023.074
摘要:
传统的抽水试验模型假定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是恒定的,然而,由于地质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含水层渗透系数存在随深度衰减的现象.建立考虑越流、井储效应和随深度衰减的渗透系数的抽水试验数学模型,并推导了半解析解,其中,假设渗透系数随深度呈指数衰减.系统分析随深度衰减的渗透系数对抽水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水层渗透系数随深度衰减系数(A)越大,井筒内地下水的降深越大;当含水层渗透系数随深度衰减时,滤水管的位置对抽水试验结果的影响比较显著,滤水管在含水层顶部时的井筒内降深比滤水管在含水层底部时的井筒水位降深要小;传统的抽水试验模型采用井筒水位降深数据反演的常数渗透系数与随深度衰减的渗透系数平均值近似.
传统的抽水试验模型假定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是恒定的,然而,由于地质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含水层渗透系数存在随深度衰减的现象.建立考虑越流、井储效应和随深度衰减的渗透系数的抽水试验数学模型,并推导了半解析解,其中,假设渗透系数随深度呈指数衰减.系统分析随深度衰减的渗透系数对抽水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水层渗透系数随深度衰减系数(A)越大,井筒内地下水的降深越大;当含水层渗透系数随深度衰减时,滤水管的位置对抽水试验结果的影响比较显著,滤水管在含水层顶部时的井筒内降深比滤水管在含水层底部时的井筒水位降深要小;传统的抽水试验模型采用井筒水位降深数据反演的常数渗透系数与随深度衰减的渗透系数平均值近似.
2024, 49(6): 2158-2185.
doi: 10.3799/dqkx.2023.124
摘要:
河流是塑造地表地貌的重要地质营力之一.认识大河的发育历史有助于提高人类对大河利用的效率和生态保护,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百余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对黄河何时形成及其具体的演化过程等问题至今都没有清晰的答案.鉴于此,本文在前期已经取得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广泛搜集和整理国内外研究者已发表的资料,重建黄河在新生代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段古近纪发育沿着高原边界纵向流动的原黄河;中新世祁连山东段发育相互平行的河流汇入沉积中心陇西盆地,在晋陕峡谷北部和南部出现流向不同的大型河流,渤海湾盆地和南黄海盆地此时还未出现黄河物质,黄河在中新世进入分段演化阶段;上新世黄河已经连通西宁盆地、兰州盆地、银川盆地和河套盆地,而贵德盆地和共和盆地依然存在内流水系,此时黄河上游还未深入青藏高原东北段更深的腹地.晋陕峡谷南北异向的黄河格局依然存在.三门峡盆地仍然被大型古湖占据,黄河物质未出现在渤海湾盆地和南黄海盆地.上新世是黄河完成最后连通的重要转折阶段;早更新世黄河完成上游、中游和下游的连通,类似现今串联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东流入海的黄河此时形成.在晚更新世,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各段进入新一期演化过程,局部河道再次被古湖占据,在降水丰沛期完成各河道的再次连通.构造和气候的共同作用对黄河的发育具有重要影响.河流水系腹地高大地形的维持是水系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尤其是中新世和上新世祁连山东段的隆升,塑造了黄河在青藏高原的河流基本形态.鄂尔多斯高原周围的贺兰山、阴山和秦岭的隆升,造就了银川、河套和渭河这些深大地堑,在气候干旱期成为限制黄河全线贯通的重要因素.第四纪是东亚气候变化频繁的时期,黄河的最终贯通与气候变化过程密切相关.反过来讲,对黄河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研究,可以有效揭示我国北方新生代的构造演化、气候变化过程.
