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中国百强科技报刊

    湖北出版政府奖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最美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48卷  第11期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斜黝帘石中定向金红石的拓扑结构和成因机制
    宋岳庭, 徐一凡, 赵珊茸, 徐畅
    2023, 48(11): 3965-3977. doi: 10.3799/dqkx.2022.063
    摘要:
    大别山红安地区的斜黝帘石榴闪岩中的斜黝帘石普遍含大量定向的针状、棒状的金红石.斜黝帘石(Ca2Al2.57Si0.46[Si3O11]O(OH))是在岩石的退变质过程中形成的,观察到的其内部多组针状金红石的延长方向与主晶形态之间没有固定关系.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表明客晶金红石与主晶斜黝帘石之间具有复杂的结晶学取向关系(CORs),其中 < 001 > Rt // < 010 > Czo、 < 100 > Rt // < 001 > Czo、 < 110 > Rt // < 001 > Czo和 < 101 > Rt // < 001 > Czo出现几率分别为17.7%,14.9%,14.2%和25.0%.这些取向平行关系对应的轴方向上具有良好的晶格匹配程度.上述每种取向关系对应的金红石针/棒会围绕着这个良好的晶格匹配方向在主晶中旋转360°分布.这种独特的形态分布方式使得我们难以从单个或几个主晶颗粒中直观判断包裹体的形态分布,而使用较大的数据量进行结晶学取向分析对于包裹体的形态分布定性描述是必要的.主客晶之间的拓扑结构和化学分布排除了金红石的出溶成因.
    川西滴痴山高分异花岗岩与辉钼矿的成因联系
    谭洪旗, 吕丰强, 李超, 周雄, 周玉, 刘应冬, 胡军亮, 朱志敏
    2023, 48(11): 3978-3994. doi: 10.3799/dqkx.2022.027
    摘要:
    为查明川西滴痴山高分异花岗岩与伟晶岩型脉状钼矿的成因联系,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研究.结果显示,滴痴山花岗岩体具高的SiO2(72.95%~75.44%)Al2O3(13.93%~14.99%)和A/CNK(1.11~1.25),为高钾钙碱性和过铝质系列,富集高场强元素Th、Ce、Zr、Sm及大离子亲石元素Rb,亏损高场强元素Hf、Yb及大离子亲石元素Ba.滴痴山花岗岩中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01.9±0.8 Ma,锆石log fO2=-15.40±2.89,△FMQ=-0.40±2.89,为低氧逸度环境;伟晶岩中辉钼矿Re-Os年龄为188.6±4.8 Ma.滴痴山花岗岩为燕山早期高分异S型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为松潘‒甘孜地块南缘岩石圈从挤压向伸展构造体制的转换期.松潘‒甘孜地区伟晶岩型脉状辉钼矿的发现,为川西九龙地区钨钼矿找矿勘探工作拓宽了思路.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洛河组灰色砂岩的两种成因及其含铀性
    朱强, 司庆红, 李建国, 苗培森, 文思博, 李光耀, 张博
    2023, 48(11): 3995-4016. doi: 10.3799/dqkx.2022.012
    摘要:
    为了查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洛河组灰色砂岩的成因,深化铀矿富集规律,定位砂岩型铀矿体产出部位,利用岩矿鉴定、XRD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洛河组砂岩进行精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灰色砂岩有两种不同的成因:(1)洛河组下部砂岩具有典型的风成沉积特征,碎屑颗粒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石英含量较高,粘土矿物总量较低,孔隙度大,具备较好的流体运移通道,经受后期还原流体的改造程度较高,为主要的富铀砂体;(2)洛河组上部砂岩为辫状河河道、河道边缘和泛滥盆地沉积,碎屑颗粒分选性和磨圆度中等‒较差,石英含量较低,粘土矿物总量较高,孔隙度低,经受还原改造程度较弱或基本未被改造.两种成因灰色砂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一致,部分元素有所差异,在U含量富集部位,主量元素中CaO、P2O5和MnO含量升高,Fe2O3/FeO降低,风成灰色砂岩中δEu既有正异常又有负异常,δCe以负异常为主,河流沉积灰色砂岩中δEu和δCe均为负异常.研究得出,洛河组河流沉积砂岩以还原环境为主,为原生沉积砂岩,风成沉积砂岩则可能经受了由氧化向还原环境的转变,为蚀变改造砂岩.铀矿多产出于风成沉积的灰色砂岩中,U含量的增高伴随有P、Ca和ΣREE的相对富集,风成沉积灰色砂岩的生成以及铀矿的富集与烃类流体的蚀变作用紧密相关.