河流是塑造地表地貌的重要地质营力之一.认识大河的发育历史有助于提高人类对大河利用的效率和生态保护,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百余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对黄河何时形成及其具体的演化过程等问题至今都没有清晰的答案.鉴于此,本文在前期已经取得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广泛搜集和整理国内外研究者已发表的资料,重建黄河在新生代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段古近纪发育沿着高原边界纵向流动的原黄河;中新世祁连山东段发育相互平行的河流汇入沉积中心陇西盆地,在晋陕峡谷北部和南部出现流向不同的大型河流,渤海湾盆地和南黄海盆地此时还未出现黄河物质,黄河在中新世进入分段演化阶段;上新世黄河已经连通西宁盆地、兰州盆地、银川盆地和河套盆地,而贵德盆地和共和盆地依然存在内流水系,此时黄河上游还未深入青藏高原东北段更深的腹地.晋陕峡谷南北异向的黄河格局依然存在.三门峡盆地仍然被大型古湖占据,黄河物质未出现在渤海湾盆地和南黄海盆地.上新世是黄河完成最后连通的重要转折阶段;早更新世黄河完成上游、中游和下游的连通,类似现今串联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东流入海的黄河此时形成.在晚更新世,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各段进入新一期演化过程,局部河道再次被古湖占据,在降水丰沛期完成各河道的再次连通.构造和气候的共同作用对黄河的发育具有重要影响.河流水系腹地高大地形的维持是水系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尤其是中新世和上新世祁连山东段的隆升,塑造了黄河在青藏高原的河流基本形态.鄂尔多斯高原周围的贺兰山、阴山和秦岭的隆升,造就了银川、河套和渭河这些深大地堑,在气候干旱期成为限制黄河全线贯通的重要因素.第四纪是东亚气候变化频繁的时期,黄河的最终贯通与气候变化过程密切相关.反过来讲,对黄河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研究,可以有效揭示我国北方新生代的构造演化、气候变化过程.
2024, 49(6): 2186-2198.
doi: 10.3799/dqkx.2022.107
摘要:
青藏高原东缘分布的小型湖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其沉积记录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区域性意义,特别在恢复短时间尺度气候及区域沉积环境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鲜有研究涉及.对四川省甘孜州措普湖湖心45 cm的沉积岩心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重建了当地过去近200年中的气候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近200年来,沉积岩心中稀土元素具有基本相同的垂向变化趋势,均在1841—1920年的小冰期时保持低值,在1890年左右受地震间接影响达到最低值,之后随气候回暖而增加;微量元素主成分分析表明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变化受区域流域侵蚀风化因子控制,能够反映风化作用的强弱;Rb、Ba、Sr等3种元素受湿度因子主控,指示了区域湿润度的变化.结合多种微量元素环境代用指标及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变化特征,可将措普湖在1841—2017年间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冷干(1841—1904年)、温湿(1904—1923年)、温干(1923—1944年)、暖湿(1944—1967年)、暖干(1967—2017年).
青藏高原东缘分布的小型湖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其沉积记录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区域性意义,特别在恢复短时间尺度气候及区域沉积环境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鲜有研究涉及.对四川省甘孜州措普湖湖心45 cm的沉积岩心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重建了当地过去近200年中的气候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近200年来,沉积岩心中稀土元素具有基本相同的垂向变化趋势,均在1841—1920年的小冰期时保持低值,在1890年左右受地震间接影响达到最低值,之后随气候回暖而增加;微量元素主成分分析表明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变化受区域流域侵蚀风化因子控制,能够反映风化作用的强弱;Rb、Ba、Sr等3种元素受湿度因子主控,指示了区域湿润度的变化.结合多种微量元素环境代用指标及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变化特征,可将措普湖在1841—2017年间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冷干(1841—1904年)、温湿(1904—1923年)、温干(1923—1944年)、暖湿(1944—1967年)、暖干(1967—2017年).
2024, 49(6): 2199-2212.
doi: 10.3799/dqkx.2022.473
摘要:
综合应用荧光峰识别、三维荧光光谱(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EEMs)区域积分法、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污黄土高原某炼油厂污染场地地下水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及其对有机污染的指示作用.结果显示,污染场地地下水DOM的EEMs表现出显著的石油类污染物的指纹特征.EEMs中表征苯和石油烃的区域Ⅰ和区域Ⅱ的荧光区域积分标准体积占总区域积分标准体积的55%~88%,与地下水样品有机污染组分的测试结果吻合.基于三维荧光指纹特征相似性的聚类分析揭示了污染场地地下水有机污染类型与空间异质性分布特征.污染地下水EEMs区域积分标准体积与有机组分、光谱参数、水化学组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DOM的三维荧光指纹谱能够有效指示场地地下水的有机污染程度、组成特征和水化学的响应,为地下水污染监测和预警的有效提供示踪工具.