    黔西南者相金矿床三维地质可视化建模及应用
    邰文星, 周琦, 杨成富, 吴冲龙, 赵平, 刘建中, 王泽鹏, 何金坪, 刘光富
    2023, 48(11): 4017-4033. doi: 10.3799/dqkx.2022.095
    摘要:
    者相金矿床是黔西南地区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之一,其矿体埋藏深、形态复杂,导致深部断裂控矿特征、矿体赋存规律和下一步找矿方向尚不明晰.鉴于此,采用QuantyPES三维建模软件对矿区深部地层、断裂、矿体进行了精细三维可视化建模,借此对深部断裂控矿特征、矿体分布规律开展了详细研究,并进一步开展了深部成矿预测和资源量估算.基于三维可视化功能,结合化探异常特征研究和钻孔岩心揭露,查明F20断层是矿区主要导矿和控矿断裂,并初步构建矿区的构造控矿模式;预测者相金矿外围北北东边深部还有较大的成矿和找矿潜力.对三维矿体模型利用地质统计学法计算得到矿区的总资源量为15 550 kg,平均品位为3.59 g/t,与传统地质块段法的计算结果误差较小,表明利用克里格法进行资源量估算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本研究为该类型的矿床研究和成矿预测提供了新的手段,为者相金矿深部及外围优选找矿靶区、为指导灰家堡背斜其他矿区的矿产勘查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阿拉善龙首山地区古元古代晚期变质‒深熔事件及其地质意义
    关燕鹤, 曾认宇, 赖健清, 毛先成, 苏惠
    2023, 48(11): 4034-4052. doi: 10.3799/dqkx.2022.435
    摘要:
    阿拉善地块位于华北克拉通的西南缘,其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及构造归属存在争议,这严重制约了华北克拉通构造格局和演化的研究.龙首山杂岩为阿拉善地块少有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记录了古元古代多期变质事件,可为解决上述争议提供依据.以龙首山地区中部金川矿区内、龙首山杂岩中的花岗伟晶岩和黝帘斜长角闪岩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岩相学、锆石和全岩的元素地球化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花岗伟晶岩的SiO2介于69.70%~73.08%,属于弱过铝质、钾玄岩的范畴,为混合岩化过程中地壳岩石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在花岗伟晶岩中锆石核部获得了1 892±7 Ma(MSWD=0.76)的上交点年龄,代表花岗伟晶岩的形成年龄.黝帘斜长角闪岩的SiO2介于41.51%~48.92%,其原岩为拉斑玄武质的辉绿岩.黝帘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均为变质锆石,所获得的1 830±8 Ma(MSWD=0.61)加权平均年龄代表了一期角闪岩相变质事件的时间.结合前人的研究,龙首山地区在古元古代晚期存在强烈的变质/深熔事件,可能与碰撞造山事件有关.而通过构造热事件的对比,认为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克拉通的孔兹岩带在早前寒武纪具有亲缘关系.
    构造地质学与油气地质学
    赣西北蒙山地区三叠纪挤压‒伸展构造体制转换及其对硅灰石矿的控矿意义
    赵东安, 王国灿, 王先广, 胡正华, 刘少华, 申添毅, 朱能杰
    2023, 48(11): 4053-4071. doi: 10.3799/dqkx.2022.500
    摘要:
    蒙山位于萍乐坳陷带西段的中部,三叠纪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构造‒岩浆过程,发育石竹山超大型硅灰石矿床.为了揭示该地区硅灰石矿的构造控矿机理,本研究基于野外宏观构造变形与室内显微构造特征的构造解析结合方解石EBSD分析,对该地区不同期次岩石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梳理.研究结果表明,蒙山地区三叠纪经历了两期构造变形事件,指示由挤压到伸展的构造体制转换:第一期(D1)为向SE低角度韧性逆冲推覆,伴随强烈的糜棱岩化;第二期(D2)为与蒙山花岗岩侵入相关的向SSW的伸展滑脱变形,变形灰岩发生大理岩化并伴有硅灰石矿化.微观构造分析表明,两期构造变形的方解石的颗粒大小和形态优选方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结果显示:D1变形方解石晶的C轴极密发育在Z轴附近,呈单斜对称指示向SE的逆冲型剪切;D2变形方解石发育多个随机分布的C轴极密,其经历同构造变质重结晶,重置了D1的微观构造变形.晚三叠世蒙山岩体侵入D1变形带,指示D1变形时限早于蒙山岩体的侵位时间;D2韧性滑脱变形和硅灰石矿化均受蒙山岩体侵位的伸展构造‒热体制控制,伸展滑脱导致层带状富矿化.D1变形与赣西北地区普遍存在的NW-SE向强烈挤压作用有关,受控于中三叠世华南与华北板块碰撞;D2变形则是在先期挤压变形基础上,于晚三叠世发生岩石圈伸展调整的结果.