综合应用荧光峰识别、三维荧光光谱(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EEMs)区域积分法、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污黄土高原某炼油厂污染场地地下水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及其对有机污染的指示作用.结果显示,污染场地地下水DOM的EEMs表现出显著的石油类污染物的指纹特征.EEMs中表征苯和石油烃的区域Ⅰ和区域Ⅱ的荧光区域积分标准体积占总区域积分标准体积的55%~88%,与地下水样品有机污染组分的测试结果吻合.基于三维荧光指纹特征相似性的聚类分析揭示了污染场地地下水有机污染类型与空间异质性分布特征.污染地下水EEMs区域积分标准体积与有机组分、光谱参数、水化学组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DOM的三维荧光指纹谱能够有效指示场地地下水的有机污染程度、组成特征和水化学的响应,为地下水污染监测和预警的有效提供示踪工具.
2024, 49(6): 2213-2226.
doi: 10.3799/dqkx.2024.037
摘要:
为精确刻画和揭示强潮控山溪性河流河口全新世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和控制因素,本研究选取福建中部潮控型山溪性河流——木兰溪河口的钻孔(MLX-S)为研究对象,在运用放射性14C和光释光建立沉积年代框架基础上,开展了沉积物粒度、XRF岩心扫描及ICP-OES元素分析.研究发现,全新世木兰溪河口相继发育河流相、滨岸沼泽相、浅海相到潮控河口相,沉积环境演变主要受控于研究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福建中部沿岸的相对海平面高度在9.0 ka左右,约为-20 m;此后海侵不断扩大,至5.8 ka左右海平面达到最大高度,随后缓慢下降至今.岩心高分辨率XRF扫描的元素相对强度数据校正后可指示沉积物的物源及古环境变化.钻孔的K/Ti比值表明,约8.8 ka以来,木兰溪河口沉积物主要为流域剥蚀产物和口外长江源细粒物质的混合;岩心Fe/Ti比值在约3.6 ka、4.3 ka、5.4 ka和6.0 ka 4个东亚冬季风较强时期均达到峰值且与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记录一致,指示浙闽沿岸流强度的影响.揭示了我国东南沿海潮控型山溪性河口的河海相互作用特征,以及全新世季风-海平面变化驱动下的长江源细粒沉积物在陆架海复杂的源汇沉积过程,也拓展了XRF岩心扫描方法在海陆相互作用强烈的大陆边缘地区应用潜力.
为精确刻画和揭示强潮控山溪性河流河口全新世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和控制因素,本研究选取福建中部潮控型山溪性河流——木兰溪河口的钻孔(MLX-S)为研究对象,在运用放射性14C和光释光建立沉积年代框架基础上,开展了沉积物粒度、XRF岩心扫描及ICP-OES元素分析.研究发现,全新世木兰溪河口相继发育河流相、滨岸沼泽相、浅海相到潮控河口相,沉积环境演变主要受控于研究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福建中部沿岸的相对海平面高度在9.0 ka左右,约为-20 m;此后海侵不断扩大,至5.8 ka左右海平面达到最大高度,随后缓慢下降至今.岩心高分辨率XRF扫描的元素相对强度数据校正后可指示沉积物的物源及古环境变化.钻孔的K/Ti比值表明,约8.8 ka以来,木兰溪河口沉积物主要为流域剥蚀产物和口外长江源细粒物质的混合;岩心Fe/Ti比值在约3.6 ka、4.3 ka、5.4 ka和6.0 ka 4个东亚冬季风较强时期均达到峰值且与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记录一致,指示浙闽沿岸流强度的影响.揭示了我国东南沿海潮控型山溪性河口的河海相互作用特征,以及全新世季风-海平面变化驱动下的长江源细粒沉积物在陆架海复杂的源汇沉积过程,也拓展了XRF岩心扫描方法在海陆相互作用强烈的大陆边缘地区应用潜力.