    大别山南缘翁门杂岩中太古代‒古元古代岩浆构造热事件的识别及其地质意义
    徐大良, 彭练红, 邓新, 徐扬, 刘浩
    2023, 48(11): 4072-4087. doi: 10.3799/dqkx.2023.042
    摘要:
    翁门杂岩是在最近的专题地质填图工作中新识别的一套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为深入研究扬子陆块北缘大别山早期陆壳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新的窗口.选择翁门杂岩中代表性花岗质岩类开展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2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分别形成于2 914±24.5 Ma和2 874±6.6 Ma,2件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 669±10.7 Ma和2 644±7.1 Ma,1件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形成于2 454±6.5 Ma,证实了大别山南缘存在太古宙‒古元古代早期陆壳基底.同时定年结果显示,2件眼球状花岗质片麻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 011±6.3 Ma和2 010±5.4 Ma,部分太古宙岩石中亦记录了古元古代~2.0 Ga变质锆石年龄,表明翁门杂岩曾卷入了古元古代造山事件.现有资料表明新发现的翁门杂岩与扬子陆核太古宙‒古元古代早期构造岩浆热事件和地壳增生时间具有可对比性,但大别山周缘以广泛发育与全球主要陆块一致的~2.5 Ga构造热事件而显示出独特性,可能是古老陆块最终成熟稳定化的记录,标志着组成扬子陆块北缘的各基底在该期可能共处于Sclavia超级克拉通的不同部位,而翁门杂岩所在的大别山周缘可能更靠近该超级克拉通的边缘.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定量旋回地层分析与顺层方解石脉U-Pb定年约束
    肖雪薇, 陈红汉, 许可, 苏奥, 于雯泉
    2023, 48(11): 4088-4102. doi: 10.3799/dqkx.2022.122
    摘要:
    长期以来沉积地层因缺乏稳定放射性同位素计时,其地层的绝对年龄标定成为地层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中的颈瓶.运用定量旋回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顺层纤维状方解石超低浓度U-Pb定年约束,重新厘定了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主要界面绝对年龄,得到了与前人不同的“三垛运动”时限和“二元”裂陷构造变革面与太平洋板块俯冲转向的时间(~50 Ma)耦合关系.分析认为,高邮凹陷三垛组顶界年龄为34.0 Ma,底界年龄为43.3 Ma;戴南组底界年龄为50.5 Ma;阜二段底界年龄为56.5 Ma;阜一段的底界年龄为66.0 Ma.位于洼陷区的永38井三垛组残留地层持续时间为8.28 Ma,抬升剥蚀起始年龄为34.06 Ma,结束年龄为23.03 Ma,剥蚀时限为11.03 Ma.而隆起和斜坡带三垛组开始剥蚀的时间要早于34.06 Ma,剥蚀的时限会更长一些.阜四段方解石脉超低浓度U-Pb定年结果为53.1±3.7 Ma.这些结果表明:(1)苏北盆地高邮凹陷~50 Ma和~23.03 Ma界面是太平洋板块俯冲转向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响应,高邮凹陷沉积中心在始新世晚期(34.06 Ma)就开始抬升,历经11.03 Ma的剥蚀,主要原因可能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在华南陆块总体表现以挤压为主而缺乏NE向深部幔隆的远距离效应有关;(2)烃源岩层系中发育的顺层纤维状方解石脉超低浓度U-Pb定年结果可以作为其地层的沉积年龄,从而为沉积盆地定量旋回地层学分析提供了锚点约束.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志留系砂岩储层成岩与成藏过程
    杨文霞, 桂丽黎, 周慧, 鲁雪松, 李传新, 熊冉, 余小庆, 万佳林
    2023, 48(11): 4103-4116. doi: 10.3799/dqkx.2023.004
    摘要: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志留系发现工业油气流,但该地区构造演化复杂,勘探程度低,油气成藏研究薄弱.以新苏地1井为例,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包裹体岩相学、荧光光谱和显微测温实验,分析柯坪地区志留系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孔隙演化和成藏过程.结果表明,柯坪地区志留系砂岩储层发育两期油气包裹体:第一期为黄色荧光油气包裹体,早于石英加大边的形成;第二期为蓝色荧光油气包裹体,伴生有沥青、气‒油‒沥青包裹体,反映了天然气和原油混合形成凝析油气和稠油沥青沉淀的过程.柯坪志留系成藏过程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晚海西期来自奥陶系正常油的充注;第二阶段为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来自于寒武系的高成熟干气与来自奥陶系的正常油发生混合形成凝析油藏和稠油沥青;第三阶段为燕山晚期‒喜山期,油气藏经历调整改造,靠近活动性强的沙井子断裂附近油气藏被破坏,远离活动性断裂的斜坡带油气藏得以保存.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中北段发育特征及控藏作用
    王珍, 唐大卿, 康志江, 黄孝特, 曹自成, 洪才均, 刘秀岩
    2023, 48(11): 4117-4134. doi: 10.3799/dqkx.2022.091
    摘要:
    顺北地区的主干断裂带是油气有利富集区带,为明确该地区走滑断裂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通过对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中北段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油气勘探实践,探讨了顺北5号走滑断裂中北段的差异活动特征及其控藏作用.研究表明:(1)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古生界以线形和雁列正断层展布为主,中新生界断裂平面展布与古生界断裂几乎无空间耦合关系;剖面上深层表现为陡直走滑断裂,中浅层呈花状构造样式.(2)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分段差异活动特征明显,可细分出压扭、张扭和纯走滑共16段.(3)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其中以加里东中期Ⅰ幕、加里东中期Ⅲ幕、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以及海西中晚期为主要活动时期.(4)走滑断裂带的平面分段样式、纵向结构样式和活动强度差异造成了同一断裂带不同部位储集体规模和油藏规模的差异.
    南海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
    尹嘉, 魏琳, 侯读杰, 范彩伟, 满勇, 胡德胜
    2023, 48(11): 4135-4152. doi: 10.3799/dqkx.2022.470
    摘要:
    为了探究乌石凹陷的油气来源,对原油及烃源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乌石凹陷原油可分为3类:Ⅰ类原油分布在深洼带的涠洲组和流沙港组一段储层,成熟度整体偏高,C19三环萜烷、C24四环萜烷、奥利烷丰度均相对较高,C23三环萜烷、C30 4-甲基甾烷丰度相对较低,体现出水生低等生物与陆源高等植物双重输入的特征.Ⅱ类和Ⅲ类原油主要分布在反转构造带和缓坡带的流沙港组二段、三段储层中,成熟度整体低于Ⅰ类原油,C19三环萜烷、C24四环萜烷、奥利烷丰度均较低,C23三环萜烷、C30 4-甲基甾烷丰度相对较高,表明其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相对Ⅱ类原油,Ⅲ类原油的Pr/Ph值更低,全油稳定碳同位素偏轻.油源对比表明,Ⅰ类原油主要来源于流沙港组二上亚段烃源岩;Ⅱ类及Ⅲ类原油均来自流沙港组二下亚段烃源岩.
    渤海海域渤中19-6构造及围区深层孔店组砂砾岩优质储层成因及孔隙演化
    庞小军, 杜晓峰, 王冠民, 王清斌, 张参
    2023, 48(11): 4153-4174. doi: 10.3799/dqkx.2022.080
    摘要:
    近年来,在渤中19-6构造太古界大型变质花岗岩潜山凝析气藏之上的深层(埋深大于3 500 m)孔店组砂砾岩储层中首次发现了大量油气,但储层物性差异较大.为了查明深层砂砾岩优质储层的成因,利用铸体薄片、粒度、常规物性、包裹体等化验资料,结合埋藏史分析,对渤海海域渤中19-6构造及围区深层砂砾岩储层物性的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明确了孔店组砂砾岩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深层孔店组发育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埋深分布在3 500~4 200 m,为深层致密储层,物性较差,以低孔低渗为主,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A2-B期,溶蚀孔发育.(2)富钾长石、大气淡水淋滤、有机酸溶蚀、深部热流体、超压和裂缝的叠加是研究区孔店组砂砾岩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3)孔店组砂砾岩储层主要经历了大气淡水淋滤增孔-早成岩期快速压实减孔-中成岩A1期缓慢减孔以及有机酸、深部热流体大量溶蚀增孔、油气首次充注-中成岩A2、B期缓慢胶结减孔、溶蚀缝形成和油气大规模充注.(4)但不同构造经历的成岩演化阶段和孔隙演化强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渤中19-6构造孔店组砂砾岩储层经历了早成岩期→中成岩A1期→中成岩A2至B期,对应的孔隙度经历了32.6%→17.3%→12.6%→10.6%的演化过程,其遭受压实和胶结的总减孔量为22.0%,总的减孔率分别为67.6%;而渤中25-1构造砂砾岩储层主要经历了早成岩期→中成岩A1期→中成岩A2期,对应的孔隙度经历了32.8%→19.9%→14.2%→13.2%的演化过程,其遭受压实和胶结的总减孔量为19.6%,总的减孔率分别为59.7%.(5)与渤中19-6构造相比,渤中25-1构造孔店组砂砾岩储层压实作用相对较弱,超压作用更强,溶解作用强,是该构造孔隙度相对较好的主要因素,而粗粒、晚期强压实形成的粒内溶蚀孔-缝是渤中19-6构造砂砾岩储层渗透率相对较高的主要因素.该研究可为深部砂砾岩勘探和评价中储层的预测提供帮助.