2024, 49(6): 2227-2241.
doi: 10.3799/dqkx.2022.507
摘要:
为解决酿酒沼渣的资源化问题,采用热解法制备沼渣生物炭,通过批量吸附试验和盆栽试验考察其吸附性能和土壤改良性能.结果表明:700 ℃下限氧热解1.5 h所制备的高钙沼渣生物炭,初始pH为10时,吸附量最大,投加10 g·L-1的沼渣生物炭对实际废水COD、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45.29%、56.10%和86.33%,吸附符合拟一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吸附后生物炭表面C、N、P、O元素含量显著增加,出现新的N-H、P=O基团.当投加5%的吸附后生物炭时,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的含量均显著提高,小白菜生长得到促进.本研究探索了“一处理两用”的策略,为酿酒沼渣处置和资源回收提供了一种本土方法.
为解决酿酒沼渣的资源化问题,采用热解法制备沼渣生物炭,通过批量吸附试验和盆栽试验考察其吸附性能和土壤改良性能.结果表明:700 ℃下限氧热解1.5 h所制备的高钙沼渣生物炭,初始pH为10时,吸附量最大,投加10 g·L-1的沼渣生物炭对实际废水COD、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45.29%、56.10%和86.33%,吸附符合拟一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吸附后生物炭表面C、N、P、O元素含量显著增加,出现新的N-H、P=O基团.当投加5%的吸附后生物炭时,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的含量均显著提高,小白菜生长得到促进.本研究探索了“一处理两用”的策略,为酿酒沼渣处置和资源回收提供了一种本土方法.
2024, 49(6): 2242-2252.
doi: 10.3799/dqkx.2024.039
摘要:
华北陆块北缘稀有金属矿床岩脉的遥感识别调查具有重要现实需求和理论研究意义.针对岩脉识别技术难点和研究区特殊的地质背景,提出来一种“天-空-地”同步热红外遥感铌钽多金属矿床岩脉识别算法,以辅助成矿岩脉识别.算法以Landsat-8卫星数据和同步采集的无人机热红外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解算修正地表比辐射率.结合天河石化钠长花岗岩的发射特征,利用阈值分割法划定13处岩脉发育区并开展野外踏勘查证.结果表明:提出的岩脉识别算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天-空-地”同步热红外遥感可用于虎头山地区稀有金属岩脉识别.本研究为区域后续铌钽矿勘察工作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为可为稀有金属矿床的遥感探测识别提供有益参考.
华北陆块北缘稀有金属矿床岩脉的遥感识别调查具有重要现实需求和理论研究意义.针对岩脉识别技术难点和研究区特殊的地质背景,提出来一种“天-空-地”同步热红外遥感铌钽多金属矿床岩脉识别算法,以辅助成矿岩脉识别.算法以Landsat-8卫星数据和同步采集的无人机热红外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解算修正地表比辐射率.结合天河石化钠长花岗岩的发射特征,利用阈值分割法划定13处岩脉发育区并开展野外踏勘查证.结果表明:提出的岩脉识别算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天-空-地”同步热红外遥感可用于虎头山地区稀有金属岩脉识别.本研究为区域后续铌钽矿勘察工作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为可为稀有金属矿床的遥感探测识别提供有益参考.
2024, 49(6): 2253-2276.
doi: 10.3799/dqkx.2023.205
摘要:
火星作为太阳系中与地球相似的一颗行星,它曾经存在活跃的水活动历史,现今火星稀薄的大气和寒冷干旱的气候使得液态水很难存在于火星表面,火星上水大多以冰的形式在南北两极和中纬度区域分布并形成沉积地貌类型.随着国内外深空探测任务的逐年增多,火星上的水冰环境与宜居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以极区冰盖、中纬度冰川作用地貌和浅地表水冰升华地貌为重点,对它们的形貌特征、分布情况、成因机制以及与气候的耦合关系进行介绍和剖析.火星中纬度地区水冰地貌的分布与自转轴倾角有关,当火星处于高倾角时,极区水冰会向中纬度表面转移,此时火星转变为寒冷的冰期,中纬度水冰环境区域增加;反之,则极区冰盖区域增加.因此,火星自转轴倾角的周期性改变引起气候的改变,从而导致形成了水冰在火星表面不断重新分布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从极区到中高纬度区域水冰阶段性的富集.通过对火星水冰分布特征的总结,加深了对火星水冰环境的认识,同时结合火星水冰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展望.火星水冰地貌与火星宜居环境以及生命赋存形式息息相关,对火星水冰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火星的气候演化历史、宜居环境情况等以及为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提供支撑.