    利用水力连通储层进行地质储能的优势分析
    马建力, 李琦, 陈祥荣
    2023, 48(11): 4175-4189. doi: 10.3799/dqkx.2022.051
    摘要: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与低可控性时常导致电力供需不匹配,进而引发弃风现象.电转气(Power-to-gas,PtG)技术可利用多余电能电解水产生的氢气(H2),可与二氧化碳(CO2)人工合成甲烷(CH4),与地质储存技术相结合,有望成为未来有效储能技术选择之一.然而,将CO2与CH4两种流体储存于同一储层中,流体间的混合问题难以避免.若分别储存于不同储层,大量CH4用作垫层气将导致大量能源损失.因此,创新地提出了一种利用水力连通储层进行地质储能的新模式.利用油气藏软件MUFITS建立包含井筒-储层注采系统的三维多相流模型,研究利用水力连通储层进行地质储能的过程及储层中流体运移规律,并通过CO2与CH4生产井的采出量对该储能模式的优势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在垫层气注入阶段,注入流体迅速上移,并沿上覆盖层横向运移,CO2饱和度空间分布范围处于可控范围.此外,按照既定的注采速率,CO2目标储层较CH4目标储层的压力响应更为缓和,可借助CO2的易压缩性削弱储层整体压力激增.利用水力连通储层间压力的相互作用,对CO2与CH4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沉积物和原油中重排藿烷的生物来源和成因机制
    肖洪, 王铁冠, 李美俊
    2023, 48(11): 4190-4201. doi: 10.3799/dqkx.2021.255
    摘要:
    重排藿烷逐渐在各类沉积物和原油中被检测,但其生物来源与形成转化机制等尚不清楚.在中元古界下马岭页岩和侏罗系湖相原油系统地鉴定了四类重排藿烷.基于各类重排藿烷相对丰度的变化关系和形成转化路径,明确了研究区各类重排藿烷的相对丰度和生成速率主要受控于生源构成或甲基重排反应过程.其中,早洗脱重排藿烷和21-甲基-28-降藿烷的形成过程比17α(H)-重排藿烷系列更为复杂,使得二者在沉积物和原油中分布相对局限.18α(H)-新藿烷不仅可源自细菌藿多醇,还可源自里白醇和里白烯,故其在地质样品中分布更为广泛.重要的是,虽然富含重排藿烷的烃源岩和原油屡见报道,但它们可能并非源自无处不在的细菌,而更可能仅存在于局限环境下的少数细菌种属.
    环境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
    岩溶管道与裂隙介质间溶质交换研究进展
    罗明明, 陈静, 季怀松, 万里, 李成根, 周宏
    2023, 48(11): 4202-4213. doi: 10.3799/dqkx.2022.003
    摘要:
    岩溶管道与裂隙介质间的溶质交换是岩溶地下水溶质运移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其对岩溶水系统中污染物的运移过程具有关键控制作用.我国南方岩溶区管道与裂隙介质间的溶质交换在灌入式集中补给条件下十分复杂,其物理过程刻画与模拟极具挑战.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总结分析了溶质交换过程的观测、试验、机理、控制因素和模拟方法,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的研究应在结合野外实际条件的基础上,开展室内非稳定流条件下的溶质交换控制性试验,分析其影响控制因素,揭示管道与裂隙介质间溶质交换的物理机制;深入对溶质交换边界条件的刻画,建立耦合溶质交换过程的溶质运移数学模型,并利用野外场地尺度的人工示踪试验进行验证.
    长江早更新世向江汉盆地输送碎屑物质: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的约束
    林旭, 李玲玲, 刘静, 吴中海, 李长安, 刘维明, 向宇, 刘海金, 陈济鑫
    2023, 48(11): 4214-4228. doi: 10.3799/dqkx.2022.018
    摘要:
    江汉盆地西部和东部分布的宜昌和阳逻砾石层是否和长江的演化发育有关,目前一直存有争议.基于此,我们对宜昌和阳逻砾石层开展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同时对宜昌砾石层近源的沮漳河和清江,以及阳逻砾石层周边的汉江、澴水、倒水和举水开展碎屑锆石U-Pb年龄测试,共取得654个新锆石U-Pb年龄数据.结合区域内砾石层的堆积时代和已报道的长江上游碎屑锆石U-Pb年龄结果,系统判定宜昌和阳逻砾石层的物源区.结果表明,长江至少在1.2~0.7 Ma和1.3 Ma成为宜昌和阳逻砾石层的砂层物质供给河流.通过和长江上游、下游同期砾石层对比,以及河流物源示踪结果,说明串联上游、中游和下游的长江在早更新世稳定出现,是对青藏高原隆升和东亚夏季风增强的响应.因而,东亚地区早更新世持续的构造过程和环境变化共同作用,对孕育长度超过6 000 km的大陆尺度的长江的稳定出现至关重要.
    资水尾闾地下水Sb含量分布及来源
    付鹏宇, 梁杏, 常致凯, 张鑫, 孙立群, 曹明达, 张志鑫, 张洁
    2023, 48(11): 4229-4242. doi: 10.3799/dqkx.2022.084
    摘要:
    为查明资水尾闾第四系盆地地下水Sb含量特征,通过采集资水干流及尾闾地表水和不同类型地下水样品,运用水化学和\begin{document}$ {\rm{ \mathsf{ δ} }}^{2}\mathrm{H} $\end{document}\begin{document}$ {\rm{ \mathsf{ δ} }}^{18}\mathrm{O} $\end{document}同位素与Sb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对地下水中Sb的含量及来源进行了研究.非汛期时,资水干流属于C类(> 5 μg/L),志溪河为B类(1~5 μg/L),其余地表水系为A类(< 1 μg/L),汛期时地表水系均属B类;A类孔隙潜水主要位于丘陵、岗地区资水两岸和部分平原滨湖地区,B类区域主要位于泉交河附近岗地区和大部分平原地区;部分孔隙承压水及受构造断裂影响的裂隙水为B类.含Sb矿物的溶解是孔隙承压水和裂隙水Sb的来源;地表水补给和灌溉水入渗导致潜水含水层Sb含量升高.
    瞬变电磁法在雄安新区地下水体调查中的应用
    王兴春, 智庆全, 张杰, 杨毅, 武军杰, 王金海, 刘东明, 邓晓红
    2023, 48(11): 4243-4255. doi: 10.3799/dqkx.2022.112
    摘要:
    为了查明雄安新区地下含水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在雄安新区开展了面积性瞬变电磁测量工作,结果表明:利用瞬变电磁法能快速圈定冲洪积扇体和古河道的平面展布形态,有利于快速圈定近地表水源地和有利富水区;通过三维地电模型分析,冲洪积扇体和明化镇组含水体具有高电阻率特征,冲洪积扇体厚度小于100 m,且自西向东逐渐尖灭,冲洪积扇缘自高阳北‒安新‒雄县‒霸州北方向不规则展布,冲洪积扇是雄安新区主要地下含水体,400 m以下明化镇组含水层呈水平层状分布,其富水性弱于表层冲洪积扇体.从三维空间分析了不同含水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雄安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可靠的地球物理依据.