火星作为太阳系中与地球相似的一颗行星,它曾经存在活跃的水活动历史,现今火星稀薄的大气和寒冷干旱的气候使得液态水很难存在于火星表面,火星上水大多以冰的形式在南北两极和中纬度区域分布并形成沉积地貌类型.随着国内外深空探测任务的逐年增多,火星上的水冰环境与宜居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以极区冰盖、中纬度冰川作用地貌和浅地表水冰升华地貌为重点,对它们的形貌特征、分布情况、成因机制以及与气候的耦合关系进行介绍和剖析.火星中纬度地区水冰地貌的分布与自转轴倾角有关,当火星处于高倾角时,极区水冰会向中纬度表面转移,此时火星转变为寒冷的冰期,中纬度水冰环境区域增加;反之,则极区冰盖区域增加.因此,火星自转轴倾角的周期性改变引起气候的改变,从而导致形成了水冰在火星表面不断重新分布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从极区到中高纬度区域水冰阶段性的富集.通过对火星水冰分布特征的总结,加深了对火星水冰环境的认识,同时结合火星水冰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展望.火星水冰地貌与火星宜居环境以及生命赋存形式息息相关,对火星水冰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火星的气候演化历史、宜居环境情况等以及为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提供支撑.
2024, 49(6): 2277-2295.
doi: 10.3799/dqkx.2023.052
摘要:
关山生物群产自滇东地区寒武系第4阶,是一个由多门类后生动物化石组成的原位埋藏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该生物群在数量上以腕足动物主导,它们大量出现并密集成层,特色鲜明.综述了近年来关山生物群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群落构成、腕足动物多样性与壳体密集层,并着重介绍了其中与腕足动物相关的古生态学研究进展,揭示了一类独特的、由腕足动物支撑的层状底栖群落,表明寒武纪早期海洋底栖生态系统已形成较好的垂直分层现象,并存在复杂生态关系.来自澄江、马龙、关山生物群的化石数据揭示,滇东地区寒武纪第二世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属种转变与群落演替事件,并且于寒武纪第4期,腕足动物首次在数量上超越节肢动物成为优势类群.原位埋藏、腕足动物主导、生态系统复杂等特点使关山生物群成为探索寒武纪大爆发的独特窗口,未来持续的古生态学研究将对理解和恢复早期海洋生态系统的建立与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开展该时期古环境的纵向演变研究,探索影响群落演替的关键控制因素,将对寒武系第二统全球地层对比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关山生物群产自滇东地区寒武系第4阶,是一个由多门类后生动物化石组成的原位埋藏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该生物群在数量上以腕足动物主导,它们大量出现并密集成层,特色鲜明.综述了近年来关山生物群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群落构成、腕足动物多样性与壳体密集层,并着重介绍了其中与腕足动物相关的古生态学研究进展,揭示了一类独特的、由腕足动物支撑的层状底栖群落,表明寒武纪早期海洋底栖生态系统已形成较好的垂直分层现象,并存在复杂生态关系.来自澄江、马龙、关山生物群的化石数据揭示,滇东地区寒武纪第二世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属种转变与群落演替事件,并且于寒武纪第4期,腕足动物首次在数量上超越节肢动物成为优势类群.原位埋藏、腕足动物主导、生态系统复杂等特点使关山生物群成为探索寒武纪大爆发的独特窗口,未来持续的古生态学研究将对理解和恢复早期海洋生态系统的建立与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开展该时期古环境的纵向演变研究,探索影响群落演替的关键控制因素,将对寒武系第二统全球地层对比工作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