    基于氚和CFCs的洞庭盆地浅层地下水年龄及循环更新研究
    常致凯, 马斌, 李静, 梁杏, 付鹏宇, 曹明达, 张志鑫, 杜永昌
    2023, 48(11): 4256-4269. doi: 10.3799/dqkx.2022.367
    摘要:
    洞庭盆地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查明区域地下水年龄以及循环更新情况,2021年在洞庭盆地资江流域采集浅层地下水氚(3H)和CFCs水样各12组.利用活塞流(PFM)模型对地下水3H和CFCs年龄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年龄自山前丘岗区至平原区逐步变老.山前丘岗区地下水年龄普遍 < 40 a,新水补给比例为96.36%~86.41%,地下水实际流速为2.18 m/d,地下水循环更新较快;平原区地下水年龄基本都在50 a以上,新水补给比例为37.09%,地下水实际流速在1.2~1.59 m/d,渗透流速为0.000 8~0.001 2 m/d,地下水循环更新慢.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山前丘岗区主要发育局部水流系统,平原区开始进入中间水流系统,平原中部地下水年龄超过80 a,可能与区域循环系统相重叠.
    土壤微藻对盐胁迫的响应及其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作用
    崔丽洋, 谢茜, 毛青, 黄腾飞, 刘太坤, 蒋磊, 李广琛, 裴福文, 钟兆淇
    2023, 48(11): 4270-4278. doi: 10.3799/dqkx.2022.454
    摘要:
    土壤盐渍化已成为世界性环境问题.为探究盐渍化土壤生物改良新技术,利用从新疆盐渍化土壤表层生物结皮中筛选的一株微藻,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该藻的耐盐性能及其对盐碱土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该藻具有较高的耐盐性,能够在1 mol/L NaCl溶液中存活并生长;盐胁迫降低了微藻光合色素的含量,表现出明显的梯度效应;经过18 d的培养,0.5 mol/L,1.0 mol/L,1.5 mol/L NaCl处理组中可溶性盐分别下降16.99%,9.23%,3.27%;将土壤微藻接种在高盐碱土表层,初始叶绿素a为3 μg/cm2,5 μg/cm2,8 μg/cm2土壤的实验组,经过20 d培育后,土壤含水率分别增加了29.41%,38.29%,39.54%,胞外聚合物(EPS)分别增加了82.84%,86.04%,116.06%.说明土壤微藻具有降低可溶性盐分,控制土壤盐分运移,以及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该研究为土壤藻改良盐渍化土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豫西济源中三叠统二马营组中、下段遗迹组构与沉积环境
    邢智峰, 许欣, 齐永安, 郑伟, 李婉颖, 吴盼盼, 张湘赟
    2023, 48(11): 4279-4294. doi: 10.3799/dqkx.2021.251
    摘要:
    豫西济源中三叠统二马营组中、下段发育丰富的陆相遗迹化石,共鉴定出7属9种,包括:Skolithos linearisPalaeophycus tubularisPalaeophycus alternatusScoyenia gracilis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lanolites montanusTaenidium barrettiDidymaulichnus roualti和根迹,识别出5种遗迹组构:(1)Skolithos遗迹组构,代表泥质、细砂质的河流或滨湖环境;(2)Palaeophycus-Planolites遗迹组构,代表低‒中等水能河流堤岸或滨湖泥坪环境;(3)Scoyenia遗迹组构,代表周期性淹没的洪泛平原环境;(4)Taenidium遗迹组构,代表半干旱气候下的洪泛平原环境;(5)Rhizoliths遗迹组构,代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中‒低等水能的河流堤岸或河漫环境. 二马营组中、下段遗迹组构及沉积特征反映河湖相沉积环境,自下而上相继发育辫状河‒曲流河‒滨浅湖沉积,该沉积期气候以半干旱‒温湿的多次交替为特征,同时伴随着氧化条件与还原条件的交替.
    工程地质学与灾害地质学
    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隐患InSAR识别技术对比
    何佳阳, 巨能攀, 解明礼, 文艳, 佐旭明, 邓明东
    2023, 48(11): 4295-4310. doi: 10.3799/dqkx.2022.308
    摘要:
    InSAR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不同InSAR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条件和限制因素,而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成灾机制复杂,灾害模式多样,采用一种技术方法往往难以有效识别.采用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永久散射体测量(PS-InSAR)、小基线集测量(SBAS-InSAR)、分布式目标测量(DS-InSAR)和偏移量追踪(Offset-tracking)共5种InSAR技术,以雅砻江沿线西昌区域为研究区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应用不同InSAR技术方法比对分析.共识别28处形变点,其中D-InSAR识别到16处,SBAS-InSAR识别到27处,PS-InSAR识别到3处,DS-InSAR识别到21处,Offset-tracking识别到0处.在高山峡谷地区,SBAS-InSAR技术应用范围最广,识别隐患点数最多,兼顾精确度和效率,能有效识别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隐患.分析在高山峡谷地区使用InSAR技术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的特殊性,针对不同方法技术特点,提出一种在高山峡谷地区使用InSAR技术进行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技术路线,使得更高效、准确地识别地质灾害隐患.
    地球生物学
    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尾矿库细菌富集群落与辉锑矿的相互作用及其群落演替
    王宇鑫, 邬梦晓俊, 王纬琦, 李旻, 雷静文, 王红梅
    2023, 48(11): 4311-4320. doi: 10.3799/dqkx.2022.287
    摘要:
    为了从群落水平上探讨细菌对辉锑矿的溶解释放作用,从湖南锡矿山尾矿库尾矿渣中富集了细菌群落,开展了其与辉锑矿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通过湿化学方法检测实验过程中pH和锑含量的变化、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实验过程中细菌群落的变化,用X射线粉晶衍射仪(XRD)检测微生物与矿物相互作用后矿物相的变化,进而揭示群落水平上微生物与辉锑矿相互作用的机制及相互作用过程中细菌群落的演替.结果表明在好氧条件下细菌群落可以以乳酸钠为碳源进行异养生长,造成溶液pH的升高,进而导致辉锑矿的溶解.实验初期辉锑矿溶解释放的三价锑迅速被氧化成五价锑,但第9 d之后三价锑开始在溶液中积累,在实验结束时浓度比五价锑略高.溶液中五价锑的浓度在第12 d之前持续上升,之后下降,直至实验结束.溶液中锑含量的升高,对细菌群落进行了强烈的筛选作用.实验过程中细菌群落均以对As/Sb等多种重金属具有抗性的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占绝对优势,但其相对丰度在第11 d之后有所下降.具有锑氧化能力的细菌类群如副球菌属(Paracoccus)、博斯氏菌属(Bosea)等在群落中的相对丰度较低,导致辉锑矿溶解释放出来的三价锑不能被完全氧化.XRD结果显示辉锑矿与细菌群落作用后生成了含有五价锑的锑酸钠,这与溶液中五价锑浓度的下降相吻合.该结果为进一步理解锡矿山自然环境中细菌群落对含锑矿物的溶解、锑的氧化、迁移和转化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认识.
    上扬子北缘寒武纪早期后生动物礁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李杨凡, 李飞, 王夏, 李翔, 李怡霖, 王曾俊, 李雅兰, 易楚恒, 曾伟
    2023, 48(11): 4321-4334. doi: 10.3799/dqkx.2023.106
    摘要:
    作为一种海洋高等级生态系统,生物礁在前寒武‒寒武纪过渡时期经历了重要转变,特别是后生动物礁的大规模出现对寒武纪早期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扬子北缘多个寒武系仙女洞组含古杯生物礁剖面为例,开展了系统的沉积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古杯动物既可以单独成礁,也可以与钙质微生物联合造礁,或者作为附礁生物保存于钙质微生物礁内部.古杯礁大部分具有低缓的外部形貌,障积结构发育且古杯化石保存较好,部分具亮晶胶结特征,以在正常浪基面附近和滩间环境发育最为典型.钙质微生物‒古杯礁与含古杯钙质微生物礁既可以单独发育,也可以在潮下带形成多个叠置状复合体;内部可见古杯被微生物黏附包绕或结壳,但礁胶结物少见.高能环境生物礁中古杯动物具有破碎状、异地搬运等特征,其原因可能与其个体较小,以及较薄的钙质骨骼还无法适应强水动力条件有关.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区滨海环境经常性陆源输入带来的较高营养条件更有利于微生物主导的生物礁发育,古杯在与其竞争过程中可能处于劣势.
    长江中下游湖泊GDGTs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李婧婧, 郑峰峰, 徐敏, 杨欢
    2023, 48(11): 4335-4348. doi: 10.3799/dqkx.2022.104
    摘要:
    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28个湖泊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GDGTs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包括相对含量以及GDGTs各相关指标.并通过对比中国境内土壤GDGTs的分布情况,以探讨湖泊GDGTs的来源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可能受产甲烷古菌的影响,这些浅水湖泊中古菌来源isoGDGTs与土壤存在较大差异,然而细菌来源的brGDGTs与土壤差异并不显著,据此推测很有可能来源于湖泊周边土壤的贡献.此外,这些受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影响的湖泊表层沉积物GDGTs与水体化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参数似乎并不能影响GDGTs的分布,然而水深与crenarchaeol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在这些湖泊中,水深会影响古菌特别是奇古菌的分布.